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小学毕业总复习例题选讲_第1页
2010年小学毕业总复习例题选讲_第2页
2010年小学毕业总复习例题选讲_第3页
2010年小学毕业总复习例题选讲_第4页
2010年小学毕业总复习例题选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例题选讲例1 图65中的几何体是一个正方体,图66是这个正方体的一个平面展开图,图67(a)、(b)、(c)也是这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但每一展开图上都有四个面上的图案没画出来,请你给补上。分析与解:从图65和图66中可知: 与;与;与互相处于相对面的位置上。只要在图67(a)、(b)、(c)三个展开图中,判定谁与谁处在互为对面的位置上,则标有数字的四个空白面上的图案便可以补上。先看图67中的(a),仔细观察可知,1与4,3与处在互为对面的位置上。再看图67中的(b),同上,1与3,2与处在互为对面的位置上。最后再看图67中的(c),同上,1与,2与4处在互为对面的位置上。图67(a)、(

2、b)、(c)标有数字的空白面上的图案见图68中的(a)、(b)、(c)。例2 图69中的几何体是一个长方体,四边形APQC是长方体的一个截面(即过长方体上四点A、P、Q、C的平面与长方体相交所得到的图形),P、Q分别为棱A1B1、B1C1的中点,请在此长方体的平面展图上,标出线段AC、CQ、QP、PA来。分析与解:只要能正确画出图69中长方体的平面展开图,问题便能迎刃而解。图610中的粗实线,就是题目中所要标出的线段AC、CQ、QP、PA。例3 在图611中,M、N是圆柱体的同一条母线上且位于上、下底面上的两点,若从M点绕圆柱体的侧面到达N,沿怎么样的路线路程最短?分析与解:沿圆柱体的母线MN

3、将圆柱的侧面剪开铺平,得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见图612,从M点绕圆柱体的侧面到达N点。实际上是从侧面展开图的长方形的一个顶点M到达不相邻的另一个顶点N。而两点间以线段的长度最短。所以最短路线就是侧面展开图中长方形的一条对角线,见图612和图613。例4 图614中的几何体是一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若在它的各个面的中心位置上,各打一个直径为2厘米,深为1厘米的圆柱形的孔,求打孔后几何体的表面积是多少(=3.14)?分析与解:因为正方体的棱长为2厘米,而孔深只有1厘米,所以正方体没有被打透。这一来打孔后所得几何体的表面积,等于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再加上六个完全一样的圆柱的侧面积、这六个圆柱的高为1

4、厘米,底面圆的半径为1厘米。正方体的表面积为42×6=96(平方厘米)一个圆柱的侧面积为2×1×1=6.28(平方厘米)几何体的表面积为96+6.28×6=133.68(平方厘米)答:(略)例5 图615是由18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几何体,求此几何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分析与解:从图615中可以看出,18个小正方体一共摆了三层,第一层2个,第二层7个,因为18-7-2=9,所以第三层摆了9个。另外,上、下两个面的表面积是相同的,同样,前、后;左、右两个面的表面积也是分别相同的。因为小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所以上面的表面积为12×9=9(平

5、方厘米)前面的表面积为12×8=8(平方厘米)左面的表面积为12×7=7(平方厘米)几何体的表面积为9×2+8×2+7×2=答:(略)例6 图616中所示图形,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0厘米的装有一部分水的圆柱形玻璃杯,水中放着一个底面直径为6厘米,高20厘米的一个圆锥体铅锤,当铅锤从水中取出后,杯里的水将下降几厘米?(=3.14)分析与解:因为玻璃杯是圆柱形的,所以铅锤取出后,水面下降部分实际是一个小圆柱,这个圆柱的底面与玻璃杯的底面一样,是一直径为20厘米的圆,它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铅锤的体积,这个小圆柱的高就是水面下降的高度。因为圆锥形铅锤的体

6、积为设水面下降的高度为x,则小圆柱的体积为x(20÷2)2×x=100x(立方厘米)所以有下列方程:60=100x,解此方程得:x=0.6(厘米)答:铅锤取出后,杯中水面下降了0.6厘米。例7横截面直径为2分米的一根圆钢,截成两段后,两段表面积的和为75.36平方分米,求原来那根圆钢的体积是多少(=3.14)?分析与解:根据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体积=底面积×高。假设圆钢长为x,因为将圆钢截成两段后,两段表面积的和,等于圆钢的侧面积加上四个底面圆的面积,所以有下面式子:2×(2÷2)×x+4×(2÷2)2 =2x+4根

7、据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可得下面方程:2x+4=75.36解方程:圆钢的体积为×(2÷2)2×1031.4(立方分米)答:(略)。例8 一个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半径为10厘米、圆心角为216°的扇形,求此圆锥的体积是多少(=3.14)?分析与解:要想求出圆锥的体积,就要先求出它的底面圆的半径与高。按题意画图617。在图617中,字母R、h分别表示底面圆的半径和圆锥体的高,根据弧长公式:弧长=2R×n÷360(这里R是圆的半径,n为弧所对圆心角的度数),便可求出弧长来。这个弧长就是底面圆的周长,再利用周长公式,就可求出底面圆的半径R。

8、另外从图617中可以看出:圆锥的高、母线、底面圆的半径正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便可求出圆锥的高h。所以 2R=12,得R=6(厘米)在直角三角形中,根据勾股定理有:102=h2+R2,即h2=102-R2 =100-36=64,h=8(厘米)答:(略)例9 图618中的图形是一个正方体,H、G、F分别是棱AB、AD、AA1的中点。现在沿三角形GFH所在平面锯掉正方体的一个角,问锯掉的这块的体积是原正方体体积的几分之几?分析与解:因为锯掉的是立方体的一个角,所以HA与AG、AF都垂直。即HA垂直于三角形AGF所在的立方体的上底面,实际上锯掉的这个角,是以三角形AGF为底面,H为顶点的

9、一个三棱锥,如果我们假设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正方体的体积为a3。三棱锥的底面是直角三角形AGF,而角FAG为90°,G、F又分别为AD、而三棱锥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与高的乘积再除以3,所以锯掉的那一角的体积为答:(略)例10 图619是一个里面装有水的三棱柱封闭容器,图620是这个三棱柱的平面展开图。当以A面作为底面放在桌面上时,水高2厘米,如果以B面与C面分别作为底面放在桌面上时,水面高各为多少厘米?分析与解:我们先求以A面作为底面放在桌面上时容器内的水的体积。此时水的体积,与以梯形FJQP为底面、JI为高的棱柱的体积相等。棱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从图620可以看出,此棱柱的高JI

10、为12厘米,梯形FJQP的下底FJ为3厘米,高QJ为2厘米。因为PTJQ是个长方形,所以QJ=PT=2厘米,而Q点是GJ的中点,PQ平行于FJ,这样可以推算出QP为FJ的一半,为1.5厘米,这一来梯形FJQP的面积为以C面为底面时,水的体积与以C(即三解形EHI)为底面,高为某数值此时水面的高度为:54÷6=9(厘米)以B面作为底面时,原来以A面为底面时不装水的那一部分,现在应装水,原来装水的某一部分现在应空出来,下面来讨论这两份之间的数量关系。为方便起见,我们把C面适当放大成图621,在图621中,因为PQ平行于FJ,PT垂直于FJ,所以JQPT是一长方图6ZI形,故JQ、PT、Q

11、G的长都是2厘米,TJ、PQ的长为1.5厘米,因为FJ长为3厘米,所以FT的长也为1.5厘米,这一来三角形FPT与PQG的形状一样,面积相等。这便说明原来以三角形PFT为底面,JI为高的装水的棱柱的体积,与现在以三角形PQG为底面,JI为高装水的棱柱的体积是相等的。所以以B面为底面时,水面的高度等于PQ的长度,即水面高为1.5厘米。答:(略)第八讲 比和比例关系比和比例,是小学数学中的最后一个内容,也是学习更多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有了“比”这个概念和表达方式,处理倍数、分数等问题,要方便灵活得多.我们希望,小学同学学完这一讲,对“除法、分数、比例实质上是一回事,但各有用处”有所理解.

12、这一讲分三个内容:一、比和比的分配;二、倍数的变化;三、有比例关系的其他问题.一、比和比的分配最基本的比例问题是求比或比值.从已知一些比或者其他数量关系,求出新的比.例1 甲、乙两个长方形,它们的周长相等.甲的长与宽之比是32,乙的长与宽之比是75.求甲与乙的面积之比.解:设甲的周长是2.甲与乙的面积之比是答:甲与乙的面积之比是864875.作为答数,求出的比最好都写成整数.例2 如右图,ABCD是一个梯形,E是AD的中点,直线CE把梯形分成甲、乙两部分,它们的面积之比是107.求上底AB与下底CD的长度之比.解:因为E是中点,三角形CDE与三角形CEA面积相等.三角形ADC与三角形ABC高相

13、等,它们的底边的比ABCD=三角形ABC的面积三角形ADC的面积 =(10-7)(7×2)= 314.答:ABCD=314.两数之比,可以看作一个分数,处理时与分数计算几乎一样.三数之比,却与分数不一样,因此是这一节讲述的重点.例3 大、中、小三种杯子,2大杯相当于5中杯,3中杯相当于4小杯.如果记号表示2大杯、3中杯、4小杯容量之和,求与之比.解:大杯与中杯容量之比是52=104,中杯与小杯容量之比是43,大杯、中杯与小杯容量之比是1043.=(10×2+4×3+3×4)(10×5+4×4+3×3)=4475.答:两者容量

14、之比是4475.把52与43这两个比合在一起,成为三样东西之比1043,称为连比.例3中已告诉你连比的方法,再举一个更一般的例子.甲乙=35,乙丙=74,35=3×75×7=2135,74=7×54×5=3520,甲乙丙=213520.花了多少钱?解:根据比例与乘法的关系,连比后是甲乙丙=2×163×163×2=324863.答:甲、乙、丙三人共花了429元.例5 有甲、乙、丙三枚长短不相同的钉子,甲与乙,而它们留在墙外的部分一样长.问:甲、乙、丙的长度之比是多少?解:设甲的长度是6份.x=54.乙与丙的长度之比是而甲与乙的

15、长度之比是 65=3025. 甲乙丙=302526.答:甲、乙、丙的长度之比是302526.于利用已知条件65,使大部分计算都整数化.这是解比例和分数问题的常用手段.例6 甲、乙、丙三种糖果每千克价分别是22元、30元、33元.某人买这三种糖果,在每种糖果上所花钱数一样多,问他买的这些糖果每千克的平均价是多少元?解一:设每种糖果所花钱数为1,因此平均价是答:这些糖果每千克平均价是27.5元.上面解法中,算式很容易列出,但计算却使人感到不易.最好的计算方法是,用22,30,33的最小公倍数330,乘这个繁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就有:事实上,有稍简捷的解题思路.解二:先求出这三种糖果所买数量之比.不妨

16、设,所花钱数是330,立即可求出,所买数量之比是甲乙丙=151110.平均数是(15+11+10)÷3=12.单价33元的可买10份,要买12份,单价是下面我们转向求比的另一问题,即“比的分配”问题,当一个数量被分成若干个数量,如果知道这些数量之比,我们就能求出这些数量.例7 一个分数,分子与分母之和是100.如果分子加23,分母加32,解:新的分数,分子与分母之和是(10+23+32),而分子与分母之比23.因此例8 加工一个零件,甲需3分钟,乙需3.5分钟,丙需4分钟,现有1825个零件要加工,为尽早完成任务,甲、乙、丙应各加工多少个?所需时间是多少?解:三人同时加工,并且同一时

17、间完成任务,所用时间最少,要同时完成,应根据工作效率之比,按比例分配工作量.三人工作效率之比是他们分别需要完成的工作量是所需时间是700×3=2100分钟)=35小时 .答:甲、乙、丙分别完成700个,600个,525个零件,需要35小时.这是三个数量按比例分配的典型例题.例9 某团体有100名会员,男会员与女会员的人数之比是1411,会员分成三个组,甲组人数与乙、丙两组人数之和一样多.各组男会员与女会员人数之比是:甲:1213,乙:53,丙:21,那么丙有多少名男会员?解:甲组的人数是100÷2=50(人).乙、丙两组男会员人数是 56-24=32 (人).答:丙组有12

18、名男会员.上面解题的最后一段,实质上与“鸡兔同笼”解法一致,可以设想,“兔例10 一段路程分成上坡、平路、下坡三段,各段路程长之比依次是123.小龙走各段路程所用时间之比依次是456.已知他上坡时速度为每小时3千米,路程全长50千米.问小龙走完全程用了多少时间?解一:通常我们要求出小龙走平路与下坡的速度,先求出走各段路程的速度比.上坡、平路、下坡的速度之比是走完全程所用时间答:小龙走完全程用了10小时25分.上面是通常思路下解题.123计算中用了两次,似乎重复计算,最后算式也颇费事.事实上,灵活运用比例有简捷解法.解二:全程长是上坡这一段长的(1+2+3)=6(倍).如果上坡用的时设小龙走完全

19、程用x小时.可列出比例式 二、比的变化已知两个数量的比,当这两个数量发生增减变化后,当然比也发生变化.通过变化的描述,如何求出原来的两个数量呢?这就是这一节的内容.例11 甲、乙两同学的分数比是54.如果甲少得22.5分,乙多得22.5分,则他们的分数比是57.甲、乙原来各得多少分?解一:甲、乙两人的分数之和没有变化.原来要分成5+4=9份,变化后要分成5+7=12份.如何把这两种分法统一起来?这是解题的关键.9与12的最小公倍数是36,我们让变化前后都按36份来算.54=(5×4)(4×4)=2016.57=(5×3)(7×3)=1521.甲少得22.

20、5分,乙多得22.5分,相当于20-15=5份.因此原来甲得22.5÷5×20=90(分),乙得 22.5÷5×16=72(分).答:原来甲得90分,乙得72分.我们再介绍一种能解本节所有问题的解法,也就是通过比例式来列方程.解二:设原先甲的得分是5x,那么乙的得分是4x.根据得分变化,可列出比例式.(5x-22.5)(4x+22.5)=57即 5(4x+22.5)=7(5x-22.5)15x=12×22.5 x=18.甲原先得分18×5=90(分),乙得18×4=72(分).解:其他球的数量没有改变.增加8个红球后,红球与

21、其他球数量之比是5(14-5)=59.在没有球增加时,红球与其他球数量之比是1(3-1)=12=4.59.因此8个红球是5-4.5=0.5(份).现在总球数是答:现在共有球224个.本题的特点是两个数量中,有一个数量没有变.把12写成4.59,就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本题也可以列出如下方程求解:(x+8)2x=59.例13 张家与李家的收入钱数之比是85,开支的钱数之比是83,结果张家结余240元,李家结余270元.问每家各收入多少元?解一:我们采用“假设”方法求解.如果他们开支的钱数之比也是85,那么结余的钱数之比也应是85.张家结余240元,李家应结余x元.有240x=85,x=150(元)

22、.实际上李家结余270元,比150元多120元.这就是85中5份与83中3份的差,每份是120÷(5-3)=60.(元).因此可求出答:张家收入720元,李家收入450元.解二:设张家收入是8份,李家收入是5份.张家开支的3倍与李家开支的8倍的钱一样多.画示意图:张家开支的3倍是(8份-240)×3.李家开支的8倍是(5份-270)×8.从图上可以看出5×8-8×3=16份,相当于 270×8-240×3=1440(元).因此每份是1440÷16=90(元).张家收入是90×8=720(元),李家收入是9

23、0×5=450(元).本题也可以列出比例式:(8x-240)(5x-270)=83.然后求出x.事实上,解方程求x的计算,与解二中图解所示是同一回事,图解有算术味道,而且一些数量关系也直观些.例14 A和B两个数的比是85,每一数都减少34后,A是B的2倍,求这两个数.解:减少相同的数34,因此未减时,与减了以后,A与B两数之差并没有变,解题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点.85,就是8份与5份,两者相差3份.减去34后,A是B的2倍,就是21,两者相差1.将前项与后项都乘以3,即21=63,使两者也相差3份.现在就知道34是8-6=2(份)或5-3=2(份).因此,每份是342=17.A数是17

24、×8=136,B数是17×5=85.答:A,B两数分别是136与85.本题也可以用例13解一“假设”方法求解,不过要把减少后的21,改写成84.例15 小明和小强原有的图画纸之比是43,小明又买来15张.小强用掉了8张,现有的图画纸之比是52.问原来两人各有多少张图画纸?解一:充分利用已知数据的特殊性.4+3=7,5+2=7,15-8=7.原来总数分成7份,变化后总数仍分成7份,总数多了7张,因此,新的1份=原来1份+1原来4份,新的5份,5-4=1,因此新的1份有15-1×4=11(张).小明原有图画纸11×5-15=40(张),小强原有图画纸11&#

25、215;2+8=30(张).答:原来小明有40张,小强有30张图画纸.解二:我们也可采用例13解一的“假设”方法.先要将两个比中的前项化成同一个数(实际上就是通分)43=201552=208.但现在是208,因此这个比的每一份是当然,也可以采用实质上与解方程完全相同的图解法.解三:设原来小明有4“份”,小强有3“份”图画纸.把小明现有的图画纸张数乘2,小强现有的图画纸张数乘5,所得到的两个结果相等.我们可以画出如下示意图:从图上可以看出,3×5-4×2=7(份)相当于图画纸15×2+8×5=70(张).因此每份是10张,原来小明有40张,小强有30张.例

26、11至15这五个例题是同一类型的问题.用比例式的方程求解没有多大差别.用算术方法,却可以充分利用已知数据的特殊性,找到较简捷的解法,也启示一些随机应变的解题思路.另外,解方程的代数运算,对小学生说来是超前的,不容易熟练掌握.例13的解一,也是一种通用的方法.“假设”这一思路是很有用的,希望读者能很好掌握,灵活运用.从课外的角度,我们更应启发小同学善于思考,去找灵巧的解法,这就要充分利用数据的特殊性.因此我们总是先讲述灵巧的解法,利于心算,促进思维.例16 粗蜡烛和细蜡烛长短一样.粗蜡烛可以点5小时,细蜡烛可以点4小时.同时点燃这两支蜡烛,点了一段时间后,粗蜡烛长是细蜡烛长的2倍.问这两支蜡烛点

27、了多少时间?我们把问题改变一下:设细蜡烛长度是2,每小时点等需要时间是答:这两支蜡烛点了3小时20分.把细蜡烛的长度和每小时烧掉的长度都乘以2,使原来要考虑的“2倍”变成“相等”,思考就简捷了.解这类问题这是常用的技巧.再请看一个稍复杂的例子.例17 箱子里有红、白两种玻璃球,红球数是白球数的3倍多2只.每次从箱子里取出7只白球,15只红球,经过若干次后,箱子里剩下3只白球,53只红球,那么,箱子里原来红球数比白球数多多少只?解:因为红球是白球的3倍多2只,每次取15只,最后剩下53只,所以对3倍的白球,每次取15只,最后应剩51只.因为白球每次取7只,最后剩下3只,所以对3倍的白球,每次取

28、7×321只,最后应剩 3×3 9只.因此.共取了(51- 3×3)÷(7×3-15) 7(次).红球有 15×7 53 158(只).白球有 7×7352(只).原来红球比白球多 158-52106(只).答:箱子里原有红球数比白球数多106只.三、比例的其他问题 ,这里必须用分数来说,而不能用比.实际上它还是隐含着比例关系:(甲-7)乙= 23.因此,有些分数问题,就是比例问题.加33张,他们两人取的画片一样多.问这些画片有多少张?答:这些画片有261张.解:设最初的水量是1,因此最后剩下的水是样重,就有因此原有水的重量

29、是答:容器中原来有8.4千克水.例18和例19,通常在小学数学中,叫做分数应用题.“比”有前项和后项,当两项合在一起写成一个分数后,才便于与其他数进行加、减运算.这就是把比(或除法)写成分数的好处.下面一个例题却是要把分数写成比,计算就方便些.例20 有两堆棋子, A堆有黑子 350个和白子500个, B堆有黑子 堆中拿到 A堆黑子、白子各多少个?子100个,使余下黑子与白子之比是(40-100)10031.再要从 B堆拿出黑子与白子到A堆,拿出的黑子与白子数目也要保持31的比.现在 A堆已有黑子 350 100 450个),与已有白子500个,相差从B堆再拿出黑子与白子,要相差50个,又要符

30、合31这个比,要拿出白子数是50÷(3-1)25(个).再要拿出黑子数是 25×3 75(个).答:从B堆拿出黑子 175个,白子25个.人,问高、初中毕业生共有多少人?解一:先画出如下示意图:6-51,相当于图中相差 17-125(份),初中总人数是 5×630份,因此,每份人数是520÷(30-17)= 40(人).因此,高、初中毕业生共有40×(1712) 1160(人).答:高、初中毕业生共1160人.计算出每份是例21与例14是完全一样的问题,解一与例14的解法也是一样的.(你是否发现?)解二是通常分数应用题的解法,显然计算不如解一简

31、便.例18,19,20,21四个例题说明分数与比例各有好处,你是否从中有所心得?当然关键还是在于灵活运用.下的钱共有多少元?解:设钢笔的价格是1.这样就可以求出,钢笔价格是张剩下的钱数是李剩下的钱数答:张、李两人剩下的钱共28元.题中有三个分数,但它们比的基准是不一样的.为了统一计算单位,设定钢笔的价格为1.每个人原有的钱和剩下的钱都可以通过“1”统一地折算.解分数应用题中,设定统一的计算单位是常用的解题技巧.作为这一讲最后的内容,我们通过两个例题,介绍一下“混合比”.用100个银币买了100头牲畜,问猪、山羊、绵羊各几头?这是十八世纪瑞士大数学家欧拉(17071783)提出的问题.们设1头猪

32、和5头绵羊为A组,3头山羊和2头羊绵为B组.A表示A组的数,B表示B组的数,要使(1 5)× A(3 2)× B100,或简写成 6A5B100.就恰好符合均价是1.类似于第三讲鸡兔同笼中例17,很明显,A必定是5的整数倍.A5, B 4, 6×5 5×450,50是 100的约数,符合要求.A5,猪 5头,绵羊 25头,B=4,山羊12头,绵羊8头.猪山羊绵羊=512(258).现在已把15和32两种比,组合在一起通常称为混合比.要注意,这样的问题常常有多种解答.A= 5, B14或 A15,B2才能产生解答,相应的猪、山羊、绵羊混合比是54253或1

33、5679.答:有三组解答.买猪、山羊、绵羊的头数是10,24,66;或者5,42,53;或者15,6,79.求混合比是一种很实用的方法,对数学有兴趣的小学同学,学会这种方法是有好处的,会增加灵活运用比例的技巧.通常求混合比可列下表:下面例题与例23是同一类型,但由于题目的条件,解法上稍有变化.例24 某商品76件,出售给33位顾客,每位顾客最多买三件,买 1件按定价,买2件降价 10,买 3件降价 20.最后结算,平均每件恰好按原定价的 85出售,那么买3件的顾客有多少人?解:题目已给出平均数 85,可作比较的基准.1人买3件少 5×3;1人买2件多 5×2;1人买1件多

34、15 ×1.1人买3件与1人买1件成A组,即按11比例,2人买3件与3人买2件成B组,即按23的比例.A组是2人买4件,每人平均买2件.B组是5人买12件,每人平均买2.4件.现在已建立了一个鸡兔同笼型问题:总脚数76,总头数33,兔脚数2.4,鸡脚数2.B组人数是(76-2×33)÷(24-2) 25(人),A组人数是 33-258(人),其中买 3件4人,买 1件4人.10 4 14(人).答:买3件的顾客有14位.建立两种比的A组和B组,与例23的解题思路完全一致,只是后面解法稍有不同.因为对A组和B组,不仅要从人数考虑满足2A+5B33,还要从买的件数考虑

35、满足 4A12B76.这已完全确定了A组和B组的数,不必再求混合比第一讲 行程问题走路、行车、一个物体的移动,总是要涉及到三个数量:距离走了多远,行驶多少千米,移动了多少米等等;速度在单位时间内(例如1小时内)行走或移动的距离;时间行走或移动所花时间.这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距离=速度×时间很明显,只要知道其中两个数量,就马上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从数学上说,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在小学的应用题中,这样的数量关系也是最常见的,例如总量=每个人的数量×人数.工作量=工作效率×时间.因此,从行程问题入手,掌握一些处理这种数量关系的思路

36、、方法和技巧,就能解其他类似的问题.当然,行程问题有它独自的特点,在小学的应用题中,行程问题的内容最丰富多彩,饶有趣味.它不仅在小学,而且在中学数学、物理的学习中,也是一个重点内容.因此,我们非常希望大家能学好这一讲,特别是学会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方法和处理技巧.这一讲,用5千米/小时表示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用3米/秒表示速度是每秒3米一、追及与相遇有两个人同时在行走,一个走得快,一个走得慢,当走得慢的在前,走得快的过了一些时间就能追上他.这就产生了“追及问题”.实质上,要算走得快的人在某一段时间内,比走得慢的人多走的距离,也就是要计算两人走的距离之差.如果设甲走得快,乙走得慢,在相同时间内,甲走

37、的距离-乙走的距离= 甲的速度×时间-乙的速度×时间=(甲的速度-乙的速度)×时间.通常,“追及问题”要考虑速度差.例1 小轿车的速度比面包车速度每小时快6千米,小轿车和面包车同时从学校开出,沿着同一路线行驶,小轿车比面包车早10分钟到达城门,当面包车到达城门时,小轿车已离城门9千米,问学校到城门的距离是多少千米?解:先计算,从学校开出,到面包车到达城门用了多少时间.此时,小轿车比面包车多走了9千米,而小轿车与面包车的速度差是6千米/小时,因此所用时间=9÷61.5(小时).小轿车比面包车早10分钟到达城门,面包车到达时,小轿车离城门9千米,说明小轿车的

38、速度是面包车速度是 54-648(千米/小时).城门离学校的距离是48×1.572(千米).答:学校到城门的距离是72千米.例2 小张从家到公园,原打算每分种走50米.为了提早10分钟到,他把速度加快,每分钟走75米.问家到公园多远?解一:可以作为“追及问题”处理.假设另有一人,比小张早10分钟出发.考虑小张以75米/分钟速度去追赶,追上所需时间是50 ×10÷(75- 50) 20(分钟)?因此,小张走的距离是75× 20 1500(米).答:从家到公园的距离是1500米.还有一种不少人采用的方法.家到公园的距离是一种解法好不好,首先是“易于思考”,其

39、次是“计算方便”.那么你更喜欢哪一种解法呢?对不同的解法进行比较,能逐渐形成符合你思维习惯的解题思路.例3 一辆自行车在前面以固定的速度行进,有一辆汽车要去追赶.如果速度是30千米/小时,要1小时才能追上;如果速度是 35千米/小时,要 40分钟才能追上.问自行车的速度是多少?解一:自行车1小时走了30×1-已超前距离,自行车40分钟走了自行车多走20分钟,走了因此,自行车的速度是 答:自行车速度是20千米/小时.解二:因为追上所需时间=追上距离÷速度差1小时与40分钟是32.所以两者的速度差之比是23.请看下面示意图:马上可看出前一速度差是15.自行车速度是35- 15

40、20(千米/小时).解二的想法与第二讲中年龄问题思路完全类同.这一解法的好处是,想清楚后,非常便于心算.例4 上午8点8分,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8分钟后,爸爸骑摩托车去追他,在离家4千米的地方追上了他.然后爸爸立即回家,到家后又立刻回头去追小明,再追上小明的时候,离家恰好是8千米,这时是几点几分?解:画一张简单的示意图:图上可以看出,从爸爸第一次追上到第二次追上,小明走了8-44(千米).而爸爸骑的距离是 4 8 12(千米).这就知道,爸爸骑摩托车的速度是小明骑自行车速度的 12÷43(倍).按照这个倍数计算,小明骑8千米,爸爸可以骑行8×324(千米).但事实上,爸

41、爸少用了8分钟,骑行了41216(千米).少骑行24-168(千米).摩托车的速度是1千米/分,爸爸骑行16千米需要16分钟.881632.答:这时是8点32分.下面讲“相遇问题”.小王从甲地到乙地,小张从乙地到甲地,两人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小王和小张一起走了甲、乙之间这段距离.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甲走的距离+乙走的距离=甲的速度×时间+乙的速度×时间=(甲的速度+乙的速度)×时间.“相遇问题”,常常要考虑两人的速度和.例5 小张从甲地到乙地步行需要36分钟,小王骑自行车从乙地到甲地需要12分钟.他们同时出发,几分钟后两人相遇?解:走同样长的距离,小张花费的时间

42、是小王花费时间的 36÷123(倍),因此自行车的速度是步行速度的3倍,也可以说,在同一时间内,小王骑车走的距离是小张步行走的距离的3倍.如果把甲地乙地之间的距离分成相等的4段,小王走了3段,小张走了1段,小张花费的时间是36÷(31)9(分钟).答:两人在9分钟后相遇.例6 小张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步行5千米,小王从乙地到甲地,每小时步行4千米.两人同时出发,然后在离甲、乙两地的中点1千米的地方相遇,求甲、乙两地间的距离.解:画一张示意图离中点1千米的地方是A点,从图上可以看出,小张走了两地距离的一半多1千米,小王走了两地距离的一半少1千米.从出发到相遇,小张比小王多走了

43、2千米小张比小王每小时多走(5-4)千米,从出发到相遇所用的时间是2÷(5-4)2(小时).因此,甲、乙两地的距离是(5 4)×218(千米).本题表面的现象是“相遇”,实质上却要考虑“小张比小王多走多少?”岂不是有“追及”的特点吗?对小学的应用题,不要简单地说这是什么问题.重要的是抓住题目的本质,究竟考虑速度差,还是考虑速度和,要针对题目中的条件好好想一想.千万不要“两人面对面”就是“相遇”,“两人一前一后”就是“追及”.例7 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6小时后相遇于C点.如果甲车速度不变,乙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且两车还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

44、相遇地点距C点12千米;如果乙车速度不变,甲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且两车还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相遇地点距C点16千米.求A,B两地距离.解:先画一张行程示意图如下设乙加速后与甲相遇于D点,甲加速后与乙相遇于E点.同时出发后的相遇时间,是由速度和决定的.不论甲加速,还是乙加速,它们的速度和比原来都增加5千米,因此,不论在D点相遇,还是在E点相遇,所用时间是一样的,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下面的考虑重点转向速度差.在同样的时间内,甲如果加速,就到E点,而不加速,只能到 D点.这两点距离是 12 16 28(千米),加速与不加速所形成的速度差是5千米/小时.因此,在D点(或E点)相遇所用时间是

45、28÷5 5.6(小时).比C点相遇少用 6-5.60.4(小时).甲到达D,和到达C点速度是一样的,少用0.4小时,少走12千米,因此甲的速度是12÷0.430(千米/小时).同样道理,乙的速度是16÷0.440(千米/小时).A到 B距离是(30 40)×6 420(千米).答: A,B两地距离是 420千米.很明显,例7不能简单地说成是“相遇问题”.例8 如图,从A到B是1千米下坡路,从B到C是3千米平路,从C到D是2.5千米上坡路.小张和小王步行,下坡的速度都是6千米/小时,平路速度都是4千米/小时,上坡速度都是2千米/小时.问:(1)小张和小王

46、分别从A, D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问多少时间后他们相遇?(2)相遇后,两人继续向前走,当某一个人达到终点时,另一人离终点还有多少千米?解:(1)小张从 A到 B需要 1÷6×60 10(分钟);小王从 D到 C也是下坡,需要 2.5÷6×60 25(分钟);当小王到达 C点时,小张已在平路上走了 25-1015(分钟),走了因此在 B与 C之间平路上留下 3- 1 2(千米)由小张和小王共同相向而行,直到相遇,所需时间是2 ÷(4 4)×60 15(分钟).从出发到相遇的时间是25 15 40 (分钟).(2)相遇后,小王再走30分钟

47、平路,到达B点,从B点到 A点需要走 1÷2×60=30分钟,即他再走 60分钟到达终点.小张走15分钟平路到达D点,45分钟可走小张离终点还有2.5-1.5=1(千米).答:40分钟后小张和小王相遇.小王到达终点时,小张离终点还有1千米.二、环形路上的行程问题人在环形路上行走,计算行程距离常常与环形路的周长有关.例9 小张和小王各以一定速度,在周长为5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小王的速度是180米/分.(1)小张和小王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跑步,75秒后两人第一次相遇,小张的速度是多少米/分?(2)小张和小王同时从同一点出发,同一方向跑步,小张跑多少圈后才能第一次追上小王

48、?解:(1 )75秒-1.25分.两人相遇,也就是合起来跑了一个周长的行程.小张的速度是500÷1.25-180=220(米/分).(2)在环形的跑道上,小张要追上小王,就是小张比小王多跑一圈(一个周长),因此需要的时间是500÷(220-180)12.5(分).220×12.5÷5005.5(圈).答:(1)小张的速度是220米/分;(2)小张跑5.5圈后才能追上小王.例10 如图,A、B是圆的直径的两端,小张在A点,小王在B点同时出发反向行走,他们在C点第一次相遇,C离A点80米;在D点第二次相遇,D点离B点6O米.求这个圆的周长.解:第一次相遇,两

49、人合起来走了半个周长;第二次相遇,两个人合起来又走了一圈.从出发开始算,两个人合起来走了一周半.因此,第二次相遇时两人合起来所走的行程是第一次相遇时合起来所走的行程的3倍,那么从A到D的距离,应该是从A到C距离的3倍,即A到D是80×3240(米).240-60=180(米).180×2360(米).答:这个圆的周长是360米.在一条路上往返行走,与环行路上行走,解题思考时极为类似,因此也归入这一节.例11 甲村、乙村相距6千米,小张与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在两村之间往返行走(到达另一村后就马上返回).在出发后40分钟两人第一次相遇.小王到达甲村后返回,在离甲村2千

50、米的地方两人第二次相遇.问小张和小王的速度各是多少?解:画示意图如下:如图,第一次相遇两人共同走了甲、乙两村间距离,第二次相遇两人已共同走了甲、乙两村间距离的3倍,因此所需时间是40×3÷602(小时).从图上可以看出从出发至第二次相遇,小张已走了6×2-210(千米).小王已走了 62=8(千米).因此,他们的速度分别是小张 10÷25(千米/小时),小王 8÷2=4(千米/小时).答:小张和小王的速度分别是5千米/小时和4千米/小时.例12 小张与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在两村之间往返行走(到达另一村后就马上返回),他们在离甲村3.5

51、千米处第一次相遇,在离乙村2千米处第二次相遇.问他们两人第四次相遇的地点离乙村多远(相遇指迎面相遇)?解:画示意图如下.第二次相遇两人已共同走了甲、乙两村距离的3倍,因此张走了3.5×310.5(千米).从图上可看出,第二次相遇处离乙村2千米.因此,甲、乙两村距离是10.5-28.5(千米).每次要再相遇,两人就要共同再走甲、乙两村距离2倍的路程.第四次相遇时,两人已共同走了两村距离(322)倍的行程.其中张走了3.5×724.5(千米),24.5=8.58.57.5(千米).就知道第四次相遇处,离乙村8.5-7.5=1(千米).答:第四次相遇地点离乙村1千米.下面仍回到环

52、行路上的问题.例13 绕湖一周是24千米,小张和小王从湖边某一地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小王以4千米/小时速度每走1小时后休息5分钟;小张以6千米/小时速度每走50分钟后休息10分钟.问:两人出发多少时间第一次相遇?解:小张的速度是6千米/小时,50分钟走5千米我们可以把他们出发后时间与行程列出下表:121527比24大,从表上可以看出,他们相遇在出发后2小时10分至3小时15分之间.出发后2小时10分小张已走了此时两人相距24-(811)=5(千米).由于从此时到相遇已不会再休息,因此共同走完这5千米所需时间是5÷(46)0.5(小时).2小时10分再加上半小时是2小时40分.答:他们

53、相遇时是出发后2小时40分.例14 一个圆周长90厘米,3个点把这个圆周分成三等分,3只爬虫A,B,C分别在这3个点上.它们同时出发,按顺时针方向沿着圆周爬行.A的速度是10厘米/秒,B的速度是5厘米/秒,C的速度是3厘米/秒,3只爬虫出发后多少时间第一次到达同一位置?解:先考虑B与C这两只爬虫,什么时候能到达同一位置.开始时,它们相差30厘米,每秒钟B能追上C(5-3)厘米0.30÷(5-3)15(秒).因此15秒后B与C到达同一位置.以后再要到达同一位置,B要追上C一圈,也就是追上90厘米,需要90÷(5-3)45(秒).B与C到达同一位置,出发后的秒数是15,105,

54、150,195,再看看A与B什么时候到达同一位置.第一次是出发后30÷(10-5)=6(秒),以后再要到达同一位置是A追上B一圈.需要90÷(10-5)18(秒),A与B到达同一位置,出发后的秒数是6,24,42,78,96,对照两行列出的秒数,就知道出发后60秒3只爬虫到达同一位置.答:3只爬虫出发后60秒第一次爬到同一位置.请思考, 3只爬虫第二次到达同一位置是出发后多少秒?例15 图上正方形ABCD是一条环形公路.已知汽车在AB上的速度是90千米/小时,在BC上的速度是120千米/小时,在CD上的速度是60千米/小时,在DA上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从CD上一点P,同时反向各发出一辆汽车,它们将在AB中点相遇.如果从PC中点M,同时反向各发出一辆汽车,它们将在AB上一点N处相遇.求解:两车同时出发至相遇,两车行驶的时间一样多.题中有两个“相遇”,解题过程就是时间的计算.要计算方便,取什么作计算单位是很重要的.设汽车行驶CD所需时间是1.根据“走同样距离,时间与速度成反比”,可得出分数计算总不太方便,把这些所需时间都乘以24.这样,汽车行驶CD,BC,AB,AD所需时间分别是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