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诗歌语篇概念隐喻分析_第1页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诗歌语篇概念隐喻分析_第2页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诗歌语篇概念隐喻分析_第3页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诗歌语篇概念隐喻分析_第4页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诗歌语篇概念隐喻分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诗歌语篇概念隐喻分析    刘发明摘 要:概念隐喻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可以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如单词、句子和语篇层面。本文从语篇层面分析概念隐喻的这两个特性,采用的语料是关于读书的汉英诗歌各一首。两者都以读书为主题,都采用了概念隐喻,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这两首诗歌都体现了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两首诗歌在隐喻使用上存在相同之处。关键词:概念隐喻;英汉诗歌;语篇分析;系统性和连贯性一、引言概念隐喻是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家的研究重点,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只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格,而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是人们谈论和理解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

2、首次提出概念隐喻的是lakoff和johnson(1980:3),他们指出:“metaphor is pervasive in everyday life, not just in language but in thought and action. our ordinary conceptual system, in terms of which we both think and act, is fundamentally metaphorical in nature.”1koller(2003)认为“隐喻的中心是思维,可以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次上,可体现为词、句子,也可以体现为语篇”。语

3、篇既可以是小说、散文,也可以为诗歌2。因此,本文选取了一英一汉两首诗歌,通过对体现概念隐喻的语篇进行分析,揭示概念隐喻的本质属性,验证概念隐喻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并尝试分析两首诗歌的不同之处。汉语诗歌选择的是清朝诗人萧抡谓的作品,这位诗人虽不名,但写出的这首诗却流传千古,英语诗歌是来自美国著名诗人emily dickinson的he ate and drink the precious words.两首诗歌全文如下:读书有所见作清代:萧抡谓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he ate and drink the precious w

4、ordshe ate and drink the precious wordshis spirit grew robusthe knew no more that he was poornor that his frame was dusthe danced the dingy daysand this bequest of wingswas but a bookwhat libertya loosened spirit brings在進行语篇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两个概念加以解释说明,概念隐喻和隐喻表达式。概念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即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我们按照源域的结构来认知和描述目标域。概

5、念隐喻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如life is a journey,其中life为源域,journey为目标域,is是“两者之间关系的简化表达,是隐喻的基础,我们根据它理解隐喻。”1隐喻表达式(metaphorical expression)指的是语言的表达形式,可以是一个词、短语或句子,是跨域映射的表层体现。语言表达式是从概念隐喻衍生出来的,概念隐喻为这些词、句的理解提供推理的前提和基础3。例如life is a journey是概念隐喻,i am at a crossroads in my life 是隐喻表达式,它是从life is a journey衍生出来的,后者为其提供了推理的基础。二

6、、概念隐喻分析以上两首诗都体现了概念隐喻,萧诗是以种植庄稼隐喻读书,dickinson的诗则是借饮食来隐喻读书。但两个语篇是怎样体现概念隐喻的呢?下面进行具体分析。(一)源域和目标域概念隐喻有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源域、目标域。概念隐喻就是用熟悉、具体的经验或事物来认识和理解另一不熟悉、抽象的经验或事物。而这个具体、熟悉的事物就被成为源域,不熟悉和抽象的事物则称为目标域。比如下面两个句子:the foundation of your argument does not have enough content to support your claims.the framework of yo

7、ur argument does not have enough substance to withstand criticism.这两个隐喻表达式体现了同一个概念隐喻argumrnt is a building。其中argument为目标域,building为源域。因为对我们来说,建筑物的结构更加清楚、熟悉,有地基、框架等等,所以我们倾向于按照建筑的结构来理解争论。以上面两首诗为例,萧诗的前两句“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把人的心灵比作田里的幼苗,就像幼苗需要灌溉,人心也需要,这就是这首诗的源域(种植庄稼)。而诗中的后两句和诗的题目“读书有所见作”已经告诉了我们“读书

8、”就是作者要说明的对象,也就是概念隐喻的目标域。而本文要讨论的第二首诗,从诗的第一句中的words就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读书,因此“读书”也就是目标域,源域就是eating and drinking。(二)经验基础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隐喻基于我们的身体经验。一切隐喻都有其经验基础,它为隐喻的存在提供理据,是跨域映射成立的基础。knowing is seeing是一个常见的概念隐喻,体现在很多日常表达式中。比如i see what you are seeing, his answer was clear,还有我们中国人常说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等等。这一概念隐喻的经验基础是我们在多数情况下是通过

9、视觉来认识一件事情的,而且一般来说我们总是更愿意相信亲眼所见的的东西。再来看本文讨论的两首诗歌,萧诗的隐喻基础是:读者的心灵被视为田地里的幼苗,书被视为灌溉幼苗的泉水,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读书的益处与不读书的坏处,以此告诫人们要热爱读书,并持之以恒。另一方面,dickinson诗的经验基础是食物可以提供营养,是每个人都需要的,用以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保持身体健康。人们需要通过吃东西来获得营养,来保证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书可以提供知识和智慧,知识和智慧对人的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人们通过读书学习知识获得智慧,因此得以拓宽眼界、丰富精神世界。经验基础为隐喻提供了推理基础,概念隐喻才得以成立。(三)跨域映

10、射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就是将源域的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这种映射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恒定原则”的制约,该原则的内容是“隐喻映射以一种与目标域的内在结构相吻合的方式保留了源域的意象图式结构。”4以一个例子来说明,life is a play这一概念隐喻,目标域是life,源域是play。play有丰富的内在结构,包括演员、舞台、布景、观众、导演、脚本等等。life is a play 就激活了一种对应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概念隐喻只是部分映射,life is a play 只是帮助我们理解了life 这一抽象概念的一个侧面,要完全理解这一概念,还需要借助其他的一些隐喻。这就是在第三部分会讨论的隐喻

11、的系统性,这里就不过多说明了。再来看本文讨论的两个语篇,萧诗中读书对应种植庄稼,那种植庄稼就要与读书的内在结构相对应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对应关系:dickinson的诗中,读书对应饮食,那么饮食就要与读书的内在结构相对应了,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的几组对应关系:这两个语篇都存在着一组对应关系,虽然两者对应的内容有着明显的区别,但都在内在结构上与目标域相一致,而且两首诗都是强调读书的对人的精神效用。三、概念隐喻的系统性一个概念隐喻有多个语言表达式,所以在语篇体现概念隐喻时,会有一系列次隐喻,它们围绕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构成一个隐喻体系,共同为传达隐喻中心思想服务。3比如前面曾提到过的life is

12、a journey这个隐喻,我们经常会看到以下的说法:he got a head start in life.hes without direction in his life.im at a crossroads in my life.hes gone through a lot in life.这些隐喻表达式都是在life is a journer这个概念隐喻之下产生的。除了上面所说的life is a play和life is a journey这两个概念隐喻之外,还有一些以life为目标域的隐喻,比如life is a dream,life is a river等,都是将一个比较具体、

13、内在结构较清晰的源域结构映射到相对抽象的目标域life之上,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life这一概念。因为概念隐喻的映射选择性,一个概念隐喻只会突出一个概念的某一方面,我们需要借助其他的隐喻才能完全理解某一概念。因此,所有这些有关life 的概念隐喻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一致的统一体,使我们对life的理解更加完整全面。再来看本文讨论的两首诗,萧詩中的良苗、泉水,各自对应人的心灵、知识和智慧;还有dickinson诗中的food,dust,wings和loosened spirit分别隐喻words,miserable condition,a book和liberated person,这一系列

14、次隐喻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在读书过程中坚持的重要性以及读书对我们精神的效用。四、概念隐喻的连贯性认知语言学认为现实世界通过认知实现系统化,形成一定的概念结构和语义系统,概念隐喻就是我们的一种认知方式,基于我们的生活经验。它就像看不见的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指挥者的角色,在心智中引导着我们的思维、行为,决定着我们的语言表达,同样也决定着我们生成连贯的语篇。而语篇之所以具有连贯性,主要是因为概念隐喻具有的统摄力,它能够有效地将它物与本物紧密连贯在一起。5对诗歌语篇的理解更需借助概念隐喻。本文讨论的两首诗歌中的隐喻都是源于我们的生活经验,是与外部世界互动的结果。萧诗中的概念

15、隐喻读书如种植庄稼,是新隐喻,即不是我们日常习惯性使用的隐喻。但是也有其经验基础,田里的幼苗需要泉水灌溉才能保持生机,正如我们的心灵需要知识和智慧的滋养。此外,培养幼苗到成熟收获,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劳动,否则,幼苗就会枯死,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反复体验这一事件所得出的经验,以此来隐喻读书必须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新知识,这一概念隐喻成为语篇取得连贯的心智基础,我们是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这里我们主要分析第二首dickinson的诗,因为它更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从诗中我们得到了precious words are food这一组映射,而这一隐喻是建立在ideas are food这个概念隐喻之上,这

16、样words和food就具有了结构上的相似性,都可以被吞食、消化,进而为我们提供营养。这正跟汉语中的“囫囵吞枣”、“贪多嚼不烂”相印证,都是源于同一个概念隐喻读书如饮食。同理,诗中所写的his spirit grew robust是建立在spirit is a person之上的,用人来隐喻精神,精神就具有了人的特征,比如可以通过饮食变得强壮。这些概念隐喻都是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是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因此我们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归根结底,概念隐喻源自生活经验,是互动体验的结果,主要还是其互动体验性决定了概念隐喻的连贯性。五、结语由于概念隐喻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因而它具有很强大的解释力,我们可以

17、用它来解释一些词语、句子及语篇。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使用了概念隐喻,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其目的就是利用概念隐喻的特性更形象的表达自己,同时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通过本文上面对两首诗歌的详细分析,可以看出这两首诗虽都是关于读书的,虽然两位诗人的国籍不同,所处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但二者的诗却有相同之处,都运用概念隐喻表明了读书对于人的精神和心理的滋养作用,体现了人类的认知普遍性。参考文献1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en .metaphors we live by.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2任绍曾. 概念隐喻和语篇连贯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38(2):91-1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