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四中学生学习心理_第1页
模块四中学生学习心理_第2页
模块四中学生学习心理_第3页
模块四中学生学习心理_第4页
模块四中学生学习心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模块四中学生学习心理考点一感觉1.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感觉的种类根据感觉刺激是来自有机体外部还是内部,可把各种感觉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接受机体外的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的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3.感觉的基本特征(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对于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它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觉阈限是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感觉所能觉察的刺

2、激物的最小差异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与之相对的感受性,叫作差别感受性。(2)感觉现象感觉适应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的感受性的变化,这种现象叫作感觉适应。视觉的适应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感觉后象在刺激停止作用之后,感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就叫感觉后象。后象的发生,是由于神经兴奋所留下的痕迹作用。视觉后象分为正、负两种。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指感受器不同部位接受不同刺激,对某个部位的强刺激会抑制其他邻近部位的反应,不同部位的反应差别被加强的现象。感觉对比有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因为此种感觉道受到刺激而引起彼种感

3、觉道产生感觉或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包括感觉补偿和联觉等。考点二知觉1.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2.知觉的种类(1)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空间知觉是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它是由视觉、触摸觉、动觉等多种感觉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视觉起着重要的作用。(2)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生物钟”的机制。(3)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移动和移动速度的知觉。运动知觉跟空间知觉

4、及时间知觉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依赖于对象运行的速度、对象距观察者的距离以及观察者本身所处的运动或静止的状态。3.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指的是人们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因素主要有: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被知觉为对象;知觉的选择性也明显受到知觉者的需要、兴趣、爱好、知识经验的影响。(2)知觉的整体性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指的是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人

5、在知觉过程中并不单单是对新事物的照相式的反映,而且还有过去经验参与对新事物加以理解。对事物的理解是产生正确知觉的必要条件。(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相对地保持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在视知觉中,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考点三注意1.注意的概念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是高级心理活动的条件。一般认为,注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常常伴随着其他高级心理活动的产生而产生,当人们注意某一事物的时候,往往伴有情绪情感的体验、记忆、思维和意志等的参与。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2.注意的种类(1)无

6、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期目的、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两方面: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人自身的状态。(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3)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既服从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又不需要太多意志的努力,因此对完成长期的、持续的任务有利。3.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注意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注意广度受到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的

7、性质和任务、个体知识经验的影响。(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它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注意对象上,持续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由于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不变,总是有间歇地加强和减弱,因此注意力也表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这叫作注意的起伏现象。(3)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它要求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至多只能有一种是不熟悉的。(4)注意的转移当环境或任务发生变化时,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到另一对象或活动上,这叫注意的转移。注意转移的质量和速度依赖于前后活动的性

8、质和人对前后活动的态度。考点四记忆1.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人通过感知觉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当事物不再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并不随之消失,而是在人的记忆中保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在一定条件下,还能重现出来。2.记忆的种类划分方式记忆的种类概念根据记忆内容不同划分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具有鲜明的直观性,给人以生动的印象逻辑记忆是个体以词语所概括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去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运动记忆又叫动作记忆,是以人们操作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划分瞬时记忆又被称为感觉

9、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之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的一瞬间的记忆。它是记忆的开始阶段,具有时间短、容量大、形象鲜明、容易衰退的特点短时记忆是在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之内的记忆,又叫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短时记忆中的记忆是正在工作的、活动着的记忆。一般认为,它的信息容量为7±2 个组块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深度的加工之后,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它的保存时间从一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它的容量没有限度,信息来源于对记忆内容的加工,或由于印象深刻一次获得的根据记忆时意识参加的程度划分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产

10、生有意识的影响内隐记忆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根据信息陈述性记忆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划分过语言而获得,它的提取需要意识的参与程序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3.记忆的过程(1)识记识记的概念识记是人们获得经验的过程,是记忆的首要环节。识记的分类划分方式识记的种类概念根据识记的目的是否明确无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有意识记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任务,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它是人们获得知识经验的

11、主要手段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不同机械识记机械识记是指人们在识记材料没有意义或不理解其意义的情况下,采取机械重复的方法所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意义识记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反复领会、理解、弄清事物本身意义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识记(2)保持和遗忘保持保持是指识记过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储和巩固的过程。保持不仅是记忆的重要标志,也是回忆和再认的重要条件。遗忘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错误的过程。遗忘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对于不必要的、陈旧的信息的遗忘,是有积极意义的。遗忘的规律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他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遗忘曲线,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

12、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主要包括:时间因素;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学习的程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识记者的态度。(3)再认和回忆再认再认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有熟悉感并能被识别和确认的过程。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取决于对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和精确程度。回忆回忆是指过去经验的事物不在眼前,可以重新回想起来的过程。4.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1)明确记忆目的,加强记忆自觉性;(2)正确组织复习和练习;(3)在理解基础上记忆;(4)让多种感官参加记忆活动;(5)对记忆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考点五思维1.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具有两

13、种特征:(1)概括性;(2)间接性。2.思维的种类划分方式思维的种类概念根据思维要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动作思维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时的思维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凭借头脑中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它具有形象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等特点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人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出命题和规律的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聚合思维聚合思维又称为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把广阔的思路聚集成一个焦点,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从而得出多个答案的思维,它的特点是视角广阔、不拘泥成规,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

14、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根据思维的独创性常规思维常规思维是运用已知的知识经验,按照现成的方案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具有独创性,是指以新颖的、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3.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是由瑞士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认知发展阶段年龄段特点感知运动阶段02 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婴儿从被动反应发展到积极而有意识的反应;从看不见物体就认为物体不存在,

15、到物体在眼前消失仍然认为物体有可能存在;通过操纵物体来了解其属性前运算阶段27 岁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单维思维这一阶段的儿童只能从一个方面进行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这一阶段的儿童思考问题时不能进行顺向和逆向兼顾的思维;自我中心这一阶段的儿童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守恒概念的出现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这

16、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2)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要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组织教学。4.问题解决(1)问题解决的概念和特点概念: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基本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2)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首要环节,是问题解决中最困难且最富挑战性的一个环节。理解问题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

17、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检验假设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3)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5.创造性思维(1)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2)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3)创造性思维与智力智力与创造力的基本关系表现为:(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18、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考点六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考点七学习动机的成分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内驱力也是一种需要,但它是动态的。从需要的作用上来看,学习需要即学习的内驱力,所以,学习需要就称为学习内驱力。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2.学习期待与诱因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19、学习期待所指向的目标可以是成绩,也可以是奖品、教师的赞扬、名誉、地位等。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考点八学习动机的分类(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考点九学习动机理论1.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基本观点是:(1)强化可以引起学习动机;(2)强化能够增强学习动机。2.需要层次理

20、论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学校学习中,对于不同的学生,各种需要的重要性不同。另外,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如父母离异使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引起的,而正是这些因素,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3.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概念代表人物个体的成就动机类型成就动机不同的个体表现在教学中的应用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阿特金

21、森追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力求成功者力求成功者倾向于选择有所成就的任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感的倾向性务,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避免失败者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非常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取得成功要及时表扬予以强化,评定分数时要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对其进行批评4.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

22、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5.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班杜拉指出,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三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从而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考点十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

23、机直接制约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的就是如何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从间接转化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需求和爱好。2.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考点十一学习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考点十二学习迁移的种类分类依据种类概念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正迁

24、移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叫积极迁移负迁移负迁移是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也叫消极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概括水平不同水平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一般迁移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具体迁移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同化性迁

25、移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顺应性迁移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的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根据学习迁移的方向不同顺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逆向迁移逆向迁移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考点十三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1.早期的迁移理论(1)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基本主张是认为迁移是心理官能得到训

26、练发展的结果。(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和伍德沃斯以刺激反应的联结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其主要观点是,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了学习的迁移。(3)经验类化说经验类化说是贾德通过水下打靶实验提出的一种迁移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经验类化理论十分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4)关系转换说关系转换说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学习迁移的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习得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或顿悟。他们认为,迁移的产生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

27、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2.现代的迁移理论(1)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其基本观点是,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奥苏伯尔还认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实现学习迁移的“最关键因素”。(2)产生式理论迁移的产生式理论以安德森等人为代表,他们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着重研究了认知技能的迁移问题。(3)结构匹配理论迁移的结构匹配理论以加特纳、吉克等人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前后两种情境中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本质特性是决

28、定迁移的关键成分,而表面的特征则无关紧要。若前后两种情境的结构特征相匹配或相同,则产生迁移。(4)情境性理论迁移的情境性理论以格林诺等人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迁移的产生是由外界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与主体因素共同决定的。考点十四学习迁移与教学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学习迁移不是自动产生的,而是受制于多种条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1)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个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迁移的前提)。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

29、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和迁移的程度。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者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指的常常是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支配个体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后继的同类问题,正因如此,定势在迁移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2.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内容;(2)合理组织材

30、料;(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5)防止负迁移的发生。考点十五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在学习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和使用的有关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包括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以及调节监控的方式等。简言之,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考点十六学习策略的分类迈克卡等人认为,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

31、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影响。考点十七典型的学习策略1.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1)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常用的复述策略有以下一些方法: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与批注。(2)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

32、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它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和复述策略结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记忆效果。下面就是一些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3)组织策略组织策略就是在学习中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组织策略: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PQ4R 方法。2.元认知策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制订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3.资源管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就是帮助学生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资源,以提

33、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常用的资源管理策略主要有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和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等。考点十八学习策略的训练1.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指任何学习策略的使用都依赖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2)内化性原则。内化性原则指训练学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并在新的情境中加以灵活应用。(3)特定性原则。特定性原则指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4)生成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指学生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生成某种新的东西。(5)有效的监控原则。有效的监控原则指学生应知道何时、如何应

34、用他们的学习策略并能反思和描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运用过程。(6)自我效能感原则。自我效能感原则指教师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以及自己使用策略的能力。2.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教育心理学家布朗等人认为,策略训练应包括三个要素:一是策略及巩固练习;二是自我执行即监控策略的使用;三是了解策略的价值及适用的范围。当前体现这些操作方法的主要有:(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训练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考点十九学习的概念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是指个体在某种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

35、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一定义表明:(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考点二十学习的种类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这八类学习依次是:(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为了更好地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加涅在上述八类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并把它们看成是五种

36、学习类型。它们分别是:(1)智慧技能。智慧技能的学习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2)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的学习表现为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过程的内部组织能力,是学会学习的核心部分。(3)言语信息。言语信息的学习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4)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的学习即通过身体动作质量(如敏捷、准确、有力和连贯等)的不断完善而形成的整体动作模式,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5)态度。态度的学习表现为影响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考点二十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 和反应R 之间

37、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强调环境的作用。代表人物主要有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等。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中,中性刺激的铃声具有了诱发原来仅受食物制约的唾液分泌反应的某些力量而变成了条件刺激,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即能引起的反应则称为条件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1)获得与消退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另一方面,条件刺激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条件反应就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退。(2)

38、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就是刺激泛化。所谓的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桑代克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是一个不断地盲目尝试、淘汰错误反应、保留正确反应的渐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需要以观念作为中介。桑代克的这一理论观点是建立在小猫“迷笼”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他认为,在尝试错误学习过程中,应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1)准备律;(2)练习律;(3)效果律。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39、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部分都是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1)强化斯金纳认为任何学习和行为的发生、变化都是强化的结果,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增加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也增加时,这种刺激的增加就是正强化;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减少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增加时,此种刺激的减少就是负强化。(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然而,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

40、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则称为回避条件作用。(3)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4)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为惩罚。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对行动结果的预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现。他把强化视为个体对环境认知的一种信息,即强化物的出现等于告诉个体行为后果将带给他的是惩罚或奖赏

41、,人们正是根据这种信息的预期决定自己的行为反应的。同时,班杜拉还认为人类的学习大多发生于社会情境中,只有站在社会学习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发展。他将自己的理论称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人们必须对榜样行为产生注意,否则就不可能去模仿他们的行为。(2)保持过程除了对榜样的注意,人们还需要用一段时间观察榜样行为,才能更好地进行模仿。(3)动作再生过程观察者只有将榜样的行为从头脑中的符号形式转换成自己的动作,才表示已模仿了榜样的行为。(4)强化和动机过程班杜拉认为,人们并不是把学到的每件事都表现出来。是否表现出来取决于观察者对行为结果的预期,预期结果好,就愿意表现出来;如果预期将会受到惩罚,就不会将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