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1页
《重庆市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2页
《重庆市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3页
《重庆市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4页
《重庆市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 DB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 DBJ50/T-XXX-201X重庆市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标准Construction Standard for Refuse Colle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for Chongqing City(征求意(征求意见见稿)稿)201X-XX-XX 发布 201X-XX-XX 实施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发布前 言为推动我市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的技术进步,规范收运体系的项目建设,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进生活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改善我市环境质量,提高市民的居住水平,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

2、完成了本标准的编制工作。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在借鉴和总结国内外收运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考虑重庆市的地方特点与建设发展需求、并结合收运体系标准化和系列化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完善,制定了本标准。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一般规定;垃圾收运系统推荐模式;垃圾收运设施;环境保护与劳动保护;建设用地与建设标准;运营管理与劳动定员;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垃圾收运体系应急处置。本标准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本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希望各单位注意收集资料,总结经验,并将需要修改、补充的意见或建议反

3、馈至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地址:重庆市江北区洋河一村 69 号,邮编 400020,电话传真,以供修编时参考。本标准主编单位: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本标准参编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1目 次1 总总 则则.12术语术语和符号和符号.22.1 术语.22.2 符号.43一般一般规规定定.74垃圾收运模式垃圾收运模式.84.1 垃圾前端收集.84.2 垃圾运输.105垃圾收运垃圾收运设设施施.155.1 垃圾收集设施.155.2 垃圾转运站.205.3 收运车辆配置.315.4 建筑与结构.335.5 配套工程.346环环

4、境保境保护护与与劳动劳动保保护护.376.1 环境保护.376.2 劳动保护.387建建设设用地与建用地与建设标设标准准.397.1 建设用地.397.2 建设标准.408运运营营管理与管理与劳动劳动定定员员.439主要技主要技术经济术经济指指标标.459.1 一般规定.4529.2 投资估算.459.3 建设工期.469.4 运行费.4710垃圾收运体系垃圾收运体系应应急急处处置置 .48附附录录 A 垃圾日排出量及垃圾容器垃圾日排出量及垃圾容器设设置数量置数量计计算方法算方法.51附附录录 B 收运收运车辆车辆配置数量配置数量计计算公式算公式.52本本标标准用准用词说词说明明.53引用引用

5、标标准名准名录录.541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12 Terms and symbols.22.1 Terms.22.2 Symbols .43 Basic requirements.74 Refuse colle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model.84.1 Refuse collectiong.84.2 Refuse transportation.105 Refuse Collecting and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155.1 Refuse Collecting and transpo

6、rtation facilities.155.2 Refuse transfer station.205.3 Collection vehicle configuration.315.4 Architecture and structure.335.5 Auxiliary projects.346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labor protection.376.1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376.2 Labor protection.387 Construction land and construction standards.3

7、97.1 Construction land.397.2 Construction standards.408 Operation management and labor force439 Main technical and economic indicators.459.1 Basic requirements.459.2 Investment estimate.459.3 Construction period.4629.4 Operating expenses.4710 Emergency disposal of Refuse collection and transportatio

8、n system.48AppendixA Calculation for Generation Quantity of Daily Refuse and Setting Number of Litter Bin.51AppendixB Calculation for Setting Number of Collector vehicles52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pecification53List of Quoted Standards.5411 总总 则则1.0.1 为实现生活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规范重庆市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以下简称“

9、收运体系”)的建设,合理选用和确定建设标准,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制定本标准。【条文说明】:收运体系的建设与运行直接关系到重庆市人民的生活与环境保护。本标准是在国家有关基本建设方针、政策、法规和国家现行技术标准指导下,借鉴和总结国内外收运体系建设与运行经验,并考虑重庆市建设发展需要而编制的。本标准编制目的在于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本市垃圾收运体系项目决策和建设管理提供科学依据。1.0.2 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扩建、改建的生活垃圾收运项目。【条文说明】:本条规定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1.0.3 收运体系的建设,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条文说明

10、】:在本标准编制过程中,国家已经颁布或将要颁布一系列规范和标准,本标准在有关条文中,对执行这些标准和规范都做了相应的规定,随着标准化工作的进展,将有更多的标准、规范、定额和指标陆续发布,故本条作了明确的规定。22 术语术语和符号和符号2.1 术语术语2.1.1 生活垃圾 domestic waste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是城市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2.1.2 可回收物 recyclable适宜回收和再生利用的生活废弃物,如纸类、金属、玻璃、塑料制品橡胶制品、废旧家电、家具等。2.1.3 有害

11、垃圾 harmful waste废弃的灯管、家用化学品、电池等对人体健康或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物质。2.1.4 易腐垃圾 perishable waste餐饮垃圾、厨余垃圾、果蔬垃圾、园林垃圾等。2.1.5 其他垃圾 other waste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易腐垃圾外的其他生活垃圾。2.1.6 餐饮垃圾 food residue饭店、单位食堂等产生的易腐性垃圾。2.1.7 厨余垃圾 kitchen waste家庭产生的易腐性垃圾。2.1.8 建筑垃圾 construction waste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进行建设、铺设、拆除、改造及对地基进行开挖等建筑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

12、2.1.9 医疗垃圾 medical refuse医疗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32.1.10 工业垃圾 industrial waste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2.1.11 收运体系 colle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将分散的垃圾产生源与末端处理处置设施相连接的物流组织系统,包括垃圾的收集、运输过程和过程中设置的垃圾收集点(站)、转运站及相关的配套设施设备等。2.1.12 垃圾收集设施 refuse collecting facilities按规定设置的将分散垃圾集中收集的地点,放

13、有垃圾收集容器或建有构筑物,包括废物箱、垃圾收集点、垃圾收集站等。2.1.13 废物箱 litter bin设置于道路和公共场所等地供人们丢弃废物的容器,俗称果皮箱。2.1.14 垃圾收集点 refuse collection spot按规定设置的收集垃圾的地点。2.1.15 垃圾收集站 refuse collecting & distributing centre将分散收集的垃圾集中后由收集车清运出去的小型垃圾收集设施。2.1.16 垃圾转运站(垃圾中转站) refuse transfer station由收集车转载到转运车的转运设施。2.1.17 收集箱 dustbin收集家庭、单

14、位产生的生活垃圾的容器。2.1.18 集装箱 waste container具有标准规格,便于水运或陆运,并可供周转使用的大型垃圾容器。2.1.19 转运单元 transfer unit由受料、填装(压实)等转运设备构成的,能独立完成垃圾转运工序的作业线。42.1.20 收集站收集模式 collecting station mode收集人员将生活垃圾收集至收集站,由垃圾车清运走。2.1.21 收集箱收集模式 collecting box mode收集人员将生活垃圾收集至收集箱中,由配套的钩臂式垃圾车清运走。2.1.22 小型压缩式收集站收集模式(简称“小压站收集模式”) small press

15、ure station collecting mode收集人员将生活垃圾收集至小压站,经压缩后,装入集装箱中,由配套的可卸式垃圾车运走。2.1.23 垃圾车收集模式 dumpcart collecting mode收集人员将生活垃圾收集至垃圾车运走。2.1.24 一级转运模式 primary transport mode生活垃圾经一次运输至中小型垃圾转运站,再经二次运输至垃圾处理处置场。2.1.25 二级转运模式 two stage transport model生活垃圾经一次运输至中小型垃圾转运站,再经二次运输至大型垃圾转运站,最后经三次运输至垃圾处理处置场。2.1.26 直运模式 dire

16、ct transportation垃圾车将生活垃圾从垃圾收集设施收集后直接运送至垃圾处理处置场,不需要经过垃圾转运站。2.2 符号符号2.2.1 垃圾日排出重量Q 垃圾日排出重量;A1垃圾日排出重量不均匀系数;A2居住人口变动系数;R收集范围内规划人口数量;C预测的人均垃圾日排出重量。52.2.2 垃圾日排出体积Vave垃圾平均日排出体积;A3 垃圾密度变动系数;Dave垃圾平均密度;K 垃圾高峰时日排出体积的变动系数;Vmax垃圾高峰时日排出最大体积。2.2.3 垃圾容器Nave平均所需设置的垃圾容器数量;E 单只垃圾容器的容积;B 垃圾容量填充系数;A4垃圾清除周期;Nmax垃圾高峰所需设

17、置的垃圾容器数量。2.2.4 收集车辆N配备的收集车数量;Qd日均垃圾清运量;q单车额定荷载;m单车清运频率;装载系数。2.2.5 运输车辆nV配备的运输车辆数量;运输车辆备用系数;Q收集站、转运站能力;nT运输车日运输次数;qV运输车实际载运能力;m收集、转运单元数;Qu单个收集、转运单元的能力。2.2.6 装载容器nC收集、转运容器数量;6m收集、转运单元数;nV配备的运输车辆数量。73 一般一般规规定定3.0.1 收运体系的建设必须遵守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节约土地、劳动保护、安全卫生和节能减排等有关规定。【条文说明】:收运体系的建设是城市或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8、因此其工程建设必须首先遵守国家有关经济建设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环境保护、节约土地和节能减排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收运体系项目是保护环境的重要基础设施工程之一,如果建设不当,容易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尤其是对城市居住环境的污染,对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所以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我国现已发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条例、规定和标准,以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本标准第6章对环境保护作了规定。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正逐年减少,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用地应遵循节约用地的原则。国家已颁布有关土地的法令和建设用地指标的规定,转运站的选址和规模对垃圾转运站工作效率影响较大,合理

19、设定转运站位置和规模是发展转运站建设的基本方针。本标准第7章对转运站建设用地作出规定。相对于收集环节而言,转运环节的设施、设备构成更复杂,投入更大,因而将其作为本标准编写的主线。自5.2及其后的各章节均按转运环节及其转运站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编撰。收集环节及其收集站与其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可参照执行。3.0.2 收运体系的建设应在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和市域环境卫生专业(专项)规划的指导下,与市域垃圾处理系统相匹配,统筹规划,分期实施,远近结合,近期为主。新建项目应与后续转运及处理系8统相协调,改(扩)建工程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收运设施的建设数量、规模、布局和选址应进行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评价,综

20、合比选。【条文说明】:本条规定工程建设的原则。就重庆市城乡建设综合体系而言,收运体系是防治生活垃圾污染、改善环境的辅助工程,是保障居民身体健康,维护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故强调工程建设须符合城乡总体规划,满足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收运体系的建设应在市域环境卫生专业(专项)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所谓统筹规划,是指既要考虑镇、村局部需求,又要兼顾全局平衡;既要满足近期的实际需求,又要考虑远期发展前景。从时序上考虑,应以近期(5年规划)为主,近远期相结合,并为中远期发展留有余地。鉴于转运站的社会与环境影响大而直接,故其工程建设应做多方案比较,不但要进行技术经济论证,还要进行社会与环境影响评价,尤

21、其是中型及以上转运站项目,应根据筹资能力,从发挥效益出发,控制初期工程规模和投资。新建项目应与现有的垃圾收运及处理系统相协调,改(扩)建工程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3.0.3 收运体系的建设应坚持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确定配套工程项目,提高运营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有条件的地区宜建立垃圾收运信息化管理系统。【条文说明】:本条规定收运体系建设内容确定的原则,并非所有配套工程项目都要建设,要视生产需要和工艺要求,在充分利用建设地区依托条件的前提下,合理确定配套项目的内容,不搞大而全或小而全。3.0.4 收运体系的建设应落实工程建设资金、土地、道路、交通、供电、给排水和通信等建设条件

22、。9【条文说明】:本条规定工程建设必须落实工程建设资金及土地、供电、给排水、交通和通信等设施的条件,以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和投产。3.0.5 主城区生活垃圾应推行分类投放、收集,后续运输、处理方式应与分类收集相匹配,不宜混装混运、混合处理,各区(县)、镇(乡)、村应逐步推行。【条文说明】:推行分类收集,统筹垃圾运输和处理,有利于降低收运成本和提高收运效率。按照重庆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公布的重庆市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方案(20142020年),主城区生活垃圾应按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实行4类分类,同时实施了分类收集的垃圾不宜混装混运和混合处理,以便达到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目的。各

23、区(县)、镇(乡)、村受经济条件限制,应逐步推行垃圾分类收集。3.0.6 医疗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生活垃圾中的有害垃圾及其他类别危险废物等均需根据相关规定单独收集、运输及处理处置,严禁混入生活垃圾。【条文说明】:医疗垃圾应交由环卫部门(机构)或具有专业资质的企业单独收集,密闭运输,送至市属医疗垃圾焚烧处理中心集中处置。建筑垃圾由城镇建设部门归口管理,由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运至建筑垃圾处理场专门处理。工业垃圾应按“谁排放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在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下由排放单位处理或排放。生活垃圾中的有害垃圾、其他类别的危险废物必须在环保部门的监督下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要求由排放企业自

24、行或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安全处置。104 垃圾收运模式垃圾收运模式4.1 垃圾前端收集垃圾前端收集4.1.1 重庆市生活垃圾前端收集宜采用收集站收集模式、收集箱收集模式、小压站收集模式和垃圾车收集模式。【条文说明】:本条提出生活垃圾前端收集推荐采用的四种模式。这四种模式代表了重庆市今后的生活垃圾收集的发展方向,即从人力,半机械化的收集方式过渡到机械化、规范化作业,防止二次污染。4.1.2 收集站收集模式应符合下列要求:1 居民投放点应配置标准的垃圾桶;2 居民应定点投放,收集人员定时定点收集;3 收集站宜采用构筑物式垃圾房;4 收集站应设置在收集车易于停靠的路边等地。【条文说明】:本条提出

25、了收集站收集模式的要求。生活垃圾应投放到标准的垃圾收集桶中,收集桶的规格一般为120L,240L;居住区、商业区、科研、教育、办公等区域应设置固定的垃圾站点,以便于居民投放生活垃圾,收集人员定时定点进行收集;由于生活垃圾收集容器向封闭式方向发展,市区宜逐步取缔生活垃圾散乱放置的垃圾房,或在垃圾房内配置标准的垃圾桶配套收集,并采取防雨措施。由于经济等因素,非封闭式的垃圾房可短时间内在农村地区保留;本条规定了收集站的设置位置,应位于路边,方便收集人员收集清运。114.1.3 收集箱收集模式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采用具有密闭性能的专用收集箱进行收集;2 收集箱与钩臂车应配套;3 收集箱的容积宜为 2

26、-5 m3。【条文说明】:本条提出收集箱收集模式要求。应采用专门的垃圾收集箱为收集容器进行收集。收集箱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可以使生活垃圾在暂时贮存以及运输过程中防止“跑、冒、滴、漏”;收集箱与钩臂车应配套,收集人员用空的收集箱置换满载的收集箱,将生活垃圾运往转运站或垃圾处理处置场;4.1.4 小压站收集模式应符合下列要求:1 小压站应具有压缩功能,宜配置卧式垃圾压缩机。【条文说明】:小压站有别于转运站,规模较小,但具有压缩功能,处理能力比非压缩式收集站强。4.1.5 垃圾车收集模式宜符合下列要求:1 生活垃圾的收集宜采用密闭性能良好的后装压缩式垃圾收集车;2 餐厨垃圾的收集宜采用密闭性能良好的

27、自装卸式餐厨垃圾收集车。【条文说明】:本条提出了垃圾车收集模式要求。后装压缩式垃圾收集车运行费用较高,适用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不宜设置垃圾站(点)的中心商圈;主城区现大力推行餐厨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技术,餐厨垃圾的收集宜采用专门的餐厨垃圾收集车进行收集。4.2 垃圾运垃圾运输输4.2.1 主城区应采用“二级转运为主、一级转运为辅”的收运模式。【条文说明】:本条提出了主城区的生活垃圾收运模式(简称区级收12运模式),即“二级转运为主、一级转运为辅”的收运模式。主城区前端收集宜采用收集箱、垃圾车和小压站模式,生活垃圾由收集箱、垃圾车或小压站收集后运送至垃圾转运站,由大型垃圾转运车直接或经二级转

28、运站运送至垃圾处理处置场。4.2.2 主城区“一级转运”模式应符合下列要求:1 运输距离大于 10km、小于 30 km 时,应采用“一级转运”模式;2 生活垃圾宜以组团或功能区为单位进行收集,并配置专门的垃圾车。3 垃圾转运车额定载荷宜为 16t。【条文说明】:本条提出了“一级转运”模式的相应要求。第一条明确提出了设置一级转运的条件。运距为1030km,应采用“一级转运”模式。主城区部分距离垃圾处理处置场较近的地区宜采用一级转运模式,如沙坪坝组团,茶园组团、歌乐山功能区等。是否采用转运模式,以及采用“一级转运”或“二级转运”模式必须进行不同运输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和社会环境影响分析。就技术方面

29、而言,任何一种方案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合适技术。就经济方面而言,要对不同运输方案的单位总成本进行测算、比较。总成本包括清运环节和转运环节的全部投资以及发生的运行费用。13社会环境影响分析涉及的因素很多,包括转运系统所跨越的不同的行政区划的工作协调、转运。在生活垃圾到达一级转运站前,以组团(功能区)为单位用小型或中型的车辆来进行收集,根据组团(功能区)的具体实践情况来配置垃圾车的类型、数量、规模,以及运输路线。特别情况也可跨组团(功能区)进行收运。结合一级转运的特点,提出适宜的垃圾转运车额定载荷。4.2.3 主城区“二级转运”模式宜符合下列要求:1 生活垃圾实际运输距离大于 30km 时,宜采用“二

30、级转运”模式;2 垃圾转运车额定载荷宜为 1630t。【条文说明】:本条提出了“二级转运”模式的相应要求。第一条规定了采用二级转运模式的基本参考数值,主城区中距离垃圾处理处置场较远的区域(如水土组团,静观镇、金刀峡镇等)宜采用二级转运的模式。二级转运系统基本流程为:中小型垃圾运输车将生活垃圾运至一级转运站大中型运输车将垃圾运至二级转运站大型集装箱式运输车将压缩后的生活垃圾运往垃圾处理处置场;结合二级转运的特点,提出适宜的垃圾二级转运车额定载荷。4.2.4 重庆市区(县)、镇(乡)宜采用“点片结合”收运方式,中心城区和垃圾产量较大的乡镇宜作为独立收运单元,产量较小的各乡镇宜采用片区集中收运模式。

31、【条文说明】:本条提出了重庆区(县)、镇(乡)的垃圾收运模式(简称城镇收运模式)。14根据各区(县)、镇(乡)收转运设施现状及“十三五”期间需求,采用“点片结合”收运方式,以实现城镇垃圾收运设施全覆盖的规划目标。在生活垃圾产量较多的区域(各区县的中心城区,规模较大的乡镇)宜采用点式的收运方法,即生活垃圾收集后由城区转运站或镇转运站直接运往垃圾处理处置场。在生活垃圾产量较少或距离处理处置场所较远的区域,宜采用片式的收运方法,即生活垃圾收集至镇转运站或乡转运站,经片区转运站集中运往垃圾处理处置场。4.2.5 区(县)、镇(乡)前端收集宜采用收集站收集模式或收集箱收集模式。【条文说明】:本条提出了区

32、(县)、镇(乡)的垃圾收集模式。4.2.6 区(县)、镇(乡)转运模式应以中心城区或场镇为中心设置中小型转运站。转运距离较远(通常不小于 30km)时,应设置二级转运站(即片区转运站)。【条文说明】:本条规定了转运站的设置条件。以中心城区为中心设立的转运站称为城区转运站,以镇为中心设立的转运站称为镇转运站,以乡为中心设立的转运站称为乡转运站。由于区(县)、镇(乡)相较于主城区人口较少、垃圾产量较少,因此中小型转运站就可满足生活垃圾的二次转运要求。154.2.7 区(县)、镇(乡)可辅以直运模式,直运模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于距离垃圾处理处置场小于 10km 的地区,可采用直接收运模式;2 垃

33、圾直接收运车额定载荷不宜小于 5t。【条文说明】:本条规定了区(县)、镇(乡)直运模式的要求。第一条规定了直运模式的基本要求。居民定点投放生活垃圾,收集人员采用垃圾收集车按规定路线巡回收集垃圾,直运至垃圾处理处置场;第二条规定收运车额定载荷不宜小于5t,是兼顾收集作业机动性和运输作业的经济性两方面考虑。4.2.8 农村地区宜建立“户集、村收、镇运”的村镇垃圾收运体系。【条文说明】:本条提出了重庆市农村地区的收运模式(简称村镇收运模式)。农村地区人口聚集程度相对较低,垃圾产生量小,产生源较为分散,收集难度大且运输距离较长,宜以乡镇为单位,以场镇为中心,建立“户集、村收、镇运”的模式。4.2.9

34、农村地区前端收集宜采用收集站收集模式或收集箱收集模式,后端收运过程应符合其所隶属乡镇的收运模式。【条文说明】:每户居民将收集好的生活垃圾定点投放至各村垃圾收集站(垃圾箱放置点)(户集),由收集车辆运送至城区转运站、镇转运站或乡转运站(村收),然后垃圾进入区(县)、镇(乡)的收运模式,由各区县统一调配,将生活垃圾运输至垃圾处理处置场(镇运)。4.2.10 整个收运体系应尽可能的缩短前端收集运距,加大集中转运运距。【条文说明】:垃圾整个收运过程中,缩小前端收集运距,加大集中转运运距,有利于提高整个收运系统的收运效率和经济性。165 垃圾收运垃圾收运设设施施5.1 垃圾收集垃圾收集设设施施 废物箱5

35、.1.1 废物箱的设置应满足行人投放生活垃圾的需要。【条文说明】:废物箱主要用于收集行人的生活垃圾,故其设置应满足行人投放生活垃圾的需要。5.1.2 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地区应按分类方式设置相应的分类收集废物箱,分类废物箱应有明显标识。【条文说明】:公共场所的废物箱,由于其接纳的垃圾成分不同于居民生活垃圾,因而分类方式不同于居住区的分类方式,应根据所在场所的流动人员的活动特征,有针对性地设置分类收集废物箱,并有明显易懂的标志。5.1.3 道路两侧以及各类交通客运设施、公共设施、广场、社会停车场等的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废物箱。【条文说明】:除行人必经的道路外,在交通客运枢纽、公共建筑、广场、社会停

36、车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出入口处,对废物箱的需求程度也较高。5.1.4 废物箱外观应美观、卫生,并应能防雨、防腐、耐用、阻燃、抗老化。【条文说明】:废物箱由于设在路旁等公共场所,其造型应美观、风格与周边环境协调,本条提出了废物箱的基本要求。5.1.5 设置在道路两侧的废物箱,其间距按道路功能划分:1 商业、金融业街道、支路 50100m;2 主干路、次干路、有辅道的快速路 100200m;3 有人行道的快速路 200400m。【条文说明】:废物箱的设置间距考虑主要出于方便行人随时丢弃17垃圾,间距较小,影响景观,随着市民行为规范的提高,除旅游景点、步行街、交通站、体育场馆等人流集散场所的废物箱设置间

37、距可较小外,其余道路应放宽间距。5.1.6 镇(乡)建成区道路两侧设置废物箱间隔宜符合本章第 5.1.4条的规定,并应乘以 1.21.5 的调整系数。【条文说明】:由于镇(乡)建成区相比城市人流量少,同样功能的道路两侧废物箱设置密度应较城市低,因此本条规定参照城市道路两侧废物箱的设置间隔,乘以1.21.5的调整系数。5.1.7 广场废物箱应按每 300m21000m2设置一处。【条文说明】:按照每个废物箱服务半径约为10m20m设置,相当于设置间隔约为20m40m,但是广场上的废物箱一般大多沿广场周边设置,若将广场按圆形来考虑,则300m21000m2设置一处,相当于沿周边约60m110m设置

38、一处废物箱。具体取值需根据广场面积大小来确定,面积大的宜取上限,面积小的宜取小限。 垃圾收集点5.1.8 城市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 70m,镇(乡)、村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可适当放宽。【条文说明】:垃圾收集点主要适用于人工直接投放,所以其服务半径不宜太大。镇(乡)、村的居民住宅较分散,人口密度较城市小,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可适当放宽。5.1.9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地区,其收集点的设置及运行应满足日常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要求,垃圾容器要有明显的色彩标志及分类标识。【条文说明】:目前主城区垃圾分类收集处于试点阶段,近期全面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存在一定困难,但规划应高起点,对垃圾收集点布点和用地面积

39、都应为垃圾分类收集留足条件。同时为便于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的类别标识应清晰、规范。185.1.10 收集点的位置应固定,宜留有垃圾收集车辆停靠和作业空间,便于投放和清运,并符合城市卫生和景观环境的要求。【条文说明】:本条明确要求垃圾收集点位置应固定,便于分类投放和清运,方便居民使用。此外,为方便收集作业,收集点应该设置在垃圾收集车易于停靠的路边等地。当设置在支路边时应满足城市景观环境要求,原则上不宜在干路边设置垃圾收集点。5.1.11 收集点的垃圾容器(间)根据各服务区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其类型、规格应标准化、通用化,在市环卫部门的技术指导下进行设计、建造(或购置)。一般居民区及其

40、他场所根据居住类型设置垃圾容器(间),垃圾容器(间)可按表 5.1.11 设置。表 5.1.11 垃圾容器(间)设置场所分类垃圾容器(间)设置居民高层和小高层、多层小区在单元门口设置(分类)垃圾桶,各层袋装收集商务楼根据情况在每一楼层或楼口设置(分类)垃圾桶学校、行政机关办公楼在院所内(院门口)设置(分类)垃圾桶餐馆、饭店在门口设置垃圾桶【条文说明】:本条明确了垃圾容器(间)的设置原则与要求。5.1.12 收集点的垃圾容器(间)容量按其服务人口、垃圾分类的种类、垃圾日排出量及清运周期计算。垃圾存放容器的总容纳量应满足使用需要,垃圾不得溢出而影响环境,垃圾日排出量及垃圾容器设置数量的计算方法应符

41、合本标准附录 A 的规定。【条文说明】:生活垃圾组份和垃圾量是由生活习惯、生活质量等因素确定,此外再根据人口数量、清运周期等确定存放容器的容量。计算方法依据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19 垃圾收集站5.1.13 垃圾收集站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收集站应考虑与居住区景观和周围环境协调,有利于保护环境;2 收集站宜独立占地,建筑外墙与相邻建筑物的间距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并宜设置绿化隔离带;3 收集站宜设置车辆进出通道,便于环卫车辆进出和停靠;4 收集站建筑外墙至人行道边缘距离不宜小于 10m。【条文说明】:收集站是城市居民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其布置不仅影响收集站的运营和作业

42、安全,而且影响居住小区交通与环境,应合理布局。另外收集站与居民住房及公共建筑物距离较近,其建筑物设计及外部装饰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且由于收集站作业时会产生一定的噪声及臭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宜设置绿化隔离带以减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收集站通道的设置还有要满足作业需求,方便车辆进出。5.1.14 收集站的服务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1 采用人力收集,服务半径宜为 0.4km 以内,最大不宜超过1km;2 采用小型机动车收集,服务半径不宜超过 2km。镇(乡)、村收集站的服务半径可适当增大。【条文说明】:收集站的服务半径不宜过大,以便于生活垃圾的收集和投放,本标准对两种不同收集方式确定了不同的服务范

43、围。原则上居住区内收集站设置数量按人力收集最大服务距离不超过1km或小型机动车(通常为电瓶车)收集最大服务距离不宜超过2km确定,但也可按不跨越行政区域(街道)、不跨越交通主干道及河道等形成的自然区域并结合该区域内垃圾日排出量来确定。205.1.15 收集站按照建筑形式可分为独立式、合建式收集站;按收集设备可分为压缩式与非压缩式收集站。【条文说明】:本条规定了垃圾收集站的分类标准。5.1.16 符合下列要求之一的宜设置小型压缩收集站:1 封闭的居住小区内,宜设置小型压缩收集站;2 大于 5000 人的居住小区,宜设置小型压缩收集站;3 小于 5000 人的居住小区,宜与相邻居住小区联合设置小型

44、压缩收集站;4 大型商业区、交通客运枢纽及其他垃圾产生量较大的公共设施附近宜设置小型压缩收集站。【条文说明】:为便于管理,封闭式小区宜单独设置小型压缩收集站;当垃圾产量超过4t/d时单独设置收集站较为合理,若小于4t/d,宜联合设置,本条中明确的大于5000人的居住小区,其垃圾产量一般在4t/d以上;小于5000人的居住小区,垃圾量一般小于4t/d。5.1.17 收集站的最大接收能力,应根据服务区域内的生活垃圾产生量的最高月平均日产生量确定,无实际数据时,可按本标准附录 A.0.1 计算,并满足服务区域内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的要求。【条文说明】:本条对收集站的最大接收能力的作了规定。5.1.1

45、8 收集站应密闭且设置给排水设施,现有敞开式收集站应规范卫生防护措施,并应通过技术改造或改扩建使其实现密闭收集作业。【条文说明】:垃圾收集站由于规模小、数量多,防护隔离距离短,露天设置且敞开作业更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所以应杜绝。5.1.19 收集站工艺应符合下列要求:1 垃圾进入收集站,应直接倾倒在垃圾容器内,防止垃圾落地;2 宜采用压缩工艺,以提高收集和运输效率;3 分类垃圾收集站,应设置分类收集的垃圾桶或收集箱,可21回收物可在站内进行简单分拣。【条文说明】:垃圾收集系统应密闭且垃圾不得落地,防止造成二次污染,采用压缩工艺的收集站,可大大降低垃圾容积,增大后续垃圾运输车的利用率,提高效率。5

46、.1.20 非压缩式收集站建筑面积不宜小于 80m2,压缩式收集站不宜小于 130 m2。【条文说明】:按照设置一只专用垃圾收集箱,并考虑放置分类收集容器,提出非压缩式收集站建筑面积一般不小于80m2,压缩式收集站考虑增加一台卧式垃圾压缩机,提高相应的建筑面积。 收集方式5.1.21 生活垃圾应积极施行桶装化、袋装化,不得裸露收集。【条文说明】:垃圾收集按产生源垃圾投放形式可分为袋装收集和散装收集,为杜绝二次污染,垃圾不得裸露收集。因此,区(县)、镇(乡)、村均需按此原则对现有收集系统及收集点(站)进行改造、更换,逐步拆除现有露天的垃圾池、垃圾屋等。5.1.22 居民区生活垃圾宜采用“垃圾不落

47、地”的收集方式。【条文说明】:本条确定了居民点垃圾收集方式。“垃圾不落地”指垃圾自产生源排放经“袋装投放点收集车”或“散装垃圾桶收集车”,最大程度地防治与减少二次污染。5.1.23 菜市场宜采用大容积密闭容器收集垃圾或建设垃圾收集站,收集频率应高于其他收集点,并应日产日清。【条文说明】:本条针对菜市场的垃圾产生量较大,垃圾多是瓜果菜叶、鱼肉禽毛皮内脏等,且含水量较高,易腐烂污染环境,应用较大容器专门收集与运输,确保证日产日清,其收集作业一般在菜场当日售菜完毕之时段进行。5.1.24 对于境内有河流、湖库的镇(乡)、村,水面垃圾应及时清捞,并经由转运站运至垃圾处理处置场统一处理。【条文说明】:本

48、条对水面垃圾做出了具体作业要求。225.2 垃圾垃圾转转运站运站 规模及项目构成5.2.1 转运站的建设应根据服务区域垃圾产量与特点,结合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市域环境卫生专业(专项)规划,合理确定转运站的数量、规模和项目构成。【条文说明】:本条是关于转运站建设规模与数量的规定。转运站建设规模及数量应满足重庆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专项)规划的要求,根据本市的垃圾处理设施的分布情况,结合服务范围确定。转运站可根据其服务范围内环境卫生专业规划或其从属的垃圾处理系统的需求,在进行垃圾转运作业的基础上增加储存、分选、回收等项功能,成为综合性转运站。5.2.2 转运站的建设规模和数量应与垃圾收集、处理

49、设施相协调。【条文说明】:转运站的建设规模及数量应根据城市的垃圾处理设施的分布情况来确定。5.2.3 转运站建设规模分类宜符合表 5.2.3 的规定。表 5.2.3 转运站建设规模分类(t/d)类型额定日转运能力(t/d)类10003000大型类4501000中型类150450类50150小型类50注:1 以上规模类型、的额定日处理能力含下限值不含上限值,类含上下限值;2 建设规模大于 3000t/d 的特大型转运站(除建设面积和建设用地指标外)参照类转运站有关要求。23【条文说明】:本条是转运站建设规模的分类原则。根据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 47等国家

50、现行技术标准的规定,转运站的规模按其转运能力分为三大类五小类。5.2.4 转运站由主体工程设施、配套工程设施以及生产管理和生活服务设施等构成。1 主体工程设施:站房,进出站道路,垃圾集装箱,垃圾计量、装卸料/压缩、垃圾渗沥液及污水处理、除臭、通风、灭虫、自动控制等系统;2 配套工程设施:供配电、给排水、机械维修、停车、冲洗、消防、通信、加油、检测及化验等设施;3 生产管理与生活服务设施:办公室、值班室、休息室、浴室、宿舍、食堂等设施。【条文说明】:本条明确规定转运站建设项目的构成,是为了避免漏建或多列工程项目致使转运站无法运行或造成浪费。转运工艺及规模不同时,生产设施的内容也不同。规模较大的转

51、运站,配套工程设施和生产服务设施相应更齐全。5.2.5 大、中型转运站应包含主体工程设施、配套工程设施以及生产管理和部分生活服务设施。小型转运站以主体工程设施为主,生产管理和生活服务设施应借助周边公共设施。【条文说明】:对于大、中型转运站,应该保证项目建设的完整性,达到配套设施、管理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等的合理配备。对于小型转运站,由于受到规模、场地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生产管理与生活服务设施应遵循精简节约的原则,应借助周边公共设施,避免浪费。兼有如分选、公厕、景观等其他功能的转运站,配套工程设施和生产管理与生活服务设施还应满足其他功能的要求。 选选址址245.2.6 转运站的选址应符合重庆市城乡

52、总体规划、市域环境卫生专业(专项)规划以及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应按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等原则合理布局。【条文说明】:转运站作为城市的公共卫生设施,其选址应符合城乡总体规划、市域环境卫生专业(专项)规划、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其选址活动应由建设主管部门会同规划、土地、环保、交通部门进行,或及时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5.2.7 转运站应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转运能力、运输距离、污染控制、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宜设置在靠近服务区域中心或生活垃圾产量集中、交通便利、便于安排运输路线的地方,满足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等要求,符合环境影响评价、安全、劳动卫生、消防等要求。【

53、条文说明】:本条明确了转运站的选址应综合考虑的因素,转运站应设置在垃圾收集服务区内人口密度大、垃圾排放量大、易形成转运站经济规模的地方,以有利于提高建设投资效益和运营管理,同时又必须注意防治二次污染。转运站设置在交通便利、易安排收集和运输线路的地方,以有利于生产调度和降低日常运行成本。有污水排放的条件是指按环保部门要求将污水直接排放或经适当处理后达标排放。转运站选址符合国家关于环评、安全、劳动卫生以及消防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5.2.8 转运站不宜设置在公共设施集中区域和临近学校、餐饮店、平交路口、大型商场、影剧院出入口等靠近人流、车流集中的地方。【条文说明】:本条明确了不适合转运站选址的地方,

54、主要是考虑了垃圾转运作业时的二次污染影响甚至危害,以及潜在的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社会或心理上的负面影响。255.2.9 转运站服务区域以半径为 24km 的范围为宜,转运站与后续处置设施之间的运输距离应大于 10km。【条文说明】:本条明确了转运站服务半径和距离后续设施运距。为了经济、合理地收集垃圾,体现垃圾转运站的经济性,转运站的位置应考虑收集的路程要短或靠近垃圾产量集中的地方。 总总体布置体布置5.2.10 转运站的总体布置应该符合转运工艺流程要求,功能区布局合理,人流、物流通畅,作业管理方便。【条文说明】:转运站的总体布局应依据其采用的转运工艺及技术路线确定,充分利用场地空间,保证转运作业,

55、有效抑制二次污染并节约土地。5.2.11 对于分期建设的大型转运站,总体布局及平面布置应为后续建设留有发展空间。【条文说明】:对于分期建设的大型转运站,总体布局及平面设计时应为后续建设内容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分期建设预留场地必须能满足工艺布局的要求,应相对集中。5.2.12 转运站应利用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进行工艺布置。竖向设计应结合原有地形进行雨污水导排。【条文说明】:转运站的总体布置应利用站址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对于高位卸料、设置进站引桥的竖向工艺设计,充分利用地形和场地空间尤其重要。5.2.13 兼有其他功能(如停车场、修理厂、分选车间等设施)的转运站,应以转运设施与设备为中心设置,各

56、项辅助设施应根据使用功能、生产流程、地形及安全因素等合理布局。【条文说明】:兼有其他功能(如停车场、修理厂、分选车间等设施)的转运站,仍应以转运设施与设备为中心设置,各项辅助设施根据作业流程及地形等因素合理安排,确保各单元安全、高效。265.2.14 转运站内道路应综合考虑转运规模、运输方式、周边交通等合理确定。站内道路工程应符合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 22 的有关要求,站内道路设施应保证各种工作车辆的流畅通行,道路宽度、转弯半径与承载能力等应满足最大转运车辆满载通行要求。【条文说明】:本条是对转运站道路的要求。转运站内道路除满足道路设计的一般要求外,还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工工艺艺

57、和和设备设备5.2.15 转运站的主体工艺应经济、先进、安全、可靠,并且适应服务区域生活垃圾的特点、收运及处理处置方式。【条文说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垃圾转运技术及设施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本身的差异,导致垃圾转运能力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现行主要的垃圾转运技术可划分为以下几类:1 敞开式转运:这是最早的一代垃圾转运技术。城市生活垃圾主要是通过人力车或小型机动车辆直接倒在某一指定地点,然后由其他车辆将其转运到处理场所。作业过程中转运场所是敞开或半敞开(有顶棚)有时甚至在临时选定的露天空地进行垃圾转运作业。这种情况下,与之配套的车辆通常也是

58、敞开式的。此种转运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垃圾的转移和运输操作,但同时造成很大的二次污染。如垃圾散落、臭气散发、灰尘飞扬、污水泄漏等,尤其是在收集、转运场所的周围,污染现象十分严重。不仅转运现场作业环境十分恶劣,而且间接污染周边环境,危害居民的健康,严重影响城市的正常秩序。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这种原始转运模式的诸多缺陷和引发的矛盾日趋突出,因而大多数城市已经或正在将此淘汰,但在部分中小城市(城镇)及乡镇仍然使用。2 封闭转运模式:为了克服敞开式转运的缺点,封闭式转运模式应运而生。其中“封闭”一词有两层含义及要求:一是指垃圾转移27场所的封闭二是指转运车上垃圾

59、装载容器的封闭。转运场所的封闭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转运容器的封闭减少了运输途中垃圾的散落、灰尘的飞扬和污水洒漏。实践表明,封闭式转运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作业过程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由于垃圾密度小,转运车辆不能满负荷运输,造成效率低下,转运成本高。这种弊端对于倾倒卸料直装式密封垃圾运输车更为突出。3 机械填装/压缩转运模式(简称压缩转运);此类转运模式在国内的规模化应用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近几年,随着垃圾成分的变化及中转技术的发展,机械填装/压缩转运技术开始应用并迅速普及。相对于前两种转运技术而言,压缩转运技术在有效防治二次污染的前提下,成功解决了运输车辆的载运能力亏损问题,提高了转

60、运车的运输效率,体现了转运环节的经济性。根据国内垃圾转运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转运技术及配套机械设备可按物料被装载、转运时的移动方向分为卧式或立式两大类;可按转运容器内的垃圾是否被压实及其压实程度,划分为填装式(兼压缩式)和压缩式两大类。填装式:采用回转式刮板将物料送入装载容器。由于机械动作原理及作用力所限,其主要功能是将装载容器填满,兼有压实功能。此类填装设备过去通常与装载容器连为一体(如后装式垃圾收运车),现在为了提高单车运输效率,出现将填装/压缩装置与装载容器分离的趋势。填装式多用于中型及其以下转运站。压缩式:采用往复式推板将物料压入装载容器。与刮板式填装作业相比,往复式推压技术对容器内的垃圾施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