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观察法教学案例_第1页
演示观察法教学案例_第2页
演示观察法教学案例_第3页
演示观察法教学案例_第4页
演示观察法教学案例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演示与观察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株洲市第五中学:严红知识来自对实践的总结,因此要掌握好知识,最佳途径是再现实践过程。在基础知识传授过程中,这个方法尤为重要。地理教学中再现实践的方法很多,在课堂上常用的方法是演示,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动手演示、观察与思考。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为学习的主导。1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在自然地理部分教学中,我常用演示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培养能力,效果非常显著。为充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我在演示法中将演示的操作交给学生,教师只充当整个过程的引

2、导者。以下举例说明我在教学中是如何利用演示法进行教学的1、 月相的形成教具:三个彩色气球,一红一绿一个半黑半黄教学过程:讲台屏幕上用多媒体演示日、地、月三者在相对位置改变的情况下,地球上的观察者所看到的月相的变化过程。屏幕的两维空间难以让学生理解接受,此时我便要求三位志愿者上台模仿演示日地月,并给他们每位头上顶一个圆圆的大气球,用红色气球表示太阳,用绿色气球表示地球,表示月球的气球我用了半黑半黄颜色,其中黄色面面向太阳,代表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亮面(提问学生原因)。然后由学生按照讲台屏幕上的日地月位置变化而变换位置,其中扮演月球的同学一定要注意其黄色面面向太阳(提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每排好一个

3、位置,就要求扮演地球角色的同学说明他看到的月球黄色部分的形状,之后再喊台下其他同学轮流顶替地球角色让他们亲身体会观察者所看到的月相及其变化过程。演示过程:先演示朔望两弦四相的形成:(演示前提示观察任务:看月球亮面的形状不同位置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再演示八种月相的整个形成变化过程:(演示前提示观察任务:看月球亮面的形状是怎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以上演示过程给了学生强烈的刺激,之后的总结讨论学生反映很积极,讨论非常热烈。教师便趁热打铁,进一步启发提问:不同月相出现的日期、时刻各有何不同,他们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方位有何差异?以及延伸拓展问题:在地球上看其他星球应如何入手?月相形成的原理可给你

4、什么帮助?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研究。2、 根据太阳辨别方向材料: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一只红色气球代表太阳,一个小木偶代表观察者,一根铝丝弯成半圆弧表示观察者看到的天空,勾住一个塑料板(表示地平面)黑板上板画某地观察者看一天中太阳升落示意图,要求学生填出观察者地平线四周的方向。教师提示:先找出一个正方向,注意:观察位置不同、选择的季节不同,则结论也不同。判断正南或正北方向学生活动:学生利用自己的材料演示探索,先得出结论者上台演示探索过程。学生演示:当观察者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时,正午太阳从南方天空射入地面,可判断为正南方,从而可判断其他方向:冬半年时:夏半年时:当观察者位于南回归线以南时,正午太阳从北方

5、天空射入地面,可判断正北方,从而可判断其他方向:冬半年时:夏半年时:从以上演示总结:为什么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全年正午太阳都是从北方天空射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全年正午太阳都是从南方天空射入的?学生不难得出原因:取决于各地纬线与当时太阳直射点纬线的相对位置。从而可进一步启发提问:回归线之间的地区该如何判断南北方?极地地区呢?判断正西或正东方向学生活动:学生利用自己的材料演示探索,先得出结论者上台演示探索过程。学生演示:两分日时,全球各地日出时太阳从正东方升出地面,日落时从正西方落下,从而可判断其他方向。有了以上探讨过程,学生已经掌握了根据太阳判断方向的研究途径,据此,教师可进一步布置观察问题:除两分

6、日以外,其他时间该如何判断日出和日落时的方向?如何根据太阳一天当中太阳视运动规律画出地球表面各地两分两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图?学生有了以上探讨过程获得判断方向问题的途径,便可以以较大的热情深入研究下去。3、地方时与日期分布规律材料:地球仪(一半蓝一半黄分别代表两分日时的黑夜和白昼)和红色气球代表太阳,在地球上用粗蓝色线条突出180°经线演示目的:分析地球表面存在的两根日界线随地球的自转运动而运动的规律,对地球表面日期分布的影响。教师提示:当两分日时,从两根日界线重合时开始分析其运动对日期分布的影响。 学生准备:学生两人一组利用自己的材料演示探索,挑选得出结论者上台演示探索过程。学生演示

7、:分析两条日界线的运动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划分日期的:地球上存在两条日界线,其中180°经线是人为规定的,它固定在地球表面,随地球自转而运转,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以西为地球上开始一天最早的地方,180°以东是结束一天最晚的地方;另一条是0点时刻线,是一条自然存在的日界线,地球表面每个地方通过0点时刻后都要进入第二天,它的位置固定在地球背向太阳的阴影的中间经线位置上,随地球自转其对应经线是时刻变化的。分析两条日界线的运动对地球表面日期分布的影响:当两者重合时,即180°经线为0点钟时,地球上其他地方再无日界线,全球日期共一天。根据太阳光照的相对位置,学生

8、指出地球上每个时区此时的时间,由西12区0点往东到东12区为当日24点;根据180°经线随地球自转而转动,而0点时刻位置是固定对应于背向太阳的阴影的中间,拨动地球仪自转演示180°经线的运动,两条日界线相对位置便随180°经线位置变化而变化。具体演示分析:拨动地球仪自转,当180°经线向东转过30°时,180°地方时为2点,此时180°以西30°经度地区都相继进入第二天,全球若分为今天和昨天,则今天范围占30°经度(绿色区域),昨天范围则为360°30°;当180°经线向东转

9、过60°时,180°地方时为4点,此时180°以西60°经度地区都相继进入第二天,全球若分为今天和昨天,则今天范围占60°经度(绿色区域),昨天范围则为360°60°。由此演示可以推出全球日期分布的规律:取决于180°经线与0点时刻线之间相隔的经度,也即180°的地方时去换算对应的经度差(每1小时经度差15°),所得即为地球上最早这天的区域范围,从而可再进一步计算两个日期的范围比重。日期分布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但通过自己动手演示,让学生明白了其演变原理,从而使这个问题简单化。学生对这个问题缺的是对地球空间的理解,通过自己模仿探索,才可以真正掌握解决的方法。演示法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程序的设计者、组织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监督员和评价员,学生是课堂研究活动的探索者、实验员,课堂内容的落实者、表演员。师生之间是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掌握学习的目标。演示与观察法教学的课堂中,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学生不知不觉沉浸到学习研究中去,效果是十分显著的。新课程改革强调2学习的体验性,强调身体性参与,重视直接经验。演示法教学使学生在亲身体验过程中获得了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