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通识精神的彰显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 摘要:以“对多元价值的尊重、甄别与选择,对多种知识的通融以及开放灵活的思维精神与方式”为要旨的通识精神是通识教育的核心。现实中,“专门化”的通识教育已将这种精神遮蔽。唯有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专业课程的处置、整体教学过程的改革中彰显通识精神,注重提高教师的通识底蕴,并以通识精神指导学生的发展评价,才是通识教育的出路。关键词:通识教育,通识精神,教育改革人们较为普遍地认为,“通识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形成融会贯通的知识”,但现实运作中的形式化和技术化使之形同虚设。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是培养“具备活
2、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师”,甚至“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对最有价值的知识的选择问题”。1不难看出,这些认识依旧未能摆脱“专门化”思维方式,对通识教育真谛的理解和问题解决策略的探寻显得有些简单,“形式化和技术化”也只是问题的表现,其背后还有着更深一层的症结。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实践活动,目标在于培养具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健康情感的完整的人。在根本意义上,通识精神是通识教育的核心,反映了通识教育的价值取向、内在目的以及本质要求。正是当前大学通识教育的“专门化”使得通识精神被遮蔽,造成通识教育低效甚至无效。一、通识精神的内涵对于个体发展而言,通识精神即一种“通”的心理状态,其精要在于对多元价值的尊重、
3、甄别与选择,对多种知识的通融和开放灵活的思维精神与方式。促使学生形成通识精神,是通识教育的要旨。(一)对多元价值的尊重、甄别与选择对不同价值的认识与态度支配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信念和理想,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和行为。通识精神意味着能尊重、包容、理解与甄别多元价值体系,并能作出理性选择,形成正确价值观。教育肩负着对学生进行价值导向的责任,面临冲突的价值环境,具有通识精神的教育者怀有宽容和尊重的态度,能意识到这种多元化将推动思想的解放,并为怀疑精神的产生提供土壤。因此,他们将放下传统的角色与面具,在理解与包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认同并尊重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引导学生自觉甄别与恰当选择。如此,在教
4、育者引导下形成了通识精神的学生也就能够正视不同价值取向带来的矛盾冲突,并在不断的甄别与选择过程中逐渐增强价值主体意识和独立性,价值评判既具个性特征也能彰显主流。(二)对多种知识的通融“通融”即透彻了解、融会贯通之意。“通识”最起码的要求在于既“广”又“通”,不仅学识广博,而且能通达融合,灵活变通。这是通识精神的基础性要义。对于教育者而言,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全面而融通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采取融通的方式领悟、吸收知识的内核,领悟其中蕴含的科学方法与精神,以达到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如果只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而不知道这些知识背后、生产这些知识的主体精神与智慧,那么也就谈不上形成了素质。”2
5、对学生而言,便是能够采取融通的态度与方式处理接触到的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在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时,以开阔的视野,多角度提取、归纳不同方面知识所共有的基本原理或方法论,并获得迁移的能力,达至知识的互通。可见,“融会贯通的知识”仅是通识精神的一个最为基础的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形成通融多种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三)开放灵活的思维精神与方式真正具备远大眼光、博雅精神和健康情感的完整的人,必然也必须具有开放的思维精神与灵活的思维方式。这也是通识精神的精髓之一。具有通识精神的教育者不仅自己能如此,而且能以欣赏与鼓励的态度对待、引导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因此,他们强调思维多于强调知识,注重过程重于注重结果。当他
6、们这样做的时候,他们的教育方式也正展现了通识精神。对于学生来说,一旦形成了通识精神,他们就能自觉采用批判性的、开放的思维精神和多样灵活的思考方式去探索问题的解决之道。尤其在面对多元多歧的价值和浩如烟海的知识经验时,他们能够克服褊狭的文化视野,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和自由精神,理解异质文化,做出智慧的判断和选择。当一个人形成了通识精神,他便具有了恰当的知人知事、待人处事的能力。大学通识教育既要在这样的精神指导下进行,也要着力培养这样的精神。惟其如此,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拥有保持自由的能力,免于成为被专业束缚的奴隶。二、通识教育的“专门化”对通识精神的遮蔽当前,通识教育陷入困境的真正原因在于通识教育的“专
7、门化”及其对通识精神的遮蔽。(一)现实通识教育的“专门化”通识教育本是为解决大学教育过于“专”、“精”所带来的偏失与危害而被提上日程的,遗憾的是,几乎从一开始,我国的大学通识教育就没能摆脱“专门化”思维的控制。1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偏失于“专门化”这首先表现在对通识教育目标认识的“专门化”。提倡通识教育的初衷决定了其目标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培养“全人”。当前虽然在理论上已对这一点达成了共识,但在实践中,通识教育只是“对原来专业教育模式培养目标的一种修补,没有全面地反映出通识教育的思想”3,依旧偏向于培养专才,只不过是另一种似乎精通几门专业的专才。同时,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注重从适应工作的
8、角度进行考虑和设计,较多强调知识的量的获取,缺乏对知识结构、获得方式和能力结构的综合立体设计,甚至认为通识教育仅仅是专业教育的辅助与点缀,只是让学生有机会学习一点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而已。其次,在对通识教育地位的认识上,将通识教育置于与专业教育对立的“专门化”的位置。通常,通识教育被认为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和非功利性的,强调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专才教育等的区别。由此,人们不仅在理论上习惯以专业教育作为首要考察对象,将通识教育作为与专业教育对立的事物进行思考,人为造成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不可逾越的对立性,而且在实践上将它与专业教育放在对立的立场上,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并常常架空前
9、者,使其沦为为后者服务的“次等教育”。2通识课程设置的“专门化”设置能体现并形成通识精神的通识课程,无疑是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认识上的偏失,我国通识教育基本上被等同于设置一些“变味的”、“专门的”通识课程,片面追求课程范围和数量,似乎可供选择的通选课门类越全、数量越多,通识教育就实施得越好。于是,各高校无不列出数量可观的通识课程,甚至将一切非专业的课程都归入通识课程。在许多学校设置的通选课中,明确限定的主要是教育部规定的政治思想、语言工具、体育和计算机四大类公共必修课程。如此设置的通识课程必然缺乏整体构建,课程结构出现明显失衡,学生选课也常将关注点置于分数和通过的容易度上。加之大部分教师
10、教授这些课程时内容肤浅,仅仅向学生灌输各种知识,学生仅仅是从一门狭窄的课程修读到另一门同样狭窄的课程而已,并不能掌握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没有机会综合处理不同学科的方法论。于是,通识教育通过专门的课程设置走向自己的反面,成为一种新的“专门”教育。3通识课程实施的“专门化”通识课程的实施是培养通识精神、实现通识教育目的的最主要途径,应与专业课程实施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在我国,通识课程实施变成了又一种专门的专业课实施,从教学安排、教学方式、教学管理到教学评价,都秉承专业课程的套路:统一安排教学时间地点,主要通过单一的课堂教学来完成;基本上是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教学,间或以课堂讨论和讲座的形式出
11、现,也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课程管理主要划归教务处,与专业课教学管理混杂不清,颇为松散,且大多采用量化管理方式;选课制度也不甚完善,缺乏专门机构对通选课进行规划协调和对授课教师进行督导鼓励;通常以课时数、选课人数以及学生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依据,存在着评价功能弱化、评价内容片面、评价主体单一等缺陷。4通识教育师资的“专门化”实施通识教育的教师自身必须具备通识精神,这是最起码的要求。然而,客观而言,我国高校教师大多是专于一门的专业人才,真正的通识教育师资缺乏。目前,通识课程师资主要有三种:由其他专业课教师兼任;配拨若干教师专门教授这些课程;行政人员因为某种需要“捉刀”上阵。特别是后两种情况,他们往往
12、是专门的“通识课教师”,以教授专业课的方式完成教学。由于缺乏通识精神,这些“专门”的任课教师将通选课开成了科普课、讲座课、某学科的一般知识介绍课,甚至有少数教师缺乏责任心,降低课程的质量标准和要求,通识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二)通识精神被遮蔽通识教育的“专门化”,导致通识精神被遮蔽,造成通识教育低效甚至无效。1有悖于“对多元价值的包容、甄别与选择”,无利于对学生的价值引导通识教育“专门化”的一个重要根由在于其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不少学校对通识课程的设置存有很大程度的功利性动机(或因政策压力、考级任务、考研需要等,或仅仅为迎合教改趋势)造成通识教育价值定位模糊。许多通识课教师缺乏对通识精神的领悟,
13、出于保课时、拿津贴等功利目的,从课程申报到教学都较少考虑学生的期望与需要。许多学生选课时考虑的是是否容易通过考试拿到学分,教师是否“好商量”等功利性目的。如此一来,本应更多地具有非功利色彩的通识教育反倒表现出浓烈的功利色彩,这与通识教育促使学生接触多元价值并获得甄别与选择能力、形成正确价值取向与稳定心态的宗旨背道而驰,甚至对学生产生价值误导。2有悖于“对多种知识的通融”,无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通识教育“专门化”的后果之一在于以知识化的态度来考虑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缺乏对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总体设计和措施保障,以知识的选择代替课程体系的设计,以知识量来衡量通识教育的效果,无法建立通融的知识体系。
14、同时,在通识课程实施中,不仅内容上主要是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脱离,而且简单灌输的教学方式也导致通识教育知与行脱离。这使得本应注重对多种知识的通融、注重知识背后的智慧因素的通识教育依旧“只重视适应知识的高度分化的要求,而忽视了对知识的高度综合的适应”4,完全无法体现、更无法形成通识精神。3有悖于“开放灵活的思维精神与方式”,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开放、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才能形成多维、活跃的思维方式。通识教育的重点原本在于基本探究方法以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学习,以促进学生形成灵活的思维方式。但是,目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事实上成为简单的课程累积,部分通识课程按照专业课程的要求传授,不能很好地反映通识
15、教育的要义;部分课程又太浅显,言之无物,综合、贯通的跨学科课程偏少,课程深度亦有待拓展;所设置的通识课程之间仍然没有摆脱学科壁垒的束缚,依然带有专业性和应用性倾向,甚至是把某些专业课程降低要求后作为文化素质类选修课。这些都明显违背了通识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不利于思维方式的训练与思维能力的开发,与通识精神严重相悖,甚至成为僵化学生思维的“助推力”。三、以通识精神引领大学通识教育改革通识教育宗旨的实现要求以通识精神引领通识教育改革,不仅要在理论上领悟通识教育的要义,而且要在实践中彰显通识精神。(一)通识课程的设置真正体现通识精神从本质上说,开课的数量与通识教育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实施通识教育绝非
16、简单地在专业课之外增加几门课程。如果不能彰显通识精神,这样的课程与其说是将学生培养成“全人”的积极举措,毋宁说是专业教育的附庸,追赶时髦的形式,甚至是加重学生的负担。根据通识精神的要求,通识教育的课程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促进学生基本能力的提高为要旨,形成完整全面、清晰明确的目标体系;课程门类应尽量全面地反映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领域,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不同领域的课程比例;课程内容应摒弃学科专业式的组织思路,立足于培养和谐发展的“全人”,以问题或研究方法等为主线,对不同学科领域内容进行融合贯通,设置有利于学生了解人类文明中最基本的知识和方法、能启发学生的心智,为学生提供分析问题的多种视角的基础
17、性、普适性的相互关联的课程内容。这样,通识课程的开设才能弥补或减少学生因专业学习所可能带来的知识、能力、思维和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使学生免于成为某一专业的工具或奴隶,(二)专业课程融合通识性“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应视为实现共同目标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互相排斥”5,二者有机整合共同完成“全人”的培养。这意味着在通识精神养成的过程中,专业课程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当然,能担此重任的必须是融合了通识性的专业课程。具体而言,须将通识精神纳入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拓宽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将通识性融入其中,在专业课程实施过程中打破过去壁垒森严的学科界限和授课模式,让学生能够“起于知识、至于境界”。专业课程融合通识
18、性是完全可能的。通识教育之“通”是“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融通,遇到问题时能够从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达到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通识精神的形成,关键在于透过包括专业课程在内的各门课程形成相应的价值、智慧和精神。如果专业课的设置与实施能够不同于某一专业或某门课程就事论事,而能引导学生跳出狭隘的专业窠臼,着意于引导学生感悟不同学科或课程领域共通的精髓,那么,它也能够称得上是通识教育。(三)教学过程“通专相融”通识教育的实施和通识精神的形成还有赖于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贯以“通专相融”的思路和方式,关注知识背后的价值、智慧以及方法论本身。“如果一位教师能着意于深度的开掘,那么,即
19、使他教的是化学,却能够高屋建瓴,使学生从中感悟到贯穿于整个自然科学领域的普遍的规律性;甚至于教理科的可以让学生感悟到学文科课程也一样通用的思想和方法。”6这样,即使是学习专业知识,也将关涉到其他禀赋的发展与对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感悟。相反,如果就事论事、照本宣科,那么,即便被称为“通识教育”,那也只是徒有虚名。教学过程的“通专相融”首先要求教学目标和过程要关注学生自主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以项目或课题为作业形式来帮助学生巩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应用到实践中。这种教学,赋予学生的是思路和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且能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0、。其次,在教学形式上可以结合讲座、活动、潜在课程等形式,营造学校文化氛围。也可以借鉴港台通识教育的经验,广泛采用提问、析辨、讨论、撰写读书报告等方式,注重学科研究方法与思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研究的能力,使学生更多地受到阅读、理解、批判等训练。(四)加强教师的通识底蕴授课教师的通识底蕴直接关系到通识教育的质量。为此,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反思、研究与修习等途径打破过去过于专、精,“同守门庭”,缺乏对话态度与能力的局限,克服应付了事和任务式心态,提高自己的通识底蕴。作为学校,必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重视促进教师本身的通识精神,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教师改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同时创造条件,建立校际交流平台,实现通识师资的“资源共享”。另外,聘请社会上具有通识精神的人士以灵活的形式充实通识教育的师资,也不失为可行之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疗救助计划
- 《头部CT概述》课件
- 《求职简历的写作》课件
- 言语治疗技术失语症听理解评估
- 《纺织品工艺》课件
-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 小组游戏带领班级分组学号尾号每组课前模拟并带领一
- 妇科手术患者血栓管理
- 社会保险发展历史社会保险第三讲
- 《终修订版装修手册》课件
- 2024年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培训课件
- 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 GB/T 36187-2024冷冻鱼糜
- 22G101三维彩色立体图集
-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 DL-T 1476-2023 电力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规程
- 国家开放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形考任务1-9参考答案
- MOOC 法理学-西南政法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高清版)DZT 0399-2022 矿山资源储量管理规范
- 星轮毕业设计
- 年产10万吨粗铅毕业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