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知识流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_第1页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知识流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_第2页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知识流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_第3页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知识流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_第4页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知识流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知识流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    李梦 张宁宁摘要:随着技术的复杂化和产品的多样化,创新主体对外部知识的吸收能力会一定程度的影响其创新产出效率。本文构建了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知识流动模型,分析了网络中知识流动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有针对性的给出区域创新绩效提升策略,以帮助各创新主体更好的进行创新活动,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实现共赢。研究结果表明:当协同创新网络具有结构不稳定、主体多样性、知识异质性等特点时,网络中知识流动对创新绩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关键词: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知识流动;创新绩效基金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硕士研究生

2、科研创新项目“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空间分布及认知模型研究”(19ky0321)。引言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所在。随着技术的复杂化和产品的多样化,协同创新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协同创新网络是区域协同创新的网络模式,目前国内外有关协同创新网络的研究内容主要从协同创新网络的空间关联及分布、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特点及价值、协同创新网络对区域创新的作用、协同创新网络模型构建等几方面来展开。已有研究表明,协同创新网络结构对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1,2,但现有研究并未说明协同创新网络具体是怎么影响创新绩效的,网络中的哪些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比较大等问题。而此类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对区域协同创新网络进行有针对性

3、的调整,最大限度发挥网络结构的作用,以达到提升区域创新绩效的目的。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知识流动模型,探讨协同创新网络中知识的特点及知识流动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有针对性的给出区域创新绩效提升策略,以帮助各创新主体有选择的加入协同创新网络中,提升创新绩效,实现共赢。1、文献综述协同创新网络是区域创新的一种新模式,对协同创新网络进行研究有助于合理分配创新资源,提高创新管理效率及创新绩效。目前国内外有关协同创新网络的研究有很多,在协同创新网络的空间关联及分布研究上,宋旭光等3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已经发展成为高-高集聚的良性循环地带,西部欠发达地区则走向低-低集聚

4、的创新洼地;同时,中东部地区在空间上呈现集中分布趋势。我国区域创新空间关联呈现出“梯度”可达特征。在协同创新网络模型构建研究上,王聪等4提出并构建了基于人才聚集效应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模型,对该网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协同创新整体网络中,政府、高校和企业主体的网络密度较高,科研院所的网络密度相对偏低,削弱了各主体之间的联系。在协同创新网络结构效应研究上,范斐等5构造了协同创新研究的指标体系,借助能力结构关系模型,对我国1998-2011年省级区域的各项创新能力结构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省级区域的创新能力都呈现上升趋势。在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的影响研究上,ajay agrawal等6研究了网络

5、结构关系在促进知识流动方面的作用,研究发现:跨区域协同网络结构关系内知识流动的影响几乎是区域内的两倍,认为网络结构关系对知识流动模式具有决定性作用。综上所述,国内外对协同创新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协同创新网络的空间关联及分布、协同创新网络模型构建、协同创新网络结构效应、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的影响等几个方面。但对协同创新网络中知识流动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协同创新網络知识流动模型,并深入分析知识流动现象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2、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知识流动模型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中创新主体一般包括企业、政府、高校和研究所,各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不仅与自身具有的创新资源

6、及能力有关,还取决于对外部创新知识的吸收能力。协同创新网络中知识资源的类型一般包括技术知识、理论知识、研发知识、应用知识等,知识的多样性使得各创新主体很难同时掌握所有创新知识,因此协同创新网络中便出现了知识的流动现象,尤其是存在异质知识的网络结构,知识流动现象更加明显。已有研究表明7,协同创新网络结构中异质知识的存在,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异质知识的流动可以缩短协同创新网络中各创新主体内部知识迭代周期,使各创新主体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创新知识资源,从而丰富创新技能、提升创新绩效。为了促进各创新主体对外部创新知识的吸收能力,现构建协同创新网络知识流动模型,如图1所示。在图1所示的协同创新

7、网络知识流动模型中,协同创新网络中的创新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研究所等等;各创新主体具有的知识资源存在差异,因此网络内部各主体之间发生知识流动现象,且网络中存在的异质知识越多,知识流动显现越明显;该网络内部各创新主体之间发生的知识流动现象称为知识转移。除此之外,此模型中还包含协同创新网络与产品或服务之间的知识流动现象,以及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整体之间的知识流动现象;协同创新网络中的知识流向最终产品或服务称为知识使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整体之间发生的知识流动现象称为知识扩散。3、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知识流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由上文已知协同创新网络之间会发生知识流动现象,那么知识流动是怎样影响创新绩效的呢

8、?知识流动一定会带来创新绩效的提升吗?接下来本文将针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建立初期,网络结构尚不稳定,网络中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也是初步建立,网络中存在大量的异质知识,网络内部发生明显的知识流动现象,各创新主体不断吸收外部异质知识,以增强自身创新能力,提高创新产出效率,进而提升区域创新绩效。此时协同创新网络中知识流动对区域创新绩效具有明显促进作用。随着网络的发展,该网络的结构逐渐稳定,网络中各创新主体之间已形成一种密切的合作关系,各创新主体已最大限度的吸收外部知识资源,网络中已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知识,此时网络中知识流动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不再明显。若该网络有新的创新主体加入,

9、且新加入的主体携带不同于网络中其他主体已具备的知识,该网络的稳定状态被打破,那么该网络中会再次发生明显的知识流动现象,各创新主体的创新产出效率进一步提高,区域创新绩效再次提升。此时网络中知识流动对区域创新绩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一段时间之后,该网络再次趋于稳定状态,网络中知识流动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再次不明显。若网络中的创新主体各自通过学习、培训等途径获得新的知识资源,网络中再次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知识,各主体之间再次发生明显的知识流动现象,知识流动对区域创新绩效再次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协同创新网络中知识流动不一定对区域创新绩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只有在协同创新网络建立初期(网络结构尚不

10、稳定),有新的创新主体加入(主体多样性),各创新主体不断获得新知识(知识多样性)这几种情况下,协同创新网络中知识流动对区域创新绩效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4、区域创新绩效提升策略(1)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建立初期,各创新主体尽量多开展创新活动。协同创新网络建立初期,网络结构尚不稳定,网络中存在大量的异质知识,此时各创新主体应该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借助网络中异质知识的流动现象,最大限度吸收外部知识资源,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产出效率,进而提升区域创新绩效。(2)协同创新网络结构趋于稳定时,要主动吸引其他创新主体的加入。新创新主体的加入会打破原网络结构的稳定状态,使网络中再次存在异质知识,异质知识在各创

11、新主体之间流动,从而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创新绩效提升。若很难再吸引其他创新主体的加入,也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新的协同创新网络。(3)网络中知识异质性不明显时,各创新主体应主动采取措施获得新知识。网络中异质知识的存在是知识流动的前提,异质知识不存在时,知识流动带来的创新绩效提升效果不明显。因此在网络中知识异质性不明显时,各创新主体通过学习、培训等获得新知识,使网络中再次具有不同的知识,增强知识流动对创新绩效的促进效果。5、结束语随着技术的复杂化和知识的多样化,创新主体想要完成一项创新活动,必须在自身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吸收外部创新知识资源。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协同创新网络知识流

12、动模型,分析了网络中知识流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协同创新网络具有结构不稳定、主体多样性、知识多样性等特点时,网络中知识流动对创新绩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来验证网络中知识流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将是下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参考文献:1 何晓清.创新网络演化视角下的区域创新机制研究以高技术产业和中低技术产业为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7,29(01):22-31.2 佘茂艳,王元地,杨雪.双向创新网络、网络特征及区域创新绩效j.软科学,2018,32(11):59-64.3 宋旭光,赵雨涵.中国区域创新空间关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

13、18,35(07):22-40.4 王聪,周立群,朱先奇,等.基于人才聚集效应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研究j.科研管理,2017,38(11):27-37.5 范斐,杜德斌,游小珺,等.基于能力结构关系模型的区域协同创新研究j.地理科学,2015,35(01):66-74.6 ajay agrawal,iain cockburn,john mchale. gone but not forgotten: knowledge flows, labor mobility, and enduring social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6,6(5):571-591.7 simon rodan,charles galunic.more than network structure: how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