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潼南区丧葬孝歌分析与研究_第1页
重庆市潼南区丧葬孝歌分析与研究_第2页
重庆市潼南区丧葬孝歌分析与研究_第3页
重庆市潼南区丧葬孝歌分析与研究_第4页
重庆市潼南区丧葬孝歌分析与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重庆市潼南区丧葬孝歌分析与研究    樊雪琳隋剑飞【摘 要】本文通过多种表现手段,对潼南地区丧葬孝歌进行资料搜集、研究以及艺术文化的分析,表现了潼南区丧葬孝歌等传统文化的历史悠久,蕴含了丰厚的孝义情感,表现出人们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对生活具有一定的娱乐价值以及孝义教化功能的价值。【关键词】潼南区;丧葬孝歌;音乐分析;情感性特征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0-0047-02引言潼南区位于重庆西部、长江上游地区,地处渝蓉直线经济走廊。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属盆地浅丘地貌,地势平坦。其中丧葬

2、孝歌的音乐风格受潼南人文特点、民俗文化、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语言特色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其呈现了多样化的音乐风格与形式。体现出潼南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唱“孝歌”的方式表现自己对亲人逝世的哀思与悼念,表达了潼南人民的孝义之情。孝歌属于民俗文化中的丧葬文学。而孝歌又存在着不同的叫法名称,有“丧歌”“夜歌”“闹丧歌”“丧堂歌”“丧鼓歌”“跳丧鼓”等。在聂玉文的巫风蛮俗与宗教的兼容并蓄湘中丧葬风俗调查中提到过:“唱夜歌,又称孝歌、丧歌、哀歌、坐夜歌,是伴随着丧葬活动而出现的一种仪式歌。”在何昌林的屈原村丧礼歌讚研究中提到过:“打丧鼓即击鼓鸣锣而歌讚之治丧。”因此,孝歌属于民间丧葬礼俗之一。诗经

3、3;陈风中记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其中“鼓缶”为丧礼内容。孝歌是在丧葬仪式上闹丧守灵时演唱的歌曲,是潼南民间丧葬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丧葬孝歌是潼南区一種具有代表性的丧葬形式,目前主要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承载着本地区深厚的丧葬文化,具有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和浓厚的传统音乐基础,体现了它多方面的音乐韵味和文化价值。丧葬是人生最后一项“通过礼仪”,标志着人生的终结,对丧礼的重视正是对孝道的具体体现。丧葬俗称“送终”,古代被称为“凶礼”之一。在丧葬中,热烈的跳丧、唱孝是衡量孝行程度的标尺,既使亡者一生得到肯定,在其死后保家族平安兴旺;还能表达子女对其的孝义之心,成其孝

4、敬之情。从古至今,乐器常以笙、管、笛、箫、唢呐为丧葬仪式音乐中的主奏乐器;乐曲也可分为两部分:“娱人”(为活人演奏,具有欣赏娱乐的功用)、“乐神”(为死者超度,具有祭祀功能)。哭丧词也没有固定内容,它是根据死者与哭者之间的关系来诉说,一般多是歌颂死者的功德,诉说死者之重要,检讨哭者之不足,祈愿死者再生之幸福安康。因此,可以说人们是丧葬孝歌的共同创作者和演出者,而作品的词、曲更为偏向世俗化。一、丧葬孝歌的功能价值(一)宣扬孝道。潼南区丧葬孝歌主要体现了当事者的个体心理情绪,也营造了丧礼的悲剧氛围,凝聚着潼南人民对生命的珍重与审视,充满了强烈的孝亲情怀。“丧葬孝歌”以“孝”为核心,宣扬传统孝道、稳

5、定社会人伦,是潼南民俗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孝歌是孝义的产物,人民对其赋予了强烈的情感,是潼南区一种文化艺术魅力,体现了潼南人民质朴、重情义的鲜明个性和人格魅力以及感性的情感。(二)重视生命。丧葬孝歌在对于民间丧葬习俗的研究中,更是体现其中对亲情的一种基本感悟。给人民带来了对生命的理性思考,体现了“生”与“死”的意义及价值。在个体与群体中,用吟唱死者生前的成长经历等丧葬仪式体现了人的孝义与关怀,从而形成了一种审美形态。让人们通过此举来表达人们“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人伦思想。(三)悼念祭祀。丧葬孝歌受当地民俗文化的深远影响和熏陶,共同促进了潼南区丧葬孝歌的传承与发展,其文化价值也是多方面的。首

6、先,它体现了一种原始生态的仪式功能,是远古的悼亡与祭祀仪式演变而来;其次,它表达和宣泄了亲人对离世之人的不舍,营造了丧礼的悲剧氛围;最后,它满足了社会的需要,达到了治疗情感、和谐社会的文化意义。(四)重视情感教育。丧葬孝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真实地反映了潼南人民的情感理念和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文章希望通过对潼南丧葬孝歌女哭娘的音乐分析,尊重、支持和改良丧葬文化,保护好作为孝歌载体的丧葬仪式,更好地延续与发展丧葬文化,使丧葬孝歌在丧葬文化中实现教育价值。二、丧葬孝歌的音乐分析(一)女哭娘音乐分析。潼南人民特别注重女性对生命传递的重要地位,因此丧葬孝歌女哭娘在潼南女性亡者的葬礼上是重

7、头戏。如:女哭娘(词例一)“耳听角楼一更转,家家户户把门关。二更天来风惨惨,小女一人受孤单。耳听角楼二更转,想起我娘泪不干。三更天来冷炎炎,满天星斗照窗前。耳听角楼三更转,阴风吹的心胆寒。若要我娘重相见,除非黄河水倒转。五更天来痛心间,金鸡笼内叫喧天。耳听角楼五更转,想起我娘心不甘。千声万声把娘唤,不见我娘答一言。要想与娘重相见,阴阳相隔难上难。”女哭娘这一首代表潼南特色的丧葬孝歌在整首歌的歌词上是以七言句为主,歌词通俗易懂,语言明白晓畅而朴素生动,吐词咬字具有柔和细腻的感情;在音乐特点上,整首歌曲速度表现偏慢;从丧葬丧歌的声音到情感上,更为哀婉悲伤,充满阴郁情调。在歌词上,表达了子女对亡故亲

8、人的思念和不舍。如:女哭娘(词例二)“一更燃灯绣房坐,无心挑花绣鞋脚。想起我娘离开我,没了我娘受折磨。二更上床坐床边,想起我娘泪不干。往回得病又小可,这回得病不应药。三更鼓响半夜过,左思右想睡不着。想起我娘离开我,女儿不由泪水落。四更床头睡不着,梦到我娘把话说。女儿勤俭莫偷懒,女儿针线时常学。五更惊醒梦一场,分别母女各一方。好比明灯熄了灯,阴阳界上寻不着。还望我娘保佑我,一年四季无病磨。.”潼南地区丧葬孝歌女哭娘这类型的民间音乐旋律受当地山歌、地方戏、道教音乐的影响,大都属于比较规整的段落结构,其结构关系平稳清晰。调式音阶变化不多,鲜有装饰音。女哭娘是以哀婉为基调的,开放式、多样化的旋律风格,

9、歌词鲜少重复。歌者以歌代哭,表达生者对死者的感怀、哀悼,并劝慰丧家节哀。(二)儿哭娘音乐分析。俗话说“欢欢喜喜办丧事,热热闹闹送亡人。”“孝歌”俗称“笑歌”,唱词也十分多样化。儿哭娘(词例略)“月亮出来弯又弯,叫声我娘心好乱。我妈生我四十天,手推摇篮脚陡篮。”儿哭娘属于叙事性的民间音乐,曲调的进行大都为吟诵调,多为同音反复,以及二度、三度的变化规律,其音域不宽,少有六度、七度的变化规律,几乎不超过八度,具有南方民歌级进小跳的特征。在曲式结构方面,儿哭娘的乐句、乐段较为工整统一,结构大都有规律可循,它的主要部分为歌词的陈述段落,这部分由若干七言句的乐句组成,其歌词句数、演唱者气息、歌唱习惯、以及

10、即兴发挥的部分在整首歌曲中都十分重要。孝歌的演唱方式多为“真声”演唱,极少运用鼻腔共鸣,在演唱过程中也十分强调演唱者的吐字能力,注重唱词。(三)哭送丧音乐分析。“孝义”这个词在潼南人民心中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它时而凄苦苍凉,时而含蓄曲折,让潼南人民的情誼显得如此的情真意切。哭送丧(词例略)“孝女坟前哀声放,眼泪汪汪想我母。女儿哭娘坟山上,一堆黄土将身藏。亲戚纷纷掉下泪,只见土堆不见娘。”丧葬孝歌哭送丧就是以一种凄苦苍凉的音乐手法,塑造了一个深切思念母亲的孝义儿女形象。与此歌词相对照的音乐也是十分简单,且具有特色。歌曲的节拍看似规整,但在旋律进行时又显得十分自由,打破了对节奏节拍的限制,其表现

11、在歌词结尾的拖腔,更显示了对“孝”的情感的宣泄。七言体的句式结构为传统民歌的特色之一,而丧葬孝歌的大多句式结构以七言句为主,少有衬词。偶尔会在歌词里穿插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句式,但大都为即兴创作,来表达对歌曲情感变化的理解,使其更为饱满丰富。歌词也常用夸张、侧面描写和排比句式等手法增强其唱词的感染力。在“歌舞之乡”的西南地区,从川江号子到木洞山歌、从婚嫁陪歌到丧葬孝歌,都让人真切的感受到具有川渝特色的民间音乐艺术。而潼南地区属盆地浅丘地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样的居住特色使得潼南的丧葬孝歌具有自然、坦率等丰富的情感色彩。在田野调查中了解到,丧葬孝歌在潼南人民的眼里是一种民俗文化。在丧

12、葬仪式中,歌师即使熬夜也唱孝歌,除了收获报酬以外,更多的是出于兴趣和肩负着一种不可脱卸的责任。丧葬孝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民俗文化,其丰富的内涵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深深的影响着潼南人民。总的来说,这类仪式性孝歌着重宣扬子女的孝义文化,体现和展示了儒家经典中的孝道观念,也表现了潼南人民对孝义的理解与发展:宣扬传统孝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三、结论丧葬孝歌是潼南区地域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口头或动作的方式相传留下的,具有潼南先辈的民族历史沉淀,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代表了潼南地区风格的丧葬孝歌,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和丰富的民歌基础,体现了其多方面的文化价值。同时,集中体现了当事者的个体心理情绪,

13、营造了丧礼的悲剧氛围,具有强烈的宣泄功能。丧葬孝歌真实地反映了古今文化的厚重积淀,丰富了潼南人民的精神文化,净化了民族风气,弘扬了特色民族文化,体现了孝义文化对人们的教育意义十分重大,引人深思。现如今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丧葬等民间文化已经日趋衰落。在我们幡然醒悟、大声疾呼可惜时,我们应该想一想如何保护与发展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我希望通过对潼南区丧葬孝歌的音乐分析与研究,尊重民间文化,使其能健康发展,也让我们真正能够认识到民间文化的重要性,主动地传承保护民间文化。它不仅需要国家政府的力量加以保护发展,还需要更多学者的关心和传承。注释:聂玉文.巫风蛮俗与宗教的兼容并蓄湘中丧葬风俗调查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参考文献:1重庆市潼南区古溪镇人民政府.古溪镇志m.19802012.2陆栋梁.论灌阳县丧葬仪式“大歌”的世俗性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3朱吉军.浅论湘西土家族丧葬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