《元刊杂剧三十种》助词研究_第1页
《元刊杂剧三十种》助词研究_第2页
《元刊杂剧三十种》助词研究_第3页
《元刊杂剧三十种》助词研究_第4页
《元刊杂剧三十种》助词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80eaq南q:j oo业土监警4。盖五一南索坪勉犬掌硕士学位论文园元刊朵尉 三十种。髓谓研究作着:量¥兜院鬲:文学&一一 +88教师:1志翘型一0。i。学 辩专gbd吉i字学一一耋;w中文摘要 汉语史研究是以断代语言研究为基础 的,而后者又以专书研究和专题研究为前提。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使元代汉语具有 鲜明的时代特征。元刊杂剧三i,种作为现存最早的唯一的元刻杂剧选本,是研 究元代汉语的重要材料z-o本文以元刊杂剧三十种助词为主要研究对象,根 据功能和用法的不同,将其分成动态助词、事态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概数 助词和比拟助词六类。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详细描写了元刊

2、朵剧各助词的使 用情况,并对 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其一,动态助词”却”将"?”z所以被'了”淘汰, 可能是因为受具”原始语义”的制约;其二根据元刊杂剧用韵,我们分析了”了”和”着 ”在元代的语咅情况,认为助词的成熟与其语咅弱化之间的关系还需深入研究;其三, 元刊杂剧屮宾白与曲文部分在助词使用上的差异,揭示了宾白口语性要强于曲文的 事实;最后,从语言接触角度岀发,分析了元刊杂剧屮个别语言现彖。总体来看,我们 认为不能将”直译体“文献的语言完全看作是元代汉语口语的真实反映。关键词:元 刊朵剧三十种元代汉语语言接触助词abstract theresearchonthe history

3、 ofchineselanguage isbasedon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history ofchinese byperiod.the lateris predicated onthe specific book'sand monographicstudy.specialbackgrounds of politics andculturemakethechineselanguageinyuandynastyhasbrilliancecharacters.nowpoeticdramaof30kinds 纟眇 yuandynas钞is theearliest

4、andexclusiveselectedworksofthe poetic drama by yuan dynasty.at thesametime.itis oneof important materialsto study chinese language inyuan dynasty. this paper ?tudiesthe auxiliary wordsinpoeticdrama of 30kinds缈yuan dynasty.on thedifflientfunctionand usage w eclassify those in to6kinds,suchas dynamica

5、uxiliary eo n jj n ctu reau x ihary constru ctionauxiliary,particleauxiliary approximate number auxiliary,simileauxiliary.thendescribethe usage ofallkinds ofauxiliary wordsbasedon summing theachievementsofthe predecessors.b?sides, wetryto probe therelated problems. firstly q e(去卩) jiang(将),qh(取)were

6、 eliminated byle(y)becausethey were restricted byoriginal lexicalmeanings.secondly w eanalyzedthe pronunciation oflle(了)andzhe(着)in yuan dynasty basedonthe rhyming wordsofpoetic drama女口yuandynasty. thirdly the differenceof using of auxiliary word sin dialogue andlibrettos reveal sthatthe ?ulgar word

7、sin dialogue weremorethaninlibrettos. finally w eanalyzedindividualappearances of language inthepoeticdrama by yuan dynas秒fi*om the point of language contact.onthe whole,thelanguage in theword-for-worddocumentscannotbe regarded as thereal reflectionoforal chineseinyuan dynasty. key words:poeticdrama

8、of30kindsby yuan dynas杪,chineselanguage in yuan dynas?y janguagecontact,auxiliaiy 学位论文独 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t作。果。2. 奉论史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t作和取得的研成3.本论文屮除引文外, 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足真空的。4.奉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 其他人或其它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 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衷了谢意。作者签名:r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善 毫,犯知p2、a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

9、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 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 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井允许 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 将学位论?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 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作者签名:h期:瑾屯杉渺06.ih u舌一、元刊杂剧三十种概述1.元刊杂剧三十种介绍 王国维日:”凡一代有 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z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 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o

10、"11由于元朝当代及明清两朝政府都没能对 戏曲文献进行有效整理,致使大量文献散佚。据查洪德、李军(2002: 82)统计,已知元 杂剧剧冃有600种左右,现存剧木却只有200种。现存剧木乂可分为元 刊本、明刊本 和明抄木三类。我们要介绍的,就是现存最早的唯一的元刻杂剧选本一元刊杂剧 三十种(以下简称元刊杂剧)。元刊杂剧共收元杂剧三十种口】,其中有十 三种见于元曲选,三种见于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具余十四种均为海内孤 本。对于元刊杂剧的成书过程,王国维认为:”右杂剧三十种,题,大都新编,者三, 大都新刊'者一,'古杭新刊'者七:乂小字二十六种,大字四种,似元人集

11、各处刊本为一 帙者。然其纸墨与板式人小,人略相同,知仍是元季一处汇刊。其署,人都新刊,或,古 杭新刊'者,乃仍旧本标题耳。”【31郑骞认为:”全书三十种杂剧,版式字体均不相同, 有人字本,有小字本,有题人都新编者,有题古杭新刊者。据此可知是书坊朵凑而成的 本子;可能原来是每种单行,藏书者把他们装订在一起。”41李修生(2002:3)也认为:” 其纸墨板式大略相同?可能都是元代书商刊刻的流 行曲本,后出藏书者汇辑成集 者。”51查洪徳、李军(2002:82)也指出元朝当代没有一部 杂剧总集,现存的元刊杂 剧三十种是后人编辑命名的。2.元刊朵剧三十种的流传和整理 据苗怀明(2004) 介绍

12、,元刊朵剧原为明代李开先i口藏倒了清代,历经何煌、元和顾氏等人,转归著 名藏书家黄丕烈收藏,黄氏将其题名为元刻古今朵剧。光绪年问,该书为黄氏同 里一藏书家顾鳞士所有。到民国时期,书为日本人购去,后乂为罗振玉所得。现在, 该书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1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版。21其中有关汉卿撰四种(关张双赴西蜀梦、闺怨佳人拜月亭、关 大王单刀会和诈妮子调风刀),高文秀撰一种(好酒赵元遇上皇),郑?玉撰 两种(楚昭王疏者下船和看钱奴买冤家债主),马致远撰两种(泰华山陈技 高卧和马丹阳三度任风子),武汉臣撰种(散家财天赐老生儿),尚仲贤撰 两种(尉迟恭三夺槊和汉高皇濯足

13、气英布),纪君祥撰一种(赵氏孤儿),石 君宝撰一种(诸宫调风月紫云亭),张国宾撰两种(公孙汗衫记和薛仁贵衣 锦还乡),盂汉卿撰一种(张鼎智勘魔合罗),王们成撰一种(李太白贬夜郎), 岳伯川撰一种(岳孔目借铁拐李还魂),狄君厚撰一种(晋 文公火烧介子推), 孔文卿撰一种(东窗事犯),杨棒撰一种(露光鬼谏),宫天挺撰两种(死生交范 张鸡黍和严子陵垂钓七里滩),郑光祖撰一种(辅成王周公摄政),金仁杰撰一 种(萧何月夜追韩信),范康撰一种(?季卿悟道竹叶舟),剩下的三种为无名 氏作品(诸葛亮博望烧屯、张于替杀毒和小张屠焚儿救母)o 31王国 维:元刊杂剧三卜种序录,收录r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冲国戏剧版袖j

14、984年版。【41郑骞: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序,台湾世界书局1962年版。s1李修生:元杂剧 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千国维是对元刊杂剧进行整理研究的第 一人。他曾撰有元刊杂剧二十种序录一文,文章介纠说:”元刊杂剧三十种,今藏上虞罗氏,旧在吴县黄芜圃不烈家。5匣上刻羌翁楷二件十二字,et元刻古今杂 剧乙编jhl居藏;隶书二字,ft集部蔦凡戏剧诸书,经后人写刊者,往往改易体例, 增损字句。此本虽出坊间,多讹別之字,而元剧 之真面目,独赖是以见,诚?谓惊人秘 笈矣。原书本无次第及作者姓氏,曩曾为之厘定时代,考定撰人,录目如左。世之君子 以览观焉。,【11随着研究的深入,后来学者对王国

15、维序 录中的两处说法给予了 纠正。w台湾学者郑骞首次对该书进行了全而地整理和校订,他在校订元刊杂剧 三十种序言屮指出:”这部书是元代书坊所印的'小唱本;刻工非常草率拙劣,错字、 掉字同音假借字、简体俗字满纸都是,有时简直刻得不成字形。讲到行款格式,则宾 白与曲文常是混在一起,分不出来,曲调牌名也常有误刻或漏刻。此外还有一种毛病, 就是宾白不全,只有正末或正旦的简单说白,或竞全无宾白。于是,别无他 本诸剧的情 节常是弄不清楚。有了这两个缺点,对于元剧修养有素的人,读此书也有时颇感吃力, 更不必说初学。此书虽好虽重要而不太通行,就是这个缘故。??所以此书还是要 全部校订整理,否则一般学者不

16、易阅读,这部重耍的典籍也就长 此湮没下去。“【3】随 后,屮华书局t1980年出版了徐沁君的校订本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兰州大学出 版社于1988年出版了宁希元的校订本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另据中国曲学人 辞典“元刊朵剧三十种”云:“fi本佐贺人学教养部学报从1987年起陆续刊载新校订 元刊朵剧三十种,这是一项十分巨人的工程,在田中谦二教授指导之下,由高桥繁树、 井上泰山等一大批中青年汉学家从事具体工作,他们以古本戏曲丛刊本为底本, 用郑、徐两种校订本以及所有现存版本相互参校,每剧之后均有'较记;并一一注出异 文,是最为详备的一部校订本。”【41二、元刊杂剧三十种的语料价值和不足1.元刊杂

17、剧三十种的语料价值由于元刊杂?是现存最早的唯一的元刻杂剧 选本,所以它在戏曲学、校勘学、汉语史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我们主耍对它在 汉语史研究中的语料价值加以探讨。汉语史研究,主要是以历史文献作为研究材料 和论证依据,太阳辰夫(2003:373)扌旨出:”在语言的历史研究中,最主要的是资料的选 择。资料选择得怎样,对研究的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口 1由他所提出的关丁区 分”同时资料”和”后时资料”的观点也广为w王国维:元刊杂剧三十种序录,收录 于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冲国戏剧岀版社1984年版。【21 a:王国维认为元刊杂 剧三种屮有卜七种是孤本,其实在这十七种中,有三种见于脉望馆抄校本古今 杂

18、剧,故仅十四种为孤本;b:王国维因为书匣上黄氏所题有”元刻古今杂剧乙编”宁样, 认为“此编既为乙编,?尚有甲编”。郑振铎则指出:”黄莞圃藏书,凡宋元板以甲、乙别 之,來版为'甲;元板为'乙。此'乙编'盖指系元板耐言。”参见苗怀明二二斗世纪(元 刊杂剧三卜种)的发现、整理 与研究,载戏曲艺术2004年第1期。131郑骞:校 订元刊杂删三f种序,台湾世界书局1962年版。【41齐森华等:中国曲学人辞典,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34页。15参见太hi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跋,蒋绍 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3页。学界所征引。太田辰犬认为,语言研

19、究 麻该以”同时资料”为基本资料,以”后时资料“为旁证。朱庆之(1992:1)指出:”一般而 论,所有的历史文献都可以成为语言史研究的材料,但并非所有的历史文献都具有同 等的语言史料价值。语言史研究对?史料的价值取向在于它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 当时语言的实际面貌。这就要求理想的语料应具备以下的条件:(1)内容具有广阔的 社会文化生活覆盖面,(2)语体不过于典雅而合有较多的口语成分,(3)基本保持历史 原样,年代大致可考,并具有充足的数量。”11按照以上标准,我们来衡量一下元刊朵剧的语料价值。首先,元刊杂剧属于太田辰夫所讲的”同时资料”。虽然关 于元刊朵剧的成 书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可以肯定

20、的是,这三十种朵剧都 是在元代刊刻的,并且基本没有受到过后人的改动。因此,它可以作为语言研究的” 基本材料”。蒋绍愚(2005: 20)也强调说,在以元杂剧为研究元代语言的资料时,应依据 元刊杂剧三十种。其次,元刊杂剧在同时代的语言材料中口语性较强。镣 时仪(2000:1?)强调说:”元代蒙古族统治了中国,蒙古人的文化政策成为使用汉语 口语的刺激因素,以英时口语为规范基础的书面语与蒙古语同时成为元代行政机关 的官方语言。汉语原有的书面语系统在其时口语的影响下,由不断增加文言文中的 口语成分进 而演变成另一书面语系统,即由量变到质变,形成了不同于文言文系统的 古白话系统,进而在文学作品中与文言并

21、存,在白话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文学语言, ih现了一批基木上记录和反映了当时口语的平话、杂剧和小说。”口 1江蓝生 (2003:1)也指出:”研究元代的语言,首先要从反映元代语言面貌的白话文献资料八 手。元代白话文献大体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纯汉语的资料,如元杂剧、散曲、南 戏和讲史平话等。另一类是直讲、直译体白话。其中有典章吏牍体白话如元 典章通制条格和蒙语直译体口话碑文等,还有白话讲章,如许冲ix人学要略人 学直解,贯2rz;g孝经直解,吴澄经筵讲义等。”【31在”纯汉语”文献中,元杂 剧的口语性要较强一些。蒋绍愚(2005:20)指出,元朵剧是元代新兴的艺术,它的观众 就是普通百姓,所以它

22、的说唱都是采用当时的口语。而元 人散曲多数是文人抒写口 己的情怀,所以口语程度不如元杂剧。至于讲史平话,虽然武王伐纣平话、斥 毅图七国春秋平话、秦饼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三国志平话均为 元刊本,但口语程度不太髙。再次,元刊杂剧三十种的题材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 生活覆盖面。吴葆勤(2003)对此有所论述,他说这三十种刻本,有大字本,有小字本, 有'大都新编'本、有'古杭新刊本,作家南北兼备。书商或收藏家把他们凑在一起,似 乎是无意z举,却恰恰反 映了元代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明初人朱权的太和正音 谱把元杂剧的内容归1”朱庆z:佛典与中古汉语谢汇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 年

23、版,第1页。【21徐时仅:古白话训汇研究论稿,e海教育岀版社2000年版,第13 页。网江蓝生:(老乞大)四种版木语言研究序,语文出版社2003年版,3纳为来剧 十二科',这'十二科'概括了元杂剧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生活,三十种 杂剧大体都能归到 这,十二科1 里去。元刊杂剧反映的生活是如此丰富,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自然也 具有代表性。“iii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元刊杂剧在汉语史尤其是近代汉语的研究 屮,具有十分重要的语料价值,应给予充分的重视。2.元刊杂剧三十种的不足虽 然元刊杂剧具有重要价值,但不可否认它自身也存在着些不足。其一,据校订 者介绍,元刊杂剧中的错字、漏字、俗

24、字、同音假借字非常多,模糊不清之处也 多有存在,可以说普通读者根本无法阅读。因此我们只能选择校订本作为研 究材料。 既然是校订本,就不可避免加入校订者主观的意见,而各校订木之间也必然有出入。 对此,我们本眷'宁缺毋滥“的原则,对所有涉及校订者主观改订的例了都弃而不用, 尤其是各家意见不统一的地方,以确保结论的可靠性。在几种校订本中,我们选择的是 大家常见也常用的”徐校本”,当然同时也参考”郑校本”和”宁校本“。其二,元刊朵 剧宾白很少,有的甚至全无宾白。在元杂剧中,宾白的口语性要强 于曲文,因此宾白 的缺失不仅影响文木的阅读和理解,也令其使用价值大为打折。这正是很多学者弃元刊杂剧而选元

25、曲选作为研?材料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我们这样來理解。元刊杂剧宾自不多甚至缺失是事实,但如果因此就弃而不用的话,是不太合适 的。元曲选的宾自固然完整,但如果拿它作为研究元代语言的主要材料,不论得出 什么样的结论,都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它”反映的不全是元代语言,有明语言成分,尤 其是它的宾白”口j。其三,元杂剧曲文曲于受韵律影响,对于句法研究的价值不大。 刘坚等(1992:12)认为曲文部分是文白夹杂的,口成程式,形成一种谢的语言幕对于 语法研究来说,它的用处儿乎只限于虚词,但词汇方而却是一个宝库,元代白话词语 在这里有相当充分的反映。”【jl不过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何乐士(1994:20)就认

26、为: ”在分析杂剧语言时,我也没有把唱曲排斥在外,因为唱曲也非常接近当时口语,不论 是?汇或是句子,大都表现了质朴、通俗、口语化的特色。元曲的长 短句虽有具内 在的规律与要求,却是一种活泼自由的形式。冃曲中可用衬字,能在曲谱允许的范闌 之内给作者一定自由。所以它可有一字二字的短句,也可有长 达二三十字的长句。 这种由给作者很大的便利,使他不致因形式的限制而损害戏曲的生命0*141其四, 元刊杂剧毕竟是个杂剧选集,并非一人、时、坏'j ?再加上作品题材不同, 造成了各种杂剧在反映口语程度上存在差异,比如闺怨佳人拜月亭杂剧的口语 性就明显高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朵剧。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元刊朵剧

27、还算不 上理想的语料。但是我们做专书研究,只能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而忽略其 内在差异性。f”吴葆勤:元刊杂剧用韵研究,南京人学2003年博二l学位论文(未 刊?。12唐韵:(元曲选语法问题研究,删川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io页。131 刘坚、江蓝生、口维国、曹广顺:近代汉语虚词研究,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12 页。【4 7何怎上:元杂剧语法特点研究,收录于程湘清主编的宋元illj汉语研 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4三、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1.研 究对彖及选择理由本文以元刊朵剧作为主要研究材料,以其中的助词作为主要 研究对象,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首先,我们看重元

28、刊杂剧的语料价值,研究元代的 语言,在所有的元杂剧材料中,只有它是最可靠的。具次,据张筱梅(2001)统计,20世纪 有关元杂剧的论著出版了一白多部,论文上千万字,仅元杂剧的专门史就有十儿种。 然而在这些研究成果中,从语言角度着眼的并?多,而语言方厦词语考释又占了绝 大部分。因此,元杂剧的语法研 究还十分薄弱。最后,限于学力和时间,我们还无法对 元刊杂剧进行全而的语法研究,只能先选其屮较有特色的一部分。元刊杂剧屮 的助词十分丰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元代汉语助词的而貌。其屮动态助词“了”、 ”着”,结构助词”的”以及语气助词”呵”、”咱”、”也”等在元代都有新发展。因此最终 我们选定元刊杂剧助

29、词作为研究对象。2.研究意义我们认为,对元刊杂剧 进行专书语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历时层面来讲,元代汉语是近代汉语研究屮一 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汉语史研究是以断代语言研究为基础的,而断代语言研究又以 专帖研究和专题研究为前提。江蓝生等(1997: 159)就近代汉语研究方向曾明确指出, 要加强专书和断代研究,”对一些重要?文献如敦煌变文集、祖堂集、朱 了语类、元刊朵剧三十种等,进行全面的专书语法研究。在此基础上,着手进 行断代语法研究,如晚唐五代语法研究,宋代语法研究等等。在此基础上,争取尽早编 写出一部系统完备、结构合理、材料翔实的近代汉语语法。”【11因此,对元 刊杂剧助词进行全面研究,是详

30、细描写近代汉语助词发展脉络的必要步骤,是一项 基础性的工作。从共时层面来看,受政治文化背景影响,元代汉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征。吴福祥(2005)指出,”语言接触状态下的汉语语法演变研究”是汉语历史语法中亟需研究的课题,因为”在 汉语语法演变中由语言接触导致的语法演变的实例可能远 比我们目前所了解的要多,界族 语言对汉语语法彩响和渗透的方式及其后果也可能 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1”因此,我们 有必要加大对元代汉语的研究力度,详细考察元 代汉语中”纯汉语”文献和“直译体”文 献各口的语言特点,通过对比分析來探求”纯汉 语”文献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蒙古语的影响,进而探索语言接触的规律。四、助词相 关问

31、题1现代汉语助词的研究概况 长期以来,语法学界对汉语助词的立义、范i韦i和 分类等问题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统的认识,甚至就连忖前通行的几种现代汉 语教材也是说法不一。20世纪50年代屮期,在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屮,学者 们把助词称为是特殊的虚词,并分成了三类:结构助词(的、地、得、所),时态助词(了、 着、过)和语气助词(呢、吗、n巴)。31 11江蓝生、曹广顺、吴福祥:近代汉语研究 的皿1顾与前瞻,收录于许嘉璐等主编的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199?年版,第159页。21吴福祥: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日标,载古汉语 研究2005年第2期。卩引参见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语文出版

32、社1997年版,第230 页。5刘叔新(1981)指出,确定一个词类理应符合两个原则:”()能从全部被统合的单 位所含有的语法意义中,概括出种共同的语法意义-词类意义范畴;(二)所有被统台 的单位都同具某种区别性的语法特点。符合这两个原则,才能保证称为助词的词类具 有特定的语法作用而区别于其他虚词类别,使这个词类性质清楚,有其存在价值。“ 据此,作者认为把”吗“、”呢”、”罢了”、”好了”这种表示某种语气的词确定为助词是 既不违理又不违反传统和习惯的最佳方法。【1】郭锐(2002:235)对现代汉语的词 类问题做了系统的研究,关于助词他有如下?明:”划分助词的标准是:(与别的成分 组合)八+(

33、句法成分)1(介词1(连词)j(语气词)助词是虚词中的剩余类,虚词屮归不 进介词、连词、语气词的就归进助词,因此助词内部各成员的个性最强,成员间共性 最少。助词基本上都是汉语中特殊的功能词,数量不多,在43330词中,有33个,占 0.08%。但使用频率一般都较高21张谊生(2004:5)针对近年来现代汉语助词的研 究情况指出,现代汉语助词存在三方 面的特点:”其一是助词的,1 类和具体的数fl已 经并且正在不断增长之中,其二是助词内部各小类之间的差异非常之大,相互之 问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明显地缺乏作为一种词类的共性,其三是助词与其 他词类,比如副词、连词、语91、代词、方位词,甚至词缀&#

34、39;阿、老、们、子等的 界限有时很难截然分清,存在着一系列纠葛、交义现象。”唧作者对现代汉语中各 类助词的共同点进行了概括,并冃给助词下了定义:”在功能上,它们都是附着的,大都 是后附的,少数是前附的;在作用上,它们都是辅助的,是用來辅助各类实词、短语和 句子的;在表达上,它们都是以表语法意义或范畴意义为主的;在读咅上,它们大都会 发生一定程度的音变,有相当一些要弱化并读成轻声。据此,我们似乎可以给助词下 这样一个定义:助词是附着在词、短语或句子上的,粘着、定位的,表示一定附加意义 的虚词。hf4王启龙(2005)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助词的特性、 功能和数量进行了综合考察。

35、作者认为现代汉语助词一共有54个,根据功能语义并 结合分布形式将其分成动态时态助词(6个)、结构关系助词(11个)、比况助词(4 个)、数量范围助词(15个)、替代总括助词(3个)、语气助词(15个)等六类。pl综 上所述,虽然学者们对现代汉语助词的数量和分类还持有不同意见,但随着研究的深 入,基木趋向于把现代汉语中不能看成介词和连词的虚词都归入了助词,这样一来,助 词内部各成分z间的共性就越来越不明显。我们认为,既然助词是汉语中最复杂的一个词类,那么也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像研究其他词类那样来研究助词。如果 过于追求同一性而忽略其特殊性,只是在名实问题上做文章的话,将不利于研究的深 入。

36、科学研究有它的阶段性,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我们比较赞成张谊生关 于助词研究的建议:111参见刘叔新:关于助词的性质和类别问题,载南开大学 学报1981年第3期。iii郭锐:现代汉?词类研究,商务卬书馆2002年版,第235 页。131张谊生:助词与相关格式,安徽教育岀版社2004年版,第5页。州同上。嘲 参见王启龙:现代汉语助词及其再分类,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b ”对于现代汉语的助词,最好的研究方法就是尽可能地加以细化,深入到每一个小 类甚至每一个助词的内部,结合与各类助词相关的实词,尤其是相关的格 式,逐个、逐 类地加以探讨和剖析,揭示具基木功用和个性特征撚后再从总体

37、 上加以比较和总结, 从而找出各个助词乃至各类助词的共性及其内在规律。”111 2.近代汉语助词的研究。 1曹广顺(1995:1)认为:”助词是汉语虚词屮一个重要的词类,它表迭动作的状态情貌, 显示语气,构成各种结构,是表情达意的重耍手段。在不同历史时期内,汉语助词系 统?不同的特点和构成。近代汉语助词系统和古代汉语相比,不仅使用的词汇不同, 同时还有一些古代汉语所没有的助词小类,这个全新的助词系统,是近代汉语语法 与古代汉语语法主要的区别之一,因此,近代汉语助词系统的出现和形成,也是近代 汉语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例蒋冀骋、吴福祥(1997:524)把近代汉语的助词分成动 态助词、事态助词、

38、尝试态助词、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等五类。冯春00(2000:423) 讨论了近代汉语中的一些助词,不 过并没有明确分类。俞光中、植口均(2000:409) 认为,把助词分成”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不人适合于近代汉语,因为有些助词实 是兼而屈z,故不予分类。3.本文对助词的分类处理根据多数学者的意见以及研究 材料中助词的使用情况,本文把元刊朵剧中的助词 分成动态助词、事态助词、 结构助词、语气助词、概数助词和比拟助词六类,对于各类助 词及其内部成员的语 法功能、语法意义、研究现状等问题,我们会在各章各节中分别予以介绍,并详细描 写元刊杂剧中各类助词的使用情况,力求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元代汉语助词的使

39、用特 点。张谊生:助词与相关格式,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121关于近代 汉语助词研究的详细情况,我们会在后文逐一加以介绍,这里只简单提及。【31曹广 顺:近代汉语助词,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第一章元刊杂剧三十种屮 的动态助词刘月华等(2004:361)指出,人们在叙述动作、事件的进行时,总要指明动作 进行的阶段,如动作发生了没有,动作是正在进行还是在持续,这些都会在句子结构 上有所反映。汉语不像印欧语那样有表示动作时?的形态变化,在表达动作进行的 阶段时,汉语主要用 动态助词。在现代汉语屮,动态助词主要有”了”、”着”、”过”三 个,其中”了”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和状态的

40、出现,”着”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持 续,”过”表示曾经发生某一动作、存在某一状态,但现在该动作已经不再进行、状态 已不再存在。如果从汉语史的角度来看,动态助词并不是从来就有的。龙国富 (2004:49)指出,”上古汉语是一种典型的孤立语言,没有动态助词,它的句法关系不靠 曲折形式或其他的形态标记來表示,对动作进行、持续、完成等结果的实现,都用一 个单纯的语素构成的动词表示。,(lj曹广顺(1995:14)强调说,出于在唐五代时期产生 了动态助词这一新的助词小类,从而改变了过去汉语中以副词、时间词语或结果补 语、表示完成义的动词来表达动态完成的方法,使汉语的表达更精密简明。一般认 为,近代汉语

41、中的动态助词主要有”却、将、取、得、來、了、着、过”等几个,不过也有学者对个别词是否属于动态助词持有不同意见。对此,我们会在行文中加以简 要介绍。第一节动态助词”却“”将"取” 一、动态助词”却”关于动态助词”却”的來 源和演变过程,曹广顺(1995:10)的论述较为详细。他认为:动态助词”却”是由动词”却 ”发展演变而來的,产生的时代大约在唐代前期。并强调说:”助词'却'的产生,是汉语 发展史上一仓重要的变化,它改变了过去汉语中以副词、时间词语或结果补语、表 示完成义的动词来表达动态完成的方法,产 生了一个新的词类和一个新的语法格 式。却是由趋向动词虚化而成为助词的

42、,它从在连动式屮充当并列动词,到在述补结 构屮充当趋向?语,再变为充当结果补语,这个发展过程,决定了它紧跟动词的语法 位置,以及'动+却'和'动+却+宾'两种语法格式的建立。唐代以后,汉语完成态助词有所 更替,但由”却”奠定的完成态助词的功能、意义,及两种语法格式始终没有改变。” uj石毓智、李讷(2004:129)对曹广顺的看法提出质疑,认为”却”在唐宋时期虽然有 些用法与,了“很接近,但大部分情况下仍有明显差别,所以不能把”却”看成是一个和 ”了”相当的”体标记蔦它只是一个“指动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结束。另外述指 出,由一个词的发展改变一个语言系统的

43、情况是极为罕见的。1龙国富:姚秦译 经助词研究,湖南师范人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121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 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14页。r吴福祥?1998)在讨论完成体助词”了”产生时指出: 唐五代文献里过去被认为是动 态助词的”却“、”得”、”将”、”取”、”来“等实际上只 是一种高度虚化的”动相补语”。龙国富(2004:57)也对动态助词”却”的语法化过程 进行了探讨他认为:”v却0在语法化的过程中,从叔动共宾,开始倒语法化为动态助 词,这一结构中的三个成分始终没有发生位置的转变或脱落。它们的语法化句法环 境是v却0;动词和却鄂与宾语直接发生关系。在却喲基本格式9却0语法

44、化过程 中,影响其语法化的因素主要是词义的变化,'却'曲主要谓语动词演变为次要动词,最 后虚化成助词。这种词义词性的变化引起却的功能变化,使'却用于新的语法位置、 结构关系上,实现它的语法化。-2j古代汉语虚词词典31也?出”却”有助词用法, 不过在所列举的例句中有出自世说新语和齐民要术的,或许他们认为”却” 的助词用法应不晩于南北朝时期。这大 概有些阿题。以上是关于动态助词”却”的 主要研究成果,分歧在于对唐五代时期用在动词后的怯卩”的语法性质的判定上,当然 这也涉及到”将”、”取”、”得“等儿个同类的词。对此,我们认为主耍是由于缺乏句法 标准,仅凭语义判断造成的。为

45、叙述方便,我们还是依照多数学考的意见,将用在动词 后表示动作完成的虚化了的”却”、”将“、”取”等一并称为”动态助词”。元刊杂剧屮, 动态助词”却哄出现12例,使用情况如下:1.动+却(1)我吉丁地劈楞简架却。(三夺槊? 第二折?牧羊关?274)41(2)病可却便是平生、平生模样,往f1、往r形像。(小张啓 第一折青哥儿? 784) 2.动+却+宾(3)与黎民去却心头病。(辅成王?第一折?混江龙? 647) (4)不争俺弃却周天下,永別离老弟兄。(辅成王第一折?六幺序648)(5)失却龙 驹怎战争,别了虞姬那痛增。(追韩信?第四折?收尾? 703) (6)投至红尘迷却阴陵 路,(竹叶舟?第一折

46、?寄生草7 709) 3.形+却(7)空喂得那匹战马咆哮,劈楞简生疏 却。(三夺槊?第二折? 一枝花-273) (8)越把我磨剑的志节懒堕却。(追韩信?第一折 天下乐-678)动态助词”却”在元刊杂剧中有两个使用特点:一是使用频率不高,在15 万字的元刊 杂剧语料中动态助词”却”仅出现了 12例;二是”动+却+宾”式耍略多于”动 +却“式。tl在敦煌变文12种语法研究中,作者十分明确地把怯卩”、”将”、”得”、 ”来”等归在了”动态助词”门下,并且说”'却'作为真正的动态助词,变文仅八见,用于y+却+(y(7次)和丫+却,1次)两种格式”。参见吴福祥:敦煌变文t2种语法研究,河南大 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具体原因不明。21龙国富:姚秦译经助词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if;版社2004年版,第57页。31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 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聊f究室编,商务卬书馆2002年版,第440页。例句为:(1)(王)夷甫 晨起,见钱阂行,呼婢h:”举却阿堵物口壯说新语?规箴(2)以热汤数斗著瓮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