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愿归盘谷序》导学案(语文版高二选修)_第1页
《送李愿归盘谷序》导学案(语文版高二选修)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送李愿归盘谷序导学案(语文版高二选修)设计人:罗宏涛审核人:刘增杰使用时间:2012.10班名: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翻译并理解文章主旨。2、对照手法的运用。3、了解古代士大夫的归隐文化。【学习重点】作者在写李愿所居所言的同时,也反映了自己的失意心 理。【学习内容与过程】NO.I预习导读一、背景简介:送李愿归盘谷 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当时 韩愈三十四岁,正在长安等候调官,仕途不顺。本篇借李愿 归隐盘谷事,反映韩愈此时心中抑郁不平之情。二、文体介绍:本文是赠序文体。古人临别常以诗文相赠,并以序叙说 赠别旨趣。赠序在唐初叶开始盛行。韩愈写的赠序,内容丰 富,多方面反映了他的思想

2、见解,艺术上有很高成就。以后 人们所写赠序也有不附诗文的,内容多赞许、勉励之词。三、文本阅读:1、诵读正音,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鲜少()旗旄()才畯()嗫嚅() 便体()轻裾()黜陟()趑趄()2、注意下面加点词语。1通假辨别:才畯满前秀外而惠中2古今异义:奔走于形势之途3词类活用: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膏吾车兮秣吾马3、指出下列文言句式并翻译。1飘轻裾,翳长袖(使动用法)(飘动着轻轻的衣襟,遮蔽长长的袖子)2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定语后置)(这就是那些被天子赏识、为当代出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3触刑辟而诛戮(被动用法)(触犯刑律而遭到诛戮)4、翻译下列句子:1道古今而誉盛德

3、(说古道今,赞誉他的大德)2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与其身体得到快乐,不如内心无所忧虑。)3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这样的人在为人处世上哪 种人贤,哪种人不肖呢?)4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润滑我的车轴,喂饱我的马,跟随你到盘谷去啊,让 我一辈子在那里安闲自得。)四、课文简析:这篇序文,既是赠友之作,又是抒怀之篇。它巧妙地揭 露了官场丑恶,倾吐了内心的不快,表达了对隐居的向往。文章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以简练的笔墨叙写盘谷之美 及得名由来。第二部分借李愿之口,写三种人的作为和生活: 一种是高官权臣,声势显赫,穷奢极欲;一种是隐居之士, 洁身自好,无毁无忧;一种是钻营

4、之徒,趋炎附势,行为可 鄙。这是文章主体部分,看似叙述李愿言论,实含作者强烈 感情。第三部分,先用“壮之”赞美李愿的话,表明“愿之 言”即“愈之意”;再以“歌”词极言盘谷之美、隐居之乐 和向往之情。这篇文章构思巧妙。文章虽以引用李愿的话作为文章主 体,但在引用中运用了对照手法,既有高官权臣与钻营之徒 的对照,又有隐居之士与这两种人的对照,造成强烈反差, 因而对照中寓有褒贬,委婉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NO.2研读探究一、问题探究:1、文中描绘了哪三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第一种人是所谓“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的“大丈夫”。这种人“利泽施于人”,声望极高;“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权势极大

5、;“武夫前呵,从者塞途”,显赫 一时;“喜有赏,怒有刑”,一切以自己的好恶为转移; “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喜欢听阿谀之词;“粉 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姬妾成群。这些描写,使那种身 居高位、依仗权势、穷奢极欲的官僚形象,跃然纸上。第二种人是另外一些不遇于时的大丈夫-隐者。这种人的想法是“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 身,孰若无忧于其心”,他们欣赏大自然美景,享用大自然 的赏赐,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与世无争,超然物外。 这是李愿心目中的正人君子。第三种人,是那些钻营之徒。他们“伺候于公卿之门, 奔走于形势之途”,钻营吹拍,非常忙碌。他们进出权贵门 第时,“足将进而趑趄,

6、口将言而嗫嚅”,可笑可怜,丑态 毕露。这些人不怕秽污,不怕刑罚,只图侥幸于万一,老死 而后止。这是李愿直接抨击的对象。李愿说的这三种人,实质只是两类:一类是已在高位的 权贵和正向权贵拚命挤入的趋炎附势者,也就是已得志和未 得志的小人;另一类则是鄙视这些小人的隐士,他们才是真 正的大丈夫。2、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末段是赠歌, 极写隐居之乐。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 之”, “壮之”是意动用法,一笔收束上文。歌词处处与开 头照应。歌词可分三层:第一层照应首段,写盘谷的环境之 美。第二层写生活在盘谷的隐居之乐。第三层写作者对盘谷 的无限向往。作者对友人李愿从以情相送到以志相随。末段与起

7、段相 呼应,起到珠联璧合的作用,而且与中段的主要部分联系起 来,表明作者爱憎。3、写作特点。构思独特韩愈将人们熟悉的惜别赠言的主题引到新的风格创造上 来。全文通过“愿之言曰”四个字引出,“通篇包举李愿说 话”。(茅坤:韩文公文钞)这是颇为独特的章法。其言 或可出于李愿,或不出于李愿,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通过 赠序对象之口自己说出,全用虚笔来写,使文章波澜起伏有 如行云流水,不能不谓之“新鲜奇特”。苏轼跋退之送李 愿序一文说:“欧阳文忠公尝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 去来一篇而已。余亦以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 盘谷序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 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善

8、于运用对照的写作手法 文中通过李愿之口讲了三种人,让“不可一世的权贵”、 “洁身自爱的隐士”和“趋炎附势的小人”三种人都在文中 亮相。于比较中,“得志之小人”与“不得志之小人”两边 夹写,而隐居之高乃见。(刘大魁:评注古人辞类纂)作 者在写遇于时的“大丈夫”时,突出了权势和声威的炙手可 热和不可一世;写趋炎附势之人时,突出了他们奔走权贵、 伺候公卿的可叹可悲;作者在写隐士时,突出了他们起居安 适、无毁无忧的可贵可乐。这种写法, 使隐居者心灵之高洁与小人灵魂之卑污, 形 成鲜明对照。若将隐居者与得志、不得志两种人分别比较, 文章势必冗长、拖沓。这样将隐居者放在中间,作者的爱憎、 褒贬之情态不言自明。二、拓展思考: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归隐文化 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产物,道家哲学主张贵柔处 下、无为不争,因而信奉者多半趋向于当隐士。儒家的人生 态度总体上说是积极进取的,对参政的态度也是积极的,认 为“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 知之矣。 ”现代学者钱穆先生有言: “大体言之, 儒家主进,道家主退, 故知进必知退,乃中国人文大道之所在。” 儒道互补,进退相宜,这是中国古人从儒道中获得的伟大的 人生智慧,这不仅使中国人获得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而 且也实现了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