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物必修(III)知识整理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相关概念1、内环境:由 构成的液体环境。2、渗透作用:通过 ,水分子从 浓度向 浓度的扩散。3、溶液渗透压:溶液中 的吸引力。二、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体内含有的 。细胞 液(2/3)体液 细胞 液(1/3):包括: 、 、 等2、体液之间关系 3、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 二、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 、 1、血浆中酸碱度(pH) 、正
2、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 与 等离子有关2、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 含量有关;无机盐中 占优势、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3、正常的人体温度 。三、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 进行 的媒介1、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种 的参与;2、细胞与内环境之间是 、 的。第二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相关概念稳态:正常机体通过 作用,使各个 、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 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内环境的 和 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2、调节机制: 共同调节3、稳态相关的系统: 、 、 、 (及皮肤)4、维持内环境
3、稳态的调节能力是 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三、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相关概念1、反射: 2、兴奋: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 后由 状态变为 状态的过程。3、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系统的 和 的 。4、神经冲动:兴奋是以 的形式沿着神经传导的,这种 也叫神经冲动。二、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1、神经元 、结构: 神经元 突体 神经纤维 、功能: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的功能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 (包括肌肉和腺体)三
4、、兴奋传导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 ,受到刺激时: 静息电位 刺激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传导特点: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突触的结构 突触 :由轴突末梢突触小体膜 突触 突触 :细胞体的膜 树突的膜、传递过程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信号转换: 信号 信号 信号,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传递特点: 单向传递原因:因为只有突触前膜有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分工: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下丘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大脑: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功能,大脑
5、皮层是 中枢脑干:有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 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 中枢、 调节中枢、还与 的控制有关。小脑:有 的中枢。脊髓:调节 中枢。2、低级中枢高级中枢的控制: 五、人脑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 等方面的高级功能。1、语言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 的高级功能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得运动性失语症:能看懂文字、听懂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H区(听性语言中枢):V区(视性语言中枢):W区(视运动性语言中枢):2、学习与记忆种类包括 记忆, 记忆, 记忆, 记忆 第二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一、相关概念1、激素:由内分泌器
6、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对生命活动的有重要调节作用的一类含量极少的有机物。2、激素调节: 。它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3、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 ,反过来又作为 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对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二、人体中主要激素本质激素名称分泌部位功能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促进体内物质氧化分解与新陈代谢,对神经系统发育具有重要性肾上腺激素升高血糖,促进机体产热多肽类或者蛋白质类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 生长激素促进 促甲状腺激素促进 胰高血糖素胰岛素固醇类激素雌激素雄激素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细胞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三、物质的平衡调节1、血糖平衡的调节
7、、血糖正常值: g/L 低于0.8g/L:低血糖症 高于1.2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 的分解 的转化 去向:血糖的 为CO2 H2O和能量 血糖的合成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 血糖转化为 、血糖平衡调节: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四、激素调节的特点1、 2、通过 运输 3、作用于 。第二节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特点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i、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
8、接受 的调节。ii、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 的发育和功能。2、体温调节?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3、水盐平衡调节 ? 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存在反馈调节,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第四节 免疫调节一、相关概念1、免疫;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识别“自己”,排除“非己”。免疫有 性免疫和 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包括 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 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两种。2、抗原:能够引起抗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3、抗体:专门抗
9、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二、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 细胞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 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细胞 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如 : 、 、溶菌酶。) 三、免疫系统功能: 、 和 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 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 免疫 体液免疫 免疫器官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免疫细胞 细胞免疫 免疫物质2、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
10、更持久;b、B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c、抗体由 细胞产生的,浆细胞来自于 细胞和 细胞。d、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 ,最后被 吞噬消化。、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病毒) ? 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各有其独特功能,二者又相互协作,共同发挥作用。3、免疫系统疾病:、免疫过强: i、过敏反应:概念: 的机体在 接受相同过敏原(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特点:发作 、反应 、消退 ;一般 破坏组织细胞,也 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 和 ii、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统攻错了目标而产生的较严重的疾病。如: 、
11、、免疫过弱: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陷而引起的疾病。艾滋病(AIDS)i、全 称: (AIDS)ii、病 原 体: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引起的,遗传物质是 ;iii、病 理:HIV主要是破坏人体的 细胞,瓦解免疫功能iv、传播途径: 传播、 传播、 传播三种途径,性滥交是艾滋病的主要途径。v、预 防: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 四、免疫学的应用:1、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2、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3、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 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12、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第一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相关概念1、植物激素: 。2、植物生长调节剂: 。二、生长素(IAA)的发现过程1、19世纪 达尔文实验结论:、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有关、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 ,向光弯曲的部位是 。2、1910年 詹森实验 结论:胚芽鞘的尖端产生 可以通过 向下传递。3、1914年 拜尔实验 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端 造成的。4、1928年 温特实验 结论: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 ,并命名为 。5、1942年 郭葛结论:这种化学物质是 ,有促进生长作用。三、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 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
13、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 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 ,生长素少生长的 ),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四、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和分布1、生长素的合成: (色氨酸生长素)2、运输:、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 ):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纵向运输(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 到形态学 ,不能倒运,又称极性运输。运输方式: 运输、纵向运输(非极性运输): 3、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 部位。第二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相关概念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限制的现象。 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 性:、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功能
14、不同,低浓度 生长,高浓度 生长。、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具体实例:、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2、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三、生长素的应用1、促进果实 (例如无子果实的获得)2、促进扦插枝条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枝条)3、防止落花落果第三节 其他植物激素主要植物激素激素种类合成部位作用赤霉素(GA)主要是 促进细胞 ,从而引起植株 ;促进种子 、果实的 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促进细胞 脱落酸根冠,萎蔫的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与果实的 乙烯植物的 部位促进果实 ? 各种植物激素并不
15、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一、相关概念1、种群: 。2、种群密度: 。3、出生率:单位时间里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4、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5、年龄组成: 。 6、性别比例: 。7、种群的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的位置状态或布局。二、种群特征1、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 的数量特征、计算方法:i、逐个计数ii、估算方法a、样方法常用调查 ,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b、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 2、出生率、死亡率:是 种群密度
16、的大小。3、迁入率和迁出率: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4、年龄组成: 、类型: 型、 型、 型;、意义: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 。 5、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 。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一、相关概念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在 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进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3、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 数量。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数学模型:i、Nt ii、曲线(略)(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种群数量)、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
17、间条件 、气候 、没有 等条件;、特点:种群数量 增长、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在实验室条件下。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 的;在有 的条件下、特点:S型增长曲线渐进于K值,但不会超过K值即环境容纳量,有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 a、K值为环境容纳量;b、K/2处增长率 。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 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 甚至 。四、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决定因素: 2、影响因素:、环境因素:水分、温度、食物、天敌等、 因素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8、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特征一、相关概念1、群落: 。2、丰富度: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 ,相互 ,彼此 。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 。5、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 等。6、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 于另一种生物(寄生)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 以维持生活。7、群落空间结构: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 ,使群落形成一定的 结构。二、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 重要特征;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的丰富度与 有关。三、种间关系种间关系举例图形 老鹰捕食老鼠 在细菌的培养基上生长着青霉、羊和牛 人体内的蛔虫略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四、
19、群落的空间结构1、 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物种分布、特点:具有明显的 现象。、原因:植物与 有关,动物与 有关。、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使动物也有分层现象。2、 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物种分布、特点:分布具有呈 、原因:由于地形的 、土壤 和 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 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一、相关概念1、演替: 。2、初生演替:在一个 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 、 、 上进行的演替。3、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 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0、如 、 、 上进行的演替。二、群落演替的过程 阶段 阶段 阶段 阶段 阶段 阶段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进行。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相关概念1、生态系统:由 与它的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叫生态系统。2、生物圈:指地球上的 及其 的总和。是地球上 的生态系统。3、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4、食物网:许多 彼此相互 而成的复杂营养结构。二、生态系统的类型 海洋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冻原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人工林
21、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果园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人工生态系统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组成结构)、 无机环境(非生物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生产者: 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主要成分。生物群落: 消费者:动物。分解者:主要是 。是不可缺少成分。? 生产者不都是植物:如硝化细菌也是生产者。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 , 的。2、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食物链组成:生产者与消费者举例: 植物蝗虫青蛙蛇鹰 生产者 消费者 消费者 消费者 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第 营养级 第 营养级 第 营养级 第 营养级、食物网: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
22、系统保持 的重要条件。如果一条食物链上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则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由其他生物取代,一般地,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3、食物链与食物网的作用:生态系统的 和 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相关概念1、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 、 、 和 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能量金字塔: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即所得到的 ,由 到 绘制成图可得到一个 图形,叫做能量金字塔。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1、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来源: 、能量流动的起点:从生产者 开始 、能量流动的渠道: 和 ,、能量流动的数量: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源是 总
23、量 、能量的去向:散失通过 作用以 能形式散失的 ?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一个来源,四个去向):能量来源: 能量去处: 、 、 、 2、能量流动的特点:、 、 。传递效率: 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 ,使能量 利用。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相关概念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 到 ,又从 到 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做 循环。其范围是 ,具有 性和 性的特点。二、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1、碳循环途径 、碳
24、循环形式: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碳循环形式为 ;生物群落之间碳循环为 。2、碳循环与环境问题:大气中CO2过高会引起 。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两者 、 、 。、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 ;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正是由于 和 ,才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第四节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一、相关概念1、信息:日常生活中,一般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称作信息。2、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 等可来源于 或 。3、化学信息:通过 传递信息的,如,植物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4、行为信息:通过 传递信息
25、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都可以传递。 二、信息传递 信息 如:光、声、温度、湿度等1、种类 : 信息 如:生物碱、有机酸等 信息 如:生物的行为特征(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2、范围:在种内、种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 ,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 ,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 ,以维持 。4、应用:、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 。如:模仿动物信息吸收昆虫传粉,光照使鸡多下蛋。、对有害动物进行 ,生物防治害虫,用不同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相关概念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所具有的 自身 相对 的能力。2、抵抗力稳定
26、性:生态系统 外界 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 的能力。3、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 外界干扰因素的 后 的能力。二、生态系统稳定性1、种类: 稳定性、 稳定性2、具有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 , 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能力大小由生态系统的组分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 ,食物网越 ,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自我调节能力是 的。三、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要控制对生态系统 ,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 ,不应该超过生态系统的 能力;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 ,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系统
27、的影响一、我国人口的现状与前景1、人口基数大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近百年来呈“J”型,已接近峰值。2、计划生育成效显著。3、实现人口发展的目标是一项长期任务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人口数量增加,对资源的需求量必然增大,人口数量增长给资源带来的压力是对其环境产生最基本影响。2、伴随着人口数量增加,人口的分布也越来越集中于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使生活排污剧增。3、伴随着人口数量增长,人类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当然要带来更多的废弃物,处理不当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1/3,我国的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是世界人均的1/4。三、我国的应对措施1、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用PVC软袋耐穿刺性提升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造纸用滑石粉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女装短裤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门冬酷胺酶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减肥产品用户反馈循环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铝材及铝锭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家用便携式心电监测仪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儿童短袜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妇产科专科医院服务升级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棉手套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PPT模板第二讲运动选材概述运动选材学
- 教育心理学陈琦课件
- (完整word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 唐诗中的中医药知识-PPT幻灯片
- 四川省泸州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共45张)
- 机械制图教学课件(全套)
- 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 液位测量
- 化学纤维精品课件
- 中式面点师初级(五级)教学计划、大纲
- 2020 ACLS-PC-SA课前自我测试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