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杜荀鹤范文_第1页
2019年杜荀鹤范文_第2页
2019年杜荀鹤范文_第3页
2019年杜荀鹤范文_第4页
2019年杜荀鹤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年杜荀鹤范文篇一:佛教苦谛与杜荀鹤诗的身世之叹佛教“苦谛”与杜荀鹤诗的身世之叹胡遂内容提要晚唐山林隐逸诗人中多叹老嗟卑之作,在杜荀鹤诗集中, 更是充满了感伤身世的凄凉戚苦之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饱经坎坷、 屡受摧挫的人生体验使他不得不信解佛理禅意,尤其是对佛教“苦谛”深有体会;另一方面也因为与佛门有较深渊源,所以对世事人生有比 一般人更深的感悟和更多的感叹。这种身世诸苦的诗篇,反映了封建社会部分文人的 心灵归宿与精神结局。关键词杜荀鹤身世佛教苦谛杜荀鹤是晚唐杰出诗人之一,他生当唐末,卒年已接近五代,论 其诗歌 成就,谓为有唐一代诗史的殿军似亦不为过。在当时,他就因 其“多惭到处 有诗名

2、”(叙吟)的突出成就而被顾云认为是“诗家之雄杰”(顾云 唐风集序)。后来宋代的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认为晚唐只有 三人具备称“体”的资格,其中除了大名鼎鼎的李 商隐与杜牧之外,再就是 以杜荀鹤命名的“杜荀鹤体”。在明清以来的诗话著作中, 虽然颇有认为他诗风俚俗, 且多叹老嗟卑之音的微辞 贬语,但也不乏称道他能以诗作真实地反映唐末社会动乱现实,具有诗史意义的赞赏誉美之言至近现代以来,更有不少文学史认为他是 晚唐诗坛继承杜甫、白居易的优良传统,关 心民慎,针泛社会黑暗腐 败的三大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另两位是皮日休与 聂夷中),其地位得到 空前提高。但近二十余年来,不知何种原因,杜荀 鹤诗又遭到学

3、术界的冷落,对他诗歌在晚唐时代极具代表性的典型意义及其 对后世的影响都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我在研究晚唐山林隐逸诗派的系列论文中曾对杜荀鹤及其诗歌作过一些探讨。认为他首先是一位不屈服于命运,不甘心于平庸,始终关心国事民痍的儒者; 其次是一位经常感叹人生且多言穷愁甚至也时 作归隐之思的逸 士;再次是他由于人生遭际、家居环境、师友交游等种种原因,与佛道禅门也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在自叙一诗中,杜荀鹤对自己平生曾有过高度概括:“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 于贫。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 窃禄人。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 值不容真。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 逸人。”这也可视作对其心 志最真实最自然的表白。

4、一位正宗的儒者,为何会与佛门有十分深切的关系呢?按照佛教 理论, 世间一切事物与现象的产生,都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即是“四 缘”。龙树在 中论?观因缘品中说:“一切所有缘,皆摄在四缘,以是四缘,万物得 生。”具体来说,这“四缘”就是指因缘、等无间 缘、所缘缘、增上缘。所 谓因缘,是事物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即具有性质、本性作用的内因。所谓等无间缘,又称次第缘,是指主体思 维展开时,能引发起后念的前念,也就是能触发主体联想的连续念头。所谓所缘缘,即指主体面对的认识对象。即心所攀缘的境界。佛教认 为,心具有能缘的作用,但必须有所缘的对象,才能发生缘起。也就 是杂阿含经所说的“法不孤生,仗境而起。”所谓

5、增上缘,是指 对事物产生具有影响作用的某种外在条件,它分为有力增上缘与无力增上缘。有力增上缘是指对事物的产生能带来帮助的积极作用,无力增上缘则包括一切不会对事物的产生起妨害作用的条件。就杜荀鹤来说,首先,从因缘来说,他是一位本性淳朴厚道之人,深怀一种悲天 悯人之 菩萨心肠,既拥有儒者仁民爱物的心胸,也具有佛家慈悲为怀的佛性。其 次,从等无间缘来说,他的家乡安徽池州,在唐代是佛教 极兴盛的地方,他 自号“九华山人”,九华山更是佛教著名胜地,它与五台、峨眉、普 陀合称 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据佛教典籍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释迦牟尼佛祖遣弟子地藏王菩萨渡海来此开辟道场,传戒于山中的化城 寺,至99岁圆

6、寂,在此弘法近70年,自此以后,九华山便成为了地 藏王菩萨的道场,它远近 闻名,不仅山中颇多名寺,而且进香拜佛的 信众经年不绝。至于生活在其周 围的居民,更很少有不信奉佛教者。杜荀鹤既以“九华山人”为号,其信仰之虔诚亦自可知。再次,从所 缘缘来看,杜荀鹤生当唐末动乱之世,正如不 少学者所指出的,在中 国历史上,越是黑暗动乱的时代,人们越是将希望寄 托于佛教,以期渡过茫茫苦海,解脱人生苦难。故此,自中唐至晚唐五代,随着时代 的日渐 衰微,佛教也越来越普及于社会,深入到人心。当然,影响杜 荀鹤信奉佛教 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诗人一生饱经生活 磨难,屡遭人生挫败。世路之崎岖坎坷、命运之艰辛多

7、舛,使他不得 不信解佛理禅意,尤其是对人生是苦的“苦谛”理论深有体会。复次,从增上缘来说,是师友之间的相互影响,这其中既有许多僧人,也有 许多诗友兼道友,如方干、刘得仁,都 是虔诚信佛者,方干甚至说:“闲言说知己,半是学禅人。”(白艾原客)而杜荀鹤所敬仰的前 辈诗人贾岛、许浑等也都是佛学修养十分高深 者。正是上述多种原因,与其他晚唐山林隐逸诗人一样,杜荀鹤也有着归 向佛门的思想旨趣, 也具有一定的佛学修养。在他现存的 300余首诗中, 仅从题目来看, 其中涉佛涉僧诗就有43首,占其诗作总数的近七分之一。 内容包括 登山寺、题僧院、题佛塔、书僧壁、宿禅房、观寺景,以及赠僧、 访僧、寻僧、忆僧、参

8、僧、谒僧、寄僧、送僧、吊僧等,甚至因为具备高深的佛学修养, 他还可以调谐僧人之间因宗派理论不同的争论,如 空闲二公递以禅律相鄙因而解之一首即可为证。而与他交往过从的僧人也为 数不少,仅有名可考者就有临上人、会上人、真上人、宗上人、闲上人、元上人、质上人、德玄上人、悟空上 人。著 禅师、石壁禅师、休禅和、海禅和、觉禅和、江寺禅和、紫阳僧、休粮僧、袒肩和尚、诗僧云英、愿公、空公、闲公等。其中空公是否悟空上人,闲公是否闲上人,不可考知。总之,杜荀鹤与佛教关系之深切据此可见一斑。了解到这些,我们才会对杜荀鹤的佛门因缘、佛学修养、佛教意识、佛法感悟等诸多方面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四海内无容足地,一生中有苦心

9、诗。(杜荀鹤冬末自长沙游 桂岭留献所知)这是杜荀鹤感叹身世时的夫子自道。此一联中,道 出了诗人三个特点, 一是生平遭际非常艰难困苦;二是平生苦吟不辍, 以诗为业;三是诗人苦心所吟的乃是苦诗。因为结合其生平与作品二者来看,此“苦心诗”者,不仅是说自己刻苦为诗,苦吟成癖,也是道尽其诗中所充满的乃是对于人世人生中种种悲愁痛苦的感受。如“况是孤寒土,兼行苦涩诗。”(下第出关投郑拾遗)“吟苦猿三 叫,形枯柏一枝。”(长安冬日)“烛共寒酸影,蚕添苦楚吟。”(秋日怀九华旧居)“江湖苦吟土,天地最穷人。”(郊居即事 投李给事)“冷极睡无离枕梦,苦多吟有彻云声。”(馆舍秋夕)“兄弟无书雁归北,一声声觉苦于猿。”

10、(江下初秋寓泊)“此时 若有人来听, 始觉巴猿不解啼。”(秋夜苦吟)“啼花蜀鸟春同苦, 叫雪巴猿昼共 饥。”(酬张员外见寄)他的这些“苦心诗”,往往 是兼及了 “苦 吟”与“吟苦”两方面的。那么,杜荀鹤诗中为什么会充满那么多自伤身世的戚苦之叹呢?这一方面,如上所述, 是他那艰 辛困苦的人生体验使其结缘佛门,深契佛理,尤其是对“苦谛”之说深有体会;另一方面,也正因为深契佛理,所以才对世事人生有着远 比一般人更深的感悟和更多的感叹。这种身世感叹往往又集中在佛教“苦谛”理论方面,下面试作具体分析。“苦谛”所阐述的是佛教最基本教义。它认为,世间犹如苦海,人身是受苦的载体,人生是苦难的经历。进而言之,三

11、界众生,六道 轮回,一切生 命与生存现象,无不都是苦的表现。佛教将人生的烦恼痛苦分别为二苦、四苦、八苦乃至一百几十种苦等诸苦,所谓“二苦”, 是指外苦与内苦, 即客观环境所给予的苦难的逼迫和主观感受所受到的痛苦的煎熬所谓“四苦”,即是生、老、病、死这四种人生苦难。而“八苦”则是在“四苦”之上再加上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四苦。总之, 佛教认为人生诸苦既来自于自然规律的限制,更缘 于众生对于情与欲的执着与贪求。据不少学者考证, 杜荀鹤生于唐武 宗会昌六年(846),其父杜筠为池州石块县 长林乡乡正。乡正是掌管一乡政教禁令的小吏,任此职者亦需一定文化程 度,受家庭影响,杜 荀鹤“七岁知好学,

12、资颖豪迈,志存经史”。(据石康县志嘉 靖池州府志)长成之后,他刻苦学习,所谓“闭户十年专笔 砚”(投 江上崔尚书),曾与二三学友同在庐山隐栖读书,大约在懿宗 咸通 十一年(870)前后,他结束了山居攻读生活,下山求取功名,此时他 不 过二十四五岁。然而自从进入科场之后,却连年颠顿,屡试不第。直到昭宗大顺二年(891),尝尽天涯漂泊、文场困顿之苦的诗人才得以于“裴贽侍郎下第八人登科”(辛文房唐才子传)取中进士,此时他已年近知命。由 此可见,其科举道路极为艰难坎坷。然而,唐制规定,“进士放榜后,礼部始关吏部,吏部试判两节,授春关,谓之 关试, 始属吏守选。”(胡震亨唐音癸签)因此,中进士后的杜荀

13、鹤虽也通过了吏部考试获得释褐资格,但由于时危世乱,并没有马上得授实际官 职,故只得依旧还归家山。大约在第二年,杜荀鹤将其历年所撰五七言篇二:“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 ,时 时闻 说有沉沦。”这、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 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 “考 基础、考能 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 “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1 .回归教材,注重基础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

14、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 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2 .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 性 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3 .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 中的重 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 何、概率统 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