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上课讲义_第1页
蛔虫病上课讲义_第2页
蛔虫病上课讲义_第3页
蛔虫病上课讲义_第4页
蛔虫病上课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蛔虫病 蛔虫、蛲虫等肠道寄生虫寄生肠道,有直接影响脾胃和肠的功能,消耗人体水谷精微,削弱机体正气,影响人体精神等致病作用。尤其是蛔虫,可阻塞肠道,或钻入孔窍,引起多种外科急症,救治不及时,可危及患儿生命。 古代医家对肠道寄生虫,尤其是蛔虫及其致病性很早就有观察和认识,在治疗方法上也有独到之处。第一节第一节 蛔虫病蛔虫病概述v定义:蛔虫病是感染蛔虫卵引起的小儿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临床以脐周疼痛,时作时止,饮食异常、大便下虫或粪便镜检有蛔虫卵为特征。 病久可致食欲不振,面色萎黄,影响小儿生长和健康。有的病情复杂而严重,甚至危及生命。v历史记载: 蛔虫病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咳论曰:“胃咳之状,

2、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灵枢厥论云:“肠虫有虫瘕心肠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对于蛔虫寄生的部位及其并发症已有明确的论述,后世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蛔虫病的治疗和认识。v发病情况: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尤以7、8月份发病率最高。男女老幼都可发病,以儿童最多见,农村多于城市。v蛔虫的习性特征v性动好窜,善钻孔窍,喜温畏寒怕热,常喜扭结成性动好窜,善钻孔窍,喜温畏寒怕热,常喜扭结成团,劫取营养团,劫取营养v蛔虫得酸则安,得辛则伏,得苦则下蛔虫得酸则安,得辛则伏,得苦则下病因病机 蛔 胃胃 蛔虫证 扰乱胃肠气机 虫 肠肠发育成虫 劫取水谷精微 卵 道道 蛔厥证 虫瘕证

3、蛔幼移行症 诊断 v诊断要点v鉴别诊断v诊法提示一、诊断要点1可有吐蛔、排蛔史。2反复脐周疼痛,时作时止,腹部按之有条索状物或团块,轻揉可散,有嗜食异物,或形体消瘦,可见挖鼻、咬指甲、睡眠磨牙、面部白班等。3合并症症状。4实验室粪便检查,见蛔虫卵。 二、鉴别诊断1食积腹痛 以脘腹部胀满、疼痛为主症,并见拒按,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有暴饮暴食史和积滞症等。大便镜检有不消化物。2中寒腹痛 腹痛阵发,得温则舒,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食欲不振等。三、诊法提示1注意询问有无饮食不洁史、吐蛔排蛔史及阵发性脐周疼痛和饮食异常等症状。2注意腹部切诊,了解腹痛的部位和性质。3做大便镜检,可见虫卵。4如有剧烈右上腹部

4、疼痛,呕吐胆汁者,应作胆道B超检查;有明显腹痛、腹胀、呕吐、大便不通者,需作腹部X线检查,以助诊断蛔厥和虫瘕。辨证论治 v辨证要点 v治疗原则v分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1辨腹痛部位v疼痛以脐周痛为主,时作时止,按之有条索状感,无明显压痛多为肠蛔虫证;v疼痛以右上腹剑突下突然发作性剧烈绞痛,按之疼痛加剧多为蛔厥证;v疼痛以脐周或满腹,并有阵发性加剧,按之可及大小不等条索状物多为虫瘕证。2辨病情轻重 从腹痛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辨别。 蛔虫证腹痛程度轻,持续时间短,病情较轻; 蛔厥证、虫瘕证腹痛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病情较重。二、治疗原则v安蛔止痛,驱蛔杀虫,调理脾胃安蛔止痛,驱蛔杀虫,调理脾胃。v对腹痛

5、剧烈者,可先安蛔止痛,后择机驱蛔杀虫,调理脾胃。而安蛔可根据蛔虫得酸则安,蛔虫得酸则安,得辛则伏,得苦则下得辛则伏,得苦则下的特性选方用药。 三、分证论治 蛔虫证 蛔厥证 虫瘕证 1蛔虫证v证候证候 轻者可无症状,或偶有绕脐腹痛绕脐腹痛,食欲不振,重者脐腹部疼痛,时作时止,恶心、呕吐,或吐清涎,或吐蛔虫,食欲减退,或厌食,或嗜食泥土,茶叶、木炭等异物(饮食异常饮食异常)。精神烦躁,睡眠不安,爱挖鼻孔,咬衣角等,虫积日久,可见面色萎黄,精神萎靡,大便不调,腹胀,青筋暴露,四肢瘦弱,形成蛔疳。舌苔薄腻或花剥,舌尖红赤,舌面常见花斑或舌面常见花斑或白睛蓝斑白睛蓝斑。v 证候分析证候分析 蛔虫居于肠腑

6、,内扰肠胃,阻滞气机,不通则痛,脐周为小肠盘居之处,故疼痛以脐周为主,虫动之时气机郁滞则痛,虫静时气机通达则痛止;蛔虫寄生在肠中、扰动胃腑,胃气上逆,故恶心呕吐,或吐出蛔虫;蛔虫吸取精微,耗伤气血,脾胃运化乏源,故纳差、厌食、异食、大便不调,面黄肌瘦、精神萎靡;脾胃受损,湿热内蕴,熏蒸于上,故鼻痒、流涎。日久气血耗伤,气机郁阻,脏腑失其濡养,故腹部胀大,青筋暴露,四肢瘦弱,面色萎黄或苍白,形成蛔疳。v治法治法 驱蛔杀虫,调理脾胃。v 方药方药 使君子散加味。 方中使君子、白芜荑、苦楝根白皮驱蛔杀虫,甘草调和诸药。 v加减加减 若腹胀满,大便不畅加大黄、槟榔以行气通便; 腹痛加木香、枳壳理气止痛

7、;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加陈皮、半夏、山楂以健脾和胃止呕; 形瘦体弱加用异功散或参苓白术散,调理脾胃。2蛔厥证v证候证候 有蛔虫病的一般症状,突然出现腹部剧烈疼痛,以胃脘及右胁下痛为主,时作时止,重者可持续,痛时弯腰曲背,辗转不安,汗出、恶心呕吐,吐出胆汁或蛔虫,或有发热,畏寒,甚可出现黄疸。舌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v证候要点证候要点剑突下、右上腹阵发性剧烈疼痛v 证候分析证候分析蛔虫居肠中,逆窜入胃,或钻入胆道,虫动则右胁胃脘疼痛剧烈,汗出肢冷,弯腰曲背,辗转不安,虫安则痛止,故腹痛时作时止;蛔虫扰动,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或吐出蛔虫;如因湿热内蕴,胆汁外溢,则畏寒发热,黄疸;舌苔黄

8、腻,脉滑数或弦数,均为湿热内蕴所致。v治法治法 安蛔定痛,继则驱虫。v方法方法 乌梅丸加减。 方中乌梅安蛔止痛,黄连、黄柏苦寒下虫,配伍干姜、细辛通降和中止吐,川椒散寒驱虫,桂枝、附子温阳安蛔,党参、当归益气养血以扶正。本方苦辛合用、辛开苦降,调补气血、驱蛔止痛。v加减 发热,巩膜黄染,舌红苔黄腻,为湿热内蕴,则去附子、桂枝、干姜、加大黄、茵陈、黄芩清利湿热; 疼痛剧烈者加枳壳、大黄、延胡索等,以理气通腑止痛。 症状控制,疼痛缓解后予以使君子散加槟榔驱虫治疗。 3虫瘕证v证候证候 有蛔虫病史,突然出现阵发性剧烈腹痛、腹胀、频繁呕吐、或吐出蛔虫,大便不通,腹部包块大小不等,部位不定,条索状或团状

9、,按之活动,重者腹部发硬,常有压痛,或伴肠鸣,舌苔白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v证候要点证候要点 腹痛剧烈、呕吐、便秘,扪按腹部有条索状或团状包块,可活动,多柔软。v 证候分析证候分析 蛔虫习性好动,喜结成团,阻塞肠道,气机不利,肠腑不通,则腹痛、腹胀,虫聚成团,大便不通,腹部扪及条索状或团状包块;胃肠气机逆乱,则频繁呕吐,或吐出蛔虫;蛔虫结团不散,则腹部发硬,肠鸣,压痛明显;湿热之邪蕴伏,故舌苔白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v治法治法 通腑散结,驱蛔下虫。v方药方药 驱蛔承气汤加减。 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合用使君子散驱虫杀虫。 其

10、他疗法 一、中成药 1乌梅丸 安蛔止痛,用于蛔虫证寒热错杂者和蛔厥证。 每次3g,1日3次。2化虫丸 驱杀肠中诸虫,用于蛔虫病,湿热重,大便 不畅者。每次5g,1日3次。3肥儿丸 杀虫消积,健脾清热,用于虫积腹痛,面黄 体瘦,肚腹胀满,发热口臭,大便稀溏者。每次1 粒,1日2次。二、针灸 1解痉止痛 针刺天枢、中脘、足三里、阳陵泉、 内 关等穴,强刺激35分钟,或留针10分钟,并间歇 加强刺激。 2驱虫 主穴大横(双)、配足三里,支沟穴。针大横 穴时直刺,针尖微指脐部,强刺激、泻法。上下午 各1次,连续2天。 3蛔厥 取四白、迎香、胆囊穴,于四白垂直快速进针 达皮下,向鼻翼方向针刺至迎香,直刺

11、胆囊穴,强 刺激手法,留针20分钟。v三、推拿 1蛔厥 推压按摩法用于频繁发作,病程在1周之内,且无高热、黄疸、腹膜炎者。操作方法,治疗前1030分钟,肌注阿托品020.3mg,让患儿屈膝仰卧于B超台上,腰背部适当垫高。医者立于患儿右侧,右手拇指涂上液体石腊,连续按摩患儿右上腹,相当于胆囊投影区35次,然后由胆囊区沿肋缘下向左上方挤压达剑突,再由剑突右侧垂直向下按压达脐旁,反复按摩35次,约5分钟。当患儿剧烈疼痛突然缓解,再次挤压,无不适反应时停止。无效者可再次推压,一般不超过3次。2虫瘕 先让患儿服植物油50100ml,1小时后开始按摩腹部。医者站在患儿右侧,在患儿腹部涂滑石粉后,用右掌心贴

12、在腹部皮肤,以脐为中心,由轻至重作顺时针方向按摩,如虫团松劲,解开较慢,可用手捏法帮助松解,一般一次3040分钟。四、外治法 1贴敷新鲜苦楝根皮200g、全葱100g、胡椒20粒,共捣烂如泥,炒热加醋150ml,再炒极热,以纱布包住,热熨背脊两旁,由上而下,复多次。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作用,主治虫积腹痛。 2外敷大黄、芒硝各45g、冰片15g,共细末,以醋调匀,外敷痛处。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作用,主治蛔厥证。 五、西医疗法 1驱虫可选用阿苯达唑(肠虫清)200mg,一次顿服。甲苯达唑(安乐士)200mg,一日1次或每次100mg,一日3次。2岁以下禁用。 2蛔厥证、虫瘕证经治疗病情未控制而加重者,可考虑手术等治疗。预防与调护 1做好卫生宣传工作,帮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饮生水、不吃未清洗干净的蔬菜瓜果,勤剪指甲,不吮指甲,不随地大便,做到饭前便后洗手。2积极控制感染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