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水黄土隧道变形规律研究_第1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17/dd9a7dd7-f25b-477b-974a-06444cce43b9/dd9a7dd7-f25b-477b-974a-06444cce43b91.gif)
![饱水黄土隧道变形规律研究_第2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17/dd9a7dd7-f25b-477b-974a-06444cce43b9/dd9a7dd7-f25b-477b-974a-06444cce43b92.gif)
![饱水黄土隧道变形规律研究_第3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17/dd9a7dd7-f25b-477b-974a-06444cce43b9/dd9a7dd7-f25b-477b-974a-06444cce43b93.gif)
![饱水黄土隧道变形规律研究_第4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17/dd9a7dd7-f25b-477b-974a-06444cce43b9/dd9a7dd7-f25b-477b-974a-06444cce43b94.gif)
![饱水黄土隧道变形规律研究_第5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17/dd9a7dd7-f25b-477b-974a-06444cce43b9/dd9a7dd7-f25b-477b-974a-06444cce43b9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24 卷增刊岩土力学Vol.24 Supp.2003 年 10 月Rock and Soil MechanicsOct. 2003文章编号:10007598(2003)增 2022506饱水黄土隧道变形规律研究乔春生 1 ,管振祥 2 ,滕文彦 3(1. 北方交通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北京100044;2. 中铁十四局三处,山东兖州 372000;3. 石家庄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河北 石家庄 050041)摘要: 新松树湾隧道位于饱和的砂粘土中,土体的稳定性极差,施工难度较大。为此,在隧道施工期间,通过土工试验、隧道收敛和围岩内部位移的现场监测、隧道变形的三维有限元仿真计算等手段,对该
2、隧道的变形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了大量试验数据。研究成果对隧道的施工组织和支护参数的确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此类隧道的施工积累了经验。关键词: 饱和黄土隧道; 隧道变形; 现场监测; 三维有限元计算中图分类号: TU 444文献标识码: AA study on deformation of tunnel excavated in saturated loessQIAO Chun-sheng 1 ,GUAN Zhen-xiang 2 ,TENG Wen-yan 3(1. School of Civil and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Northern Jiaotong
3、 University,Beijing100044,China;2. China Railway Shisi Bureau Group,No.3 Engineering Co. Ltd,Yanzhou372000,China;3. Shijiazhuang Institute of Railway Engineering,Shijiazhuang050041,China)Abstract: The new songshuwan tunnel is excavated in saturated sandy clay which is weak and soft soil having low s
4、tability. In order to ensure safety of excavation, convergences of the tunnel and deformation of surrounding soil are examined by soil test and site monitoring as well as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any significant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from this study and some valuable advice for
5、 construction and support design of the new songshuwan tunnel is given. Experimental results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similar tunnel.Key words: saturated loess; deformation of tunnel; site monitoring;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ethod1引言弯曲变形现象1。该线上的羊马河隧道施工过程中发现开挖后围岩不能自稳,变形很大,曾发生过多
6、我国已经在土体中建成了多条隧道,包括铁路次塌方事故2。可见,土质隧道采用新奥法施工时,隧道、公路隧道、引水隧道等,施工中均遇到过很会遇到初期支护收敛变形大,围岩难于稳定的问题,多问题,施工的难易程度主要取决于土体的性质和在设置二次衬砌后,还会出现衬砌开裂现象3。宝地下水的分布。与岩体相比,土体强度低,变形大,兰二线上的新松树湾隧道位于粘质黄土和砂粘土自承能力小,工程性质差,受水的影响十分强烈,中,前者具有二级自重湿陷性,后者表现为强崩解一旦被水浸泡,达到饱和状态,其强度会明显降低,性和弱膨胀性,饱和率达到了 93.4 %100 %,与工程性质发生很大变化。因此,在富含水土体中修其它土质隧道相比
7、,不仅含水量大,而且,土体具建隧道的施工难度远远大于修建同类型的岩石隧有强崩解性,遇水强度迅速降低,土体的稳定性极道。如神延线七楞山隧道为一条在新黄土、老黄土差。由于围岩的变形较大,确定二次衬砌与开挖掌和粘土中开挖的浅埋铁路隧道,施工方案为正台阶子面之间的合理距离,关系到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先拱后墙法开挖,地下水主要为粘土层裂隙水,进的稳定。鉴于此,为保证隧道的施工安全和工程质洞 100 m 时即发生喷射混凝土突然开裂,格栅严重量,制定了一套能够适合该隧道地质条件的开挖控收稿日期:2003-04-2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0078002)。作者简介:乔春生,男,1958 年
8、生,1988 年于日本东京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26岩土力学2003 年制措施,指导隧道施工,同时,为此类隧道的施工积累经验。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通过土工试验、隧道变形的现场监控量测、三维有限元仿真计算等信息化手段,对该隧道的变形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有效地指导了隧道施工,为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2隧道地质条件及工程概况新松树湾隧道为既有松树湾隧道复线的单线铁路隧道,位于甘肃省陇西县境内大营梁,全长1 726 m,最大埋深为 110 m,隧道采用复合衬砌支护。大营梁为黄土梁峁区,该隧道范围地层为上
9、更新统风积粘质黄土和下、中更新统冲、洪积杂色砂粘土。粘质黄土为淡黄色、棕黄色,厚 020 m,土质较均匀,具孔隙及虫孔,半干硬至硬塑,属 II类围岩,并具有 II 级自重湿陷性。杂色砂粘土主要表现为强崩解性,大部分为 II 类围岩,局部呈软塑流塑状,为 I 类围岩。大营梁地带年平均降水量513.3 mm,隧道三面汇水,地下水较发育,系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主要有上层滞水和裂隙水,前者一般埋深 1530 m 之间。多见有泉水和渗水出露,水量相对较大,隧道内日渗水量 18.83 m3/d。经调查,既有松树湾隧道(1960 年建成)各地段有不同程度的渗漏水现象,病害十分严重,曾进行过多次维修。因此,新
10、松树湾隧道采用曲墙有仰拱衬砌,除进口端 I 类围岩模筑衬砌外,其余均采用复合衬砌。初期支护为 1 榀/m 钢格栅+钢筋网,采用新奥法分三台阶开挖。砂粘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如表 1 所示,其含水量超过了 20 %,基本上处于饱和状态,从不均匀系数和曲率系数的大小可以判断出土中砂的含量较大,渗透系数达到了 3.98×10-5 cm/s,土的透水性较好,地表降水容易渗入土中,进入隧道。从原状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可以发现(见图 1),当应力小于土表 1砂粘土的物理力学参数Table 1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sandy clay物理力学参数指
11、标值物理力学参数指标值湿密度/ g cm-32.06压缩系数 / MPa-10.05重度/ kN m-320.2体积压缩系数 / MPa-10.03含水量/ %20.1膨胀量 / %0.57孔隙比0.54单轴抗压强度 / MPa0.545孔隙率/ %35弹性模量 / MPa34.86饱和度/ %98粘聚力 / MPa0.11不均匀系数52内摩擦角 / (°)25曲率系数3有效粘聚力 / MPa0.14渗透系数/ cm s-13.98×10-5有效内摩擦角 / (°)24的抗压强度时,土的变形很小,基本上满足弹性变形规律,然而,当应力超过了土的抗压强度以后,则出现明
12、显的塑性流动,除围压等于零以外,基本上接近理想塑性状态,即使产生很大的塑性变形,土的承载能力也不会明显降低。砂粘土的膨胀性较弱,属于弱膨胀性土,施工中可以不考虑土的膨胀变形所引起的膨胀压力。图 1砂粘土的应力- 应变关系曲线Fig. 1Stress-strain curves of sandy clay3收敛与围岩变形的现场监测3.1 监测方案为了掌握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的变形状态,在隧道施工期间,分别对隧道内空收敛和围岩内部位移进行了现场监测。内空收敛监测采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研制的 JSS30A 型数字显示式收敛仪。实际测量时,每条测线每次都重复测量三遍,然后取平均值,以消除偶然误差。考虑到隧
13、道净空较高,在每个量测断面内分别布置了 5 个收敛测点(见图 2),每个断面共有 6 条收敛测线。图 2隧道收敛测线示意图Fig. 2Schematic of measurement lines of convergence图 3 是围岩内部位移测点布置图,每个监测断增刊乔春生等:饱水黄土隧道变形规律研究227面上分别设置了 7 个测点,采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研制的 DW-3A 型钻孔多点位移计,测量洞内壁内1 m,2 m,4 m 处岩体与洞壁之间的相对位移。多点位移计的测点锚头为膨胀木锚头。图 3多点位移计布置图Fig. 3Arrangement of multi-extensometers隧
14、道内共布置了 8 个监测断面,其中 1#5#断面的间隔均为 15 m左右,6#8#断面的间隔则较大,每个监测断面均进行了收敛量测,只在 7#和 8#断面上布置了围岩内部位移的测点。3.2 隧道的收敛变形个别断面和个别测线因施工影响和测点受损以及其它因素没有获得可供参考和利用的监测数据。根据收敛监测结果的分析,发现隧道收敛具有以下特点:(1) 各个监测断面内每条测线的收敛量差别较大,两条水平测线(2-3 测线和 4-5 测线)的收敛量明显大于其它测线。这说明隧道开挖后左右两个侧墙之间的相对变形大于其它方向的变形,这可能是由于隧道仰拱施工较晚,两侧墙墙角受到的约束较小,因而,使侧墙比较容易朝洞内产
15、生位移。同时,也说明隧道穿越地区可能存在构造应力。(2) 隧道的收敛主要出现在开挖后的短期内,前几天的收敛量占各测线收敛量的比重较大。因此,控制隧道变形的关键是开挖后应尽快进行初期支护,并适当增加初期支护的刚度。(3) 开挖后的前两三天之内,隧道变形发展较快,之后,变形速度虽然逐渐减小,但收敛很慢,没有趋于稳定。由于施工和其他因素影响,对隧道收敛没能进行长期观测,最长观测时间仅为 18 d,在观测期内,隧道收敛没有达到稳定。这一方面说明隧道围岩变形具有一定的流变特性,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地下水的渗透和排水情况有关。隧道开挖后,尽管立即进行了初期支护,封闭了围岩,但由于喷射混凝土的密实性有限,围岩
16、内裂隙也比较发育,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下水会逐渐渗透进入隧道内部,从而,使围岩内部应力和变形状态发生相应变化。开挖后隧道附近围岩应力的重新调整,也可能使隧道周围出现一定范围的破坏区(或松动区),破坏区内围岩的渗透系数增大,也会导致围岩变形的增大。由此可见,隧道变形趋于稳定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4) 各个监测断面的收敛量差别很大,其中 3号断面的最大收敛量接近 175 mm(图 4),2 号断面也达到了 90 mm 左右,而其它断面的最大收敛量为50 mm 左右。这可能与各个断面测点的埋设时间、初期支护所花费的时间、开挖花费的时间以及开挖顺序、初期支护的刚度等有关,其中初期支护的刚度对隧道收敛
17、的影响较大,比如,1#5#断面采用钢格栅与喷射混凝土支护,最大收敛为 175 mm,6#8#断面改用拱型支架和喷射混凝土支护后,尽管喷射混凝土的厚度与 1#5#断面相同,但收敛量却明显减小,最大仅为 131 mm。200180160mm1401201-2 线/100收敛量2-3线60801-3线401-5 线204-5 线0051015经过时间 / d(a) 3#断面3#断面1401-2线1-3线1202-3线1-4线1001-5线4-5线/mm80收敛量6040200-2005101520经过时间/d7#断面(b) 7#断面图 4隧道收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Fig. 4 Changes of c
18、onvergences of the tunnel with elapsed time(5) 因经验不足和现场施工条件的限制等原因,测点的布设时间以及初始读数时间都受到了一定影响。开始测试时,围岩和隧道已经产生了很大228岩土力学2003 年位移,因此,可以认为,监测结果远小于隧道的实际收敛值。尽管如此,实测收敛量也达到了 175 mm左右。可见,新松树湾隧道围岩变形较大,在进行初期支护时,应该根据围岩的这些变形规律和大小来确定支护参数和方式,不应笼统地根据围岩类别和经验进行确定。(6) 隧道收敛与开挖掌子面离开距离的关系类似于图 5。随着掌子面的超前推进,因掌子面对监测断面围岩变形的约束作用
19、逐渐减弱,当掌子面离开一定距离后(3540 m),隧道收敛速度趋缓,表明围岩变形将趋于稳定。401 m/ mm302 m204 m位移100020406080100掌子面距离 / m(a) 7#断面拱顶(a) 7#断面拱顶15 1 m 2 m4m/mm104 m位移50020406080100掌子面距离 / m(b) 7#断面左拱脚(b) 7#断拱脚181 m2 m16mm144m12/10位移68420020406080100掌子面距离 / m(c) 7#断断面右右拱拱脚脚(c) 7#图 5 围岩内部位移与掌子面离开距离的关系Fig. 5 Changes of displacement su
20、rrounding rocks with advancing of cutface3.3 围岩内部变形隧道开挖引起的围岩内部位移呈现出不均匀分布特点,拱顶和侧墙位移大于拱脚位移,图 5 是 7#断面拱顶和两个拱脚处围岩内部位移与掌子面离开距离的关系,拱顶最大位移约 30 mm,拱脚处的最大位移仅为 16 mm。图 5 中所示位移值分别为洞壁与洞壁内 4 m,2 m,1 m 处的相对位移,由图 5 可以看出,洞壁的位移最大,而离洞壁越远,岩体的位移越小,受开挖的影响越弱。开挖初期,位移增长较快,随着掌子面朝前推进,位移增长速度减缓,当掌子面离开约 40 m 后,围岩内部位移基本上趋于稳定,这与隧
21、道收敛的监测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见,二次衬砌至少应该等开挖掌子面推进 40 m 以后,才可以进行施工。这样,就可以保证不会因围岩的进一步变形使衬砌受到较大的变形压力,提高工程质量。相反,二次衬砌与开挖掌子面之间的距离也不应该太远,对于饱水土质隧道,围岩的变形较大,如果迟迟不进行二次支护,初期支护结构就可能因变形过大而失稳,施工中曾发生过初期支护左拱脚突然鼓出现象,严重影响了隧道的稳定。因此,二次支护与开挖掌子面之间保持一个合理距离非常重要。围岩内部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与图 5 相似,开始监测 10 d 以后,围岩内部位移基本上趋于稳定,所以,围岩的流变并不严重,没有必要担心隧道的长期变形会影响
22、二次衬砌的受力。4隧道变形的三维有限元计算为了更加全面地研究隧道的变形规律,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隧道的施工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图 6 和图 7 分别是为计算中采用的模型和开挖与初图 6有限元计算模型Fig. 6FEM mesh division pattern图 7计算中采用的开挖与初期支护顺序Fig. 7 Sequences of excavation and support used in simulation增刊乔春生等:饱水黄土隧道变形规律研究229期支护顺序,每步开挖进尺为 2 m。模型左侧为既关系,其变化规律与实测结果基本上一致,水平测有松树湾隧道。计算中只考虑了土体的自重应力,线
23、的收敛大于倾斜测线的收敛。由于计算中假设整并假设土体为弹塑性体。个断面全部成型后,立即封闭底板,施做仰拱,使图 8 是隧道两个不同开挖阶段围岩和隧道位移两个侧墙墙角的位移受到一定限制,所以 2-3 线的分布图。从中可以看出,开挖后隧道上方围岩的位收敛大于 4-5 线的收敛。如果仰拱施做时间推后,移远大于隧道两侧,开挖引起的围岩位移主要集中那么,两个侧墙的位移会更大。由此可见,隧道开在洞顶上方;开挖掌子面前方围岩的位移很小,围挖后及时封闭底板,一方面可以防止地下水进入底岩位移主要出现在掌子面后方,离掌子面越远,围板土体内,避免围岩被水浸泡后强度降低,另一方岩的位移越大,影响高度也越大;既有松树湾
24、隧道面,还可以减小侧墙的位移和变形,改善初期支护对新松树湾隧道的变形没有明显的影响,新隧道的结构的受力状态,提高隧道的稳定性。开挖所引起的围岩位移也不会波及到旧隧道,所以,可以不考虑施工对旧隧道的不利影响。除此之外,开挖后隧道的变形很大,洞壁最大位移达到了 300 mm,这主要是因隧道埋深大、土质软、含水量大所致。这也同时说明现场监测的土体内部位移只是围岩位移的一部分,开始监测之前,围岩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位移,所以,可以肯定,新松树湾隧道的实际变形远大于实测值。(a)(b)(a)(b)图 8开挖过程中围岩和隧道的位移分布Fig. 8 Displacement distribution of t
25、he surrounding rock and the tunnel during excavation开挖过程中隧道的变形状态及其变化规律见图9,图中实线为变形后隧道轮廓线,可以看出,拱顶和底板的位移明显大于其它部位,两侧墙的位移大(c)(d)图 9开挖过程中隧道的变形状态Fig. 9Deformation of the tunnel during excavation1201-2 线1-3 线1002-3 线1-4 线801-5 线4-5 线mm60/收敛量4020001020304050-20掌子面距离 / m图 10计算得出的隧道收敛与掌子面距离的关系于拱脚处的位移。图 10 为隧道收
26、敛与掌子面距离的Fig. 10Convergence- distance of cutface curves calculated230岩土力学2003 年5结论通过现场监测和三维有限元计算,对新松树湾隧道的变形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归纳起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 新松树湾隧道围岩软弱,稳定性差,变性大。采用小断面开挖并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后,仍会产生较大的变形,当采用钢格栅和喷射混凝土支护时,最大收敛为 175 mm 左右。(2) 增加初期支护的刚度可以有效减小隧道收敛量,提高隧道的稳定性。新松树湾隧道初期支护改用拱型支架加喷射混凝土支护后效果明显转好。(3) 开挖后及时封闭隧道底板,有利于减小隧道收敛量,防止侧墙墙脚失稳和底板围岩被水浸泡后强度降低。(4) 围岩变形趋于稳定需要一定时间,当掌子面离开 40 m 以上后,围岩变形才基本上趋于稳定。因此,二次衬砌不宜紧跟开挖掌子面,应等围岩变上接第 224 页3 朱良峰,殷坤龙,张梁等. 基于 GIS 技术的地质灾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乡镇团委工作计划模板
- 医院办公室工作总结
- 机关办公室秘书年终个人工作总结
- 知识产权管理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
- 现代科技在红色教育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
- 公司员工劳动合同续签申请书
- 平房院落租赁合同范本
- 薪资待遇协议书范本
- 建筑工程合伙协议书范本
- 知产风险评估及防范在企业的应用
- 大学有机化学(王小兰) 绪论
- 象数疗法好疗效
- A320系列飞行训练课程:电子飞行仪表系统概况
- 黄土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危害性评估
- 交际德语教程第二版A1Studio[21]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 气割、电气焊作业的应急救援预案
- 超级精美PPT模版美国经典ppt模板(通用珍藏版2)
- 施工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 阴符咒术(基本知识--画符)
- 气动控制阀的定义分类及工作原理详解
- DZW中文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