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中医认识_第1页
中风病中医认识_第2页
中风病中医认识_第3页
中风病中医认识_第4页
中风病中医认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风病的中医认识及调护 一 概述概念(一)定义中风病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口舌喎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范围:急性脑血管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二)证候特征1,突然发病2,轻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 重症:伴昏迷3,四大主证特点(昏,瘫麻,喎,蹇)(1)神昏轻者:神思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 重者:昏迷或昏愦.伴随症状:谵妄,躁扰不宁等.(2)半身不遂轻症:肢体力弱活动不利.重症:完全瘫痪.急性期:半身不遂多见患肢松懈

2、瘫软,少数为肢体强痉拘急.后遗症期:患肢强痉挛缩,尤以手指关节僵硬,卧伸不利最为严重.(3)口舌歪斜(4)言语蹇涩或不语轻症:言语迟缓不利,吐字不清,自觉舌体发僵.重症:中风不语.一 概述源流(1) 病名内经:仆击,大厥,薄厥,偏枯,偏风,风痱等.汉 张仲景金匮要略首创"中风" (外风)元 王履医经溯洄集 中风辨:外风真中风, 内伤类中风." 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二)病因病机1,与体质,饮食,七情有关.灵枢 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q

3、uot;素问 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素问 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使人薄厥"2, 唐宋以前外风立论,内虚邪中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治:"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3, 唐宋以后内风立论是中风病因学上的一大转折.(1)肾水不足,心火暴盛刘完素(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 火类"中风瘫痪者,非

4、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也,亦非外中于风尔,由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2) 正气自虚李东垣医学发明 中风有三"故中风者,非外来之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3)湿痰化热生风朱震亨丹溪心法 中风"按内经已下,皆谓外中风邪,然地有南北之殊,不可一途而论.西北二方,亦有真为风所中者,但极少尔.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4)内伤积损张介宾景岳全书 .非风"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此证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

5、,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5)肝阳化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中风"类者伪也,近代以来,医者不分真伪今叶氏发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固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治以滋液熄风,濡养营络,补阴潜阳,如虎潜,固本,复脉之类是也." (6)气虚血瘀王清任医林改错 半身不遂论叙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非因跌仆得半身不遂,实因气亏得半身不遂.制定: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中风,有明显的效果.(三)辨证辨闭,脱二证李中梓医宗必读 总论:"凡中风昏倒,先须顺气,然后治风最要分别闭与脱二证明白.如牙关紧闭,两手

6、握固,即是闭证若口开心绝,手撒脾绝,眼合肝绝,遗尿肾绝,声如鼾肺绝,即是脱证."(四)预防清李用粹证治汇补 中风"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予防之." 二 病因病机病因1,内伤积损年老体虚、内伤积损、纵欲伤精、久病气血耗伤劳倦过度正气虚弱 气虚血滞 脑脉瘀阻阴虚阳动 挟气血痰火 蒙蔽清窍2,情志过极,化火生风七情失调 肝气郁滞血行不畅 瘀阻脑脉阴虚(素体) 水不涵木 肝阳骤亢 血随气逆上扰元神神明失用 五志过极( 心火暴盛、风火相煽) 3,饮食不节、痰浊内生"肥贵人则膏粱之疾",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痰热互结,风阳夹痰横窜经

7、络上蒙清窍4,气候骤变,气血阻滞二 病因病机病机基础脏腑功能失调,正气虚弱.诱因情志过极,劳倦内伤,饮食不节,用力过度,气候骤变等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基本病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不外风(肝风),火(肝火,心火),痰(风痰,湿痰,痰热),气(气逆,气滞),虚(阴虚,气虚,血虚),瘀(血瘀).病性本虚标实,上盛下虚本:肝肾阴虚,气血衰弱 .标: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气逆血瘀,互相转化中经络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中脏腑风阳痰火蒙蔽脑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闭 证:风夹痰瘀蒙蔽脑窍 阴闭痰浊瘀阻 .阳闭痰火瘀热脱 证风阳痰火,耗灼阴精,阴虚及阳,阴竭阳

8、亡,阴阳离决三 诊断诊断依据1.临床主证:半身不遂,口舌喎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2.起病形式:多为急性起病.3.多有诱因:情绪激动,劳累,酗酒,气候骤变.4.多有先兆症状: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无力等症.5.年龄:好发中老年6.头颅C T ,M R I 可发现梗塞病灶与出血病灶三 诊断鉴别诊断1.口僻:周围性面瘫俗称吊线风,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口眼歪斜,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多伴有耳后疼痛.因口眼歪斜有时伴有流涎,言语不清,无半身不遂.2.痫病为发作性疾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喉可有异常叫声,醒后如常人,青少年多见.3.厥证昏仆不省人事时间

9、一般较短,多伴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喎斜,失语等后遗症.4.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亦可伴神昏,但多出现在发生抽搐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状.5.痿病本病一般无神昏,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缓慢起病,两下肢瘫或四肢瘫,肌肉可见萎缩,中风病后遗症期由于肢体废用亦可见肌肉萎缩.三 诊断相关检查1.CT,MRI2.实验室检查3.脑脊髓检查四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病情轻重 中经络无神志障碍,病位浅,病情轻.中脏腑有神志障碍,病位深浅,病情重.2.辨闭、脱证闭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大小便闭阳闭: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

10、苔黄腻,脉弦数.阴闭: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脱证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3.辨分期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中脏腑可至1个月恢复期发病2周后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后遗症期发病半年以上4.辨病性(1)内风动越:若素有头痛,眩晕等症,突然出现半身不遂.或见神昏,抽搐,肢体强痉拘急.(2)痰浊壅盛:咯痰较多或神昏,喉中痰鸣,舌苔白腻.(3)邪热:面红目赤,口干口苦,或项背身热,躁扰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4)阳气虚衰:肢体松懈瘫软, 畏寒肢冷,舌质紫暗,为阳气不足,瘀血较甚.(5)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表现为气阴不足.气虚肢

11、体瘫痪,手足肿胀,口角流涎,气短自汗;阳气虚衰畏寒肢冷阴虚内热心烦少寐,口干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四 辨证论治治疗原则1.急性期急则治标平肝熄风,清热涤痰,化痰通腑,活血通络等法;(中经络)闭证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泻热;脱证治本为先,益气回阳,扶正固脱;2.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扶正祛邪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四 辨证论治治疗方法1.中经络络脉空虚,风邪入中型:治法:祛风养血 方药:大秦艽汤肝肾阴虚 风阳上扰型:治法:滋阴熄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风痰阻络 经脉不通型:治法:祛风除痰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气虚血瘀 脉络瘀阻型:治法:补气活血 方药:补阳还五汤2.中脏腑 闭证A.阳闭 治法:清肝熄

12、风、醒脑开窍 方药:羚羊角汤B.阴闭 治法: 化痰熄风 辛温开窍 方药:涤痰汤合苏合香丸脱症:治法: 益气回阳 救阴固脱 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3)后遗症(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治法:补气活血,通经活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风痰阻络型:治法:祛风除痰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肝肾阴虚型: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镇肝熄风汤合神经复元汤。五 预防调护既病防变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急性期病情极不稳定,短时间内可出现多种变证,故应密切观察病情,掌握疾病动态,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重点观察神志,瞳神,气息,脉象等变化2.防止并发症:中风病的并发症较多,且对预后转归影响很大,故应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防止褥疮

13、防止肺部感染、口腔感染、尿路感染防窒息预防便秘-3.康复护理原则康复护理应做到耐心,循序渐进早期被动运动为主,并进行肢体按摩,之后以主动运动为主.中风言语謇涩或失语语言训练综合治疗针灸,推拿,按摩,拔火罐等.4.慎起居,调情志饮食体育锻炼手指操、太极、气功、散步等情绪心情舒畅和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刺激饮食多食瓜果蔬菜,避免过食肥甘厚味及嗜烟酗酒.五 预防调护未病防发1. 控制危险因素:血压、血脂、血糖、血管B超2. 重视中风先兆症状中老年人,经常出现一过性头晕,肢麻肉剔者,乃中风先兆.应引起重视,及早诊治,以防发生中风清李用粹证治汇补 中风"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予防之

14、."朱丹溪:"眩晕者,中风之渐也."元 罗天益卫生宝鉴 中风门"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中有中风之患."五 预防调护防止再次发作杂病源流犀烛 中风源流曰:"若风病即愈,而根未能悬拔,隔一二年或数年必再发,发则必加重,或至丧命,故平时宜预防治之,第一防暴怒郁结,调气血,养精神,又常服药以维持之,庶平可安."六 附件:1.评分法总分为分。粗略判断脑梗死的危险度危险度低 1-3分 危险度中等4-6分 危险度高6-9分()年龄:岁为分,岁为分;()高血压病:有高血压病者计分;若无则为分;()糖尿病:有则分,无则分;()心肌梗死

15、病史:有则分;无则分;()其他心脏病(除外心肌梗死和心房颤动):有则分,无则分;周围血管疾病,有为分,无为分;()吸烟:吸烟者为分,不吸烟则为分;()既往或缺血性脑卒中病史:有则分;无则分。2.缺血性脑血管病预防的循证医学证据*(A A级证据 B B级证据 C C级证据)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饮食和行为治疗一级预防高血压A-C伴有冠心病的高指血症A-C心房纤颤-抗凝A-心房纤颤-门诊-C有心室功能异常的心肌梗死B-颈动脉狭窄-B-吸烟C-C糖尿病C-C二级预防既往TIA/卒中史A-卒中急性期收入卒中单元-A高血压A-C高脂血症C-心房纤颤-抗凝A-心房纤颤-门诊-C颈动脉狭窄-A-吸烟C-C糖尿病C

16、-C*来自Holloway RG, Benesch C, Rush SR. Stroke prevention: narrowing the evidence-practice gap. Neurology 2000;54:1899-1906中风病 - 复习思考题一多选题1. 中风病包括现代医学的哪些疾病:ABCD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B 脑血栓形成 C脑出血 D蛛网膜下腔出血2. 中风病的常见症状:ABCA昏迷 B半身不遂 C口眼喎斜 D角弓反张3. 中风病的病因有:ABCDA内伤积损 B情志因素 C饮食因素 D气候变化4. 中风病的常见并发症有:ABCA 褥疮 B肺部感染 C尿路感染 D肠梗阻5.预防中风病的主要措施有:ABCDA控制危险因素 B重视中风先兆症状 C饮食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