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德育(清风出品)_第1页
审美与德育(清风出品)_第2页
审美与德育(清风出品)_第3页
审美与德育(清风出品)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审美与德育 审美与第一个提出美育教育的是德国诗人席勒,他在给一位丹麦亲王的二十七封信中专门讨论了审美教育问题。席勒看到当时社会的种种可恶现象以及道德的腐败,他很希望改变社会这种现状,又没勇气起来彻底革命,就想通过审美使人的道德复苏。席勒认为人性中最本质的力量在感情方面,与意识、知识相比较,是最有力量的。如没感性形象化的东西而只是纯粹的道德生活,它就会使生活变得枯燥索然无味。而在美的艺术中,人的感情和理性会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融洽,从而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美的人性。他以为人们在登山状态中,像游戏一样享受着美,而美包含着真理和道德,也就使人认识真理,使道德完善了。 论语?八佾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

2、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朱熹注说:韶,舜乐。武,武王乐。美者,声容之声。善者,美之实也。可见,孔子十分重视美育,他把美和善结合起来评价艺术作品,这一点很值得重视。别林斯基说,美和德是亲姐妹。康德说,美则包含道德的深刻内涵,美是道德的象征。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与智育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蔡元培也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教育文选middot;美育)他还提出了学校要体、智、德、美四育并行的教育宗旨,对近现代的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生活离不开美,缺少美的生活就像沙漠缺少绿洲一样就枯燥单调

3、,没有生机。爱美,是人之常情,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便体现了人们对美的渴求与追求。正因为如此,自从有人类文明以来,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在沿着美的踪迹,拍摄美的倩影,探求美的秘密,谱写美的乐章。对美的追求体现在每一社会,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同样也时刻存在于学生的生活当中。 高尔基说,按天性说来任何人都是艺术家,都想把美带进自己的生活。人们对美的生活的向往,对美的理想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面貌、衣裳、心灵都应该是美的。而美育正是培养人们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最佳途径。美育与、智育等相比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它具有形象性,利于认识和理解;具有情感性,容易以情动情,使人们从审美中

4、受到陶治和教育;具有愉悦性,能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产生审美愉快,在享受中受到教育。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外表美更有内在美的人才,必须把与美育结合起来。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艺术论)。我国南朝僧佑的弘明集中讲述了一个对牛弹琴的故事:很古的时候,有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弹得一手好琴,闻名于世。有一天,他看见一头牛正在吃草,就想弹几个曲子给牛听听,于是他拨动琴弦,先弹了一支清角之操,尽管他弹得是那么娴熟动听,可是牛只是低头吃草,毫不理会。后来他又弹了简单的曲子,一会拨弄蚊子的叫声,一会拨弄小牛的叫声,那头牛竟竖起耳朵,

5、停止吃草,摇着尾巴,留心地倾听着。罗丹的话和对牛弹琴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美学道理:不同的人,不同的物,对美的认识、感受、整合的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美、整合美的能力。 梁启超说过:欲摹写其情状,而心不能自喻,口不能自宣,笔不能自传。有人焉,和盘托出,彻底发露之,则拍案叫绝曰:lu;善哉善哉,如是如是。su;所谓lquo;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rs;,感人之深,莫此为甚。(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老师对于美的解释就应像有人、夫子那样彻底发露之,使学生觉得与其心有戚戚焉,这样才能心领神会,沉醉于美之中,去追求美。学生是孩子,有时他们虽然认识到什么是美的,但自己还不知道如何去表现美

6、、创造美,也就是不一定知道怎样使自己的语言、行为以及心灵等美丽起来。这就好像鱼是美的,但你不能只给学生一条鱼,还应教给他们捕鱼的技术,让他们自己去获得美的东西,这就需要平时持之以恒的培养、陶冶、实践。 美是一个目标,是审美主体心灵的自由,人们在审美情感投入的刹那,便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心灵自由自在地在做一次次美的畅游。这是一种心灵的沉醉与神往,是一种人生的高峰体验,是一种人格的开拓。 审美教育是劳动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美和德,或者说是德和美是密不可分的。由此看来,美育就是。 美德这个由美和德组成的词,实际上就已经表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美育和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二者

7、相加,也不是相互代替。要想运用美育的手段以达到的效果,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认识、鉴赏、整合能力。 的作用是感动,它是作用于人的感情的。人们常说动之以情,也就是德的实施。无论是对那些困惑的老师还是对那些迷失的孩子,仅凭理性十足的思想和政治的说教,也许是无济于事的。我们也应该相信德的力量,它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施德过程中,其方式是极具审美的: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一个有德之人总能成功。 而德是以情的方式而实施的。情的作用就是感化。感化又是怎样发生的呢?那是因为受德之人感到了那样一种情感的圣洁、高尚mda;dah;那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情。一种道德,只有当它能够感动人时,才是有意义的,而

8、让人感动的道德一定是美德。就像施行美德会使施行美德的主体有一种愉悦一样,接受美德也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 善即美,美使善得以实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道:没有lsqo;人的情感rqo;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鲁迅才会在谈到美术时说道:美术可以辅翼道德。也才会有人说道:只要这个民族还在爱美,这个民族就有希望。净化、升华,既是道德的力量也是美的力量。 审美教育是一种教育手段,它培养和强化了人的感知力、想象力,丰富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的创新求异能力,它具有形象性、娱乐性、情感性、个人创造性和潜移默化性等特点。作为一种完善人生、强化人格、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审

9、美整合力也是使人、特别是青少年在娱乐中得到成熟和进步的具体途径,对、智育和体育等起着有益的补充作用。 与美育应密切协调,共同育人。美育对于道德的作用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谈到诗歌时认为:诗人引导人们追求对生活的崇高理解和崇高情操,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养成这样的品格:厌恶一切庸俗丑恶的东西,领会一切好的美的东西的魅力,爱一切高尚的东西。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自己变得更好、更善良、更高尚。在中导入美育,使理性的灌输变成生动的形象,使道德说教转化为道德情感的陶冶。一个人只了解了某种道德规范,并不一定能做到身体力行,只有当这种道德规范转化为相应的道德情感时,行为才有内在的动力。美育中的情感教育或熏陶,是单一的思想教育和道德说教无法取代的,由于美育能激发对于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深层能动感受,使人产生激情,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时,思想情操也得到进一步升华。美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激发和培养健康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所实施的行为规范是美与道德的高度统一,当道德情感再进一步转化为道德行为时,这种行为就不但是善的,而且是美的,甚至是崇高的。 和美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美育有赖于的指导和升华,从而使审美意识更具思想性和哲理性;则有赖于美育丰富其内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