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食用菌林地野生栽培生产技术(电大影像教材摄制提纲)北京林丰枝荣生态农业研究有限公司2009年7月食用菌林地野生栽培生产技术电大教材拍摄日程(供有关方面参考)一、木腐菌系列:7月10-15日:木腐菌菌袋的生产和培养:将经济林、果树等剪枝后的废弃树枝晒干、粉碎,变成木屑后作为木腐菌的原料,再加上其他原料如:麦子、玉米等,经过搅拌、装袋、高温消毒、接种等工序生产出木腐菌的菌袋,然后将菌袋埋到林地进行野外栽种。这段时间主要拍摄菌袋的制作过程和将菌袋埋进林地的过程。拍摄中尽量体现出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循环经济的概念以及野外林地的原生态环境。在此拍摄的木腐菌菌袋有:木耳、香菇、白灵菇、杏鲍菇、鲍鱼菇等。
2、8月10-15日:木耳林地出菇实景。8月25-30日:木耳林地出菇和鲍鱼菇林地出菇实景。9月15-20日:香菇林地出菇;杏鲍菇、白灵菇林地播种;10月5-10日:野生杏鲍菇、白灵菇林地出菇实景;10月15-20日:补充经济林剪枝,晒干、粉碎成木屑的过程。重点体现: 1、小小蘑菇园系列产品开发;2、经济林地循环经济生态园的产业开发。二、草腐菌系列:主要品种为双孢菇7月10-15日:草腐菌原料发酵。拍摄原料成分和将原料加工成什么规格、长短、多大体积等。重点体现就地取材和简单、易操作的加工程序。7月20-25日:草腐菌原料发酵,翻堆等。堆的大小、体积要交代,每隔多少天翻一次,共翻几次要说明。8月25
3、-30日:双孢菇林地覆土:将发酵后的草腐菌原料铺到林地里,然后将草腐菌菌种撒进(种进)原料中。注意:这与木腐菌的栽种完全不一样,一个是直接将菌袋埋进林地土壤里,一个是将发酵料铺进林地而将种子撒进料里。9月15-20日:双孢菇林地出菇;10月15-20日:林地双孢菇的野生栽培新技术:重点体现与工厂、大棚栽培环境的不同,成本的节约和操作的简单。产量也要重点突出:即野外栽培的产量一点不比室内栽培的低,甚至超过室内栽培的产量。产品品质高,口感好,是真正的有机产品。教材参考资料第一部分 食用菌概述1、 食用菌的营养价值食用菌,俗称蘑菇,就是可食用的菌物类食物,通常被誉为“蔬菜之魁”, 植物性食品的顶峰。
4、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人类的主要食品来自能食用的植物、动物以及菌物,即食用菌。食用菌含有相当高的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多糖类、矿物质等,并且它的脂肪含量低,又富含纤维素,因此,食用菌将会成为人类未来的重要食品来源。科学和实践已经证明,菌物性食品是继植物性和动物性食品后的第三代健康食品,一荤、一素、一菌是现代最新、最完善、最科学的健康食谱。生长在高山林地的珍稀名贵食用菌,由于海拔高、地温低、土质肥、纯天然、无污染的独特气候和生态条件,集天地之精华,香味浓郁,以其纯天然和高品质闻名于世。从食品的成分分析,植物性食品粗纤维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不足,食用特点“多而粗”“吃得饱”,动
5、物性食品蛋白质含量高,但能量过甚,虽然“吃得香”,但吃得多引起高胆固醇、高血脂、高血糖等现代疾病;而食用菌为主的菌物性食品营养全面,蛋白质含量高质量好,脂肪含量低,营养“好而全”“吃的好”。 据有关专家统计,目前我国已经知道的大型大型真菌为4000种左右,而其中的食用菌已达1000余种,目前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已经达到100余种。 这些数量众多的栽培食用菌,如果按照生理生态特性来划分,可分为木腐菌和草腐菌两大类。木腐菌利用木质素和粗纤维素的能力较强,可以以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较高的木屑为主要原料进行培养;草腐菌利用木质素和粗纤维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以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相对较低的秸秆杂草、畜禽粪便等为
6、主要原料进行栽培,而且原料一般要经过发酵处理以进一步提高其利用能力,有些种类一定要经过覆土才可出菇。 2、 食用菌产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 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年我国食用菌的总产量达万吨,居世界第一,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我国种植业中的一项重要产业。植物,动物,菌物三大类高等生物是互相利用互相依存的关系。植物含有叶绿素,吸收水份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生成各种有机物质,是有机物质的生产者;动物具有成熟的消化系统,而且具有行走能力,可以摄取食物,通过消化吸收,利用其有用的物质,排出其无用的废物,是食物的消耗者;菌物既没有植物的叶绿素,又不具备动物的消化吸收和行走功能,只能通过分解吸收动
7、物不利用和不能利用的植物及其排出的废物来生存,是有机物质的分解者,也是植物动物营养物质的生产者和提供者。 种植业的产品和下脚料如五谷杂粮果品蔬菜和植物秸秆是养殖业的饲料和培植业的原料,养殖业的副产品畜禽粪便又是种植业的肥料和培植业的原料;而食用菌培植业的下脚料和产品又是种植业的肥料和养殖业的饲料. 大自然就是如此配合密切,天衣无缝,自然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良性循环的三角循环圈. 通过这个循环,不断为人类提供动物性,植物性和菌物性食物。现代大农业如果缺乏培植业的支撑,就不是一个稳定型的结构. 事实上,全球每年的农牧业废弃物为 5000 亿公斤,而森林废弃物为 1000 亿公斤,我们可以利用这 60
8、00 亿公斤的废弃物干物质生产出 3600 亿公斤新鲜食用菌产品!这样可以使每一个人每年平均获得蛋白质含量高达 4% 的 60 公斤新鲜食用菌食品. 可见,我们现在发展食用菌产业,绝不是引进一个新栽培品种的权宜之计,而是发展一个新的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标志,是农业、科学、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食用菌为主的培植业是刚刚兴起的新型产业,是 21 世纪大力发展、大有前途的产业。 食用菌培植业的兴起,将改变传统农业的概念,突破农业由种植业、养殖业组成的传统概念,而是由种植业、养殖业、培植业组成。人类的食品组成也将有一个革命,由传统的植物性食品和动物性食品的二维结构变成由现代的植物性、动物
9、性、菌物性食品的三维结构. 第二部分 食用菌原生态野生栽培技术简介现在随着食用菌产业的飞速发展,食用菌生产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点,向两个不同的方向进行发展。目前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向工厂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走向设施环境培养生产和标准化产品时代,迈向了资金密集型生产。第二个发展方向就是我们正在探索发展的食用菌原生态野生栽培,利用回归自然原生态出菇,充分利用野外天然环境进行全开放的原生态野生栽培,生产野生的食用菌产品。原生态食用菌野生栽培皆是在林地、草原、林荫、草丛之下,完全是在一种野生的状态,与纯野生食用菌没有差别。林地原生态野生栽培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林地覆土栽培;一种是林
10、地露天摆放栽培。不管那种方式,食用菌子实体都是在天然野生的条件下生产发育。林地原生态野生栽培的食用菌与纯野生食用菌相比,基本的条件和环境生长一样,生长期完全在野外完成,不同的是原生态野生食用菌的生长环境更优越,因此虽然类似野生菌,但在产品产量和质量方面更优于野生菌。原生态野生栽培的菌种是经过人工选育的,其生命力更强更高,生产中根据需要在室内可集约化大量生产菌丝体,在野外林地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可大量集约化生产。在培植菌丝体的配方中和出菇期,严格把控质量关和出菇管理关,不得掺拌使用任何促长、增产等有害物质;原生态野生栽培的场地,必须选在远离城镇的人工林地和人迹罕至的天然或原始次森林,并且要远离
11、交通要道,避免粉尘对产品的污染,从而保证产品的野生品质。 食用菌野生栽培技术的关键可简化为“四看”,也就是说食用菌野生栽培没有固定的技术模式,其具体操作的技术核心就是“四看”,即看菌、看天、看地、看人。 通过四看确定栽培所用菌种, 确定栽培的具体时间, 确定具体的播种方式和管理模式。所谓看菌,主要指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海拔、纬度地区要选用不同的菌种;所谓看天, 就是要看季节、看气候;所谓看地就是看地理位置, 看海拔、看纬度、看生态环境、看土质;所谓看人, 就是要有科学合理组织模式, 要有科学的体制和机制。第三部分 木腐菌的原生态野生栽培生产技术目前,木腐菌里技术成熟度野生栽培的品种主要包括白
12、灵菇(白银盘)、杏鲍菇(虎皮香蕈)、天花和平菇(鲍鱼菇)以及香菇和木耳。木腐菌的基本生理特性近似,菌丝体培养的工艺类似,它们利用木质素和粗纤维素的能力较强,可以以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较高的木屑为主要原料进行培养。木腐菌内我们以白灵菇为代表,详细介绍大量菌丝体的培养技术,即菌种和菌袋的生产技术工艺,各个品种可以互相借鉴参考。第一节 白灵菇的原生态野生栽培生产技术白灵菇是食用菌品种阿魏侧耳 (P.ferulae) 的商品名,这个品种是近年广泛栽培的珍稀食用菌,很受市场欢迎,发展空间很大。经过多年的反复分离、选育,我们成功地建立了林地野生栽培白灵菇的技术和方法。在温差大,气温低的野生栽培条件下, 白灵
13、菇的子实体在生长中往往形成图案清晰的花纹,我们称之为花灵菇。在干燥低温大温差的天然环境中很容易形成花灵菇, 培植花灵菇不但方法简单,节约投资,而且由于空气新鲜,昼夜温差大,生长环境无任何污染,菇质独特,味道鲜美,是纯粹的有机食品。花灵菇为食用菌市场增添了新的优质品种, 可打造成新的著名品牌。白灵菇菌丝在532均可生长,但生长最快是2426。而子实体的生长则以815为佳。白灵菇是好气性菇类。无论在菌丝生长阶段或子实体发育阶段,都需要新鲜空气,尤其是子实体形成期,代谢旺盛,对氧气需求量比较大,通气不良,CO2积累过多,不但会导致出现畸形菇,而且这时若遇高温天气,还会引起子实体死亡腐烂。一、菌种生产
14、菌种包括母种、原种、栽培种, 在食用菌栽培技术中,菌种生产技术难度大,要求高,且需要专门的设备和用品,只有专业菌种厂适宜于生产。这里以白灵菇为例,介绍菌种生产技术,只是供食用菌生产者参考。我们并不提倡食用菌栽培户自己生产菌种。各种食用菌菌种最好到有菌种生产资质的专业厂家购买。白灵菇属木腐菌,凡是适合于木生食用菌的培养基,也都适合白灵菇菌丝的生长。一、母种的制作母种也称试管种或一级种,母种最好到专业厂家购买。 二、麦粒原种的制作母种菌丝数量太少,在实际生产中必须把一级种扩大繁殖成二级种(即原种)才能满足生产种的需要。白灵菇菌丝在木屑培养基上一般原种2025天可以满瓶。在麦粒培养基上15-20天可
15、以长满使用。好的原种菌丝密集、洁白、长势均匀、粗壮、呈棉毛状,有爬壁现象。原种长满瓶之后,应立即扩大为栽培种。配方:小麦10kg,杂木屑1kg,麦麸2kg,石膏粉0.3kg(可装50瓶);麦粒用1%的石灰水浸泡一天,沥干水,煮至外熟内生,捞起后倒入冷水里冷却后,再沥干水,晾至手上有水印而不湿手。石膏粉、麸皮和一半的木屑拌匀,再与麦粒拌匀,装入菌种瓶2/3处。另一半木屑用煮麦粒水加湿至手握有成线水珠滴下,加入菌种瓶麦粒上约cm厚,轻压,厚度达0.5cm;用一层刺孔薄膜为内层,两层牛皮纸为外层封口,扎口,即可灭菌。用输液瓶生产菌种时, 可将所以原料拌匀后直接装入输液瓶,塞上棉花塞即可灭菌。三、麦粒
16、栽培种的制作原种扩大繁殖就成栽培种。栽培种也就是直接用于大生产的生产种,又称三级种。白灵菇栽培在培养料配方、制作、灭菌、接种和培养等方面与原种生产相同,其培养容器用玻璃瓶子,也有用塑料薄膜袋的。菌丝生活力强弱与菌龄有密切关系,它直接影响到栽培的成败。菌丝生活力减弱,播种后不容易成活或菌丝生长缓慢,时间长了菌丝没布满培养料则易感染杂菌,往往造成菌袋生产失败。所以,控制菌龄很重要,一般接种一个月之内,菌丝生活力最强。菌种长出原基时为成熟菌种,应尽快用;原基一旦变干枯或菌丝柱收缩,瓶底出现积液时,菌种已老化,不宜再使用,应淘汰。 1.配方;麦粒60,杂木屑25,夫皮13,石膏粉2;其余操作同原种。2
17、.培养:接种后先摇瓶,使少部分菌种下落到洞内,培养温度2025,5-7天检查一次,杂菌污染的一律淘汰 二、 白灵菇室内菌丝体培养工艺流程(一)拌料 1、配方:棉籽皮40%、玉米芯44%、麸皮10%、玉米面3%、石灰1%、石膏1%、微量元素添加剂1%2、方法:、先将粉碎后的玉米芯在2%的石灰水中浸泡12小时。、玉米芯捞出后按配方比例与棉籽皮混合。、将玉米面、石灰、石膏、添加剂、麸皮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匀,其中石灰、先过孔径为3mm筛子。、将所有主辅料混合均匀。、按料水比11.1-11.2加水并用铁锹翻匀。、用拌料机搅拌一次,搅拌过的料夏季应马上装袋,冬季可就地堆放三小时后装袋。(二)装袋高压灭菌采用
18、17×33×0.045CM的聚丙烯塑料袋。常压灭菌采用低压聚乙烯塑料袋(17×33×0.045CM)。用罗盘式装袋机装料,每袋装干料0.8斤。袋口用4.5CM的颈圈及无棉盖体。然后装好的袋子竖放于聚丙烯塑料框内,每框袋。(三)灭菌高压灭菌:将装有菌袋的塑料框摆放于高压灭菌锅内,再将高压锅盖用螺丝拧好,一定要呈对角线拧紧。通入蒸汽后,当压力达到.个大气压时开始放冷气,放气时一定要缓慢进行以免袋子胀破。冷气放净后,压力为零时关闭放气阀再重新通入蒸气,当压力达到.时,保持个小时。灭菌结束后使之自然降压冷却。当锅内温度达到左右时可打开高压锅继续降温。冷却:当高压
19、锅内温度降到左右时,将装有菌袋的塑料框移到冷却室内。塑料框之间保持的距离以利降温。打开进风口和排风扇,必要时用可移动式大型风扇直吹菌袋降温。冷却室周围及冷却室内地面一定要保持干净,每次菌袋放入前都应用墩布擦二次。(四)蒸锅常压灭菌 采用导汽式灭菌,由产气炉与蒸料仓两部分组成。产汽锅有专用锅炉和自制锅炉。 自制锅炉三个油桶为一组,两个用来产气,一个用来预热水。产气桶设有加水管、导气管及水位显示等。加水管粗2CM,连接在油桶小孔上,距小孔10 cm时换成白色透明耐高温的塑料管,一直连接到预热水桶的小孔上(也是预热水的出水管),中间再设置一个阀门。这样既可加水,又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产气桶内水位的高低。
20、导气管粗5-6cm,连接油桶一端的大孔上,用一根耐高温的橡胶管连接通入蒸仓内。蒸仓面积3M×3M,一次可蒸3000袋左右。将地面清平,铺一层4m×mM的水泥地坪。在水泥地坪铺上4m×4m的彩条布和塑料布,然后用2寸厚的木板或竹笆等做成30CM高的汽室,橡胶塑料管深入汽室内。装好栽培袋垂直放在蒸仓内,码与码间留有二指距离。码好料袋盖上薄膜或彩条布,与汽室所铺薄膜,彩调布折叠卷在一起,形成“地包天”状,用沙袋压牢,四周上下用绳捆紧,仓顶放一块砖,开始烧大火加温产气,4-6小时使薄膜鼓起,砖块悬空,开始计时8-10个小时,中间不掉火,不掉温,砖块不下沉(落)。抖料是基础
21、,蒸料是关键,要做到“大火攻头,大火猛尾,控中间”。意思开始大火猛烧,尽量在短时间内使薄膜鼓起,砖头悬起。中间调控火的大小做到不降温,砖头不下沉。最后两个小时火势放大,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尽量提高蒸仓内温度,砖头悬空时蒸仓内温度在100以上此时产气桶每小时耗水在60-80斤左右,时时观察水位,防止烧干锅。蒸够8-10个小时,待砖下落,温度降到70左右时,掀开彩条布及薄膜抢温出锅,运输工具要干净卫生,上铺干净的麻袋或编织袋,轻拿轻放,发现破袋及时用透明胶带粘好,开口袋在蒸仓内及时扎口处理,运到接种室单排或“井”字排放6-7层,不要靠到墙壁,留好走道,待温度降到30以下接种。蒸料的目的是彻底根除杂
22、菌。消灭杂菌,是种植成败的关键,一定要认真对待。要求:蒸料灭菌,铲除杂菌,温度一百,计时要准,不能掉火,不准降温。(五)消毒、对消毒室的要求:、消毒室的密闭性一定要好。、消毒室应具备缓冲间,紫外线灯管个,个空气洁净器。、地面及墙壁光滑。、非输送带操作员一律不准入内,不准参观。、消毒液浸泡过的专用墩布每天擦二次。、当冷却室内菌袋的温度降至时,将装有菌袋的塑料框及表面经过消毒的原种瓶移至冷却室。根据消毒室空间的大小计算烟雾消毒剂的用量,将消毒剂点燃,打开紫外线灯并关闭所有门窗对菌袋表面及空气进行消毒。(六)接种当消毒室内气味散尽,操作员在缓冲间换专用防护口罩,手套、鞋、冒及服装。操作员进入消毒室后
23、,接种人员两人一组(一框)开始接种。要求每瓶菌种接20个菌袋。(七)菌袋装运接种开始的同时,在出口处有人将接好种的菌袋塑料框放在手推车上(或电瓶车),操作要轻搬轻放并拒绝闲杂人员进入装运车间。同时要保持装运车间地面清洁。必要时关闭门窗。将装有菌袋的塑料框运至发菌室发菌。(八)发菌菌袋运到发菌室后从塑料框中取出菌袋放在培养架上发菌。1.温度:发菌温度保持在22-24。2.湿度:发菌室内空气湿度越低越好,如果发菌室内湿度较大,要在发菌室内放置一些石灰块吸潮降温。3.通风:发菌前期不用通风,10天后应结合温度高低进行通风换气。4、光线:白灵菇喜欢在避光条件下发菌,更不能有直射光线,如冬季发菌需掀开覆
24、盖物增温,可在发菌室内铺一层遮阳网。5.污染袋的处理:发菌15天左右,可对培养室内的菌袋进行一次检查。发现有污染的菌袋可挑出处理。处理方法:将污染菌袋在远离生产厂的地方脱掉塑料袋,用拌料机(小型)打碎,料晒干后装袋,用于栽培鸡腿菇。(九)白灵菇的后熟期管理白灵菇菌丝长满菌袋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后熟培养,才能达到生理成熟,否则即便创造出菇条件也不能正常出菇。生理成熟期的管理方法和发菌期基本相同。袋温在2024,生理成熟期为30 天左右。菌袋没有达到生理成熟所要求的时间与积温,也有少量菌袋形成原基开始出菇。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要急于出菇,而是仍按白灵菇后熟期管理。如果此时降温出菇,由于多数菌袋仍没达
25、到完全生理成熟,其结果不但出菇率低,而且产量也低。三、 林地播种管理一、林地播种培养3-9月份期间,当春季地温在5以上, 秋季地温在18以下时, 在七分荫三分阳的林地内挖深20厘米、宽30厘米,长度随地形而定的浅坑, 将菌丝体成熟的菌袋脱去聚乙烯塑料袋后,一般3-5个菌棒一穴紧密排列横卧埋入土坑,穴间距离10厘米左右,用土填实,菌棒上覆盖3厘米厚的林地土壤后,在土壤上再覆盖一层2厘米后的树叶, 然后用水灌溉至土坑内不见干土。一般北方地区春季播种在3-4月份期间, 秋季播种在8-9月份期间,春季播种出菇期较短, 一般6月份前出菇结束, 而秋季播种出菇期较长,出菇可延续到12月初, 如果秋季蘑菇没
26、有出完, 到第二年春季温度回升后, 只要浇水还会继续出菇, 直到营养基质内养分耗尽。二、管理出菇在自然条件下,让白灵菇子实体伸长到树叶上面继续长大直到成熟采摘。子实体成长期间, 要根据自然气温和湿度的变化在子实体上适当少量喷水,喷水的原则是早晚喷, 少量喷,尽量少喷或不喷,只要子实体保持不干枯死即可。这种环境和条件下培植的白灵菇子实体不但菌肉肥厚,结构致密, 而且硕大洁白的子实体上会形成图案清晰的花纹,而且质地较硬,口感独特,我们特称之为“花灵菇”,是白灵菇的一个新品牌, 其商业价值和市场潜力远远超过目前人工栽培的产品,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四、采收加工1.白灵菇的采收白灵菇在野生栽培条件下,
27、 一般从播种到现蕾10天左右,从现蕾到采收约20天左右。白灵菇过早或过晚采收都将影响其商品价值。野生白灵菇采收前几天就可停止喷水。适宜采收的标准是:白灵菇菌盖充分展开,呈手掌状,边缘向下,重量在0.5-1斤左右。采收时双手握住子实体, 旋转将其拧下,放入干净的筐内。2.白灵菇的加工野生栽培的白灵菇,如果鲜销,可采用目前常用的包装为:内包装为吸水纸,每个菇用12块吸水纸。外包装为泡沫箱,每箱净重10斤。鲜菇采收后放到12的保鲜库内预冷。当菇体温度达到2左右时,削去老化菌根或菌柄,经包装加工后封箱发运。整个包装过程在冷房内进行。一级货的质量标准:菇体洁白,无斑点,无杂质,菌盖上部有弹性,菌盖边缘无
28、破碎,无向上翻卷。 干品可用切片机或人工切成薄皮, 烘干或晒干,尽量不要破碎,塑料袋包装, 防潮并防止破碎。第二节、 杏鲍菇原生态野生栽培生产技术杏鲍菇是刺芹侧耳(P. eryngii)的商品名, 分类学上属担子菌亚门、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由于杏鲍菇菌肉肥厚,菌柄粗壮,质地脆嫩,并且食之有一种特殊的杏仁香味,是侧耳属中味道最好的一种,故被誉为"平菇王"。这个品种是近年广泛栽培的珍稀食用菌,很受市场欢迎,发展空间很大。 在温差大,气温低的野生栽培条件下, 杏鲍菇的子实体在生长中往往形成图案清晰的花纹,我们称之为花鲍菇。花鲍菇是在干燥低温大温差的天然环境中形成的, 培植花鲍
29、菇不但方法简单,节约投资,而且由于空气新鲜,昼夜温差大,生长环境无任何污染,菇质独特,味道鲜美,是纯粹的有机食品。花鲍菇为食用菌市场增添了新的优质品种, 可打造成新的著名品牌。一、 室内菌丝体培养菌袋生产参考配方一:棉籽皮30%、玉米芯50%、麸皮14%、玉米面3%、石膏粉1%、石灰2% 1.装袋、灭菌塑袋一般以规格17X37X0.045的为宜,每袋装干料约350450g,约合湿重1000g左右。袋口套塑料颈圈、加棉塞或直接扎口均可。装料要使均匀、松紧一致,不可松紧不一;生产中建议使用装袋机由专人进行操作,以便于掌握松紧度,及检查监督质量。利用装袋机进行操作的另一优势是工效较高,可在较短时间内
30、完成作业,以使尽快进入灭菌工序,避免料袋置于常温下长时间不能进行灭菌,造成基料酸败,耽误生产,造成浪费。 灭菌方式仍以高压蒸汽灭菌为佳,但大多数生产者无力购置该种设备,因此,生产中可采用常压灭菌方式,具体操作可参照白灵菇菌丝体培养有关内容。 2.接种、培养料袋冷却至30以下或常温(夏季)时,即移入接种(室),一般每500ml瓶或750ml瓶菌种可接112袋或1518袋,并且,菌种尽量取块接入,减少细碎型菌种,以加速萌发,尽快让菌丝覆盖料面,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提高发菌成功率。 培养室启用前应执行严格消杀工作,门窗及通风孔均封装高密度窗纱,以防虫类进入。接种后的菌袋移入后,置培养架上码35层,不
31、可过高,尤其气温高于30时更应注意,严防发菌期间菌袋产热;室内采取晚上大通风等方式,使室温尽量降低,冬季发菌则相反,应尽量使室温升高并维持稳定,一般应调控温度在1525范围;最佳22,湿度70%左右,并有少量通风;密闭培养室使菌袋在黑暗条件下发菌,既是菌丝的生理需求,同时也是预防害虫进入的有效措施之一,一般40天左右,菌丝可发满全袋, 即可在野外林地播种。二、 室外野生栽培播种培养: 在3-9月份期间,春天当地温在5以上、秋季地温在20以下时,在七分荫三分阳的林地内挖深20厘米、宽30厘米,长度随地形而定的浅坑,将菌丝体成熟的菌袋脱去聚乙烯塑料袋后,3-5个菌棒一穴紧密排列横卧埋入土坑,穴与穴
32、间隔10厘米左右用土填实,菌棒上覆盖3厘米厚的林地土壤,浇水灌溉后,在土壤上再覆盖一层2厘米后的树叶。管理出菇:自然条件下杏鲍菇子实体伸长到树叶上面继续长大直到成熟采摘。 子实体生长期间,可适量喷水防止子实体干枯即可。这种环境和条件下培植的杏鲍菇子实体上形成图案清晰的花纹,而且质地较硬,口感独特,我们特称之为“花鲍菇”,是杏鲍菇的一个新品牌。采后管理将出菇菌畦表面清理干净,除去干枯的小菇和菇根,3-5天后,菌畦上满面灌一次大水,一般7-10天料面即可再现原基,可重复进行第二潮的出菇管理。一般头潮菇产量约占总产量的40%-60%,一般可收13潮菇,生物学效率在80%100%。产品可鲜销,耐贮存,
33、也可干制或制罐头。三、采收加工野生栽培的杏鲍菇采收标准对菇体要求不甚严格,一般在菇体菇盖未展开、孢子尚未弹射时为采收适期。当子实体基本长大,菌盖基本平展,边缘稍有下内卷、但尚未弹射孢子时,即可及时采收,此时大约八成熟。如生产批量较大时,可掌握七分熟时采收, 防止下雨淋湿子实体, 就会降低质量。采收的子实体应随即切除基部所带基料等杂物,码放整齐以防菌盖破碎,并及时送往保温库进行分级、整理及包装,或及时送往加工厂进行加工处理,不得久置常温下,以防菌盖裂口、基部切割处变色而影响商品质量;更不得浸泡于水中,使其充分吸水以增加重量。野生栽培的杏鲍菇鲜菇可直接上市,也可用塑料盒覆保鲜膜进入超市。一般野生栽
34、培生产的杏鲍菇在4冰箱中可敞开放置20天左右;气温l0下可放置10天,15下也可保存5-7天。野生栽培的杏鲍菇的货架期较工厂化生产可多保存5-7天。野生栽培的杏鲍菇大多加工成干品。干品泡发后食用,风味好,口感脆、味鲜。因其肉厚,整朵脱水难烤成合格形状的干品,所以脱水前需进行切片,按工艺要求进行烤干。干品呈白色至奶油色,外观好。 杏鲍菇也可制成罐头,杏鲍菇水煮后不像平菇那样易烂、破碎,经切片后进行制罐头,仍保持脆、嫩特色,风味极好。当杏鲍菇菌盖展开, 孢子释放或菌盖上翘时, 需马上采收,采收时要采大留小,分次采完。采收单菇时,手握菌柄基部旋转拔起,丛菇用小刀切割。采收后要进行预冷,菇体温度为1-
35、2。包装时菌柄基部朝外,菌盖朝里,用透明度较好的聚乙烯塑料袋包装,五斤一包,适当抽真空。外包装夏天用泡沫箱,每箱四包;冬天外包装可用纸箱,也是每箱四包。第三节 天花的野生栽培生产技术 据历史记载,白天花色洁白,口感细,韧性好,耐贮藏,是历史记载中主要的台蘑品种,元代日用本草及山西通志记载“天花绅出五台山,形如松花而大如斗,香气如蕈,白色,食之甚美”。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傅山先生诗曰:“芦芽秋雨白银盘,香簟(蕈)天花腻齿寒。回味自闻当漱口,不知瑶柱美何般。”诗中提到的银盘、香蕈(俗名香信)、天花均为五台山、芦芽山一带所产
36、蘑菇。 经考证,历史记载中的天花是侧耳的一个种,我们在1999年在管涔山的高桥林场偶然间采集到白天花子实体,经过反复的分离、筛选、繁育,在室内大量繁育菌丝体,在野外林区野生栽培子实体,建立了一套成熟的技术。一、培育菌种 母种为林区野生栽培子实体组织分离所得,常规培养;原种为麦粒菌种,每支母种接5瓶原种。原种置22恒温条件下培养,每周检查一次,剔除可疑菌种,确保菌种纯度,选择发菌快、菌丝旺的原种使用。二、菌丝体培养 白天花营养要求全,基质营养应当丰富,配方为玉米芯60、木屑20、麸皮10、玉米面5、石灰2、石膏1。选用17x36x0.04厘米的低压聚乙烯筒料,
37、每袋装0.5公斤干料,两头扎口,常压灭菌,100保持10小时,火焖一夜出炉、冷却,冷却至30,趁热接种,每瓶原种接1520袋,接种后菌袋置培养室发菌。三、林地播种 3-9月份,当春季地温在5以上, 秋季地温在18以下时, 在七分荫三分阳的林地内挖深20厘米、宽30厘米,长度随地形而定的浅坑, 将菌丝体成熟的菌袋脱去聚乙烯塑料袋后,一般3-5个菌棒一穴紧密排列横卧埋入土坑,穴间距离10厘米左右,用土填实,菌棒上覆盖3厘米厚的林地土壤后,在土壤上再覆盖一层2厘米后的树叶, 然后用水灌溉至土坑内不见干土。四、管理出菇 土层内地温在10ºC以上时,复瓦状的子实体在30天内自然成簇
38、长大直到成熟采摘。五、采收加工 白天花七成熟就可采收,当菇盖尚未展平,孢子尚未弹射时采摘,菇色质好,分量重,产量高,否则易引起菇盖发黄降低产量和品质,影响经济效益。白天花色白质嫩,味道鲜美,可鲜吃,菇根即使老化也是脆嫩的。由于白天花生长一般生长在深山老林,大部分可晒干或烘干,包装成台蘑片销售。第四节 平菇(鲍鱼菇)野生栽培 我们这里所说的鲍鱼菇(Pleurotus spp.)就是目前广泛栽培的平菇的一个品种,经过我们多年的野生驯化选育而成。平菇是目前我国栽培最多的食用菌之一,平菇栽培原料广泛、技术相对简单,产量较高,适于农村和城市近郊个体农民栽培,能取得较高和比较稳定的收入。第五节 黑木耳林地
39、野生生产技术 黑木耳是一种细腻、柔嫩、鲜美的食用菌和药用菌。其营养价值高,含有相当于肉类的蛋白质,人体的吸收率较高,这是一般米、面、蔬菜类食品不能与之相比的。黑木耳中的灰分比一般肉类、米、面、蔬菜高610倍。黑木耳可降低人的血液凝块,防止心脏冠状动脉疾病。黑木耳胶质有极大的吸附力,能清肠润肺,是纺织和煤矿工人的重要保健食品。黑木耳含有多糖类物质,对动物的癌细胞有抑制作用。 黑木耳林地野生栽培技术具有原料来源丰富、设备简单、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高、发展前景广阔的优点。1、制备菌种
40、160; 按栽培计划选择制备抗杂菌能力强、生长速度快,菌龄适宜、纯正、无污染、适宜当地栽培条件的优良菌种栽培。 2、栽培季节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适当安排栽培季节,一般北方地区可在春天3-5月份生产菌种、菌袋,林地摆袋出菇期一般在6月初开始,在白天气温稳定在20左右时开口催耳芽。时期过晚开口催耳芽,黑木耳旺盛生长期应尽量避开高温、高湿季节(7-8月初),不仅菌袋易污染,而且子实体易得流耳病,降低产量,甚至绝产。 3、拌料与装袋 黑木耳为木腐型食用菌,需要丰富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培养料配制可选用以下两
41、种配方: 杂木屑70,玉米芯10,麸皮10,黄豆粉6,石膏3。 玉米芯50,杂木屑20,玉米面10,麸皮10,黄豆粉8,石膏3。 玉米芯用前要曝晒,再粉碎成黄豆大小的颗粒状,以改善通透性。配制时先将干燥、无霉烂的原料和熟石膏粉混拌均匀,调 pH4.55.5,含水量60左右,以手握料用力挤,指间缝隙有水渗出而不下滴。 选用17×33厘米的聚丙烯塑料袋,每袋装500克,装一段压实一段,装实后上紧下
42、稍松, 袋料中间垂直扎一接种孔,袋口套直径4cm的颈圈(颈圈离料面6cm),加棉塞。4、灭菌与接种 4.1 灭菌 用1.21.5kg/cm2高压蒸气灭菌1.01.5h;常压蒸气灭菌的料温达100后持续灭菌68h,再在锅内闷34h。为防锅水烧干,灭菌时要注意及时补水。 4.2 接种 料袋起锅时要迅速移入接种室,待温度冷却至28以下时接种,一般每瓶栽培种可接2530袋。5、发菌 5.1 接种后,开始的1015d培养室温度以2528为宜,有利于菌种复活和定植,并降低污染率;15d后一般料温高于室温,为防止烧菌,培养室应降温至25左右,促进菌
43、丝加快生长和吃料。当菌丝吃料至2/3袋时,降温至22左右,使菌丝生长粗壮。菌丝长满袋后,培养室温度应降至20左右继续培养10天,使菌丝多积累养分,并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 5.2 发菌期间,培养室要避光,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干燥。如果湿度大,易发生后期污染。每周应翻堆或倒架1次,以免烧菌。每天要通风23次,每次58min,培养室地面要经常洒水,室内空气湿度要保持在5565以上。6、种植地块选择与处理 种植地块要在靠近水源、水质良好、清洁卫生、无污染源、通风良好、空气新鲜的各种天然或人工树林。 在建畦床时,为提高耳场利
44、用率,畦床宽以200cm为宜,长度不限,整平畦床面并压实。畦床中间铺一条喷水塑料管,畦床两边各种一行玉米,玉米的株距为20cm,畦床间距40cm,并挖1520cm深的沟作为排水沟和人行道。 对老耳场要先清除废弃的菌袋及残留物,然后再翻耙、整平、做畦床,并将畦床浇透水,以利保湿,喷5%石灰水和8001000倍DDV消毒、灭菌、杀虫。在畦床面铺1层塑料薄膜或塑料编织袋片、遮阳网、细纱网等,以免雨水将泥沙溅于耳片上,降低商品价值。每666.7m可种植玉米1200株,摆菌袋25袋/m2,10000余袋/666.7m2。7、开出耳口与催耳芽 7.1 用5%石
45、灰水擦洗菌袋,消毒灭菌,待菌袋表面干燥后,每袋倒开“V”形出耳口1215个。开耳口时,一定要划破菌膜0.30.5cm深,使之进入新鲜空气,刺激原基分化并形成耳芽。 7.2 菌袋开出耳口后,将菌袋倒立摆放于畦床中,袋间距为1012cm,覆土草帘或不盖,最好安装微喷带,定期喷水,在适宜温度下1015d可见耳芽。 8、 长耳期管理 8.1 调节湿度 出耳芽后,可揭去草帘,每天早、晚喷雾状水,最好用微喷。初期因耳芽抗逆性差,要勤喷、清喷、细喷,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以保持耳片湿润、不卷边。当耳芽长至扁平或圆盘状时,应适当加大喷水量,使空气相对湿度达到
46、90%95%,防止耳片蒸腾失水,促进迅速生长。 要注意干、湿交替管理,特别是当耳茎和耳片生长缓慢时,应停水35天,使菌丝休养生息、积累养分,然后再喷水,使耳片健壮生长。耳片成熟前,宜减少喷水量,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5%85%;耳片在这种湿度条件下,不仅能控制孢子弹射,而且耳片干净无水,不易烂耳,肉质肥厚、有弹性,产品质量好。 8.2 控制温度 展耳期温度以2022为宜,利于耳片整齐、健壮、耳形好、色泽深,商品价值高。若温度高于25,则开片难,再遇高温天气,子实体呼吸旺盛、细胞分裂加快、干物质积累少、耳片薄、产量低。因此,若遇高温天气,可
47、盖草帘并喷水降温,以保证耳片良好生长。 8.3 调节光照 子实体生长需要一定的光照条件。在光照充足的环境条件下,耳片肉厚、色深、鲜嫩茁壮;否则,生长缓慢、色淡、骨质软,商品价值低。在林地中的光线能够满足黑木耳的需要,不用采取另外的覆盖物处理,能够确保光照充足。 8.4 通风 空气新鲜有利于耳片良好地生长。若通风较差或摆袋过密,则耳片不易展开,易形成“鸡爪耳”或“团耳”等畸形耳,失去商品价值,且易污染杂菌和烂耳,降低产量。林地的环境黑木耳不用覆盖物,通风换气好,使耳片生长发育良好。 9 效益分析9.1经济效益:黑木耳收入:每袋可采收23潮耳,出鲜耳0.5k
48、g左右,干耳3050g,按干耳40元/kg,每袋收入为2.44元;每袋料工费投入合计1.2元,每袋纯收入为1.22.8元,1200024000元之间。林地效益: 林地间种黑木耳,经常喷水,保持林间湿度,黑木耳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利于树木吸收转化,可大大提高林地生态环境质量,利于经济林结果发育。9.2社会生态效益: 代料栽培黑木耳是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好产业,其投入产出比为1:3,超过了农村任何一种产业的利润率。一般说来,一个劳动力除进行田间作业外,还可附带管理2000袋(每袋装料0.40.5千克)。
49、0; 代料栽培,原料装在塑料袋中发菌,脱袋在塑膜覆盖的条件下长耳,可不受北方不良气候的影响,创造适宜于木耳生长的小气候条件。 北方温差明显,塑膜下的干湿差也易于调控,所产黑木耳质量一般比南方的高,产品成为日本、港澳指名进口的产品,促进了出口创汇。 我国农林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这些原料除少数用燃料和作平菇的栽培外,绝大部分作了肥料和饲料,甚至焚烧污染环境。林地修剪枝材、本地玉米秆、玉米芯和玉米面可作为生产黑木耳的原料,用于下一季的生产。第四部分 草腐菌原生态野生栽培生产技术草腐菌利用木质素和粗纤维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以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相对较低的秸
50、秆杂草、畜禽粪便等为主要原料进行栽培,而且原料一般要经过发酵处理以进一步提高其利用能力,有些种类一定要经过覆土才可出菇。现在林地野生栽培的草腐菌有双孢蘑菇、草菇、鸡腿菇等,其中技术较为成熟、效益较好的是双孢蘑菇的林地野生栽培,下面主要以双孢蘑菇为例介绍草腐菌的林地野生栽培生产技术双孢蘑菇,又称白蘑菇, 亦称洋蘑菇,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2-26, 子实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4-16。 白蘑菇的生产原料主要是马、牛、猪、禽、人畜粪和各种秸杆,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生产成本低,出菇后的原料又是优质有机肥,尤其适宜农村地区发展。林地野生栽培双孢蘑菇突破了双孢蘑菇只有在避光状态下才能正常生长的禁区,为林
51、下循环经济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林地自然遮阴效果好,空气湿度大,土质肥沃,是野生食用菌的天然生长地方。林地露天栽培不仅降低了成本,同时提高了品质, 为双孢蘑菇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双孢蘑菇野生林地栽培不仅节省了棚室栽培的费用,同时降低了农户推广栽培的投资风险,更为以菇促林,以林种菇的林下经济良性循环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一、制种 菌种质量是双孢蘑菇栽培成功的关键,一般蘑菇栽培户最好到专门的双孢蘑菇生产企业或专业菌种生产厂家购买,不提倡中小栽培户自己生产菌种。 较大型的栽培场可进行颗粒原种和栽培种的生产:
52、; 小麦、大麦、高粱、玉米等均可用来制作谷粒菌种,因为原料不同,制作工艺要略有区别。 麦粒菌种 精选小麦10kg,加水15kg,浸泡46小时,然后用旺火煮1520分钟,漉干多余水分,摊放在水泥地或薄膜上,待水气稍晾干,加稻壳、发酵牛粪等辅料1 kg,石膏粉120g,碳酸钙30g,拌匀。每瓶(500g)可装干麦粒150g,约占玻璃瓶容量的75%,不可太满。麦粒菌种宜用高压灭菌,维持2小时;若采用常压灭菌,要维持810小时,但成功率低。灭菌后趁热扣瓶,及时把麦粒抖松,以防板结。接种后,在适温下培养,菌丝长到2cm深时,拍瓶1次,可加快生长,使上下菌龄一致。二、培养料堆制方法培养料的堆制发酵是蘑菇栽培中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工艺。有了腐熟适度的优质堆肥,生产就有六成把握;没有经过高温发酵的堆肥,很难生长蘑菇,或因病虫害蔓延而遭致失败;过度腐熟的堆肥,因营养大量消耗,即使再添加补偿物质,也难以获得理想收成。一般培养料配方:秸杆40,干畜禽粪60, 过磷酸钙1.0, 碳酸钙2, 石膏粉2, 石灰粉2 1、建堆的要求堆制前,要将秸杆切断,用清水或尿水淋透,堆放一天,使含水均匀。干粪要用清水或尿水淋湿,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伙人入股协议书3篇
- 共建和谐供应商反恐行动3篇
- 年人才输送协议书范文3篇
- 保险退保委托书中的保险条款解读3篇
- 兼职教师聘用协议书范文3篇
- 化工产品市场分析劳动合同格式2篇
- 地皮转让合同3篇
- 纸板容器研发成果转化考核试卷
- 电力设备状态维修策略与应用考核试卷
- 育苗专家系统开发与应用考核试卷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期中综合素养测评A卷(1-5单元)(含答案)
- 肠外营养中电解质补充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测试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
- JJF 2186-2025激光多普勒流速仪校准规范
- 银行员工消保知识培训
- 100以内加法减法口算1000题家庭练习打印
- 电梯的应急预案培训
- GB/T 45166-2024无损检测红外热成像检测总则
- 某海上平台的油气集输工艺设计20000字【论文】
- 脱硝催化剂环境影响评估-洞察分析
- 白细胞疾病及其检验(血液学检验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