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展望未来教室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教育_第1页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展望未来教室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教育_第2页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展望未来教室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教育_第3页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展望未来教室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教育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展望未来教室、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教育日期: 2011 年 10 月 31 日作者: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宗凯【编辑: yangguangtop】一、机遇与挑战1.国际发展背景地平线报告是美国新媒体联盟组织每年发布的关于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中应用情况的一个报告,其内容主要通过网络工作的方式由相关教育学家、信息技术学家等提炼出来,从 2002 年开始,在将近 10 年的时间里每年都会对可能在教育领域得到应用的信息技术进行预测、分析,特别是2009年至 2011 年,地平线报告每年都对短期(1 年)、中期( 23 年)、长期( 4 5 年)得到应用的技术设备及相关技术应用深度进行

2、了科学定位。在 2011 年的地平线报告中提到,在 1 年内将采用的技术有电子书和移动终端;在未来2到 3年内,增强现实技术并且开展游戏化学习;在未来4 到5 年内,基于手势的计算和学习分析技术将得到应用。可见,技术对改变教育、促进教育发展显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 2010 年正式发布国家教育技术计划( NETP ),内容涉及学习方式变革、评估方式变革、教学方式变革、基础设施升级和应用系统重构,标志着在发达国家信息化对教育的作用已经从应用阶段进入变革阶段,意味着信息技术不只是工具,且信息化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建设阶段。例如麻省理工学院( MIT )的开放课程平台, 免费共享 33 个学科门类的

3、超过 2000 门课程(其中超过 900 门已汉化)。美国总统奥巴马早在 2009 年就说:“到 2020 年,美国将重新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毕业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又如 MIT 的 TEAL (Technology Enabled Active Learning )计划的目标就是实现彼此合作、高度互动,随之产生环境的大变革:教室就是实验室,网络教学系统、 3D 立体视觉仿真图形、实验动态仿真、桌上型实验设施、个人实时回馈系统等融合于教学之中。在终端设备方面, 2009 年美国加州开始普及中小学电子课本, 2010 年 iPad 的成功推广引发美国电子课本普及狂潮。2007 年英国 98% 的

4、中学和100% 的小学拥有互动电子白板,英国开放大学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网上大学,累计培养学生超过300 万人。英国高校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2010-2012年发展战略的相关规划主要包含E-learning文化、研究环境、人员素质、 共享服务、云计算和改变评估等内容。印度早在 2004 年就发射世界首枚专用教育卫星,为偏远地区提供远程教育服务。日本文部省于2010 年颁布的教育信息化指南中规定未来5 到 10 年实现以下内容:信息化的进展和学校教育的信息化,信息化教育的学习与指导,使用 ICT 的思考方法,信息教育体系的推进与构建,德育与学校、家庭的区域合作,推进学校行政信息化,提高教师

5、使用ICT 的指导能力,整治学校ICT 环境,特殊教育信息化,教育委员会、学校的信息化体制。韩国教育信息化系列规划包括:教育网络工程、高校网络学习支持中心建设工程、学术研究数字化工程和国家教育信息系统。韩国政府近日还宣布将于 2015 年在全国中小学淘汰纸质课本,全部用电子课本替换;以平板电脑为主要形式的电子课本阅读器和个人学习终端将成为未来韩国中小学生的制式装备。IT 企业也在积极参与信息化的变革。在我国,教育部微软(中国) 创新学校的确定的终极目标是“教”与“学”能获得改变,提供有效率的教学模式,搭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支持 1000 间创新教室。英特尔 未来教育的目标则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

6、展,为在职和职前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支持,将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截至 2010 年底已累计培训中小学教师174 万多名。2.我国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比,我们各级各类教育在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很大困难,面临很大挑战。( 1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是基础设施薄弱,资源共建共享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的关键在于均衡、公平;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是实践教学资源缺乏,产业对接水平较低,校校通尚未实现,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训、对接;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是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初具规模,但质量、应用水平不高,发展的关键在于优质、融合;继续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是初步实践了网络办学,资

7、源积累基础薄弱,开放大学尚未形成,发展的关键在于个性、灵活。( 2 )基础设施的现状是天地网络初步成形,互联互通尚未实现, 宽带尚未普及, 发展的关键词是“解决有无、 普及覆盖、性能提升”;资源与应用的现状是初具规模,质量、数量均显不足,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 发展的关键词是“有无、能用、好用”;管理信息化的现状是单个业务系统较多, 业务环节尚未全部覆盖, 信息孤岛问题突出, 发展的关键词是“单个应用、 数据互通、 流程再造”;保障体系的现状是组织体系未理顺,资金投入机制未形成,标准规范执行不到位,发展的关键词是“理顺机制、确保投入、规范发展”。二、十年发展规划介绍制约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原因

8、,主要可以归结为意识问题、机制问题、经费问题和队伍问题。鉴于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体现了技术的作用,以技术驱动改革,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规划纲要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独立一章,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 10 个重大项目之一。规划纲要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包含三方面内容: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编制的思路就是教育要改变。信息化能够助力教育改变现状, 这是一个出发点。 社会改变了,

9、教育要能够应对信息化、全球化、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国际挑战;教育要满足人民对优质、公平、终身、个性化等方面的期盼;教学发生了改变,要求教育者、社会等相应改变以引领潮流;教育在改革的同时,要考虑国情实际。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5 年描述的“起步、应用、融合、创新”技术与教育融合路线图以及我国现实情况, 我国教育与技术应用的融合发展主要分三个阶段:现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正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到 2015 年达到应用整合阶段;力争到 2020 年进入全面融合、部分创新阶段,即融合、创新阶段。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0-2020 年)分为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保障措施

10、四个部分。所制订的教育信息化宏观发展指标最终将弥补现阶段发展的短腿,达到基本均衡, 即基础设施上实现宽带全接入、 终端全覆盖,资源上总量极大丰富、质量明显提升,管理信息化方面业务全覆盖、部分流程再造,应用上信息化能力显著提升,保障措施方面保障体系与机制发展成熟。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整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信息化教学应用重点突破,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数字化优质资源广泛共享,网络化基础设施全面覆盖。发展任务着力解决两大类问题:一是助力教育解决什么问题;二是信息化自身存在的问题。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从 2011 年到 2015 年具体做件事情:一是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平台层(基础云服务

11、平台)、网络层( IPv6/ IPv4 )、传输层;二是资源共建5共享,建设教育资源云; 三是管理信息化, 建立教育管理云;四是推进学校信息化应用,在各级各类学校试点、示范、应用;五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包括能力培训、标准研发、研究支持、运维服务。在具体实现上要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包括政策、组织、技术和经费等方面。三、未来发展展望未来的教室一定是云端教室, 包括电子课本、 电子课桌、电子书包、电子白板 在资源方面,由模拟媒体到数字媒体,再到网络媒体,资源最终都在教育云上,内容达到极大丰富,从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学生必须具备创意与创新、沟通与协作、研究与获取信息、批判性思维、决策与解决问题、信息化公民素养、 科技理论与应用六大能力。 21 世纪的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则包括引发学生学习与创意、设计开发信息时代的学习经验和评估准则、塑造信息时代的工作与学习模式、提升和塑造信息化公民责任感、从事专业发展与领导力培养几个方面。未来的教育管理者要具备富有远见的领导力、信息时代的学习文化、卓越的专业实践、系统性的改善信息化公民素养。在信息化环境下最终形成未来的教育生态,信息化教育教学不再是试点,不再是示范。 针对此, 2005年 9 月,哈佛大学发布的“开放ICT 生态系统路线图”(Roadmap for Open ICT Ecosyste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