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_第1页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_第2页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_第3页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 要:社会对工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新工科”建设是各类院校工科类专业近年的重要建设任务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工科”的内涵和形态,然后对“新工科”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任务进行了分解,最后提出了多方协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词:新工科 协同 育人模式2017年形成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共同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新工科”为工程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是对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国化,最近几年是全国各类层次工科生的黄金期,也是“新工科”工程建设的关键时期。一、

2、“新工科”内涵与形态“新工科”是由工科一系列專业构成的自然系统,是一个整体概念。社会和高校对“新工科”各有自己的理解,社会普遍认为,“新工科”重点是新结构和新体系;高校认为,“新工科”既包括原来没有的新兴工科专业又包括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等新概念与传统工科升级改造形成的专业。大家普遍认为,新工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基于学科专业新结构、利用工程教育新理念、通过分类发展新体系、实现教育教学新质量、形成人才培养新模式。简而言之,“新工科”是指新的工科形态,即为了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而对工科注入新的内涵而产生的新形态,统称为“工科+”,包括:工科+新结构、工科+新理念、工科+新体系、工科+新专业

3、、工科+新模式、工科+新技术等形成的工科新形态。二、“新工科”育人模式任务分解(1)形成大类通识新结构。“新工科”旨在培养能够适应、甚至引领未来工程需求的人才,这就需要结合新经济的特征分析未来的工程人才应该拥有哪些新能力?具备哪些新素养?通过什么方式培养学生拥有所需的新能力和新素养?从专业大类来说,学生应该具有文化素养、数据素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这些新素养和新能力的形成涉及到哲学、法律、思想道德、信息技术以及工程技术等诸多学科领域,只有通过重构知识体系,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对过去传统意义上工程教育的升华。所以,“新工科”必须以校级人才培养目标为准,制定院级人才培养目标

4、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各级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依托大类通识教育,辅助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复合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2)形成新理念。“新工科”的目的是要培养能够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甚至引领未来科技和工程发展的人才。新工科必须以学生为本,围绕培育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人才的目标,强化育人功能,重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提供能够数理并重、体现通识教育以及数字化特征的课程,来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工程问题的专业知识的技术能力,具有全球视野、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新素养和新能力。(3)形成开放包容新体系。“新工科”必须摆脱传统工科的羁绊,要敢于将橄榄枝抛向其他

5、学科,要勇于尝试通过“传统工科+”的方式实现工科整体性新形态的转变,朝着“人文+科学+工程+其它”的方向发展。(4)引进新技术。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只是新技术发展的缩影之一,未来知识和技术更新必将变得越来越快。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传统工科教育中的教材、课程内容与工程技术快速发展之间存在的脱节问题,正视现实,勇于引进新技术到传统工科课堂中去并加强学生课外实习、社会实践,通过各种方式教授学生学习并运用新技术,增强实际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持续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和习惯,以适应制造业向智能制造模式的快速转变。(5)探索新模式。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授课模

6、式在实践性方面培养严重不足,也间接导致了创新型人才的匮乏,所以新形势下对工科人才需求的重点之一是实践性强。“新工科”必须探索人才教育新模式,即构建新工科课程体系下多方协同实践教学体系新模式,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各方面与技术进步及其更替之间的匹配,加强顶层设计,加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结合,加强与有实力的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加强新型数字化课程课件的构建。多方协同去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在实践中将最新的技术、最新设备和最新理念呈现到学生眼前,将创新思维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紧跟知识技术更替步伐,进而有效减少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时间差。三、多方协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工

7、科”育人模式最终是要落实到各个具体专业中,比如“新工科”下电气自动化专业背景为:微电子、信息、计算机、材料、新能源及高新技术等迅猛发展,将以上各项技术进行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应用、创新,辅助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解决现代工程领域中的复杂技术问题,以实现产品智能化的设计与制造是电气自动化专业完成“新工科”转型的重要任务。基于此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1)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表明,我国制造业人才面临着较大缺口,也就是说“新工科”人才非常紧缺。而“新工科”注重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考虑所开设课程与社会需求的适应,

8、所学知识与从事岗位需求的适应,所学课堂理论实践与解决工作问题需求的适应,培养“合格”的学生走入社会。(2)深入产教融合。将专业教学相关的技术服务、生产和科研进行协作是近年来普遍采用的产教融合模式,“新工科”要求深入产教融合,详细了解社会各产业的具体需求,找寻典型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具体课程的实施等方面不断加深合作,实现更深层次的产教融合。(3)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引进来、走进去、联合培养等方式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从体制机制方面进行突破,打破引进企业教师时重职称重学历的现象,引进企业真正有丰富经验的人才到学校,利用企业工程师资、实训设备、创新理念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将企业最新技术和设备能第一时间在高校课堂展示;另一方面,鼓励学校老师真正走入企业,走入车间,了解企业真正生产状况和具体需求,真正为企业解决问题;最后可以采用多企业联合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