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分为哪几类_第1页
古诗分为哪几类_第2页
古诗分为哪几类_第3页
古诗分为哪几类_第4页
古诗分为哪几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诗分为哪几类? 优质解答(一)体裁从广义概念而言,古诗词可分为哪几类体裁?诗、词、曲三类古诗可分为哪几类?古体诗(古风、古诗)、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今体诗可分为几类?律诗(五律、七律)和绝句(五绝、七绝)律诗可分为哪几联?体裁:从诗歌的格律(形式)上来分题材:从诗歌所写的生活领域(内容)来分常见的诗歌题材一般有哪几种?1、写景(抒情)诗2、即事(咏怀)诗(叙事咏怀诗) (包括送别诗、羁旅诗、闺怨诗、感时诗)3、咏物(言志)诗4、怀古(咏史)诗5、田园(山水)诗6边塞(征战)诗7、哲理诗等.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分:1、看朝代:近体诗出现在唐代之后,唐代之前的必为古体诗2、看字数和句数:近体诗

2、基本为五言和七言,句数基本为四句或八句.3、看押韵:古体诗押韵自由;而律诗押韵位置固定,即二、四、六、八句的 最后一个字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五律第一句不押韵的居多,七律第一句押韵 的居多.4、看对仗:若前面条件都符合,且是八句,那么分析三、四句和五、六句,看 是否对仗,律诗一定是对仗的.写作手法(写作技法)是个大概念,它包含了章法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 法、表现手法四个方面.|(一)章法结构:起承转合、线索贯穿、前后照应、前后对照鲜明、过渡自 然等.(见姚P56)(二)古典诗词常用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描写方法:可分为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

3、暗结合、 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细腻、多角度描写(俯仰远近、视觉听觉等)、色彩渲 染、对人物的描写(动作、语言、心理、肖像、正面、侧面、细节)等抒情方法: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借典抒情、借古讽今、怀古伤情).(三)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通感)、拟人、 夸张、借代、对比、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 问等.(排比、引用、反复在古诗词中不用)(四)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起兴(比兴)、象征、正衬一衬托(烘托、侧面烘托)、(对比)反衬一(以 动衬静、以乐景写哀、哀景写乐)、动静结合、化动为静、用典、化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事喻理)、借古讽今、怀古伤情、

4、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借 景抒情、景中藏情或寓情于景)、情中见景、虚实相生、点面结合、丰富的想象、 联想、含蓄、选用一些 意象渲染出气氛,等等+修辞手法(二)古典诗词常用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描写方法:可分为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 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细腻、多角度描写(俯仰远近、视觉听觉等)、色彩渲 染、对人物的描写(动作、语言、心理、肖像、正面、侧面、细节)等抒情方法: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借典抒情、借古讽今、怀古伤情)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5、,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 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 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 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 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 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 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 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

6、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 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 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 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第第第第1句:大约半亩见方的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平展展地铺开2句:天光云影在方塘内飘飘荡荡3句:池水清澈得几乎能看见底,你要问它为何这样清澈4句:原来时时刻刻都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比喻:这首诗借景喻理,表面写方塘,实际是写读书的感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

7、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 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 以镜袱,用时打开。 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渠:他,指方塘。那(nd)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 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 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 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 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 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

8、水啊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 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 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 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 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 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 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 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 真读书,时时补充新

9、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 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 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 只有思想永远活 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 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 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 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 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 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 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

10、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 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 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 很符合书法 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注释南山:指庐山。稀:稀少。兴:起床。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狭:狭窄。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足:值得。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 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11、违:违背。译文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鉴赏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 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渊明看来,为 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 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 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 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

12、思想。 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 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 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 的门生”为他种田。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 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读者应当注意到: 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 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 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类的表述,读者可

13、以在托尔斯泰的 著名小说安娜 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化 身,也曾亲身参加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 伪、空洞、无聊。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极为平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 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首先,这诗中不易察觉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 那就是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 的一首歌辞: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此诗原是杨恽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之作。据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南 山为 人君之象”,芜秽不治 言朝廷之荒乱”,豆实零落在野, 喻己见放弃”。此 说大体不错。将陶诗与杨诗比照,相似之处是显

14、而易见的。 种豆南山下”,便是 田彼南 山”;草盛豆苗稀”,便是 芜秽不治”;晨起理荒秽”,也是针对 芜秽不治”这一 句而写的。考虑到陶渊明对古代典籍的熟悉, 这种明显的相似,可以断定不是偶 然巧合。那么,陶渊明暗用杨诗,用意又何在?首先,这种化用,已经把杨诗的一部 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诗里了。对于熟悉汉书的人来说,马上会联想到朝廷之荒乱”、贤者无所用这样的喻意。但是,这诗又并不是单纯地脱化前人之作, 诗中所写种豆锄草,都是作者实 际生活中的事情。陶渊明既移植了杨诗的某种涵意,表达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 又用自己亲身种豆南山的举动,针对杨诗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的喻意,表明自 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混

15、乱的社会中,洁身自好,躬耕田园,才是一种可取的选 择。杨诗结尾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在一定前提下,这也是陶渊明所 赞成的。但他通过自己的诗又表明:劳作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乐趣。 忙时种 植收获,闲来杯酒自娱,纵身大化,忘情世外,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乐”。解析了此诗运用典故的内涵,便可以对诗本身作进一步的分析。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说这是因为陶渊明初归田园,不熟悉农务。其实 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种的,他只是参与部分劳动,这话说得没有意思。组诗第 一首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有 开荒南野际”之句,可以证明南山下的土地是 新开垦的。所以不适合种其它庄稼,只好种上容易生长的豆类。这道理种过田的

16、人都懂得。如果不考虑运用典故的因素,这两句就像一个老农的闲谈,起得平淡, 给人以亲切感。草盛就得锄,所以一早就下地了。这是纪实。但 理荒秽”三字,用得比较重, 似乎别有用心。杨恽诗中 芜秽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乱。那么,在陶渊明看来, 社会的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是因为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诗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带(戴)月荷锄归”,说明整整干了一

17、天。陶渊明毕竟不是真正的农民,既 有僮仆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干起活不那么紧张劳累,这一天也够受的。但他的 心情却很愉快。因为没有好心情,写不出这样美的诗句。月光洒遍田野,扛着锄 头,沿着田间小路往家走,这是多么漂亮的画面!另一首诗中,陶渊明对田间劳 动说过这样的话: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身体虽然疲劳,却避免了许多患 害。这不但包括兵凶战厄,也包括人群间的尔诈我虞。在劳作中生命显得切实、 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因为是新开垦的土地,道路狭隘,草木却长得高。天时已晚,草叶上凝结了 点点露珠,沾湿了衣裳。 衣沾不足惜”,把这么一件小事提出来,强调一句,好 像没有什么必要。衣服湿了,确确实实是没有什么可惜的,陶渊明这么一个豁达 的人,按理不应该去说它。但 衣沾”并不只是说衣服被打湿而已,而是一个象征。 从前做官,虽然不舒服,总有一份俸禄,可以养家活口,沽酒买醉。辞官隐居, 生活自然艰难得多,田间劳动,又不是他这么一个读书人所能轻易胜任的, 而且 这种境况还将持续下去。高蹈避世,说起来容易,没有多少人能做到。陶渊明自 己,也是内心中 贫富长交战”的。只是诗人不愿说得太远、太露,以致破坏整首诗的气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