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讲课稿3页_第1页
定风波讲课稿3页_第2页
定风波讲课稿3页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 导入有这么一个人,他曾写下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他曾写下过“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哀凉,他也写下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他,就是北宋文豪苏轼。(二) 课文分析1、 苏轼其人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学到过苏轼的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洲、江城子·密州出猎,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

2、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作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他的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既然苏轼是豪放词的代表,那么对于豪放词我们就得进行一点了解了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韵律。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喜欢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

3、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苏词和辛词的风格微差在于:苏词清放,辛词雄放。所谓苏词清放,就是指苏轼的词比较清雅;而辛词雄放,就是说辛弃疾的词比较雄伟,金戈铁马。苏轼一生作词很多,题材也很多,按照他的词的风格,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种是像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称为豪放风格;一种是像水调歌头这样的,称为旷达风格;还有一种是像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样的,称为婉约风格。2、 初读诗歌。我们知道宋朝以词为盛,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以苏轼为代表,而婉约派以柳永为代表。这两者常被人拿来做比较。曾有人说,柳屯田之词,只应有二八佳人,手持红玉牙板,轻声慢唱“晓风残月”;东坡之词,当

4、有关西大汉,手拿铁板琵琶,慷慨而歌“大江东去”。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做一回关西大汉,咏一回定风波。 学生试读,纠正字音,强调感情(旷达,豪迈)。 教师范读,读出感情,再让学生跟读。3、 整体感知朗读完这首词,大家对这首词的情感都有了一个隐约的感觉。下面就请大家仔细体会,疏通一下这首词的大意,了解这首词讲的是什么内容,这首词在我们给苏轼的词的分类中,属于哪一类的?4、 合作探究:苏轼给你的最大的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可以反映他的这些特点的句子。一个人的作品是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心态和性格的,在你的印象当中,苏轼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请你从词中找出可以反映他这些特点的句子。沉着。“莫听穿林打叶声,

5、何妨吟啸且徐行。”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豪迈。“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马。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气候不定,人生无常,祸福难免,不如听其自然。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淡化甚至无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一并泯灭。5、 写作背景介绍 从这首词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豁达与乐观。大家都知道苏轼是北宋的一个大文豪,才华出众,他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中了进士。像他这样的人应该是得到重用的。事实也是如此,他年轻的时候担任过京官

6、,但是后来却一贬再贬,他在自题金山小像中自嘲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惠州在广东,儋州在海南,这三个地方都是苏轼被贬谪的地方,一个比一个远。这是为什么呢?他最初被贬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本诗的背景资料。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1079年3月,苏轼因为不赞成王安石新法,贬往湖州。后因为御史中丞李定等人网罗,获罪入狱

7、。在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中,有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等人认定苏轼在他的诗句中讥讽皇帝和宰相,应该处以死刑。宋神宗举棋不定,最后被苏轼的绝命诗感动,再加上王安石的劝阻,苏轼最后被贬往黄州。这首诗就写在黄州。6、 这首词写的是苏轼出行归来的途中遇雨的心态,实质上是不是这样呢?结合词本身的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理解。不只是对遇雨的心态,同时也是表现出他在人生的风雨路上遇到坎坷泰然处之、潇洒从容的旷达的心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一句不只是写风雨之中他泰然自若的吟啸徐行,同时也是他在

8、政治上遭到贬谪、人生中遇到坎坷之时的一种镇定心态。“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中“马”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功名利禄,而“竹杖芒鞋轻胜马”则是一种无官一身轻的心理。“任”字则表现出一种任其自然,随意而为的豁达状况。“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一句中,把上片的风雨转为此时的阳光斜照,隐喻出风雨的无序,人生的无常。“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这样一个风雨无序,人生无常的情况下,词人的态度却并没有受到影响。因为在他眼中,风雨也好,兴衰也罢,对他来说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7、 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谈谈你的感受。“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词的上片

9、写的是风雨时,下片写的是风雨后。上片落笔镇定心态,意归闲散江湖,下片落笔欣慰心态,意归飘然世外。写眼前景,相心中事,景物层次、意绪走向都十分清晰。8、 这首词表现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含不迟之意于言外。(1) 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词人所写的是眼前所见之景,但是,所感的却是心中所想之事,两者是不相同的内容却有相似的构成特点。(2) 若即若离,隐喻寄托。词当中以风雨喻政治生活中的起伏,以风雨中的态度喻他面对人生坎坷的心态。但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一种整体的隐喻寄托。(3) 以小寓大,言外无穷。词人以眼前的风雨,来寓指人生旅途中的各种坎坷。9、 在这首词当中,作者通过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儿,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对此你有何看法?一是泰然自若,旷达处之;二是意存归隐,宽慰自解。(三) 课外拓展定风波·独乐谁言窘迫尽平生,敝衣草履亦独行。人间自有逍遥法,何怕,一人尚伴一孤影。岂须苍天怜我命,虚语,吾辈犹能定死生。一宵酒醒笙箫处,且去,明朝风好仍有晴。这首词是用苏轼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韵,与苏轼的词相比,其表达的意境上是相似的,也是表现出词人坦然面对人生困苦,坦言生死的豁达。但是,这首词与苏词相比多了一些不服天命的倔强,这是苏词中所没有的。(四) 课堂总结风雨来袭,苏轼却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