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_第1页
高等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_第2页
高等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_第3页
高等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_第4页
高等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等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摘要: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有关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发展进行综述。研究发现: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以及模式的构建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和实践紧密结合;有关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制度与评价方面的研究较缺乏。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综述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69-04 民族传统体育是在中华民族中开展的,具有深厚民族传统特色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其在高校设立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作为培

2、养武术后备人才的摇篮已走过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它在传承中华武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人才是正义群体中的出类拔萃者或优秀分子,有了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即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才可蓬勃发展。本文通过搜集近十年的相关文献,将有关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了以下梳理。 1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的两个主要的要素是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措施。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培养者对所要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人才培养措施是指“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办法”,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即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手段、人才培养制度以及人才

3、培养评价。本部分将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并从发展的角度看这些问题。 1.1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一些学者从整体上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研究。徐伟军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运动队、学校及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健身指导、管理和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随后,朱瑞琪又丰富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他提出“能在运动训练、学校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健康指导等领域中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于翠

4、兰根据民族传统体育的专业特点,确定了融“复合型人才”与“高水平专门人才”于一体的多元化培养目标,以满足社会和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洪浩立足于国际、国内两方面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从宏观角度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他提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要培养能够使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今的文化冲突、环境污染、精神危机等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中如何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所具作用和功能,建立体育文化对话、体育文化互补机制,构建以低碳、环保、绿色、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为主的体育项目群的人才培养为目标”。 还有学者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个案研究。姜玉泽以具有时代特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

5、思想,提出了适合烟台师范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能力强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健康指导基本知识与技能,能从事武术、传统养生及民间民族体育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理念、开拓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民族传统体育高级复合型人才”。武冬对北京体育大学武术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进行积极思考后,提出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精神的,能系统地掌握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技术与技能,在运动队、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健康指导、安保系统、娱乐演艺和国际文化传播等领域中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等以及安全保卫、表演编排、文化传播等工作的高级复

6、合型专门人才”。还有学者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细化到专业方向。姜明提出了山东体育学院现代安保文秘方向的培养目标:“既掌握现代安保技能又具备文秘专业理论知识,懂管理、知礼仪、甘奉献,具有较高文化修养、法律素养、较好的英语口语表达和电脑操作能力,为社会输送既能适应贴身护卫工作又能胜任相应文秘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从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来看,从过去的培养体育师资力量的体育专才向融合多领域的体育通才转变,体现了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不断契合。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学者们更应立足现实,使得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目标更加多元化,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才能彰显其特色。 1.2 武术与民

7、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内容研究 学校人才培养内容是以课程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课程发展史证明,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培养人才的核心。 在课程设置方面,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徐伟军围绕新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优化原有的专业课程设置,提出:“在必修课模块中,突出基础理论的培养;在选修课模块中,课程设置应突出本专业特色和实用性,注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与其他体育类专业的交叉和融合;增加实践环节课程学分,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武冬在充分进行教学实践后认为“要开设濒临失传的拳种技艺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武技项目以承担传承民族文化和拓宽知识面的作用”。 还有一

8、些学者从理论和实践出发,构建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杨卓构建由政治教育课程、人文教育课程、专业理论教育课程、技术教育课程和就业教育课程有机结合的反映素质教育为基本特征的新的课程体系,历经十年的实践,达到了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于翠兰建构了思想政治、现代科技与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这三大课程模块,强化隐性课程建设,形成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的课程结构体系。随后,于翠兰进一步建构了以思想政治品格素养课程、专业课程、科学研究与创新思维课程和选修课程为内容的四大部分,体现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课程体系。朱瑞琪从横面、纵面和深面三个方面的立体性结构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

9、系设置,横面结构体现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模块课、任意选修课、教学实践的课程模式,而纵面结构则是由理论层面的课程、技术层面的课程和实践层面这三个层面的课程模式构成。 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是人才培养内容的主体,其编制体现为制定课程计划、制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三个层次。周伟良从教材编写方面探讨,发现现有的专业理论教材存在教材内容单一,论述硬伤过多以及编写体例不明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课程教材编写的建议。 纵观近几年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内容的发展,课程改革是主要方面,学者们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减少规定的课时,第二,拓宽课程的范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笔

10、者认为课程的设置应该凸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特色,“应开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并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这将是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建构的趋势。 1.3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制度研究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制度包括专业设置制度、修业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三类。专业设置制度是高等教育部门根据学科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科门类,它规定着专业的划分及名称,反映着培养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就业方向。 部分学者注重专业划分,以期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张国栋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及专业方向的设置要反映出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离开了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专门人才规格的需求谈专业及方向的设置,民

11、族传统体育学科设置就失去了基本依据”。杨维根据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实用的专业,如汽车驾驶、文秘、应用文写作、法律常识、英语会话、中医理论等。武冬提出要培养安全保卫、表演编排、文化传播等工作的高级人才。吕旭涛认为“要改变以往按照套路和散打两个专项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之下细化出武术教育、武术艺术、武术文秘和国际武术等专业方向”。薛欣建议“创办特色化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设置新兴的专业,突出与健康、医学、娱乐、产业相关联的特色专业”。 以上学者结合社会需求,细化专业方向,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在今后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向多层次化、多种职业群的

12、方向发展将成为趋势。 1.4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研究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从入口、过程到出口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评估措施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这种评估措施,不仅包括通过考试或考查的方式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价,还包括通过多种方式对学校办学思想、办学条件、教师、课程与教学等进行评价。 刘轶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办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专业教育质量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参差不齐,进而提出逐步完善专业评价体系的建议。蔡仲林在调查教师基本结构后认为师资严重缺乏,提出了“各校采用请进来与送出去的方法,通过各种渠道聘请校外专家或民间高手来校讲学,传授专业技能;并有计划地派送一

13、些青年教师出外定向学习,解决师资结构不平衡的问题”的建议。汤立许提出“改革招生政策和考试制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行宽进严出”的建议。 学者通过调查现状发现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但是并没有提出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参差不齐。 2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些学者从理论上构建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马敏卿建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整体改革、学生为本、突破传统、提高能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丁保玉构建新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培养模式,即“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素质全面、具有科学创新精神

14、的21世纪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随后,丁保玉又提出了“培养出复合型的、具有良好个性发展的与时俱进的人才”的培养模式。汤立许提出了“拓展多元化实践渠道,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 有些学者通过探索与实践,走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子。张云崖确定了“武艺”“医艺”“书艺”相结合的“三艺通备”培养模式,它的实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初步实现了“一专多能”单科院系培养目标的要求,也为日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体育人才提供依据。李静山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武传文为基础,以武修德为核心,竞教结合为手段,以武医渗透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特色”。随后,李静山又提出了“专业、课

15、程建设与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体系”。 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发展来看,有一个清晰的思路,那就是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的发展路线。但是理论上构建的模式是经不起考验的,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才是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3 已有研究的不足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及相关文献,不止以上所述,本文仅对一些代表性观点进行阐述。从文献资料来看,学者们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以及模式的构建十分关注,研究成果数量比较多,研究涉及人才培养目标的阐释、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等方面。然而,这些研究往往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像是空中楼阁,没有实践的地基。所以,在研究时要保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完善理论体系,这样的研究才具有价值与借鉴意义。而有关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制度与评价方面的研究较缺乏,学者们只是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有关解决问题的方法涉及不深或尚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