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阅读教学目标定位_第1页
试论阅读教学目标定位_第2页
试论阅读教学目标定位_第3页
试论阅读教学目标定位_第4页
试论阅读教学目标定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4 -试论阅读教学目标定位武汉市英格中学 张新华 430074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的教学时数占语文教学总时数的三分之二。当前阅读教学效益低下,与阅读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合理、不够科学有很大关系。本文试图就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作些探讨,期望能为改进阅读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效益做些铺垫性的工作。要申明的是,本文关于阅读的有关探讨仅面向常规教学而不面向学术研究。阅读是极富个人色彩的精神活动,但启蒙阶段的阅读面向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全体学生,还是要尊重阅读主体(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为了学生学习的方便和老师教学的方便,可能会“制造”一些模式和框框,让学生首先“入格”,再在此基础上“出格”,这

2、就不能用大学教授关于阅读学的理论来衡量了。因此,本文的讨论只服务于基础教育领域的常规教学,而与高等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无关。为了讨论的方便,本文所举例子大都出自鄂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材。前提:语文教学大目标研究阅读教学,首先必须确立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研究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首先必须确定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语文课必须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教学任务。从课程论的观点来看,每一门课程应该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例如,数学课要研究数、图、式,要让学生学会运算、证明;音乐课要研究音符、节拍,要让学生学会歌唱;美术课要研究色彩、构图,要让学生学会绘画。独特的研究对象,独特的教学任务,是一门课程

3、赖以开设和存在的理由。换句话说,各门课程在研究对象、教学任务上应该各有分工,各有各的“专业”。那么,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它的“专业”到底在哪里呢?我认为,语文教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其表现形式是词语、句子、段落;教学任务是培养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或者说:培养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才具有“学科专业性”, 才是其他课程无法代替的。这里我们姑且杜撰一个概念,将语文教学的专业性称为“语文性”。什么是“语文性”呢?这里提供两个案例,将有助于我们思考。A.郑桂华老师散步教学片段:师:如果需要向别人强调散步的人员,会怎么说?生:“我”和妈妈、妻子、儿子一起去散步。师:作者怎么写?生:“我” 、“

4、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师:这样写与前面的两种相比较,读起来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生:很庄重,很严肃。师:对,把一件生活小事当作很重大的事来写,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就是“举重若轻”。(语文学习2003.3)B.钱梦龙老师愚公移山教学片段:师:我们再来看一看称谓,愚公妻称愚公什么?生:(齐声)君。师:那么智叟称愚公生:(齐声)汝。师:这两个词有区别吗?生:“君”表示尊敬,“汝”很不客气。师:好!我再把这个“汝”简单讲一讲。长辈对小辈,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一般用“汝”。平辈之间用“汝”,就有看不起的意思。智叟叫愚公为什么用“汝”啊?生:智叟看不起愚公,因为他觉得愚公笨。以上两个案例都抓

5、住了语文学科自己独有、别人没有的东西,都是具备“语文性”的典范。郑桂华老师关注句子的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了句子包含的庄严感;钱梦龙老师关注称呼“汝”,引导学生理解了说话人的轻视态度。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研究对象:词语、句子、段落;完成了语文教学的特定任务:培养学生阅读或曰理解汉语的能力。追求语文性,是我对语文教学的基本定位,也是讨论阅读教学目标的一个大前提。解结:人文性缘何成鸡肋讨论语文教学目标定位,绕不开、回避不了的“死结”是语文课程的所谓“人文性”。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大都以文选为体系,选用的课文又大都是历代的经典作品。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先天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因为文章是特定人

6、文内涵的载体,任何选文都会表现出这样那样的人文内涵,经典作品更可能用它特定的人文内容,对读者(学生)产生思想、性情乃至政治方面的影响。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表现显著。古代为“传道”,即传封建伦理道德、儒家义理道统之“道”。现代为加强思想教育,比如1958年提出为“语文为政治服务”,实质是突出语文的教化功能。最近的一次表现,就是所谓人文熏陶或人文教育。 1997年,北京文学发表了一组文章对“语文工具说”发难,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关于语文课程人文教育的大讨论,人文性引起前所未有的关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紧随其后,公开宣称要突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人文性顿成新课改的一大焦点。应该说

7、,人文性涵盖了情感性、文化性、审美性等更为深广的内容,以它来代替以前“思想性”“政治性”等片面表述,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深化了人们对语文课程的认识,客观上有利于语文教学。但语文课程标准对人文性的界定和把握非常模糊,使人们把它无限拔高,认为人文性可以包医百病。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鼓吹下,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开始泛滥过剩,具体表现在,脱离文本进行人文熏陶,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不受关注。一些执教者在学生还未充分解读文本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组织所谓“讨论”、“辩论”、“拓展”,用各种花哨而前卫的“人文理念”吸引学生眼球。而学生的发言也天马行空,基本与文本没有什么关系,有些学生甚至连文章都没来得及看一遍。这

8、样的语文课,人文性是“加强”了,可是已经没有了“语文味”,因为学生在语言的理解、感受和欣赏上没有受到任何训练,头脑中只留下了老师硬塞给的几个时髦的名词(比如:环保呀,关爱呀,尊重呀,忧患呀,等等)。这与当年把语文课上成“思想课”“政治课”如出一辙,只不过内容“前卫”了,“时代感”加强了。本意是想张扬人文性,结果走入“非语文”的歧途,语文课程标准推行人文熏陶和人文教育一下子陷入尴尬之境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语文课程标准对人文性定位存在严重错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未作准确的界定,其解释散见于各项目标之中,现摘录四条如下。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

9、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2、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3、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4、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这里笔者对以上几条作一分析。笔者感觉,第3条可以说是语文课程的独有功能,其他三条都不是语文所独有的。第1条培养“爱国主义感情”,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其他课程就不培养吗?历史课要培养,政治课也要培养,就连数学课也要提到“勾股定理”、“杨辉三角形”等中国古代数学成就,这不是培养爱国情感么?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

10、趣”,其实不独语文课要达成这一目标,音乐、美术等美育特征极浓的课程也应达成这一目标,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与感染。即使数学、物理等理科也渗透着一些审美思想,比如:物理规律的统一美,数学表达的简洁美。第2条“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很显然这也不是语文学科独有功能,中国历史课、政治课也有这个功能。第4条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这在理工学科中应该体现得更为突出、更为充分,语文课没必要去抢物理、化学等学科的“饭碗”。所以,所谓培养“爱国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科学态度”课标所标榜的这些人文性其实并非语文所独有,它是基于文章特定内容而产生的,不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目标,至少不能

11、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如果把这些内容泛化为语文教学内容,那么,语文课就可以与政治课、历史课、艺术课、物理课等合并了,语文就“非语文”了。此谓“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语文课程标准对人文性的张扬,自“泛语文”始,以“非语文”终。基于文章内容的人文熏陶对语文教学是否毫无意义?回答是否定的。各门课程有各自不同的专业目标,但都应该达成一个总的目标,就是培养人、发展人,或曰:立人。语文课同样要立人。用北大教授钱理群的观点说,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 基于文章内容的人文性本身不是一个坏东西,相反,笔者认为只要把握好,就能更好地为立人服务。比如尼斯湖怪被抓住啦可培养“科学精神”,捅马

12、蜂窝可培养“动物保护意识”,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精神的底子”,没有必要驱逐它。但是,不可否认,它在操作层面很难把握。语文教学走入“非语文”的陷阱,基于文章内容的人文性的干扰难辞其咎。基于文章内容的人文性本来是语文课程的优势,但现在变成了语文课程的包袱,或者沦为语文教学的鸡肋。语文教学还有一种人文性,它不是基于文章内容,而是基于语文活动。在语文活动中培养热爱汉语、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的情怀,这是语文独有、别人没有的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把它表述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这是正确的,可惜课标制定者沉醉在基于文章内容的人文性之中,对此没有作任何强调,自然在执行中不会受

13、到重视。我认为,基于语文活动的人文性由于具有鲜明的语文特色,无论是课程建设还是教学实践,都值得认真研究和重点关注,目前研究不多,重视不够,情况很不乐观。这一目标具有长期性,将伴随学生语文学习终身。达成了这一目标,“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的总目标就达成了,因为语文教学中“爱国”的具体表现就是爱汉语,爱汉语阅读和汉语写作。我把语文的人文性分为基于文章内容、基于语文活动两类,主要是为了排除人文性对语文性的干扰。按照这一思路,语文教学在人文性方面的主要任务应该放在培养热爱汉语、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的“三种情怀”上,而不是放在基于文章内容的人文熏陶上。如此,就不会出现“非语文”的困扰了。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厘清两

14、类人文性的区别,并且把基于文章内容的人文性作为教学重点,显然偏离了语文的正常轨道,造成了语文教学思想的大混乱和大倒退。在这一点上,课程标准制定者是有责任的。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分解成了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对这一提法不太赞同。其一,“过程与方法”与“知识与能力”不能并列。因为“方法”与“能力”在概念上有交叉之嫌,“方法”包含在“能力”之中,“方法”运用熟练后就形成了“能力”。其二,“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语文课程而言是一个很不科学的概念。其他学科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与知识技能因素可以泾渭分开,语文学科则搅在一起。比如,理解作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属于阅读技能的范

15、畴,这是语文教学的专业任务;在作品内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基础上构建和形成了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基于文章内容的人文熏陶,它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语文活动中形成热爱汉语、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基于语文活动的人文熏陶,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所以,我主张语文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提法改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语文情怀。具体如下: 【基础知识】理解和运用汉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如:识字。【基本技能】阅读技能、写作技能(可以包括口语交际技能)【语文情怀】培养热爱汉语、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的情怀。这样表意更简明,也便于操作。之所以不用“能力”的提法,是因为“能力”概念太虚,不及“技能”一词实

16、在。另外,“能力”似乎也应该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知识”加上“技能”就是“能力”了。现状:阅读教学目标混乱随意再说阅读教学目标。小目标要服务并服从于大目标。根据语文教学大目标,阅读教学的目标必须定位在“培养阅读能力”上,或者“培养理解汉语的能力”。当前阅读教学目标定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混乱,把基于文章内容的人文熏陶当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如前所述,这将造成语文阅读教学本体的迷失。笔者认为,阅读课就是要把文本作为中心,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认认真真地读课文,与文本亲密接触,培养对语言比较敏锐的理解感受能力。基于文章内容的人文熏陶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附带任务,但不能冲击读懂文章这一主要任务,更不

17、能以牺牲读懂文章为代价来进行所谓“人文熏陶”。另外,把基于文章内容的人文熏陶作为一堂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本身就很可笑。基于文章内容的人文熏陶注重潜移默化,有时不是一堂两堂课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内化过程,与个人经历、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比如阅读沈石溪的猎狐,学生能够理解并且体验到作品中包含的“关爱善待动物”这一情感,说明学生真正读懂了文章。但是,理解了“关爱善待动物”这一情感,并不等于他就内化了这一情感。学生可能只是在阅读过程中能体验到这一情感,而学完课文后就把这一情感体验弃置脑后,在现实生活中他可能仍然虐待动物,甚至杀戮动物。再如枭逢鸠,学生理解到“尊重”这一观念,就表明阅读任务已经完

18、成,至于他在灵魂中是否接受这一观念,是否在生活中实践这一观念,这已不是阅读教学所能决定的。二是随意,教师可任意确定教学目标。理想的教学目标体系应该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层级性。就宏观而言,有学段目标,比如小学(第一、第二学段)目标、初中(第三学段)目标、高中(第四学段)目标。分细点,有学年目标,比如初中学段有三个学年。再细点,有学期目标,包括上学期、下学期。再微观点,有单元目标或章节目标。更细微些,每一个课时也有教学目标。二是逻辑性,大目标和小目标有合成与分解关系:将某个大目标分解,就变成了若干小目标;若干小目标组合,就达成了一个大目标;小目标实际上已成为大目标的教学内容。最小的教学目标是课时目标

19、,课时目标是具体而微的,因此它甚至可以与教学内容重合。目前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具有层级性和逻辑性吗?我们只须把语文课与数学课作个简单的比较就能发现问题。先说数学课。以每学期20周、每周5课时计算,每学期数学课时达100个。这100个课时的大目标、中目标、小目标是什么,其层级性和逻辑性都规定得清清楚楚,教学目标可以精确安排到每一个课时,各课时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也表现得清清楚楚因为数学教材本身就是这样编写的。这样,数学课的目标是什么,在教师那里、在学生那里,都是十分明确的,并且极具逻辑性。再看看我们的语文课吧。每学期依然是100个课时,这100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各是什么,这一课时与上一课时、下一课时

20、在目标上有什么逻辑关联,这在很多语文老师那里是一本糊涂帐。也有一些老师能把这100个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得清清楚楚,也能讲出这样设计的理由。但这种设计仍然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若有甲、乙、丙三位教师同作这样的设计,那么,甲教师将与乙教师不同,乙教师与丙教师也不同。很明显,与数学课比较,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是极不明确的,随意性是其致命伤,更不用谈逻辑性了。有人以此为荣,因为语文课能“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在所有学科中最潇洒最自由。其实,这正是语文课的尴尬和悲哀:一门课程居然连“课时目标”都说不清楚,这还叫“课”吗?语文老师不无艳羡地呼唤:什么时候,语文课能够像数学课那样教既有明确性,又具逻辑性?追根究源,

21、语文教学目标的随意性源于语文教材。我国语文教材一直以选文为中心,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只是附庸。绝大多数教师把课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完全等同起来,阅读教学就是教课文。课文又怎么教?有没有定规?实际情况是:想怎么教就怎么教!教师可根据自己兴趣专长任意确定教学目标,且美其名曰“教材处理”。以鄂教版七上课文猎狐为例,其教学目标定位有如下多种版本。教师教学用书对该课文“三维目标”确定为:培养在规定时间内研读较长文章的习惯。学习理清小说的线索,概括故事梗概。学习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弄清本篇小说的叙事特点和心理描写的特点。培养理解并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传统的情怀,正视成长的快乐和必要的代价。配套教学设计与案例一书确定

22、为:教学目的:1、通过不同角度的深入学习,全方位地感知小说的内容,初步掌握小说中环境、情节、人物三要素之间的关系。2、学习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掌握塑造人物的性格方法。3、学习作者通过巧妙的设置悬念和伏笔引导情节展开的方法。4、通过合作和探究,对文本所蕴涵的主题形成比较深刻的理解。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所起的作用。2、悬念的设置对情节的推动。教学难点:1、环境、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2、对文本主题的解读。网上某案例设计为:学习目标:1、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3、 理解小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阅读文学

23、作品的能力。 (2)理解小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一篇课文、三种设计,教材处理可谓百花齐放,目标定位可谓八仙过海,正应了一句话:阅读教学是个筐,什么东西都能装!目标定位如此随意,结果是使阅读教学中“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没有”。这就是阅读教学的现状!尝试:初中学段阅读技能细化基于以上考虑,我认为阅读教学还是要走科学化道路,首先阅读教学目标定位要科学,至少要明确、有序。我对初中学段的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这样设计的。总目标为“培养初步的阅读能力”。之所以强调“初步”,是与高中学段相对而言的,阅读的文章难度应该适当控制。在总目标下,再分解出基础知识目标、基本

24、技能目标、语文情怀目标。知识性目标包括概念(如“主旨”、“材料”、“结构”,要精要、好懂、有用)和原理(如“主旨统帅材料,材料支撑主旨”,也要精要、好懂、有用)。语文情怀目标为阅读教学独有,其内涵可以表述为:感受汉语的精美,培养热爱汉语、敬畏汉语的情怀;体验阅读的快乐,培养热爱阅读、敬畏阅读的情怀。至于基于文章内容的人文熏陶可随文进行,它不能作为教学的重点。 技能目标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初中学段要培养哪些阅读技能呢?可以从可能与需要两方面来考察。由于学生在小学学段已学习了相当数量(应该近200篇)的现代文,积累了一些阅读经验,但很不深入,很不系统,有必要在初中阶段进行提升;考虑到初中是高中的前奏

25、,初中阅读应该为高中作好铺垫,为此,初中阅读理应适当渗透高中阅读理念。下面是笔者开列的初中学段应知应会的阅读技能清单,并以鄂教版七年级(上下学期)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例说明。一、还原性阅读从作者的角度理解文章,原汁原味读懂作者的意思。具体可分以下几个小点。1、概括要点概括要点并不是新东西,它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所经常用到的“划分层次”和“归纳段落大意”。概括的类型:整体概括、局部概括、按要求概括。概括的方法:先锁定文章相关段落或句子,再进行概述。概述有两种情况:当文章中有现成的概述时,可以从文中寻找现成词语和现成句子组合成句。当文章中没有现成的概述时,就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6、。(整体概括)【例】用一句话概述猎狐这篇小说所写故事的主要内容。戈文亮为了报仇只身入山猎狐,后来又把狐狸放了。【例】你一定会听见的围绕“听”,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为什么要“听”和怎样“听”。2、概括文章某部分的内容。【例】“尼斯湖怪被抓住”的消息存在哪些疑点?试分条概述。食量不符合生态平衡;消息来源于小报;同期科学考察一无所获。3、根据特定要求进行概述。首先要筛选信息,找出相关句子;再斟词酌句予以概括。(筛选再概括)【例】概括“我”对马蜂态度变化的过程。筛选: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渴望。概括:好奇筛选: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慌忙跳开。概括:畏惧筛选:

27、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我不梦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幅视死如归的架势;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个一死,真像一个英雄(概括:敬佩)筛选: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沉重地压在我心头。概括:愧疚筛选: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概括:牵挂【例】望天树靠什么战胜了厄运?用两个词语概述。筛选:没有。信念是你的粮食。对蓝天和太阳的向往,滋养着你的灵魂,滋养着你的叶脉和纤维。你在最严峻的日子里帛出新枝,你在沉寂的暗影里绽开绿芽;你在砭损肌骨的冷雾中,挺直了细瘦的腰身。你呀,你对蓝天的忠诚与对阴影的蔑

28、视是一样的坚决!概括:信念筛选:你长得那么高、多么直啊,望着你昂扬向上的树身,谁都会觉得,你的树冠,一定是瞄着当顶的太阳长成的。在你铁褐色的树皮上,皱裂的纹路也是直的;一头指向天空,一头扎进大地。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简直看不到委屈留下的痕迹。你深深懂得,心里的委屈郁积得多了,它会绾成疙瘩,扭弯树身中呀!这么一来,你挨近蓝天的时间也耽搁了。概括:乐观【例】概括麦考利夫有哪些性格特点。筛选:麦考利夫当然吐得最厉害,但她今天被颠得吐清水,明天照样昂着头登上飞机。那些宇航教员们有时相互使着眼色,等着她主要来打退堂鼓,但最后都向她伸出了大拇指。 概述:顽强。筛选:就在航行之前,她撤回了自己的人寿保险,她的

29、这一举动,正是为了宽慰成千上万为她担心着的人们。概述:为人着想;勇敢。筛选:麦考利夫在登上航天飞机的最后一刻,回过头来,对着电视镜头,对着她的学生们,也对着整个人类,留下了一个美丽的笑容。这最后的笑容,异常灿烂夺目,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概述:乐观。2、理解句子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情感及语言形式哪些句子值得关注?不是文章中的任何句子都值得关注和思考。只有那些对于文章的内容与形式有重要意义的句子,才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对文章结构有意义的句子包括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承上启下)、呼应句、脉络句(比如“首先”“其次”)等。结构句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文章思路,快速梳理文章内容。这放在“理解句与句之间

30、在内容上的逻辑联系”中讨论。对内容有意义的句子包括三种情况:一是主旨句,指直接点明全文中心或全文思想感情的句子。主旨句是相对整篇文章而言,有统帅全篇的作用。二是内涵丰富的句子,这类句子虽然未直接点明全文主旨,算不上主旨句,但又与全文主旨有密切的联系。三是标题,标题对全文内容有统摄作用,标题句也是最值得关注的重要句子。对句子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意义:句子的意义有“词典义”和“语境义”两种,阅读中应该弄清语境义,即句子在特定文章中的特定意义。阅读时应遵循“着眼整体,句不离篇”的原则,一不能离开上下文,二不能离开文章主旨。抓住了这两点,对句子的理解一般不会发生偏差。在此基础上,再用简明的语

31、句直白地把作者的意思表达出来。阅读中常见的毛病,一是脱离文本,自由发挥;二是叙述抓不住要害,泛泛而谈;三是表述不直白。情感:句子包含的情感仍然要贯彻“句不离篇”原则,把句子放在整篇文章这一特定语境来理解和揣摩,并用适当的词语和语句表述出来。表述时可以按“这句表达了谁(人)对谁(人或事)的什么情感”这一格式组织语言。“情感”可选用的词语:热爱、喜欢、失望、懊悔、向往、不满、厌恶等等。很明显,不能选“肯定”、“否定”等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属于“态度”而不属于“情感”。语言形式:主要关注该句表情达意的语言手段和语言风格。手段包括:词语、修辞、句式、手法,即运用了什么修辞格,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使用了什

32、么精妙词语,使用了什么样的句式等。风格包括:含蓄与显豁、生动与平实等等。【例】可是,这能全怪我吗?意思:“我”对朋友反悔了,这要“怪”我事先没有征求父母意见。但也不能全部怪“我”,因为父母行为过于粗暴,没有理解孩子之间的纯真情感,也有过错。情感:表达了“我”对此事的委屈无奈和对父母行为的不满。形式:(1)关注“全”字。若去掉就变成“不能怪我”,父母要负全责了。(2)反问句表达的感情特别强烈,可与陈述句“这不能全怪我”作比较。【例】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了那里。意思:贝尔门在画坛上没有留下杰作,但他舍已救人,在做人方面为我们留下了杰作。情感

33、:表达了苏对贝尔门的赞美之情。形式:关注“杰作”一词的含义。【例】这条引起众多读者极大兴趣的消息,刊登在1992年3月10日某晚报上,而它的来源,则是英国的一份小报。意思:句中说明该消息轰动之广,与其来源形成强烈反差。情感:明显流露出作者对该消息的不屑之情。形式:关注“众多”、“极大”与“小报”的对比;仔细揣摩“而”字。【例】韦老师柔声柔气的话语,清澈忧郁的目光,像一根无形的柔软的绳索,捆住了他的猎手的天性刚烈的野性。意思:韦老师对戈文亮有深刻影响,关键时候韦老师的教育发挥了巨大作用。情感:该句流露出作者对现代学校教育在战胜愚昧野蛮中的巨大作用的赞美之情。形式:关注比喻修辞方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34、【例】一回到岛上,个个展翅迅跑。这时候,我总要想起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中那个优美的群舞场面。意思:此句写出了鹅群队伍整齐的特点。情感:此句流露出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形式:关注类比(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优美群舞)的运用及其效果。3、理解句与句之间在内容上的逻辑联系句子组织在一起要有一定的条件,那就是连贯,或者说在内容上有关联。基于这一点,阅读中要真正弄清作者的意思和思路,必须关注句与句之间在内容上的逻辑联系。为了叙述的方便,这里也包括了句与段的关系、段与段的关系、词语与词语的关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有利于培养精细的阅读作风,也有利于培养敏锐的语言感觉。【例】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爸爸窗檐下的马

35、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此什么,大概总有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提问:画线的句子是围绕哪一个句子展开的?这个段落中,中心句是“最壮观的要数爸爸窗檐下的马蜂窝”,中心词是“壮观”。其他句子都是为说明中心句和中心词而存在的。【例】阳光也有被折断的时候。这天,你跌下了背阴的山崖。这里是蜘蛛也不愿结网的暗角,早在三万年前,苔藓和青草就出逃了,逃不走的,是那些冻得发僵的鹅卵石。这样的不幸,完全是一头不负任何责任的马鹿造成的。这家伙后脚一掀,连根带土把你踢下断崖。从此,你的生命也跌入了阴影。提问:“你的生命也跌入了阴影”

36、与上文哪一句相照应?“也”这个副词在联系上下文或联系句子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一个行文思路严谨的作者往往用它来表明某些并列或承接关系。这个段落中,“你的生命也跌入了阴影”与“你跌下了背阴的山崖”相照应。理解了这一点,整段文章的意思也显豁了:你(望天树的苗)的身体和生命都跌入了阴影。【例】已经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仍驱赶着自己不断前行。“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提问:第一段与第

37、二、三段有什么关系?第一段是总起段,也是中心段;它与后面两个段落是总分关系。【例】一跨出卧室,他骤然发现,家中突然变了个样,充满古老而又神秘的气氛。正中那根被炊烟熏得油黑发亮的房柱上,悬挂着一只硕大的野牛头。这是一只祖宗传下来的野牛头,经过岁月的沉淀,有一种深厚的历史感。那对半透明的乳白色的野牛角仍然闪烁着犀利的光泽;那双牛眼,仍然瞪着像铜铃,冷峻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野牛是哈尼族猎手崇拜的图腾,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和神秘的力量。阿爸裸露的上身涂抹了一层椰子油,棕色的皮肤亮得像茶色玻璃,下身围着一块豹皮,金钱状的斑纹放射出一股野性的威严。阿爸手握一把寒光闪闪的匕首,熟练地割下灰色的脑袋,恭恭敬敬地

38、祭献在庄严的野牛头上,阿妈换上了节日的盛装,圆帽和崭新的黑麻布裙服上挂满了银器和络缨。她端着一只酒葫芦,将酒酹洒在野牛头下。竹楼里弥散着一股醇厚的苞谷酒香。紧靠竹窗的篾席上还摆着一桌丰盛的菜肴。这是哈尼族迎接勇敢的猎手满载而归的庆典仪式。提问:这三个段落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总分总结构模式。第一段既是总起段,又是中心段,中心词是“古老而又神秘的气氛”;第二段围绕中心词具体展开描述;第三段是总结句,是第二段意义的延伸,但未点明中心。【例】你听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蒲公英有一蓬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像磨砂纸那样沙沙地一阵细响,转眼间,她的头发,全被风儿梳掉了!提

39、问:第一句是中心句吗?本段有没有中心词?第一句不是中心句,但它是总起句。中心词可以认为是“轻”、“细”。4、把握主旨这一技能对学生思维品质要求极高。主旨很显豁的文章,学生可以很容易归纳出主旨。但有些文章主旨很含蓄,概括难度就大了,学生经常出现读不懂、误读现象。归纳主旨的方法:一是把握全文内容,二是发现和分析关键句,三是从“情”与“理”两方面思考。表述主旨的格式:表现了什么思想(“理”),抒发了什么感情(“情”)。简单说:“何情”、“何理”。 【例】用一句话表述尼斯湖怪被抓住啦的主旨。【例】蝈蝈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例】空山鸟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例】故乡的桂花雨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40、 【例】最后一片藤叶最值得推荐给哪类读者看?为什么?【例】学了你一定会听见的以后,你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听”?5、 发现材料与主旨的联系有些材料直接表现主旨,很容易发现材料与主旨的联系,如“麦考利夫当然吐得最厉害,但她今天被颠得吐清水,明天照样昂着头登上飞机。那些宇航教员们有时相互使着眼色,等着她主动来打退堂鼓,但最后都向她伸出了大拇指”突出了麦考利夫的顽强,直接表现了“英雄”之主旨。而有些材料间接表现主旨,起类比、反衬(对比)、烘托等作用,学生不容易发现它与主旨之间的内在联系。训练这一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品质。【例】袁隆平说“我这个人有点痴,认准的路一定要走到底”。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袁

41、隆平“痴”的事例。分析:现实的反差更坚定了他的信念;为寻找天然不育株检查了14000个稻穗;功成名就还有两个心愿。【例】望天树为什么要写野葵花?分析:起反衬作用,突出望天树顽强的生命力。【例】本文标题为“航天女英雄”,但文章用了很多笔墨写麦考利夫的儿子及美国公众的反应。你认为这样写是否偏题?说说理由。分析:可以回答“偏题”,也可以回答“没偏题”,均应有理有据。示例:我认为偏题,因为这些内容与“航天女英雄”无关,应该删去。或:我认为不偏题,因为这些内容对麦考利夫的英雄形象有烘托作用。6、 内容探究【例】两年来,我穿越了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等七个省区,完成了徒步万里行的旅行。探究:该句可否省略“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直接写成“两年来,我穿越了七个省区,完成了徒步万里行的旅行”?分析:详列省份名称,写出了我长城万里行的艰巨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