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定理评课_第1页
动能定理评课_第2页
动能定理评课_第3页
动能定理评课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反思促成长一一动能 动能定理一课评析6月6日,我工作以来第一次上考评课,看了录像后认真听取了评委老师们 的意见,结合他们的意见乂再反复观看了录像。 下面谈谈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感 受及体会。本次公开课教案的设计花了不少时间,先是看课本、看大纲对有关知识点的 要求,然后做了一些配套习题,再查阅资料。按照初步构想完成教案后,反复修 改。最开始我的引入部分有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是让两个学生模拟日常生活中 不小心发生的碰撞,引出运动的物体能对外做功而具有能, 从而引出动能。此方 案的优点是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 亲身体验碰撞过程,提高学生们的兴趣。缺点 是可能有点危险,且人与人之间的碰撞和物体间发生的碰撞

2、稍有区别,用它说明 运动的物体能对外做功不够科学严密。在征求师傅李东老师的意见时,他认为第 二方案由小李飞刀引出动能很新颖, 比第一方案要好。从实际课堂教学来看,此 设计是成功的,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准备中碰到的第二个问题是演示实验。 书中 的演示实验是让滑块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推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做功。由于气垫导轨需要用气泵充气,且导轨放在桌面上要高出桌面很多, 要让它们很好地连接 也有困难。书中实验最大的优点是严密、精确,缺点是仪器有些复杂,实际操作 中不方便处理。由于这个实验只需粗略验证质量、速度与动能之间定性的关系。实验要分四次进行,前两次保证质量相同而速度不同,后两次速度相同而质量不 同

3、。根据计算,滑块释放时高度大则滑到底端的速度大,高度相同则速度相同, 与斜面是否光滑没有关系。我想把导轨换成普通的斜面,但在实验室做此实验时 发现斜面的倾角必须在比较大的时候滑块才能滑下, 且斜面与桌面的衔接不够平 滑,滑块碰到桌面后能量损失太大,效果不明显。因为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 要小得多,我接着尝试用圆筒代替滑块。虽然现象明显,但稳定性不够好,圆筒 很容易滚出斜面的边界而不能与木块碰撞。要增强稳定性只能采用斜槽轨道代替 斜面,用铁球代替滑块。经过多次实验,调节好斜槽轨道的高度,铁球最佳释放 高度才将演示实验的问题解决。在授课中,实验一次成功,存在的缺点是轨道狭 窄,铁球较小,坐在后面的

4、学生难以观察活楚。在定性验证后,分两个阶段给出 八个小问题,循序渐进,步步加深,先让学生讨论,接着推导动能与速度和质量 之间定量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因此要花较长的时间。在讨论结束后 请代表发言遗憾的是当时只有一位代表发言应该多让几位同学发表意见。在 学生推导后展示了一位学生的推导过程, 并在黑板上将规范的过程写了一遍。 此 重点应该是突出出来了。根据推导结果引出了动能的公式,从而讲解动能这一概 念。根据动能的公式将推导结果变换后引出动能定理。基本知识点的讲解用了 30分钟左右。在讲解动能定理后进行练习,练习中要求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解 决问题,并将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练习点评后小结。从整

5、个教学设计上来看,需 要改进的地方是将动能的公式提到引出动能的概念之后,会使课更加紧凑。而我把它放在推导之后,在给出动能的概念到给出动能的公式之间穿插了举例、演示实验和推导,过渡时间过长。课堂气余总的来说比较好,但比平时差。主要原因是有老师听课,学生显得 有些拘束;我对学生在这种场合可能做出的反应还不够了解。开头一段时间气余 很活跃,但到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之后举手的人偏少。开始我以为他们都没懂,但 让他们一起说时发现一般的同学都懂了, 只不过害怕出错而不敢说。这种情况下 部分问题应该集体回答,另外适当的时候可以点名提问,以举手为辅。从板书来看,还是比较有条理,但我注意到几个细节。一是有两次差点伸

6、手 去擦字,二是板书后手放下时定力不够,来回摆动几次,显得轻飘随意。体态语 方面还算自然,课堂表达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口音较重,有的语言说得不够恰 当。如在学生猜测出速度越大时动能越大,我随口说了一句:“未免太主观臆断了吧?请看实验。”本来学生的猜测是对的,这样说可能会打消他们思维的积极 性。若改为:“你们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实验之后即可分晓。”这样能更好地 制造悬念,吊其胃口,增长他们的热情,很好地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实验上来。 在讲解完例题后,询问学生有没有弄懂此问题,一共问了两遍,显得有些罗嗦。课堂上通过提问,查看学生的推导过程,对学生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了 基本了解,并根据进度进行了

7、及时的调整,原计划设计的两道计算题减为一道。 从学生们填的调查表来看,教学效果较好,他们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此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教学设计,以及师生间的互动配合。另外教学上我 在尝试自己的风格。如上课铃响后根据新的课堂常规,不让学生喊:“老师好!” 而改为口号:“懒惰去无踪,人才更出众。”这样改的目的:一是通过动口这一 身体上的动作让他们提醒自己上课了,以集中注意力。二是对他们的鼓励与教育。 这句话简单爽口,是根据大家都很熟悉的广告词改编的。 学生是需要鼓励的,这 句话不需要老师解释,他们也明白是在鼓励他们做一个勤奋学习的人。 这是从去 年期中考试前就采用的一种方法,当然有时候形式会有些调整。如

8、写两白字左右 关于自己求学经历、农村生活等方面的文稿,利用预备后的两分钟在学生面前脱 稿朗诵。这也算师生问的一种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对我的了解,同时也应该是对 他们思想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 每当读起这些自己写的短文时,学生们十分专 注,我也更加激动。这样当上课铃响时,我们已经进入了状态。此堂课的引入中 临时设计了流行音乐我不是黄蓉的两句歌词,再引出大家都很感兴趣的小李 飞刀。语言上刻意加以揣摩修饰,让物理充满理性的语言搀杂一些充满活力饱含 文学色彩的语言。在举例中,在例题中都能体现这一点。如在讲解完动能定理时, 原来设计的台词是:“以上是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现在进入下一个环节学以 致用,谁与争

9、锋,请看大屏幕。”因为人的注意力只能集中一段时间,一段时 问后会不自觉地分散。我根据自己做学生时比较喜欢的风格而设计了此台词以唤 起学生的注意。此台词模仿电视中的主持人,跟前面的讲解风格大不相同,学生 听到此话会集中精神看屏幕上的题目。 可惜的是在实际讲课时,因担心与课堂知 识教学关系不大的语言会让听课老师觉得不够严肃而且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 没有说出来。但我认为只要注意时机是利大于弊的。当学生注意力已经很集中时, 这方面的俏皮话不讲为好,但当学生的注意力不那么集中时,适当地活跃余围会 取到很好的效果。原计划设计的最后一道题目较难, 因此题目上方打下了 “超越 自我”四个字,以期激起学生的斗志

10、。以前类似的还用过“实战演练”、“芝麻 开门”、“过关斩将”等。在师生互动方面,组织了讨论,让学生动手推导计算, 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想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引入到总结,再到布置作业, 整堂课应该是很完整的。此次课堂上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有:1. 应变能力有待加强。当学生的回答和自己所设想的大相径庭时,教师该怎么做?因为教学中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 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什么样的回答 都可能出现。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一堂课上,一体育生(成绩较 差)举手回答思考题:“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在设计此问题时我以为 他们很容易回答出是由于做功,因为前一节讲了做功和能量转化的关系。 可他

11、回 答:“因为速度变大了”。此回答也不算错,但我急于让他说出正确结果,而将 他的话堵住了。其实此时可以很好的加以引导。“速度为什么会变大呢? ” “因为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物体做加速运动。”“那合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吗? ” “相同。” “力对物体有没有做功呢? ” “做了功。”从而可以很自然 引导到做功上来。同样的心态还出现在另一个问题上:“如果物体动能不变,贝U合力做功为零,所以合力为零。这种想法正确吗? ”他的回答是:合力为零,物 体不运动,因此位移为零,所以动能不变。当听完前半句我就知道他思考问题的 方向错误,且没有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基本关系。这是我完全没有意料到的回答, 因此显

12、得有些急躁。在他说完前半句时,我立即抢话插了一句:“是这样分析的吗? ”当我意识到应该让他说完时,才停止了插话。在教学中,打断学生的话是 很不好的,在让其他同学指出他的错误时我对他说:“没关系,请坐下继续思考。” 还有学生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导致冷场怎么办?应该提前有相关的策略来保障。 讲完基本知识点只剩十多分钟时,考虑到最后一道题目不可能讲完便故意放慢了 讲解速度,而没有将此题呈现给学生。最好的处理方式应该将此题展示出来, 作 为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这样课堂容量才得到了充分的扩展。 这都反应出我对 问题的应变不够灵活,经验缺乏。2. 没有及时抓住机会,让学生进行思想交锋。如让学生判断物体的速

13、度变化时动能是否一定会发生变化,一位学生回答后有同学持反对意见, 此时应该让 持反对意见的学生发言。让他们的思想碰撞交锋,自己得出正确结果。老师只需 最后做出评价,这样处理课堂会更活跃,同时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也会更为深刻。3 .给学生读题。老师一般情况下不应该给学生读题,可以让学生自己看题, 或让一个学生代表读题,难的问题可让他们找出题目已知条件,引导他们分析。 平常上课,为了加快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我常常代为读题,这是一种不好的做法。 老师读题能通过重音突出重点,而学生自己读题则需要更多地去思考。 在辅导中 就有这样的情况,学生说某题不会做,但老师将题目读一遍后,他就知道该怎么 做了,原因是他没

14、有读懂题意。常常给学生读题,会让学生形成依赖心理,削弱 他们对题目的理解能力。4. 虽然课上不紧张,但还不够成熟老练,不能像没人听课那样放得开。5. 没有持教鞭,用手指示屏幕上的内容时不够明确,且容易挡住学生视线。6. 口音较重。针对以上优缺点,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1. 继续加强课前的准备工作。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要备好一堂 课需要对教材和大纲进行研究把握,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学生的课堂活动有 具体明确的计划。有人说,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我觉得好的教案也是不断修 改完善出来的。这要求平时要多积累资料素材,到要用的时候才顺手。2. 多和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多让他们反馈老师存在的问 题,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师生之间达成默契,保障备课中所设计的活动 能顺利开展,课上得双方都满意。3. 继续探索适合自己的讲课风格。此风格应该受学生欢迎,且能有效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