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正文第一章: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的概念及二者的区别 一:意思表示的概念意思表示,是指向外部表明意欲发生一定私法上效果之意思的行为。 “意 思”是指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心意图, 而“表示”是指将内心意图表 示于外部的行为【 1】。二:法律行为的概念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核心,以产生、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为 目的的行为。换言之,法律行为是以发生私法上效果的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 它是实现私法自治的工具。法律行为是民法中最为核心的制度之一 。 三: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的区别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有着密切联系, 二者相辅相成。 尽管如此, 但二者 仍然存在明显的区别。 只有正确区分它们, 才能
2、更好的了解意思表示瑕疵对法律 行为效力的影响。它们的区别如下:第一, 意思表示是一方的意思表示,若是双方或多方的意思表示,则会构成双方或者多方的法律行为。 所以, 从概念来比较, 法律行为包含范围更 加广泛。第二,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不同。 在意思表示中成立要件一般包括当事人、意思表示和标的, 这三者构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但是法律行为 的成立要件除当事人意思表示之外, 还有可能存在法定的或者约定的特殊成立要 件。第三,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成立时间不同。 意思表示的成立时间通常以意思表示的发出时间为准, 而对于法律行为来说, 若是单方法律行为, 原则上以意 思表示做出或到达为成立标准;
3、 如果是双方或多方法律行为, 则以当事人意思表 示的合意为成立标准。第四,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的生效不同。 意思表示发生效力后, 并不一定 产生法律行为的效力, 能否产生法律行为的效力, 还要看该意思表示是否符合法 律行为的生效要件。第五,法律行为的解释与意思表示的解释是不同的。 意思表示的解释以探 求当事人的真实意思为目的。 它注重的是意思的真实性, 而法律行为的解释不一 定强调意思的真实。第二章:意思表示瑕疵对法律行为效力的影响 一:意思瑕疵的概念意思表示瑕疵, 在我国, 被称为意思表示不真实。 即行为人表示要追求的 某种民事后果并非其内心真正希望出现的后果。 行为人意思表示的不真实, 可能
4、 因为行为人主观上的原因引起(如对民事行为的性质发生错误认识) ,也可能因 为某种客观原因引起(如受他人欺诈而上当受骗) 。总之,凡是违背当事人真实 意愿的民事行为, 即构成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民事行为。 在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 上,意思表示瑕疵包括受欺诈、受胁迫、趁人之危、重大误解等四种情形的意思 表示瑕疵。二:意思表示瑕疵对法律行为效力的影响第一,受欺诈,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情况、 虚假事实或隐瞒真实情况, 使对方陷入错误的认识中而做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在民法通则 上受欺诈规定为无效;但在合同法上受欺诈规定为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的无效 ,否则视为可撤销第二,受胁迫, 指为达
5、到各种非法的目的, 采用一些方法造成他人精神上的 巨大压力或者直接对他人肉体施加强制暴力的行为。 在民法通则 上受胁迫规 定为无效;但在合同法 中受胁迫规定为损害国家、 集体和第三人利益的无效 , 否则视为可撤销。第三,乘人之危,指行为人刻意利用对方当事人的紧急或急迫的需要或为难 处境,迫使其作出违背当事人本意而接受对其非常不利条件的意思表示。 在民 法通则上乘人之危规定为无效;但在合同法上乘人之危规定为可撤销。第四,重大误解,指行为人因为对行为的性质、 对方当事人、 标的物的品种、 质量、规格和数量等发生错误认识, 使做出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 并造 成较大损失的行为。在民法通则 、合
6、同法上都规定可撤销。 第三章:德国以及台湾对意思表示瑕疵的法律行为效力的相 关规定一:德国意思表示理论体系是近代德国法学的产物, 它的形成与发展是商品经济 的产物。法律行为制度的确实使民法最后实现了“从身份到契约,从契约到制度” 的转变,具有私法技术价值和私法自治价值,这个体系被誉为“大陆法系民法学 中最辉煌的成就”。德国民法典 法律行为一章共六节, 其中第二节意思表示主 要包括关于意思表示瑕疵各种形态的法律效力及后果, 以及意思表示的生效、 意思表示的解释等内容。二:台湾台湾地区民法法律行为一章也是六节: 第一节通则, 是关于法律行为效 力的强行性规范,第二节规定行为能力,第三节规定意思表示
7、的有关内容, 第 四节是关于条件及期限的规定,第五节规定代理,第六节规定无效及撤销。其中 第三节关于意思表示的规定与德国民法典一样也包括了意思表示瑕疵的形态 及法律后果。三:二者相对比有何不同对比台湾地区民法与德国民法典法律行为一章中有关意思表示瑕疵 的规定,台湾有两个特点: 一是在法律行为一章中单设一节通则,概括地规定了有关法律行为的强行性规范,二是在意思表示一节中明确规定对于可撤销法律行为撤销权的限制。第四章:在我国意思表示瑕疵对法律行为效力的影响的立法局限和完善一:意思表示瑕疵对法律行为效力的影响在我国的立法现状我国民法通则关于法律行为也是单设一章,但其内容只有关于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两节
8、,关于意思表示瑕疵的形态主要是混同于无效和可撤 销的法律行为规定在第58条(第五十八条下列民事行为无效:无民事行为能力 人实施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 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恶意串通,损害国家、 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 的的。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第 59条(第五十 九条 下列民事行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显失公平的。被撤销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 无效。)第61条(第六十一条民事行为被确认
9、为无效或者被撤销后, 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 所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双方恶意串通,实施 民事行为损害国家的、集体的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应当追缴双方取得的财产, 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者返还第三人【2】)中。在民法通则这一章的规定中, 看不出对于撤销权的限制,只有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第 73条和合同法第55条中,对撤销权作了除斥期的限制,且只关于最短期的规定【3】。对于除斥期的起算点、撤销权的行使主权、撤销权对相对人和第三人的效力限制 则完全没有规定。二:意思表示瑕疵对法律行为效力的影响在我国的立法局意思表示
10、瑕疵的理论及其影响已经在其他大多数国家或者地区被人们所 了解,我国亦是如此。但在目前看来,意思表示瑕疵的立法在我国仅仅涉及几个 条文,而总的来看这几个条文也是为法律行为的构成及其效力所设立的。我国远远还未将意思表示瑕疵的效力纳入立法的层面,尽管在实践中有一些应用,但也仅限于学者的理论研究层面以及对法律行为效力的解释方面。目前看来意思表示理论的意义远非如此。若能将意思表示立法而且能将其运用到司法实践中去,不仅会对很多难解的民事问题找出理论依据还可以找出法律适用。三:如何完善1. 对意思表示有重大误解情形的完善从我国目前民事立法的规定中可以看出,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中规定 了重大误解包含传统上的误解和
11、错误,它们规定不管主体是表意方或相对方都应 当归为误解。这种不做任何区分的规定,不仅保护了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 而且从经济效率角度来说无疑也具有相当重要意义。 尽管此种立法的模式与大陆法系中民法相关理论的规定并不完全一致, 但是就目前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演进而 言,已经能为法官、律师以及当事人所熟悉,甚至理解和掌握。但民法通则 和合同法 中规定重大误解主要是对方当事人的错误, 应该从当事人有没有主 观恶意出发, 若属于单方误解的, 则误解方可以单独行使撤销权, 若属于双方误 解的,则双方应该都享有意思表示撤销权。如果是因为第三人而产生的误传, 则该误传是重大误解意思表示急需解决 的问题。虽然
12、误传因为第三人而产生, 双方当事人并没有错误, 却会有和当事人 自己所做出的重大误解有一样的法律效果。 在现实经济实践中因为第三人误传的 纠纷数量和种类逐渐加多, 国家应该在相关的立法中作出相关规定。 最高人民法 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 77 条规定很明确,意思表示由 第三人转达, 第三人没有转达或者由于过失转达错误, 给他人造成损失的, 一般 可由意思表示人负责, 但法律另有规定或双方有约定的除外 【4】。该规定从交易 安全的角度出发, 要求表意人需对受益人的信赖利益负有赔偿责任, 这表示表意 人可以行使撤销权, 否则法律则不会有规定表意人的赔偿责任的法条, 则应该规 定表意
13、人要按照误传人的意思表示继续履行。 纵观各国立法体例, 误传与错误效 果是相同 的。2. 对欺诈、胁迫意思表示瑕疵类型的完善。民法通则则第五十八条规定当事人基于胁迫而做出的民事法律行为是 无效的。合同法对民法通则中的相关内容做出了必要的限定,合同法规 定除了该胁迫行为损害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无效外, 其它被胁迫所作出的行为的 法律效力规定为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 如此一来作出的相关规定与不仅从罗马 法开始以来的民法理论不相符合, 而且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体例不同, 我国 对于意思表示瑕疵额相关规定也更加的增加了司法实践和裁判实务领域的工作 难度,所以应统一将受胁迫所作出的民事行为直接规定为可撤
14、销的民事法律行 为。如果将因为欺诈、胁迫等的意思表示所做出的行为全部规定为可撤销的 话,则对于第三人来说, 因为被撤销的欺诈行为所作出的意思表示的法律行为就 不能够对抗善意第三人, 然而撤销因胁迫所作出的的意思表示的法律行为则能够 对抗善意第三人。 因胁迫较欺诈而言, 私法自愿原则和意思表示真实原则危害过 于太严重, 若从法律价值的选择和排序上而言, 立法者一定要在交易安全与维护 当事人的自由意思之间进行合理排序。3. 对恶意串通和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瑕疵类型的完善。应将恶意串通和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整合为虚伪表示。 我国的民法 通则和合同法中没有虚伪表示的概念,简言之恶意串通也就是同谋,
15、它包 括同谋后当事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和同谋后虚伪的表示, 主体可以是双方之间当 事人,也可以是其中一方当事人和对方当事人的代理人。 然而以合法形式掩盖非 法目的的行为既可以是单方的意思表示行为, 也可以是双方同谋的行为。 恶意串 通和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都有可能存在目的违法性或者伪装的行为, 二者的 区别只在于恶意串通以同谋为必要,伪装行为则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为必 要。两者都可以用虚伪表示代替,对于当事人的虚伪表示,规定是无效的。当事 人和第三人之间的法律效力, 则需要看一下第三人是否善意。 若第三人是善意的, 则当事人就不应当用虚伪的意思表示对抗第三善意人, 而善意第三人则可以主张 该
16、虚伪意思表示的法律效力有效或者无效。 如果当事人是恶意的, 则不需要保护。 对于虚伪表示隐藏的真实意思表示的法律效力, 若被隐藏的真实意思表示行为符合法律要求条件的,该掩藏的行为应视为有效,如若相反,则无效恶意串通的行为,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规定仅限于损害国家、 集体和第三人利益的相关行为, 仅仅只是虚伪表示中隐藏非法法律行为的一些情 况,不包括隐藏的合法行为。 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在逐步完善, 当事人同谋极 可能是为了损害第三方的相关利益, 当然也可能是为了保护商业秘密或其他相关 的理由,仅仅规定了损害他人利益的为虚伪表示的意思表示瑕疵可能会满足不了 当前经济生活的需要。 我国目前采取大陆法
17、系通行的做法用虚伪表示来表述这一 类的瑕疵意思表示,有利于国际私法间的交流。4. 对意思表示之中乘人之危与显失公平瑕疵类型的整合我国在民事方面的立法中乘人之危可以不单独列示为意思表示瑕疵的一 种类型,而应该仿效其他多数国家的立法体例, 要把乘人之危与显失公平合二为 一,这样就类似于德国显失公平的行为。在德国,显失公平包含着主观要素,它 包含行为人乘人之危主观上的过错和客观显示公平的结果。 而在美国,显失公平 这项制度使弱方当事人既可以得到法律的保护, 又使之不会对合同法规定的合意 构成妨害,从而可以使得法院以显失公平为由对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合同进行法律 干预。结语我国的意思表示的立法存在局限,在实践中,意思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企业资产重组与并购合同
- 上海市浦东新区民办欣竹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题(解析版)
- 2024学年幼儿园健康牛奶供应协议版
- 2024年专业公路零担货物运输服务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员工汽车租赁合同
- 江南大学《服装CAD》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南大学《测试技术》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南大学《工程地质》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佳木斯大学《儿科护理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暨南大学《金融企业会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学生活老师培训
- 2024年半固定电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雨雪冰冻天气应急预案(30篇)
- 校园周边接送交通管理制度
- 青岛大学《民法总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专题05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选择填空题)(原卷版)
- 外研版三起小学四年级英语下册教案全册表格式
- 第六单元 百分数(一) 单元测试(含答案)2024-2025学年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 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部编版语文初一上学期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
- 城市印象-德阳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