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9资环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资源的概念: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按存在的形态分类:可以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环境资源按资源可更新的特征分类:可以分为非再生资源和再生资源(Renewable 可再生资源: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该类资源的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非再生资源: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资源的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物质、金属
2、矿藏。根据其能否重复使用,可耗竭资源又可分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和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按照资源的社会属性来分类(资源的控制方式)1)专有资源或可控资源:指通过法律或所有权的界定,具有明确的所有者; 2)共享资源: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资源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 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地域性 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多用性 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 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类。自然环境是指人类活动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称。人工环境是指人类
3、以自然环境为依托,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和建设所形成的环境。人类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人口爆炸;资源枯竭:1)耕地危机2)森林危机3)淡水危机;环境恶化:1)大气污染2)土地沙漠化3)温室效应;生态失衡:1)物种灭绝2)寂静的春天3)病菌的肆虐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第一、环境资源的公共性。 环境资源属于公共物品,具备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人人都想成为“免费搭车者”,结果必然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第二、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 环境污染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即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比如一个厂商排放了污水,会导致临近居民饮用水质量下降、鱼类减少
4、、其他厂商安装治污设备等外部成本的发生。第三、环境主体的有限理性。 首先,人们对环境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其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人们不得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最后,人的短视性及机会主义倾向也会驱使人类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第四、环境信息的稀缺性和不对称性。 环境信息是稀缺的,因此人们倾向于封锁信息,以保证自身优势。环境信息还是不对称的,比如污染者对于他的污染状况、污染物的危害等往往比受污染者了解的多得多,但受个人利益驱使,污染者往往会隐瞒这些信息,以继续其污染行为。第五、环保投资的规模报酬递增性。 在环境保护方面,单个企业投资防治往往是不经济
5、的。比如,对于中小企业,如果地域集中,那么各企业单独建污水处理设备,远不如集中建一个污水处理厂更为经济有效。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内涵与性质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经济问题;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环境科学和经济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交叉的产物,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的综合学科;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环境资源合理配置的一门学问;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作为传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和作为自然环境科学研究对象的自然环境再生产过程的结合,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关系;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特点:边缘性或交叉性、应用
6、性或实践性;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作用:指导制定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指导政策和项目评估、指导管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等。研究领域1)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 2)资源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3)环境资源价值评估及其应用; 4)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5)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6)国际环境问题资源环境经济学发展趋势1)开展政策应用研究 :政策应用研究对各国的环境保护实践和国际环境公约谈判的支撑作用凸显。2)定量化趋势 数学和定量化方法的广泛应用是环境经济学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需要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环境经济学的发展需要经济学家和
7、自然科学家的配合行动。第二章 微观经济学基础1、市场:是通过相互作用使交易成为可能的买方和卖方的集合,也是交易的场所;2、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微观经济学的四个基本假设: 1.与市场的整体规模相比,各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必须很小,即市场是充分竞争的; 2.生产者和消费者对现在和将来的价格有充分信息; 3.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一致; 4.必须有和进入有利可图行业退出无利可图行业的自由。 1、经济效率:人们在利用和配置资源上的效率。2、资源利用效率:一个生产单位、一个区域或一个部
8、门如何组织并运用自己可支配的稀缺资源,使之发挥出最大作用,从而避免其浪费现象,用既定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最大量的产品。3、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在不同生产单位、不同区域或不同行业之间分配有限的经济资源而达到的效率,这种效率使每一种资源都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面和方向上。 经济效率:帕累托最优 :在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下,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帕累托改进:指在存在帕累托无效率的情况下,若进行了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某些人的效用水平在其他人的效用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有所提高,这种重新配置就是帕累托改进。在理想市场状态下,个体利益最大化能够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9、。 1.按照基本功能,市场中的独立经济单位分为两大类,买方和卖方。买方和卖方同时相互作用形成市场。市场是通过相互作用使交易成为可能的买方和卖方的集合。 2.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与竞争机制。市场通过价格信号为处于竞争中的主体指示方向。通过竞争,推动和迫使市场主体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适应市场者得以生存,不适应者将被淘汰。市场经济由此而发挥配置资源的功能。 3.根据竞争程度的不同,市场可分为竞争市场和非竞争市场。一般认为,竞争市场比非竞争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更有效率。 4.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律:任何竞争均衡都是帕累托最适度状态。同时,任意帕累托最适度状态都可以用一套竞争价格来实现。福利包括个人福利和社会
10、福利。个人福利是指一个人获得的满足,它可以看作是“幸福”或“快乐”的同义词,这种满足既包括个人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也包括个人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社会福利是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1、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2、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均衡含义:当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市场出清,这时称市场达到均衡;均衡规律:供大于求、供不应求都是不能维持均衡状态,最终都将趋于均衡;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
11、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个别需求:是每个居民户在一个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总需求及其需求曲线:在每一给定价格下加总个别需求量就可以得到对某商品的总体需求;私有物品的总需求是所有个人需求量的水平加总即数量相加。公共物品的总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量的垂直加总即价格相加。私人物品:具有明确的产权特征,在形体上可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或使用私人物品时具有明确的专有性和排他性。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私人物品。特征:1.效用的可分割性2.消费的竞争性3.受益的排他性公共物品: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专有性和排他性的物
12、品主要特征: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私人产品可以被分割成许多可以买卖的单位,谁付款,谁受益。公共产品是不可分割的。国防、外交、治安等最为典型。2.供给的普遍性(非竞争性):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多一个人消费不影响他人消费。例如,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却有可能是排他的,如公路、公园等,就可以通过收费的方式将不愿为此付款的人排除在使用者的范围之外;再如,在受益上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资源,如可放牧的草原等,在消费上却具有了竞争性。因此,公共产品是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的。只有满足三个特征的产品,才可称作“纯粹的公共产品”。(1)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
13、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如国防、灯塔等 (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如桥梁、教育、道路、医疗、体育文化设施等市场失灵及其成因:通过市场进行的资源配置出现扭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成因: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政府干预的方式:提供公共物品;鼓励和保护具有正外部性的行为;减少信息不对称;反对垄断;保护产权;宏观调控1、政府干预的条件 (1)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2)政府干预产生的收益必须大于所支付的成本。 2、政策失灵:没有纠正市场失灵
14、,反而进一步扭曲了市场上的资源配置; 政策失灵的成因决策判断失误;利益集团的影响;决策信息不全;政策时滞(认识决策执行);政府作用对象的理性的反应;寻租;政府目标函数的非利润最大化。帕金森定律。政策失灵的防范政治体制改革,权力约束;依法行政,权力透明化;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划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第三章 外部性理论外部性的涵义:一个行为人的生产或消费对其它行为人的生产或消费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通过市场交换发生的,因此它对产生这种影响的行为人的成本或收益没有影响。市场机制导致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外部性的特征第一,外部性是经济活动中的一种溢出效应,在受影响者看来这种溢出效应不是自愿
15、接受的。第二,经济活动对他人的影响并不反映在市场机制运行过程中,而是在市场机制运行之外。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根据外部性产生后果对承受者的损益,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或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所谓正外部性是指一种经济活动使他人受益,受益方并未因此付费;所谓负外部性是指一种经济活动使他人受损,施害方并未因此承担成本。 外部性的实质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或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MSC=MPC+MECMSB=MPB+MEB正外部性(外部经济性) 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性)图1 正外部性 根据行为主体的行为类型划分消费外部性:指一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直接影响了另一个经济行为人生产或消费的可能性。 生产
16、外部性:指厂商的生产影响了其他人的福利。根据外部性可转移的程度分为可转移的外部性和非转移的的外部性。可转移的外部性特指受害者有机会向第三方“转移”外部性的现象。反之为非转移的的外部性。以垃圾为例,受害者对别人堆放在自己院子里的垃圾可以采取再转移到别人的院里的措施解决。简单地说,就是受害者通过向他人转移外部不经济性,以避免外部性对自己的损害。对于这种现象,显然需要某种形式的刺激,引导受害者以及外部性的制造者采取有效率的行为。即可以采取对受害者征税的形式,以解决任何形式的外部性转移。单向的外部性与交互的外部性单向的外部性是指一方对另一方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例如化工厂从上游排放废水导致下游
17、渔场产量的减少,而下游的渔场既没有给上游的化工厂产生外部经济效果,也没有产生外部不经济效果,这时就称化工厂给渔场带来单向的外部性。大量外部性属于单向外部性。交互的外部性是指所有当事人都有权利接近某一资源并可以给彼此施加成本(通常发生在公有财产权的资源上)。例如,所有国家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损害,彼此之间都有外部不经济效应。双向外部性交互的外部性的一个特例就是双向外部性。双向外部性是指两个经济主体彼此都存在外部性,主要的形式有三种:一是甲方和乙方相互之间的外部经济;二是甲方和乙方相互之间的外部不经济;三是甲方对乙方有外部经济效应而乙方对甲方有外部不经济效应,或者反之。 根据经济活动的损益可度量性,
18、还可分为货币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两种类型。货币外部性是外部效果(有益的和不利的),通过价格变化转换来体现的一种外部性。例如,一个规模较大的新企业迁入一个地区,从而加速该地区土地价格的上升,而这种上升对那些支付地租的所有经营者都产生了外部效果,这就是一种货币性的生产外部性。技术外部性是不能反映在价格变化或通过市场体系表现的外部现象。例如:同一个区域的产业内,当在一个公司出现新的工艺、新的发明、新的生产技术或者技术改进以及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时候,由于地域上的共同性,很快这些新的生产改进就会扩散到整个地区的公司中。一、马歇尔首次提出“外部经济”内部经济,是指由于企业内部的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生产费用的节约,
19、这些影响因素包括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工作技能的提高、内部分工协作的完善、先进设备的采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费用的减少等等所谓外部经济,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的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生产费用的减少,这些影响因素包括企业离原材料供应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远近、市场容量的大小、运输通讯的便利程度、其他相关企业的发展水平等等。实际上,马歇尔把企业内分工而带来的效率提高称作是内部经济;而把企业间分工而导致的效率提高称作是外部经济。二、庇古发展了外部性理论庇古全面地接受马歇尔提出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概念,并且在此基础上充实了“内部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的概念。福利经济学(1920),将外部性问题的研究从外部因素对企业的
20、影响效果转向企业或居民对其他企业或居民的影响效果。提出了国家干预必要性的论点。庇古税他通过分析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的背离来阐明外部性。庇古认为征税和补贴可以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政府应采取的经济政策是:对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的部门实施征税,即存在外部不经济效应时,向企业征税;对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的部门实行奖励和津贴,即存在外部经济效应时,给企业以补贴。庇古认为,通过这种征税和补贴,就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这种政策建议后来被称为“庇古税”。 科斯定理如果交易费用为零,无论权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和自愿协商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如果交易费用不为零,制度安排与选择
21、是重要的。这就是说,解决外部性问题可能可以用市场交易形式即自愿协商替代庇古税手段。外部性与帕累托最优当生产者污染着环境存在外部性时,帕累托最优就无法实现,存在资源配置无效率。外部性内部化的含义及基本思路n 1.外部性内部化就是当存在负外部性时,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让经济活动主体承担自身所产生的社会成本;当存在正外部性时,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让经济活动主体获得自身所产生的社会收益。这种总成本或总收益的变化会影响到经济主体的决策,并改变其最优产量和价格。最终使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反映其真实的成本。外部性内部化:法律手段斯蒂格里茨的主张他主张政府采用行政措施来进行管制与指导,直接规定外部不经济性的允许数
22、量。通过立法来定义产权以解决和处理现代社会产生的各类外部性有两个优点:一是它不受利益集团压力的影响二是它可以通过审判过程能够得到恰当的阐述2.外部性内部化:征税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补贴方式来实现目标。以工厂排污造成外部性社会成本为例,政府可以把污水排放造成的社会成本转换为适当水平的税费,向排放企业征收,从而消除外部性。外部性内部化:补贴对于由于正外部性而供给和消费不足的产品,则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来消除外部性外部性内部化:明晰产权第四章 经济效率理论经济效率:是指生产资源的使用达到最有效的状态。当资源得到最优配置时,即帕累托最优时,经济就是有效率的,因而才能达到最大的福利。真正意义的经济效率是生
23、产、消费和贸易高效率的组合。福利经济学:是一门规范经济学,又称经济伦理学,同时又是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带有经济政策学的性质。福利经济学力图有效地阐述一些命题,依据这些命题,我们可以判断某一经济状况下的社会福利高于还是低于另一经济状况下的社会福利。福利经济学的意义:早期的经济学只是关注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问题,而且压倒一切的问题是数量的不足,所以经济学家关注焦点是如何扩大社会财富的总量。但是随着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仅有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而社会分配不公、环境污染、人们的主观幸福,社会福利并没有得到提高。于是,人们要求有一种理论,对现实经济状况进行合理性评价。福利经济
24、学使人们能够理性的思考不同经济状态下社会福利的增减变动,以说明现实经济政策或经济制度是否合理。其主要应用领域为:评价不同经济体制的合理性;评价不同经济政策的合理性。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它表示消费者在一定偏好条件下,对商品组合进行选择时,对不同组合商品满足程度,没有差别的点的轨迹。无差异曲线是一条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边际替代率。等产量线(equalproduct curve):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特点:有无数多条,每一条代表一个产量值,离原点越远,代表产量越大;任意两条不相交;向右下方倾斜;凸向
25、原点。交易的一般均衡是指在社会生产状况既定、收入分配状况既定(生产要素的禀赋既定)的条件下,通过要素所有者之间的交易使得交易者达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状况。经济效率的实现设在一个简单的经济系统中,有经济主体(厂商或消费者)1和2,并存在两种资源:土地(L)和机器(M),生产且消费两种商品:小麦(W)和衣服(C)。 则其生产函数为: W=fw(Lw,Mw),C=fc(Lc,Mc) 效用函数为: U1=f1(W1,C1), U2=f2(W2,C2)条件:生产技术在分析期内不变;L、M、W和C的货币单位是可比的;个人偏好在分析期内不变;每一种资源投入在每一种商品生产中的边际生产率为正值,但却是递减的;每
26、一种商品对每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效用也为正值,但却是递减的。因此全部等产量线和全部无差异曲线都凸向原点。高效率的生产过程1.假定资源的供给量是一定的,即: L=Lw+Lc M=Mw+Mc 则可以把W和C的等产量线合并在一个埃奇沃斯矩形中,这个矩形的边长是由一定的资源供给量L和M确定的,见图4-1。生产契约曲线:由两种产品的等产量线相切点的轨迹所生成的曲线。从图中可看出:在生产过程中,资源投入可以有多种组合。如果通过重新配置资源投入能够获得更多的一种或两种商品的产出,则过去资源投入的配置就是无效率的。例如,图中的P点。生产契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代表着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下高效率的生产方式。生产契约曲线上
27、的任意一点都是一对W和C等产量线的切点,因此,在该点上W的等产量线斜率必然等于C的等产量线的斜率。 MRTS(m,l)c=MRTS(m,l)w因此,可以得出推论,竞争性均衡处在生产契约曲线上,并且竞争性均衡在生产上是有效率的。需要注意的是:在生产契约曲线上仍然有无穷多个切点,因而有无穷多种高效率资源配置状态。因此仅从生产过程无从确定经济效率。如果某种资源投入没有市场价格或者市场价格过低(例如,环境物品),也会扭曲资源配置的效率。生产契约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W和C的一种产出量,因而可以把该曲线在以W为纵轴,C为横轴的坐标系上描点,得出如图4-2的生产可能性线。生产可能性线:表示在资源或要素既定前
28、提下,社会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的各种最大产量组合。消费契约曲线:由两个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相切点的轨迹所生成的曲线。由上述讨论可得出:在消费过程中,商品可以有多种分配方式。如果通过重新分配商品,能够获得更多的满足,这些商品分配就是无效率的。例如图中的N点。消费契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代表着一种商品分配状态下效率最高的消费方式。消费契约曲线上任意一点都是一对个人1和个人2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因此在该点上,两条相切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必然相等。MRS(w,c)1=MRS(w,c)2因此,可以得出推论,竞争性均衡处在消费契约曲线上,并且竞争性均衡在消费上是有效率的。效用边界线 高效率生产可能性线上有无穷多个点
29、,每个点都代表一种可能的产品组合,因而都可以得到一条唯一的消费契约曲线,把它表示在效用空间,又可以得到一条唯一的效用可能性线;故对应于生产可能性线可以得到无数多条效用可能性线,见图4-4。将这些效用可能性线位于最外侧的部分连接起来,就得到了效用边界线。效用边界线表示在产品或劳务产出量既定的前提下,社会所能满足的两个消费者的各种最大效用组合。效用边界线代表着一种帕累托效率。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高效率的资源配置:MRTS(m,l)c=MRTS(m,l)w=Pm/Pl高效率的消费:MRS(w,c)lMRS(w,c)2=Pw/PcMRS(w,c)1=MRS(w,c)2=MRTS(w,c)1=MR
30、TS(w,c)2=Pw/Pc实现帕累托效率的充分条件是:在资源空间的所有等产量线和在商品空间的所有无差异曲线必须是非凹的(或特例是直线)。这样才能保证商品空间的高效率生产可能性线和效用空间的效用可能性线凹向原点,以及最终效用边界线是凹向原点的。社会福利函数,记为SWF:SWF=f(U1,U2,Un)式中:U1,U2,Un个人1,2,n的效用水平。因此社会福利函数是全体个人效用水平的函数。3.从SWF可以得出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其中必有一条与效用边界线相切,其切点就是最大社会福利。社会无差异曲线:是一个国家所有消费者总体在国家效用既定情况下所愿意消费的两种产品数量最佳组合点的轨迹。最大社会福利的
31、必要条件是:帕累托最适度状态;效用边界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最大社会福利的充分条件是效用边界线与一条且仅与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帕累托改进的内涵: 能够至少使一人受益同时不使任何人受损的政策改进称为“帕累托改进”。 当经济运行处于低效率状态时,任何能够使经济效率水平提高的改进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按照帕累托效率的标准,使至少一方受到损害的政策改进是不可取的。帕累托效率只承认一方受益的同时至少不使他人受损的政策改进。对于帕累托改进公平性问题的分析:不同的社会福利函数基于不同的公平观念。人们和社会对公平有不同的理解,社会福利函数也有不同的形式产生帕累托效率的竞争性均衡不一定是公平的。需要政府通过
32、再分配体制,尽可能实现公平的目标。对于环境问题来说,通过正确利用经济手段,有可能实现帕累托效率。但是,如果初始资源配置就不公平,政府的干预就是必要的了。卡尔多-希克斯补偿原则。在许多情况下,一个给定的项目或政策会使一些人受损,而使另一些人受益。如果一项政策在执行中使一方的收益在补偿另一方在该政策中所受损失之后还有剩余的话,潜在的福利是增加的次优理论:假设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满足十个假设条件,如果这些条件至少有一个不能满足,即被破坏掉了,那么,满足全部剩下来的九个条件而得到的次优状态,未必比满足剩下来的九个条件中一部分(如满足四个或五个)而得到的次优状态更加接近于十个条件都得到满足的帕累托最优
33、状态。次优理论政策含义第一,否定了完全竞争模型作为微观经济政策的基础。在不能全部符合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的情况下,执行微观经济政策未必能使现实接近理想状态。 第二,当经济中出现市场失灵时,并不是尽量满足帕累托最优要求的条件,而是依照某些福利目标来设计适宜的政策。 环境资源配置的效率目标具有新内涵的社会福利最大化传统福利经济学在衡量环境资源配置效率时的缺陷(1)货币因素在福利衡量中起主导作用。福利的概念远远超出了纯货币因素,这些在传统的福利理论中均无法得到反映。(2)“希克斯卡尔多”补偿原则中的“补偿”仅仅是潜在的。(3)对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很难做出恰当的反映,如温室效应。在可持续发展思
34、路下对效率、帕累托最优的重新理解效率、帕累托最优和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主题,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始终在寻找三者之间的统一。可持续发展强调公平,特别是代际公平和国际公平,效率站在多个角度(个人或社会),帕累托最优以全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效率是指由效用边界线所确定的效用最大化区间,在此区间内的任何一资源配置组合都是有效率的。而最优则是既满足效率又满足公平的效用边界线上的一点。 第5章 环境产权理论产权是指在人与物的关系基础上人与人的关系,它规定着一个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产权问题因稀缺而产生,并依据交易关系的收益而形成,它超越一般的财产概念,也不同与所有权概念,在经济
35、分析中其运用是非常广泛的。产权作为经济主体之间对财产享有的权利,是指一组或一束权利,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产权的内涵产权交易的实质是一组权利的交易,而不是物品和服务的交易。产权是人与人的关系。物品和服务的价值由交易过程中转让的产权多少来决定。交易的只能是产权本身,不能有其它附加内容。产权的结构占有权是对所有物拥有财产控制并制定财产规则的排他性独占权利。使用权是使用或享受财产直接效用的权利。收益权是有效使用财产以获取利润的权利。处置权是指所有人的财产依法进行处置的权利,包括财产的转让、出租、赠与出卖,使所有权转让或消灭。产权的内容对财产的任何权利都由两部分权能和权益构成 所谓权能就
36、是产权主体对财产的权力或职能,是一个掌握或行使问题,是带有产权主体意志的行为,回答的是“产权主体必须干什么,能干什么”。 权益即产权的收益,是产权对产权主体的效用或带来的好处,是一个享受或享用或获取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实物的或货币收入的享有或劳务的直接享用或其它方面的满足,回答的是“产权主体必须和能够得到什么”。 产权的性质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排他性某一交易主体在行使对某一特定资源的一组权利时,排斥了其他交易主体对同一资源行使相同的权利。 产权的排他性质是由对稀缺资源使用上的竞争性引起的。 可分割性是指特定财产的各项权利可以分属于不同的主体,如企业投资者享有企业财产的收益权、而企业的经营者可行使
37、企业财产的使用权。可转让性或可处置性:指的是产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转手或让渡。产权的可交易性有助于增强产权主体的收益预期。有限性意味着产权是“残缺”的。因为,产权作为社会工具最终要通过法律、习俗和道德得以表达,这就意味着产权中的任何权利都要受到限制。产权的功能1、减少不确定性。明确的产权边界能够区别不同所有者的权利和责任,有保障的产权能够产生稳定的预期,增加对资产专用性投资的信心。2、外部性内部化。产权明晰了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边界和责任边界。3、激励。就是增强某种经济活动的积极性。4、约束。产权既有收益性,也会产生一定的成本。明晰的产权会使产权主体约束自己的经济行为,明确自己的决策边界。5、资源
38、配置产权的收益性决定了它具有资源配置功能,引导产权主体把资源配置到效率更高的经济活动中去。6、产权的收入分配功能。产权的意义在于其预期收益,产权是获取收入的工具。明晰的产权有助于收入分配的规范化。产权的分类(按照拥有权利的经济行为主体的不同 )1、私有产权。是指将产权的权力和利益边界界定到个人,物化的排他权,收益享用权、物品独占权和处置权都有个人决定。2、公共产权。当产权权利界定给一个共同体,在共同体内的每一个成员便都有权分享这些权利,并且排除了共同体内以外的成员对共同体内的任何成员行使这些权利的干扰,那么产权就表现为公共产权,集体产权就是公共产权的一种;3、政府产权。是指由代表公共利益或代表
39、政府官僚的利益的政府拥有的产权。4、共有产权。是指为谋取组织内部所有成员平均收益最大化的产权属于共有产权。在促进稀缺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私有产权被认为最优的。原因是:(1)私有产权的安排可以利用自利动机增加供给,“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2)私有产权意味着资源的控制者比其他产权的控制者更多地承受他们行动的后果,因而资源在使用时易于监督;(3)私有产权在资源使用时,可供选择的范围大。产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后果产权问题的产生有两种原因一是旧体制下公共产权过于宽泛,在经济生活中无处不在,形成对产权明晰的巨大制度障碍;二是重新界定产权面临高昂的交易成本。产权不清晰导致经济活动的低效率1)公共产权的主体虚化
40、或缺位导致对公共资源的过度利用,需求无限膨胀,而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从而降低了整个经济的福利水平。(2)没有被完全界定的产权就会产生外部性,产权不明晰,经济活动产生负外部性,增加社会成本;当经济活动产生正外部性却无法得到补偿时,经济主体会降低具有效率的经济活动的规模和水平,从而导致整个经济效率的下降。(3)产权不清晰降低人们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增加了不确定性,产生经济决策的短视行为。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专用性资产投资不足等问题。如公地悲剧。(4)缺乏严格的产权界定和保护,会使人们产生搭便车行为,甚至激发机会主义倾向。导致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需求的过度膨胀,资源利用成本的严重外部化,并出现损公肥
41、私甚至巧取豪夺。(5)当公共资源的产权缺乏人格化的主体时,公共资源管理成为“内部人控制”,存在公共产权收益的侵蚀问题;当管理者缺乏有效约束时,寻租行为不可避免。科斯定理是现代产权经济学关于产权安排与资源配置之间关系的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基本的核心的内容。由罗纳德·哈里·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发表于1961年)提出。 科斯第一定理:如果市场交易费用为0,不管权利初始安排如何,当事人之间的谈判会导致那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即市场机制会自动的驱使人们谈判,使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0的世界里,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的资源配置。科斯第三定
42、理:由于制度本身的生产不是无代价的,因此关于生产什么制度,怎样生产制度的选择,将导致不同的经济效率。MSB=MPB-MPC-MECMNPB=MPB-MPC经济活动水平MNPBMECQ*Odebcgfh污染水平aQi产权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交易费用理论;第二产权的效率分析;第三,产权制度的选择与调整;第四,产权制度的演进。 解决产权问题的途径科斯思路:在寻求解决外部性问题时,关键是如何实现社会总收益的最大化,而不一定要停止污染或减少污染,更不需要完全消除外部性。解决产权问题根本在于明晰产权,确定产权的边界。具体的思路有谈判、缔约和合并等几种方法。1.自愿谈判可以通过交易双
43、方自愿谈判,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2.缔约就是通过一种文本式的合约来约束交易各方的行为,划清交易个方在交易活动中的权利和责任。3.合并是指把原来分属不同利益主体的资源进行合并,达到产权主体一致。第六章 物质平衡理论物质平衡理论的主要思想一、从质量守恒定律的角度看待经济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在经济系统中,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是在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遵从质量守恒定律。严格说来,标准的经济学分配理论是关于服务的,而不是关于物质实体的。物质实体只是携带某种服务的载体。无论商品是被“生产”还是被“消费”,实际上只是提供了某些效用、功能和服务。其物质实体仍然存在,最终或者被重新利用,或者被排入自然环境中
44、。2.环境与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动关系令E为环境对经济系统的物质投入,E*为经济系统向环境的排放的污染物,用K表示经济系统的物质沉淀(积累),则物质平衡模型可表示为:E = E*+K3.三部门经济系统经济系统包括生产部门与消费部门。生产部门分为能量转换和物质加工两个部门。又考虑到污染物处理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系统的基本功能,因此,在经济系统内部还应当设立污染物处理部门减少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除了对其进行回收利用外,还可以对其进行末端处理。但处理污染物并不能使污染物消失,而只是改变了污染物存在的形式。因此,只有当某种环境容量未被充分利用时,末端处理的方法才是有效的,否则,必然会造成某种形式的污染,而不能
45、最终解决环境问题。相比之下,提高污染物循环利用水平(回收利用)和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才是更为有效的办法。 物质平衡理论的主要思想一个现代经济系统由物质加工、能量转换、残余物处理和最终消费四个部门组成。这四个部门之间,以及由这四个部门组成的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流动关系。如果这个经济系统是封闭,没有物质净积累,那么在一个时间段内,从经济系统排入自然环境的残余物的物质量必然大致等于从自然环境进入经济系统的物质量。上述思想同样适用于一个开放的、有物质积累的现代经济系统,只是分析和计算更为复杂。为了保证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减少经济系统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最根本的办法是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效率和
46、循环使用率。环境管理模型模型分析与结论对生产框有:MRHD=CGIIPZPEP 对消费框有: C=RHZHEH 对环境管理框有: IPEPEH=ZE 合并以上式子,得出: M+DGI+ZP+ZE+ZH 或者 M-(ZPZEZH)GI-D=NI 式中NI表示资本存量的净积累。由此得出: 来自环境的物质净流出量等于资本存量的净积累。它表明不能作为资本存量积累的那部分原材料最终要归于环境。在给定净资本积累量NI的前提下,如果不存在某些刺激使排入环境的污染物(ZPZEZH)保持低水平
47、,那么自然资源的采出量M将会相应提高,环境质量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超量使用是密切相关的。价值平衡和最优环境管理对策把价格引入上述物质平衡模型中,赋予每一物流因子以真实价格,则在价格的调节下,整个物流系统的资源配置将会是有效率的,避免了“市场失灵”或是“政策失效”。 通过引入价格参数,实现了由物质平衡向价值平衡的转变 。环境治理和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Y0-Y=F(Z,E) Y0初始环境质量;Z废弃物排放量;E治理量。假定废弃物排放会对环境产生负的影响,而治理会对环境产生正的影响,则: 环境管理机构的费用效益 环境服务的需求价格 v环境管理框治理废弃物的价格 q排污收费的价格则 环境服务的总价值为Y
48、, 由污染物排放引起的环境损害的价值为(Y0-Y), 环境管理部门治理废弃物的费用vE。 排放废弃物的总机会成本为vE(Y0-Y)。 利用环境处理废弃物的效益显然是qZ(排污收费)。因而净效益为:NB=qZ-vE-(Y0-Y)环境管理机构的最优政策 NB=qZ-vE-(Y0-Y)令以上两式为零,便可得出环境管理机构的最优政策(假定这个机构认为价格都是给定的)为:qF1 v-F2因而,环境管理机构应允许污染物倾倒,直至每多倾倒一单位废弃物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其所需的社会边际成本相等,同时该机构应治理环境,直至社会边际效益等于环境治理的社会成本。物质平衡理论的应用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模式,是个“资源产品
49、再生资源”的多重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规律而不是机械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减量化: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使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或包装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污染。再循环:要求物品完成使用
50、的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模式企业内部的循环,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采用工艺革新和管理创新等手段,提高原辅料的利用效率、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产和排放,实现物料和能源的循环。企业之间的循环,组织生态工业链,把不同的经济组织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家的“三废”成为另一家的原料和能源;社会整体循环,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完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合回路。可耗竭资源假定在任何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资源质量保持不变,资源蕴藏量不再增加的资源称为可耗竭资源。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资源产品的效用丧失后,
51、大部分物质还能够回收利用的可耗竭资源称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主要指金属等矿产资源。减缓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耗竭速率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回收利用率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主要指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减缓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耗竭速率的重要措施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可更新资源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不断增加流量的自然资源叫可更新资源。n 储藏可耗竭资源是为了延长它的经济生命;储存可更新资源则是为了保证不同时期的供求平衡。可更新商品性资源是指财产权可以确定,能够被私人所有和享用,并
52、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可更新资源。例如,私人土地上的农作物、森林等。这些可更新资源主要具有以下特点:完全明确的财产权。对这些资源所有者的各项权利、权利的限制以及破坏这些权利的处罚等都有明确规定。专有性。由拥有这些资源带来的所有效益和费用都直接给予资源的所有者,而且只有通过所有者才可转卖资源资产使用权可转让性。所有资源产权可以在双方自愿的条件下,从一个所有者转移到另一个所有者,从而实现有效配置。可实施性。资源产权可保证免于他人的侵犯和非自愿的获取,使得破坏权利者得到的惩罚大于破坏权利可能得到的最大好处或期望的非法收入。自然资源的存量和流量 存量:在一定经济技术水平下可以被利用的资源储量。流量:在一
53、定时期内的资源流入量和流出量, 它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期内净流量:在一定时期内,资源流入量减去资源流出量,可以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公式为:期末存量=期初存量+期内资源流入量-期内资源流出量=期初存量+期内净流量 耗竭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合理确定耗竭性资源使用速度合理分配不同时期的资源使用量。耗竭性资源的最优利用就是节约当前的资源,以保存未来的存量。可耗竭资源在不同时期配置的核心问题是实现高效率的资源配置。高效率资源配置的社会目标是使资源利用净效益的现值最大化。对于可耗竭资源而言,需要合理分配不同时期的资源使用量。二、 耗竭性资源之间的替代 在一定条件下,边际开采成本低的可耗竭资源可以
54、被边际开采成本高的可耗竭资源替代。 三、用可更新资源替代耗竭性资源如果存在可替代耗竭性资源的可更新资源,则可以考虑用可更新资源替代耗竭性资源。四、技术进步对耗竭性资源的影响。1)技术进步可以使可耗竭资源的可采储量增加。2)技术进步可以延长耗竭性资源被替代的时间。3)提高有效技术投入可以替代资源投入实现增产。贴现: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发生在未来(或不同时间)的费用和效益转化为现值(present value,PV)的方式 边际使用者成本(marginal user cost)是由于现在使用而牺牲将来使用的边际机会成本 。边际使用者成本主要受贴现率的影响,贴现率越大,边际使用者成本就越小,当代人获得的
55、资源就越多,后代人获得的资源就越少 耗竭性资源之间的替代在一定条件下,边际开采成本低的可耗竭资源可以被边际开采成本高的可耗竭资源替代。 耗竭性资源的最优配置途径1)提高资源价格2)寻求替代性资源3)刺激技术进步4)提高利用率5)提高可回收耗竭资源回收率6)从国外进口可更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更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是合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一、可更新商品性资源可持续利用假定林场希望选择一个最优采伐时间(t1),使得林木采伐的净效益现值(B1)最大化, 则:Bmax1=(Pt-Ct)/(1+r)t-k0=Vt-k0 式中:Pt时刻t的木材销售价值;Ct时刻t的采伐成本;k0林场的初始投资
56、;VtPt-Ct/(1r)t,时刻t采伐林木的净现值;r贴现率。假设林场不仅希望采伐的树木净效益现值最大化,还希望林场土地的可持续总产出净效益现值最大化,因为土地既可用于现有树木的生长,又可用于种植新树,因此林场所面临的经营决策问题就是如何确定土地上的轮作和择伐。此时:Bmax2=Bmax1+K0(Pt-Ct)/(1r)t-k0+K0=Vt-k0+K0式中:K0林场资本在时期0的现值。种植开始于时期0,以不变的种植率继续;采伐开始于时期t1,也以不变的速率继续。在此之后,每一单位内被采伐的树木量将等于种植和生长的树木量。t1这一时期的最优长度应当满足下列条件:树木每多生长一年的净采伐价值Vt的增量,必须等于树木每多生长一年Vt的利息增量减去因树木生长期延长而节约的边际种植成本。n 降低贴现率、降低砍伐量、轮种和择伐会有利于持续。二、可更新共享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通过控制使用率和收获率实现最大可持续收获量。n 静态有效可持续产量是不考虑贴现时,能够产生最大年净效益且能连续保持的收获水平。n 假设:q 鱼价固定,不随销售量的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租轻便沙发合同模板
- 出租联合仓库合同模板
- 土建民房合同范例
- 2024年国际货运代理垫资合同协议书模板
- 2024年外汇贸易融资贷款合同
- 地瓜收购合同模板
- 合同范例可以查到
- 刷墙保质量合同范例
- 中介合同范例范例
- 城南房子买卖合同模板
- 安全培训总结及效果评价
-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基础知识、应用技术)合卷软件资格考试(中级)试题及解答参考(2025年)
- 广东省珠海市第十六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九年级数学试题(无答案)
- 2024新信息科技七年级《第一单元 探寻互联网新世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
- 成语积累竞赛试题
- 2024焊接工艺规程
- 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上册大单元教学名师备课系列(统编版)
- DB1331T 080-2024 雄安新区零碳建筑技术标准
- 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
- 时代乐章-第2课 科技之光(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
- 基于区块链的车联网安全研究综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