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产业园区的转型与升级路径2016年8月20日Page 12摘要:当前,我国产业园区众多,国土面积占到约2-3万平方公里,但真正有效利用的园区少之又少,土地大量闲置的现象比比皆是。同时,由于配套严重滞后,很多园区都出现“产城分离、工业孤岛”的问题。如何让大片沉寂的土地复活,构建产城融合的新园区,本文将试图为迷茫中的园区寻求一些转型升级路径。一、前言各类园区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载体,成就了今日中国制造的辉煌。从1979年我国建立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蛇口工业区,至今历经35年的沧桑之后,目前,仅批准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园区就有3000多家,国土面积大概能占到2-3万平方公里,这些园区的存量足以承
2、载未来4亿多农民工进城的问题。但实际上,这些园区的土地利用强度极不理想,据国土部对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结果(2012年),分别有15%的开发区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都在0.5以下(最高达3.36)、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在2000万元/公顷以下(最高达36820万元/公顷),20%的工业用地产出强度在3000万元/公顷以下(最高达249100万元/公顷),园区土地集约利用形势紧迫。同时,随着我国淘汰过剩产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日益推进,传统产业园区正逐渐暴露出产城分离等系列相关问题,如:配套严重滞后造成园区白天热闹,晚上几乎为空城,产业与城市融合度低,园区发展后劲乏力。因此,提升产业
3、园区的土地利用效率,推进产城融合,重新激发园区活力,是目前园区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而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安邦(ANBOUND)研究人员看来,关键是要完善园区配套、灵活土地利用、借力共建共享等。二、以产城融合的理念构建完善的园区配套因为产业园区大都远离市区、交通不便,为就近上班,很多工人(尤其是外地人)就住在园区或租住周边民房。由于缺少影院、商场、餐厅、医院等配套设施,工人下班后无地消遣,职工正常生活也不能得到保障,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窘境,对园区的招商和投资环境也造成了不利影响。那么,产业园区历经30多年的发展,为何至今仍存在配套不足的问题呢?究其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一
4、是历史原因。由于早期对产业园区认识偏颇,认为产业园区即以工厂集聚为主,居住、商业、休闲等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可有可无,即使有,也是仅提供员工宿舍等基本服务,以致大部分园区的规划建设中配套严重滞后。如今因土地资源有限,且性质不易变更,所以,增加配套难度重重,不少园区仍呈现出“产城分离、工业孤岛”的问题。二是园区商业配套的特殊性。由于园区内的人口规模一般难以支撑大规模的商业体量,而零散性的便民商业,又因为商务楼宇租金贵、底商扰民等原因而被拒之门外。即便有商业及休闲服务设施,但因布局过于分散,也很难形成必要的商业氛围。三是园区管理体制的原因。目前园区管理大多由管委会负责,不少管委会除发展园区经济外,还承
5、担了诸如社区服务等大量繁杂的社会事务,这给园区管理和运营带来不小的挑战。因此,虽然目前有一些园区已建设了较为完善的硬件设施,但由于人员、精力等有限,社区服务机构仍无法覆盖全部物业小区,导致很多基层社区工作无法开展。针对以上问题,纵观国内外园区,苏州工业园经历了“以产兴城”、“产转城升” 与“产城共荣”等阶段,在产城融合方面堪称样本。邻里中心,作为园区产城综合服务的载体,其规划和建设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借鉴。专栏 苏州工业园区的邻里中心“邻里中心”源于新加坡,是集商业、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社区服务于一体的“居住区商业中心”,从“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闲”为百姓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多功
6、能”服务。邻里中心具有以下鲜明特色:一是服务对象以当地居民为主,秉持15分钟步行圈生活理念,确保居民步行10-15分钟就能到达,规模与单位住房比为1:2.7。二是将商业和公益项目有机结合,以12项 12项必备功能分别为银行、超市、邮政、餐饮店、洗衣房、美容美发店、药店、文化用品店、维修点、社区活动中心、净菜场、卫生所。必备功能为基础,主要提供商业服务、公益服务(民众联络所、卫生所、图书馆等)、基础配套服务和公建配套(社工委、公交站等)四种服务。三是摈弃沿街为市的粗放型商业形态,也不同于传统的小区零散商铺,而是立足于“大社区、大组团”的区域性服务,把所有商业和服务设施集于其中,既缩短了距离,又能
7、满足多元需求,同时又可提高区域的环境质量。苏州工业园自1998年建设第一个邻里中心,十几年中,已建成近20个邻里中心。邻里中心采取政府主导下的公司化(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发展有限公司)运作,管委会作为政府代表,是公司第一大投资人,占70%的股份,其他为大型国企和本地私企。政府并不直接参与经营,但具有绝对控股权,这也就保障了邻里中心“公益为先”的主张。园区每个邻里中心会有45%的面积用于社区公益配套,其中,15%用于设立“民众联络所”,标准化配备社区工作站、民众俱乐部、乐龄生活馆、少儿阳光吧、卫生服务站、邻里图书馆、邻里文体站七大类功能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除卫生服务站由专业医疗机构运作、邻里文体
8、站由邻里中心公司低偿经营外,其他均全天候免费开放。其运作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商业地产,通过招商、建设,以及长期的后续管理来提供社区商业服务。邻里中心出租营业场所,具体服务则由各种市场主体或社会组织来进行。其注重产权持有为主,强化运营管理。目前,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模式已通过直接投资、合资合作、租赁经营、委托管理及品牌输出等多种形式,被复制到常熟、南通、日照、南京等多地。从苏州邻里中心的经验来看,邻里中心正好契合目前我国大部分产业园区产城融合的发展诉求。第一,邻里中心有快速聚集效应。其一般创建于没人入住的新社区,依靠其集聚效应,使人气从无到有,这正好契合了传统园区由于规划等原因导致整体缺乏商业
9、等城市服务功能配套的现实。第二,邻里中心提供区域性集中式服务。不同于传统的商业街,而是一种特殊的社区商业业态,可提供辐射到两公里半径的区域性服务。而园区则地域比较大,一般不太适合中心街道这种底商式的商业配套,所以正需要这种集聚型商业等配套服务。科学规划邻里中心还可避免园区商业的杂乱无章,优化招商和投资环境,同时也利于园区商业的统一运营与管理。第三,邻里中心可用市场化形式提供公共服务。采取公司化运营,同时引入市场主体或社会组织来承载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大大分担了园区管委会、民政部门、街道居委会等政府机构的行政事务,打破了传统社区服务停留在政府民政事业范畴的局面,使政府可从繁杂的社会事务中抽身出来
10、,集中发展园区经济。三、提高进入门槛增强园区土地利用灵活性工业园区土地闲置和粗放使用现象由来已久,成因复杂。近年来,随着各地土地的后备储量越来越紧缺,以及征地难度的加大,各产业园区粗放开发、土地利用低质低效的形势变得愈发严峻。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视度也不断被提升。自2008年以来,国土部已对全国各级各类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组织了三次评价工作,国土部2014143号文更是规定,从2016年起,开发区评价将调整为一年一次更新,3年一次全面更新。尽管开发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意识已进一步加强,土地集约利用也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评价结果显示,目前园区用地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批复范围内可开发利用的空
11、间不足,几无增量;二是产业用地比例低,偏离了发展定位。三是大量土地闲置,土地利用强度不理想等。其中,对于土地闲置的问题,事实上,我国的土地管理法、闲置土地处置办法等法规都已有相应规定。如根据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七条,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用地,连续两年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但实际操作中却实施困难。一来,由于企业经营不善、调整发展方向,以及规划的频繁变动等多种因素杂糅在一起,导致土地闲置的认定较难,以致用地企业打政策“擦边球”,使政府无法收回土地。二来,政府对于闲置土地的处置难度也较大。一方面闲置土地和利用率不髙的土地大部分为银行抵押或经层
12、层转让,“身份”不清、利益关系复杂,要改变土地用途或改变经营结构,会受多种因素影响。另一方面,近年来土地价格飞涨,给政府收购整合土地带来很大的成本压力。而对于土地闲置的处理,又分事前控制和事后监管。其中,事前预防的处理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采取只租不售的形式。如中关村发展集团提出的土地统一开发,对园区土地只租不售,以确保企业的用地不会偏离园区定位或闲置,并在3-5年后,重新进行评估,对发展不好或倒闭的企业及时替换,始终保持园区活力。二是分期供地。对一些规模较大、分期实施的大中型工业项目,政府要预留规划用地范围,按照实际到账资金和生产建设进度进行分期供地。如阜宁县澳洋工业园就规定:对宗地面积达
13、100亩以上,投资强度又不能一次到位的项目,可分期供地。并在出让合同条款中明确分期各地块的开、竣工、资金到位时间,经验收合格后,才供应下一地块;否则不予供应,并收回已供未用的土地。三是严查新的用地申请。对企业申请增资扩建用地的,要优先使用已有建设用地,对同一企业有多处土地,且部分土地尚未落实项目建设的,或已批土地但尚未建设的,则不再安排新的用地。四是严控圈地行为。通过加大项目预审、采取弹性的土地出让年期、多元化土地供应方式、合同约定退出时限等,尽量规避地产商圈而不建或使园区变住宅的局面,如下专栏上海市工业用地的出让新规。专栏 上海市工业用地出让新规2014年,上海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制订关于加强本
14、市工业用地出让管理的若干规定(试行),提出上海市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制度:原则上,新增工业用地,产业项目类出让年限不超过20年;对于国家和上海市重大产业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按照上海市相关规定和程序进行认定后,以认定的出让年期出让,最高不超过50年;工业用地标准厂房类、研发总部产业项目类、研发总部通用类用地的最高年限为50年。工业用地供应方式也更加多元,提出依据不同的产业项目分别施行挂牌方式和公开“招拍挂”方式。新规中明确,产业项目类、研发总部产业项目类采取“带产业项目”挂牌式供应;标准厂房类、研发总部通用类则通过公开“招拍挂”方式供应。同时,鼓励采取租赁方式使用土地,逐步实行工业用地
15、“租让结合,先租后让”的供应方式。为了加块土地流转,新规对于工业用地采取强制退出机制。即:土地受让人在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后,应按照合同约定的开发利用条件使用土地。如果因企业自身原因未按时开工、竣工、投产,超过合同约定最长时限的,土地将被收回。而对于已卖出土地的事后监管,以及闲置土地的处理也有多种方式可借鉴:首先,对于低效工业用地,全面加强用地批后监管,严格执行低效处置办法。项目供地后,由国土资源局对用地的投资强度、规模、建筑密度等指标进行定期严格管控。对投资强度不达标的,发整改通知,限期加大投入;如确实不能按期投资到位、且闲置土地面积又较大的,则可根据实际投资额,按比例予以核减土地面积,核减部
16、分做收储调剂使用,重新招引新项目。其次,完善工业用地供后监管的部门协作机制。在各部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供后监管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由国土部门动态巡查项目是否按时开竣工、是否达到土地出让合同中规定的容积率、投入产出等;二是由园区、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定期审核企业运行指标,监督核查土地利用状况。最后,对于闲置土地,完善退出机制,并分类实施。按照土地闲置处置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供而未用的项目用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管制。如:对闲置满一年未满两年的,按土地成本价款20%缴纳土地闲置费,足额征收土地使用税,并督促其限期建成投产;闲置满两年的,无偿收回其土地使用权,注销土地登记,重新安排使用等。专栏 东莞市盘
17、活闲置土地的做法第一,加强批后监管,仔细调查摸底,做到“四查四清”。利用卫星遥感和土地调查等资料,采取“图斑、实地、批文”三结合方式开展闲置土地全面清查:一查图斑,做到地块位置清晰。以土地变更调查资料为依据,核查每宗闲置土地的图斑变化情况及具体位置。二查批文,做到地块权属清晰。通过查找土地批文、证书、合同等文件,明确土地权利人及土地闲置时间。三查“卫片”,做到地块现状清晰。应用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市局督导组成员、分局调查员、村国土员,逐宗实地查清土地利用现状。四查台帐,做到地块统计清晰。按照“一地一册”和“一地一策”的要求,建立专门工作台帐,细化每一宗地的面积、权属、期限、处置方式、责任人等属性
18、。第二,提出多元化闲置土地处置方式。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提出了计征土地闲置费、限期开发、地块置换、退地还耕、协议收购或托管、强制无偿收回等六种处置方式。其中,征收土地闲置费是其它处置方式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其它处置方式必须在全部缴清闲置费后,由用地单位与所在的镇(街)政府商议,报市政府审定。第三,多管齐下,采取多种措施,强力推进。重点采取了“引、促、限、逼、罚”等五项具体措施:“引”,即利益吸引,解决园区土地整合成本问题。如市财政提供低息借款5000万元鼓励收地,5%为征收经费,10%上缴省库/国库,余下部分市镇五五分成,允许地块申请位置调整,土地重新出让配置最高使用年限,优先安排经营性用
19、地指标等。“促”,即服务促进。采取限期开发、签订保证书、协助补办出让手续、推动集体土地流转等方式促进项目建设。“限”,即政策限制。对拒不接受处置的闲置土地,市国土部门不办转让、不办出租、不办抵押;市发改、建设、金融部门分别不予立项、不予报建、不予贷款。“逼”,即氛围逼迫。采取统筹用地指标、开展联合督查、签订责任状,以及向媒体公告送达文书、公告欠费名单等措施,营造处置工作的强力氛围,一方面逼使各镇(街)全力消化闲置土地,另一方面逼使闲置土地者主动接受处置。“罚”,即处罚问责。对逾期未缴清闲置费的,严格依法按日追缴3%的滞纳金;对拒不配合处置的,报请上级部门批准强制无偿收回;对未按时完成处置任务的
20、镇(街),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四、通过共建共享借外部资源助力园区升级我国产业园区虽历经多次整合,目前仍现存3000多家,大到一线城市,小到乡镇均有产业园区,甚至一个城市就有五、六个园区,区域内、城市间、城市内不同园区间均可能存在同质竞争。这种情况下,对于三四线,或更低级别更偏远地区的产业园区在无区位、政策、人才等客观优势的条件下,如何在激烈竞争中招商引资、发展园区经济?寻求合作、借力打力不失为一个弯道超车的办法。(一)园区共建:苏州工业园的经验输出苏州工业园,目前辖区面积约278平方公里,人口70万左右。从1994年成立至今约22年,辖区范围不断扩张,功能也从单一、相对独立的工业园区到目
21、前已明确要建设成为苏州的一个综合商务城区。作为中新合作典范,苏州工业园区虽然积累了丰富的人才、资本和招商资源,但受制于发展空间,难以充分发挥其效应。因此,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以多种模式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曾先后在江苏省内,分别与宿迁、南通建立了苏宿工业园和苏通科技产业园;在省外,则以市场化形式与安徽滁州建立了苏滁现代产业园等。苏州工业园区的输出,与硬件相比,其更注重“软件”输出,合作共建不是简单地单向输血、送干部、给项目,而是全面输出园区建设、招商、社会公共管理和经济管理的经验与理念。如苏州招商团队会为合作方带来一整套的成熟经验、评估体系、既有的合作伙伴和项目等。合作模式一般是由苏州、合作
22、地两市联席会议决策,共同开发。如苏滁现代产业园,由中新集团与滁州市政府合资成立中新苏滁(滁州)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本8亿元,其中,中新集团占56%股份,滁州市占44%。按照“成本-收益”原则,以及股权比例,滁州市将园区土地收益和税收留成等收益的55%以上给中新集团。开发及管理模式与苏州工业园相似,采用政府主导、公司企业化运作的模式。一般由合资公司作为园区开发、建设、管理和运营主体,负责规划、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同时,成立管委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享受省辖市经济管理权限,行使管理主体职责,负责征迁安置、行政管理服务等工作。如苏滁现代产业园,除上所述外,还组建了“一站式服务中心”,涉企市
23、级审批事项实行“二号公章”管理,实现封闭运作。专栏 苏滁现代产业园的合作开发1、合作背景及概况滁州紧临江苏南京,有着东部的区位、中西部的政策,投资环境优越,且近年来,滁州市以建设合宁之间新型中心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大滁城建设。滁州加速上升的强劲势头、优越的区位交通和政策环境、及现有的产业基础,这些关键因素正契合了中新集团走出去的发展诉求。2011年,中新集团与滁州市政府签约,合作开发苏滁现代产业园。作为中新集团走出江苏的第一个投资项目,园区面积约36平方公里,定位为“产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建设周期为8-10年,总投资约1300亿元,分两期建设,首期12平方公里。园区于2012年开建,至201
24、5年已累计引进工业项目48个,协议引进资金超200亿元,竣工投产工业项目1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2、主要经验引进突破常规,延续并提升苏州园区模式。打破常规的产业梯度转移模式,以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外资为主,不但要引进国际资本和生产能力,更要引进的是先进技术和研发力量。突出规划引领,编制高水平产城一体规划。委托新加坡邦城规划院编制了概念性规划和专项规划等30项规划,对园区产业、商住、配套用地按照“三个1/3”理念进行整体规划布局,明确产业和城市功能的发展节奏和实施路径,真正做到一次性规划、分期建设、滚动开发。严控项目质量,确保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管委会和合资公司两支队伍联动招商,其中管
25、委会以内资为主,合资公司以外资为主,重大项目合力攻坚。同时,严把项目投资规模关、投入强度关、产业定位关、集约节约关、环境保护关,亩均投资强度低于400万元或税收低于30万元的项目一律不供地,环保不达标或对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一律禁止入园。完善综合配套,力促产城融合发展。学习苏州工业园区,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规划建设邻里中心,为园区企业和居民提供便捷的生活配套服务和社区服务。引进苏州和乔物业服务公司,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行道路保洁、地下管沟、路灯、公园、广场、绿化等一体化管理。引进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合作办学,启动九年一贯制中小学建设。同时,引进南京鼓楼医院集团设立分院。聚焦产业工人
26、和高端人才两大主体,建设蓝白领公寓及相关配套设施,积极扶持就业创业等。(二)吸引外资:太仓中德企业合作基地德国是世界科技强国,是中国在欧洲的重要合作伙伴。自1978年中德两国签订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以来,中德的科技合作进展顺利。继全国首个中德企业合作基地-江苏太仓成功打造“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中国德企之乡”之后,揭阳、青岛、沈阳等纷纷也建立了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目前,中德双方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已结成的友好省州城市达81对。近年来,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又使中德两国有了更多的契合点,中国制造的“量”与德国制造的“质”的互补正应了产业升级、工匠精神的迫切需求。因此,探索中
27、德合作不失为地方园区和产业升级的途径之一。那么,德企有哪些特点,如何才能吸引德企合作呢?以下不妨以太仓为例,看看其偏居江苏一隅,是怎么成为德企首选的。第一,打造德企青睐的生态环境。太仓虽不是大城市,但和德国小镇很像,干净、整洁,基础设施完备。太仓有很多绿地(46%),公路两边不是挨挨挤挤的商铺和住房,而是宽阔的绿地,田园式的城市环境成为太仓对外开放的一张生态“名片”。1993年春,全球著名弹簧生产企业德国克恩-里伯斯公司总裁斯坦姆第一次来到太仓,就被其安静、清新的环境所吸引。于是,他“试探”着在太仓投下了50万马克,创建了第一家德资企业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如今,太仓的德企数量已超过2
28、30家,总投资近20亿美元,年产值近300亿元,是中国德资发展最好、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第二,做优服务,提供软性投资环境。太仓周边不少城市均建设了高标准产业园区,在硬件设施处于同一起跑线的情况下,如何能脱颖而出,获得德企青睐?太仓选择做优软件服务,针对德企特点,提出了“三信(心)”原则。首先是诚信,注重契约精神,承诺的条件一定不打折扣兑现;另,德国经济依赖知识产权保护,太仓是“全国专利保护重点联系基地”的唯一县级市,还特成立了知识产权法庭。其次是自信,太仓城市虽小,但却秉持双方互相尊重的原则,对于不适合太仓,或者落户条件苛刻的企业,一定婉拒。最后是耐心,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因为德企主要是中小企业
29、,再加上德国人做事严谨,一开始投资规模不大,后续才会按计划一步步追加投资。多年来,周边的兄弟城市大项目一个接一个,但太仓却耐住寂寞、从未动摇。早年,太仓曾为一个德资项目谈了5年,结果落地后投资才100万美元,但后来其陆续增资,如今税收已超5000万元。目前,在太仓,超过90%的德企均完成了增资扩产。随着德企规模不断扩大,太仓市政府又增加了一条服务原则,即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在做好服务的同时,充分尊重企业的私密性,尽量不去打扰。得益于贴心的服务,太仓在德国的名气越来越响,逐渐成为德企来华的首选之地。第三,引进“双元制”教育,提供与德企匹配的技术人才。太仓落户的德企大多是精密制造类,对员工技术要求
30、很高,本地职校培养出来的技工,很少能达到要求。被视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成了太仓集聚德企的加速器。所谓“双元制”教育,是指由职校、企业双元主体共同投入场地、设备和师资,学校负责招生、文化课教学以及专业基础课教学;企业负责采用德国的考核和课程标准开展技能培训的教育模式。2001年,太仓经济开发区与德国某州政府、企业,及太仓某学校合作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与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同步的职业培训中心,正式引入“双元制”职业教育。3年后,首批17名学员毕业,被企业一抢而空。尝到甜头后,太仓职教、中等专业学校亦分别与德国政府、企业、商会、职业培训机构等合作开展“双元制”教学。如今,又创新采取“
31、定岗双元”模式,由中德高校及德企共同组办“本科定岗双元班”。在班级招生之前,德企就“预留”技术技能型工程师等岗位,学生入学初与德企签订定岗双元的“委培协议”。学校参照德国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以及教学资料,由德国专家指导,在课堂、实训中心和企业岗位三个教学场所开展培训教育。同时构建如“4-6轮换”的“定岗双元”课程体系:4周在学校学习,6周在培训中心或企业岗位培训。很多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短短几年内就成为技术骨干、主管,受到企业的欢迎和肯定。专栏 太仓对区位优势的利用除上述几点外,太仓这个仅有50万人口、在国际上名不见经传的县级市之所以能聚集百家德企,还在于其将紧邻大都市区位优势的充分放大。太仓与上海
32、“一衣带水”,车程半小时,德国对话杂志曾评论:“太仓是中国大上海边上最理想的德国投资领地”。从1993年至今,太仓开发区借梯上楼,从各领域与上海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强渗透的无缝对接: 交通接轨,零距离合作。开通太仓直达上海轨道交通的惠民公交和城际公交快线,推出与上海公交卡在长三角共享同等优惠的交通“一卡通”,撤除太仓市进入上海的收费站,实现沪嘉高速免费通行等。科技接轨,高起点运作。一是近70家太仓企业与复旦、同济等多家一流院校签订100多项技术合作、共同开发、共建联合实验室等产学研协议。二是与院校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领域开展广泛合作,重点集中于解决技术难题和开发新产品。三是与
33、上海交大、中科院上海分院等共建“”国家技术转移联盟太仓工作站,引进近百项科技成果及科研项目。人才接轨,无缝隙联动。充分利用太仓市科技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等载体,吸引上海院校教授等高层次人才携带科技成果来太仓创新创业,或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医疗接轨,资源性共享。太仓医疗保险基金结算中心与上海长海医院签订“太仓市参保人员赴上海长海医院医疗费用实时结算协议”,建立并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实现太仓参保人员跨省就医实时结算。文化接轨,双赢式互补。太仓市政府赴上海举行文化产业推介会,建设太仓大剧院,邀请拥有充足文化资源的东上海百老汇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迄今为止的17场演出,上座率都在八成以上
34、。(三)扩张教训:中关村产业园面临尴尬园区扩张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中关村产业园,当年,一方面随着产业布局迅速扩大,原有土地空间开始受限。另一方面,中关村的入驻企业在迅速壮大之时,原有土地资源已经饱和,但还想享受同等优惠待遇。因此,扩建园区就成为中关村发展的内在需求。从1991年提出一区两园,中关村产业园从当初的电子一条街到如今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一区16园”,北京16个区县均有了中关村的分园,总收入也从1988年的14亿元倍增到2012年的25025亿元,成为首都经济的先锋队。但由于体制之弊,目前仍处于园区管理“两张皮”的尴尬。第一,总部与分园间由于无行政隶属关系,“一区16园”很难一
35、盘棋发展。中关村管委会与各分园管委会没有上下级间的行政隶属关系,对各分园的协调难度大,无法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以致16个园区各自为政,争项目、争投资、重复布局的现象时有发生。虽几经改革,但效果甚微。且由于各区县实力不均,从而导致弱势区县的分园很难和强势分园抗争。最终,中关村产业园的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优惠政策、服务体系和先进理念等优势在分园内无法有效传递,分园构建的初衷难以实现。第二,园区与地方诉求不一致,导致园区发展方向易出现偏差。由于各分园的建设与发展直属于各区县政府,但与园区统筹发展不同,各区县政府关心财政收入,项目选择看中投资额、就业拉动、财税贡献等,以致不少分园虽名为高科技园区,其
36、本身进驻的高新技术企业却少得可怜。如丰台分园开发的总部基地,2003年丰台区将其产业功能定位为“总部经济”。而事实上,基地当时位于丰台区南部一个较偏僻的地方,基础设施相当落后,项目只是盖了很多办公楼,虽然根本谈不上高科技,但由于中关村管委会对此项目去留没有决定权,而只能如此。另外,除苏州工业园、中关村产业园,园区还可选择产业运营商进行合作。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市北高新、漕河泾开发区、清华科技园、武汉东湖高新以及天津鑫茂科技投资集团等产业运营商,目前也在全国各地进行对外模式输出,进而实现异地复制与扩张。他们主要是以物业租赁管理和更为专业的产业专项培育为特长,往往通过孵化器的形式为入园企业提供法
37、律、政策、投融资等方面的服务,全面培育孵化企业成长。以清华科技园为例,其拥有3种不同的输出模式:第一种是“投人也投钱”,由清华科技园自身进行物业开发管理;第二种是“投人不投钱”,由清华科技园输出管理团队;第三种是输出自身管理服务模式的“咨询模式”。目前,其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超过30个分园,还计划在未来6年内将分园扩张到100个。而这些,都可以作为地方园区的合作对象之选。五、小结总结上述苏州工业园、上海、东莞、太仓、中关村产业园等地的管理和运营实践,通过完善园区配套、高效土地利用、借力共建共享等多元方式,为目前大多数产业园区的盘活与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一是通过完善园区配套,促进产城融
38、合。尤其是地处郊区的园区,可借鉴苏州工业园邻里中心的商业及社区等配套服务的供给方式,在保障园区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又可分担园区管理者的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还能带来多元的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先进理念。目前其正在全国进行模式复制与推广,探索引进与合作不失为各地园区转型升级的捷径之一。同时,对于后续新建的园区,应吸取教训,在规划设计时就应预留出完善的配套设施用地,并严格执行。二是促进园区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一方面需加强事前控制,如中关村产业园提出的只租不售,澳洋工业园的分期供地,上海市提出的加大项目预审、采取弹性的土地出让年期、增加挂牌出让等多元化土地供应方式、合同约定退出时限等土地出让新规。另一方面需加强事后监管与处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临时搬运合同
- 2024年度某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许可合同
- 2024年度文化娱乐活动策划合同
- 2024年广播剧配音委托合同
- 2024年建筑工程地面建设合同
- 企业普通员工年终个人工作总结
- 2024年度风力发电设备安装合同
- 节能宣传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医疗机构人力资源共享与培训合同
- 2024年度碎石料供需合同
- 护士与医生的合作与沟通
- GB 42295-2022电动自行车电气安全要求
- 产品系统设计开发 课件 第4、5章 产品系统设计类型、产品系统设计开发综合案例
- 1编译原理及实现课后题及答案
- 焊接材料的质量控制和追溯规范
- 让阅读成为习惯家长会课件
- 家庭健康照护服务方案
- 施工方案 谁编
- 沪教牛津版八上英语Unit-6-单元完整课件
- 新能源及多能互补互补技术
- 混凝土搅拌站安装及拆除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