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_第1页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_第2页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_第3页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_第4页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整组目标:1、使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会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2、使学生经历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规律的内涵,并能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运应用数量间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积的变化规律、常见的数量关系。本单元是整数乘法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具有一定的总结性和概括性,要适当加强运算训练,以帮助学生牢固乘法的相关知识。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

2、位数的方法,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多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课时数:6课时第一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内容:课本第47页例1,练习八第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已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经验,自主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使学生结合具体的的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验算方法进行估算、验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使学生经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提升知识技能的迁移水平,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因数中间、末尾没有零)。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积

3、的书写位置。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设计意图:复习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为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作准备。1、听算: 14×2 31×30 24×10 25×3 8×40 210×4 学生完成在自备本上2、笔算: 241×8 45×12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本上练习谈话:以前我们还学习过乘法的竖式计算,这样的乘法你还会用竖式计算吗?(订正后说一说的笔算的方法)看来同学们对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掌握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二、新课1、

4、教学例1课件出示: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1)列式说思路怎么列式?你是怎么想的?(要求12个145,所以用乘法解决)板书:145×12= (2)估算设计意图:先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数感,同时渗透笔算的算理,让学生尝试计算,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同时也了解学生计算中的问题。请你估算一下这个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全班交流,点名汇报。板书:145×12 1500 150 10 师:一个因数估大,一个因数估小,结果比较接近准确数。师:我们想具体知道李叔叔乘坐的火车到底行了多少千米?该怎样算?请你笔算出

5、结果吧。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3)反馈算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有:(学生出现的算法应予以鼓励,表扬)方法一:先求10小时行了多少千米,再加上2小时行的路程。 145×10=1450 (千米) 145×2=290(千米) 1450+290=1740(千米)方法二:把12分成4乘3(6乘2)的积,先算145乘4,再乘3。145×12=145×4×3=580×3=1740(千米)方法三:列竖式计算。有的同学是用竖式计算的,那么竖式计算该怎么算呢?学生独立试一试,已经用竖式计算的同学想一想这样算的理由是什么。(教师巡视)(4)自主探索,概括

6、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设计意图:由学生自主梳理计算步骤,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一般方法,使其懂得应该如何有序地进行操作和思考。问:怎样列竖式?(末位对齐)板书: 1 45 × 12问:先算什么?2×145表示什么?算什么? “1”与“145”相乘的结果表示什么?第二部分乘得的积该怎样写?(强调要用1去乘145的每一位,所得的积表示145个十,所以积的末尾要和十位对齐,个位的0为了简便省略不写)板书: 145 × 12 290 (145×2) 145 (145×10)1740最后算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部分乘得的积该怎

7、样写?最后算什么?我们把145×12的竖式计算和刚才的方法结合起来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都是先算145×2,再算145×10;不同:竖式计算是口算的另一种记录形式,用竖式计算比较简便)归纳计算方法:对比之前的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在计算的方法和步骤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都是要末位对齐,用第二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乘得的结果末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上的数乘得的结果末位与十位对齐,最后把几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5)即时练习:笔算

8、下列各题:(教材P47页做一做第一排)134×12 156×47 425×36 237×82全班练习,集体订正,请两人说一说计算的过程,提醒学生每一步的积应与什么对齐。反馈比较集中的错误:(1)数位没对齐 (2)进位数算错 (3)书写不清看错三、巩固练习: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理解乘法运算的基本原理,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1、教材P47页做一做第二排,请四人演板,集体订正。2、变式练习 出示:46×365 这一题该怎样列竖式计算呢?对比两个竖式,你认为哪一个比较简便?3、练习八第2题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9、你有什么收获?在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作业设计:小课:练习八第1题家作: 1.大课堂:第21页 2. 拓展题:一桶油连桶共重80千克,用去油的一半后,连桶重44千克,桶重多少千克?板书设计 笔 算 乘 法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内容:教材P48页例2,“做一做” ,练习八第3-7题。教学目标:1、联系笔算乘法的步骤理解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格式规范。2、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能用竖式正确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法。3、通过自主尝试理解算理的过程培,发展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能

10、用竖式正确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法。教学难点:联系笔算乘法的步骤理解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格式规范。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设计意图:复习三位数乘一位数(因数末尾有0)、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为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作准备。1、口算: 19×3 50×2 17×3 29×3 220×4 6×130 41×20 420×3师:因数末尾有0时,怎样口算?2、笔算:728×26= 54×278= 生独立完成,指名演板,集体订正3

11、、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如果因数中遇到“0”又该怎样算呢?有什么格式规范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二、新课1、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设计意图: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后,重点讨论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的末尾0的个数确定,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的算法。(1)出示例2的第一题 口算并说说算理 160×30=4800思路一:借助之前口算乘法的方法类推迁移思路二:160×3再扩大10倍或16×30再扩大十倍(口算乘法和积的变化规律)(2)尝试竖式计算观察:0出现在因数的什么位置?问:如果用竖式计算,

12、你会算吗?试一试。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选择不同情况演板。(3)反馈学生的计算方法:这些竖式都算出了正确的得数,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竖式计算?(4)对比归纳 像这样列竖式计算都有道理,有些直接借用了上节课的学习经验。你认为哪一个竖式比较简便?(像这样因数末尾有0的两个数相乘,我们都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几个0。)(5)即时练习 P48 做一做第一题 360×25= (提问:结果后面为什么会有3个0?)2、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竖式设计意图:先有学生尝试计算,重点讨论:竖式的简便写法和因数中间的0是否应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问题。(1)出示例题2

13、的第二题:106×30 出现在因数的什么位置? 你能口算吗? (2)尝试笔算提问:计算106×3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能不要吗?怎样写这一位上的积呢?(可直接加上个位进上来的数)思考:这样写竖式末位没有对齐,为什么算出的结果还是正确的呢?(3)即时练习 P48 做一做第二题 补充 201×40 (想一想不进位时该怎样写)三、巩固练习 1、P49 第6题 2、P49 第4题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算简便?作业设计:小课:练习八第7题家作: 1.大课堂:第22页 2. 拓展题:已知甲数+乙数=24,甲数&

14、#215;3=乙数,求甲、乙两数分别是多少?板书设计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课后反思:第三课时 笔算乘法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P50练习八8-12题。教学目标: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熟悉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竖式简写格式。2、能熟练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提高计算能力。3、运用笔算乘法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渗透简单的数量关系。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熟悉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竖式简写格式。能熟练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提高计算能力。教学难点:熟悉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竖式简写格式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因数中间或末尾

15、有0的乘法竖式,请你说说在列竖式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看看哪些同学能够算得又准又快!(板书课题)二、基本练习设计意图:通过听算,笔算练习,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熟悉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竖式简写格式,让学生静静地计算,体验计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听算(在草稿本上直接写得数) 30×6 16×7 12×30 50×60 130×6 16×70 12×300 15×602、笔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时说说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124×73 46×21

16、5 224×363、数学医院 P50 第8题 设计意图:针对第二次乘得的积的对位,乘的过程中进位以及因数中间有0时的处理等问题的辨析,引导学生在纠错中提高技能。 这里有一些同学的竖式计算过程,请你当数学医院的医生,看看这里的竖式算对了吗?如果不对,请你找找“病因”在哪。第一题:十位上的1乘得的结果末位要和十位对齐。第二题:计算中进位数忘记加了。第三题:2×0得0没有写。思考:除了在计算中要仔细认真,我们能不能算完以后用估算的方法检查一下得数呢?如:134×16结果肯定超过1000 130 20谈话:因此我们计算完了以后可以估算一下得数,看看你算的结果是不是在一个大

17、致的范围内,如果不在,一定有哪里出错了。三、解决问题设计意图:解决问题中有意识的渗透单价,数量和总价三量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该数量关系丰富学生的经验。1、P51页第10题(1)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提问:这里每盆的价格也叫做单价,每种蔬菜卖了多少元该怎样理解?(2)求一共收入多少元? 可以把第1问算出来的数据在第2问直接用。 4584+1890+2190=8664(元)2、P51页第9题的模式题生独立完成,反馈不同方法125×5=625(元) 125+25=150(元) (125+25)×525×5=125(元) 150

18、15;5=750(元) =150×5 625+125=750(元) =750(元)后面两种算法有道理吗?你认为哪一种方法简便?四、拓展练习P50第12题1、写出几个?先确定两位数,再确定每个两位数对应几个三位数。20(345、354、435、453、543、534) 23(405、450、504、540)24(305、350、503、530) 25(304、340、403、430) 30(245、254、425、452、542、524) 32(405、450、504、540)34(205、250、502、520) 35(204、240、402、420)40(325、352、235、2

19、53、523、532) 42(305、350、503、530)43(205、250、502、520) 45(203、230、302、320) 50(324、342、234、243、423、432) 52(304、340、403、430)53(204、240、402、420) 54(203、230、302、320)18×4=72(种) 也可用乘法原理推算: 4×3×3×2×1=72(种)2、乘积最大的算式 520×43=22360 或 430×52=223600肯定在末尾,原式可以转化成两位数乘两位数。十位肯定是4和5,个位肯

20、定是2和3,则两数之和是95(定值),两数越接近乘积越大。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作业设计: 小课:P50 9、11题家作:补充练习板书设计笔算乘法练习课巩固练习基础练习课后反思:第四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内容:教材P58 例3及做一做,练习九的1、4、6题。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感受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会简单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辩证的思想。教学重点:理解并简单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用语言概括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准备:

21、 课件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一块,面积是504平方米的绿地,现在长不变,宽扩大到24米。(课件出示)现在的绿地面积与原来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的绿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032算得对吗?这其中蕴涵了怎样的数学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二、探究“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积如何变化的规律”设计意图:分为三个层次:1.通过观察三个长方形的变化图,开展研究。2.归纳分析规律。3.验证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其它的数,第一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变化,任意两个数相乘)1、观察图,初步感知规律出示三个长

22、方形,学生观察这三个长方形是怎样在变化的?(学生自己相互之间说一说)2、探究积的变化规律学生在学习材料上面计算三个长方形的面积。 9×10=90 9×40=360 9×20=180通过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得到了三个乘法算式。(1)初读算式学生一边观察一边默读这三个算式,看看你能发现什么?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了,积的变化有怎样的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积的变化规律。(2)按一定顺序研读三个算式为了研究方便,我们一般将两个算式进行比较。这里有三个算式,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为标准,让其它的两个算式都和这个算式进行比较。我们就以第一个算式为标准,仔细

23、观察第一个算式到第二个算式,第一个算式到第三个算式,因数是怎样变化的,积又是怎样变化的。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积也乘2。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也乘4。3、拓展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其它的数是不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只有乘2、乘4才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其它的一个不是2或4的数,同学们想让它乘几?积会怎样?(学生举例子) (2)第一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变化是不是一定要第二个因数不变呢?如果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了一个数,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呢?(学生举例子)(3)任意两个数相乘是不是只有9×10这个算

24、式才有这样的现象呢?我们换两个数相乘试一试。(学生举例子)4、解读算式中的规律(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乘几,积就乘相同的数。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算式,读一读这些算式,你发现了怎样的规律呢?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就乘相同的数。(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相同的数。如果以第三个算式为标准进行观察,再观察这一组算式中,从第三个算式到第二个算式,从第三个算式到第一个算式,因数是怎样变化的,积是怎样变化的?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相同的数。5、归纳刚才同学们所发现的就是积的变化规律,那么积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呢?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规律。

25、出示:两个是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学生一边观察这些算式,一边自由的小声朗读这个规律)三、应用规律1、基本应用 12 ×35=4206 ×35=5×7 =35 5×21 =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在圆圈内填运算符号,在方框内填上适当的数。2、完成教材P51 做一做第一题3、解决问题请同学揭示前计算绿地面积的秘密了吗?(请学生说,然后课件演示)4、拓展应用这里有一组美丽的图案,它们都是用肉眼看不到的细小物体,大家猜一猜这些细小的物体是什么?出示图片:一种细菌 青霉素 发霉的面包这些细小的物体是怎样观察到的呢?出示显微镜

26、图片 活动的镜头固定镜头你们知道显微镜放大的秘密吗?显微镜有一个固定的镜头和一组活动的镜头(出示),如果固定的镜头放大倍数是15,它与一个放大倍数是12的活动镜头搭配起来就可以将观察的物体放大15×12=180倍。如果固定镜头分别与两个放大倍数是36、48的活动镜头搭配,这样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分别是多少?如果要方法一种细菌需要将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调整为1080倍,需要搭配一个放大倍数为几的活动镜头?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那么我们知道积的变化有怎样的规律?请同学们说一说:如两个因数都乘变化了,积的变化又有怎样的规律呢?同学们可以课下去思考。发现规律的人聪明,运用规

27、律的人能干。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既聪明又能干的人。作业设计小课:练习九的 1、4、6题家作:大课第23页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设计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5 × 6 =90 5 × 36 =360 5 × 18 =180 9 × 10 =90 9 × 40 =360 9 × 20 =180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内容:教材P52-53 例4、例5练习九的第2、3、5题。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事例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数量总结数量间的关系,理解 “单价”和“速度”的含义。2、认识“单价

28、”和“速度”的单位,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并正确运用数量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量关系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数量间的关系,理解 “单价”和“速度”的含义。教学难点:认识“单价”和“速度”的单位,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并正确运用数量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设计意图: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区分数与数量,揭示课题。1、出示下面各数和数量 5、8、9元、17千克、4米、20、3小时 请学生读一读2、区分数与数量 观察这些数,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把9元、17千克等等带有单位的数称为

29、数量。3、揭示课题 在之前的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我们见到了各种数量,那么数量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二、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结合实物,让学生理解单价,知道单价的表示方法与读法,为学习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做准备。1、理解单价(1)生活中常见的单价20元/千克平常去超市购物,会看各种商品下面都会标注出相应的单价。请你说说图中各种商品的单价。700元/台2.5元/支17.5元/袋3元/瓶 思考:(a)单价中的“瓶”字前面没有数字,那么表示多少瓶?(b)只说王老吉单价3元行不行?为什么? 同一种商品可能因规格、包装的不同其价格也不一样(

30、2)单价的表示方法与读法 可见单价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前一部分是钱数,后一部分是这些钱所能买到的商品的数量,为了方便计算,商品的数量都按照1份来算,可能是1瓶、1袋、1千克等等。因此这个1就省略不写了。3元/瓶 读作:3元每瓶(“/”读作每)表示每一瓶3元其余的几个单价学生相互读一读,说说是什么意思。(3)改写出示下面的问题,学生看题口答婴儿奶粉每罐205元 写作: 读作: 毛巾6元1条 写作: 读作: 彩笔22元每盒 写作: 读作: 车厘子140元每千克 写作: 读作: 2、计算总价分组计算一下12罐奶粉、28条毛巾、45盒彩笔、13千克车厘子分别需要多少元?(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

31、式)205×12=2460(元) 6×28=168(元)22×45=990(元)140×13=1820(元)3、归纳关系设计意图:结合生活经验求总价的例子,探究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问: (1)请你在举出几个求总价的例子。(2)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点?你认为计算总价需要知道哪些条件?(3)你认为数量、单价和总价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根据学生回答形成下面板书。205×12=2460(元)6×28=168(元)22×45=990(元)140×13=1820(元)单价数量总价&

32、#215;=4、简单应用 请学生自己看一看P52例4(1)P52 做一做第一题 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2)P52 做一做第二题 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这些数量所表示的含义,结合相应的数量关系我们就能轻松解决。5、反向应用(1)用刚才的例子你能改编成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2)怎样求数量?怎样求单价?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6、小结 要求总价需要知道单价和数量,要求数量需要知道总价和单价,要求单价需要知道总价和数量。可见这三个量的关系密不可分,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就可以得到第三个量三、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结合前面

33、的学习经验,让学生自主探究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1、自学P53例5谈话:生活中除了单价、数量、总价这一组数量关系外还有不少。请同学们自学P53例5,相互说说学习的收获。2、完成学习报告:1)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的速度?按例题中的形式写一写。 的速度是 ,读作: 。 的速度是 ,读作: 。2)不解答,说说下面各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1)小林每分钟走60米,他15分钟走多少米? 已知: 求: (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传播1700米需要多长时间? 已知: 求: 3)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可以写成: 4)将例5的第1小题改成两道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列式。(不计

34、算) (1) 列式: (2) 列式: 5)你还知道哪些数量关系?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3、归纳小结 生活中的数量关系还有不少,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比较简单的含有三个量的数量关系,可以发现在含有三个量的数量关系中知道了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得出第三个量。4.巩固练习 P54练习就第7题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作业设计:小课:1.P54 练习九3、5题 2.补充:(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读作 。(2)蝴蝶飞行的速度可达每分钟500米,可写作 ,读作 。(3)每台电视机售价5000元,可写作 ,读作 。(4)每节舞蹈课60元,可写作 ,读作 。

35、家作:大课第24页板书设计 常见的数量关系例5205×12=2460(元)6×28=168(元)22×45=990(元)140×13=1820(元)单价数量总价×=课后反思:第六课时 练习及整理复习教学内容:教材P55 练习九的第810题。教学目标:1、整理复习本单元所学知识,从算理、规律和数量关系三个角度加深对乘法的认识。2、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和常见的数量关系,能较为熟练地运用规律和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尝试用积的变化规律解释乘法竖式的格式,既强化格式又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说理的能力。教学重点: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和常见的数量关系,能较为熟练地运用

36、规律和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尝试用积的变化规律解释乘法竖式的格式,既强化格式又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说理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节课我们就来把本单元所学知识归纳整理一下,这样可以使我们更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板书课题)二、复习整理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梳理本单元的知识要点,查漏补缺,同时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有条理的整理问题的方法。1、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这个单元里,你学会了哪些数学知识?2、整理 谈话:刚才同学们回答的时候是根据的是自己的印象,有些知识可能也很重要,但是印象不那么深,就很有可能忘记或是弄混。因此整理知识就如同我们整理房间要有序。谁能将这些知识点有序地说出来,让人们看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学生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