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距离》读后感想读书体会笔记_第1页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想读书体会笔记_第2页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想读书体会笔记_第3页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想读书体会笔记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守望的距离读后感想读书体会笔记什么是幸福?有人认为满足自己就是幸福,有人认为金钱荣誉就是幸福,有人认为与别人做比较就是幸福,我说:知足便是幸福。多数人看见别人幸福, 感到自己不幸福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嫉妒,在人类心理中,也许没有比嫉妒更奇怪的感情了, 它及其普遍,几乎是所有人共有的一种本能。为了害怕孤独,人会选择痛苦,博取别人的垂怜,悲伤理直气壮地成为要求被爱,被体谅,被细心治疗的筹码。嫉妒别人的快乐,永远活在别人的影子下,这样的人与自己较劲,自己折磨自己,只会使自己更加痛苦。相反, “能经天磨是好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嫉贤妒能的实质是嫉名妒利,一辈子怀才不遇的倒霉蛋是不会有人去嫉妒的, “它们

2、必欲找出他身上不如己的弱点,以证明他受之并非完全无愧, 这样的弱点总能找到, 因为我们怎会承认别人在一方面都胜于己呢?”但是,伟大的成功者却不易嫉妒, 因为他找不到值得他竞争的对手。那我们是不是也该提升自己,不屑去嫉妒别人呢?真正的精神强者必是宽容的,嫉妒是弱者的品质,在生活中,如果你学会了知足,你便拥有了幸福。现在你知足了吗?守望的距离是一本关于人生的散文集,里面每一篇散文读了都引人入胜,本书写作期间, 作者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变故,因而偏多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散文里说“每个人都是

3、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 把这个观点运用到读书上, 爱默生提倡一种创造性的阅读 。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如果我们自己都放弃了自己,那谁还来拯救这个“宇宙”呢?我也希望自己成为自己人生的守望者, 守望着自己的人生。 人生就像一盘棋,走错了一步就会悔悟终生。但与棋唯一不一样的是:棋可以悔或重下一盘, 可人生不能重来。 所以,我们要认真下这盘棋。理想,守望着我的朋友,守望这世间美好的一切,守望幸福。周国平先生的话总让人似有所悟,我感叹他笑谈人生的超然。

4、他在困难过后并不像人们那般呻吟, 而是敢于面对人生的问题, 笑谈生死。读守望的距离让我知道了 “人必然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 ”在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 ”一个人如果拥有了精神家园,那他就拥有了整个宇宙!站在思想的山峰,目睹着秋风扫落叶,一片一片,融入生命的河流。你爱着,感受着,思考着今天我活着,我只有一个人生。你一直在守望,寻找着生命的距离究竟有多远?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究竟在追求什么?追求一种人格魅力,一种人格上的独立自主,藐视世俗的舆论和功利。用一颗深刻

5、的心灵感受悲剧的深刻。日子川流不息,每天都似水流年,你心中的那个心灵世界,珍藏着许多往事,有欢乐,也有悲伤,它们虽已逝去,却永远活在你心中,与你终身为伴。尽管它渺小得甚至连一丝微风,一缕轻烟都算不上, 可是你依然十分珍惜这个小小的心灵世界。然而生命永远在未完成之中。回首往事,多少事想做而未做;瞻望前程,还有多少事准备做。人的一生,思绪万千。有时惊心动魄,有时牵肠挂肚。古往今来,诗哲们关于人生虚无的感叹不绝于耳。他们的悲观,执著,超脱,那些多愁善感,那些豪迈奔放, 都奏响了生命的进行曲。人生是有意义的徒劳吗?从叔本华到海德格尔,都在寻问,生命 沉重的轻?虚无与偶然?人生难免有等待,等待的滋味有千

6、百种,最是一言难尽。回归简单的生活,就像白开水一样。如行云流水般,始终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文字闲人,平淡有味。自然闲人喜欢躲藏起来,是顽皮还是害羞?智慧在思考中诞生, 就算是孔子也洒脱。至于爱情,那是人性的一部分。人生永远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一个人只有在临终前才知道这一生最难忘的是什么?尽管那些风风雨雨已如烟雨朦胧。一句淡然面对,把一切都轻描淡写,你的诉说谁人理解。只好笑笑,古今多少事,都傅笑谈中。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的余晖散播人间,人生的尽头桑田沧海。依然想问守望的距离究竟有多远?一个人要想热爱生活并且能在其中艺术地活着,就别沾哲学。哲学并非艺术,这门学科太过

7、于理性化。而浮生若梦,沉醉于生活,热爱并享受它,比一切都重要, 像哲学家一样把人生放于解剖台之上,费劲心机地分割归类创造概念,最终得到的只是更深的迷惘。所以,同样是讨论生命,比起周国平,我更喜欢史铁生。守望的距离读过后,我感到的反而是更深的迷惘,再读史铁生,感到的却是更多的释然。史铁生一定也是研究过哲学的,然而,在经过了“未知死焉知生”的求索后,他能够自退一步,找回生活,笑看世界,而不是让人生僵化在一个个永远也说不明白的定义和概念中。对于人生,这,才是最美的答案吧。我想,对于后现代的精神危机,哲学也许无法解决,也无需解决。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像史铁生一样,笑着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正如史铁生所说,只

8、要你最关心的是目的而不是过程你无论怎样都得落入绝境,只要你仍然不从目的转向过程你就别想走出绝境。 事实上你唯一具有的就是过程, 一个只想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 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 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止你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你也可以把死亡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对啊,就这样,立足于目的的绝境却实现着,欣赏着,饱尝着过程的精彩,你便把绝境送上了绝境。梦想使你迷醉,距离就成了快乐,追求使你充实,失败和成功都是伴奏,当生命以美的形式证明其价值的时候,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有人说,史铁生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

9、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是史铁生解决了现代中国人的精神危机,我想,也许这是对的。从今以后,像史铁生一样的活着,一起笑看。4 年的炎夏,我第一次踏入了大学校门,也一头扎入了那浩瀚书海中。初读周国平先生的书,我庆幸我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人仿佛有两个自我, 一个自我到世界上去奋斗, 去追求,也许凯旋,也许败归;另一个自我便含着宁静的微笑,把这遍体汗水和血迹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来,把丰厚的战利品指给他看,连败归者也有一份。 ”记得当年的我还把这段话抄在了活页纸上,大学四年里,笔记本的扉页语一直都没有变过, 一直都是这段温暖又激励的话语。它就像路的尽

10、头的那盏灯,一直指引着我前行,它更像是我深藏于内心的一个温暖的家园,时刻都对我喃喃细语, “累了就回家。”时光荏苒,如今的我已不再是那象牙塔里的人儿,一头扎进了工作后,生活也复杂了许多,不能说迷茫满布,困扰也是不少的,很难能静下心一读好书。于周国平先生, 我是心怀感激的。 正是这么一个朴实温暖的哲学家让我对哲学产生了兴趣,哲学也不尽是晦涩难啃的理论,也不都是些抽象难懂的哲学问题, 原来我们也可以过上一种哲学的生活。哲学与生活,也是理性与感性。一个不感性又不理性的人,生活不一定精彩,但也肯定是纯朴的。 一个既感性又理性的人,理性的光辉普照生活中的杂绪万千,若能理得清清楚楚,想个透彻明白,那便是有

11、福气的生活。倘若总是在感情与理性之间徘徊与挣扎,那便是纠结丛生。理性而不感性,生活会枯燥些,但应该也是井井有条的。人最怕的就是感性而不理性。 缺少了理性对生活的整理, 人就容易迷失在感性化的生活里。莫名的挫败感,难以驱逐的空虚感,对未来的无力感,斗志昂扬又情绪低落,自信又自卑,生活陷在情绪化的泥潭中无法解脱。感性是天生的, 你不能控制自己对一花一木伤怀。 感性也并非不好,它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但要丰富且多彩,人就必须理性的活着。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理性不必达到通晓生死的哲人智慧,我们理性的活着,只需要接受现实,接受自我。接受现实,人理性活着的第一步。接受现实,生活的每一步才能扎实的落在土地上。

12、而接受现实,最重要的莫过接受自我。恰当的自我评价,你才不会陷入无谓的自信与自卑之中。接受了现实,你就要着手做你力所能及的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时间于你才真正产生了价值。做力所能及的事,一是有得做,二是可做,在一点一滴的小成功中积攒把握生活的信心。守望的距离 一书是周国平的一本散文集, 最早出版是在 1996 年6 月,收集了 1983 年到 1995 年 4 月周国平的散文。在那个年代,周国平先生经历了人生特殊而重要的阶段, 研究生毕业的他以接近不惑的年龄迎来了迟到的青春, 一切都是那样新鲜刺激, 希望在哲学的事业上有一番作为。然而,生活却发生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变故。也正是这些个变故,使他暂时

13、搁置学术计划, 而把更多的精力用来思考困惑的人生难题。现在看来,他所思考的确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思考的问题,存在 生死 平淡 追求 守望 爱与人生。最近休假在家,没事就是看看书做做饭,做做瑜伽看看老爸。守望的距离 是先听聪爸的电台然后买书仔细看的, 有时静下来趴在书房慢慢看仔细揣摩作者内心丰富的世界, 有时边做饭边听听电台静静聆听聪爸不急不缓的倾诉。字字入耳,句句入心。就这样慢慢看着感动着,琢磨着领悟着。第二辑未知生焉知死看了两遍听了不只两遍,对于生死我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上没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儿。他走入这个世界的门户,他走出这个世界的屏障,都随之塌陷了。父母在,他

14、的来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则被遮掩着。父母不在了,他的来路变得模糊,他的去路反而敞开了”是的,大多人对于父母都是这样的想法,在今年春节的时候父亲步入 90 岁,我满心欢喜的想着我自己也能活到 90,好像父亲的存在是给我指明了一条生的道路。然而,在姑姑去世后卧床不起的父亲带给我的却是一种对于死亡的恐惧, 以前总是担心失去父亲, 担心父母没了之后自己也会变成一个孤儿,然而看完本书后我明白了生死。如今面对父亲,我多了一份淡定和坦然。大多人对于亲人的离去是抱持一种不舍的状态, 因为亲人的离去自己多了一份孤独, 因为亲人的离去自己失去了一份牵挂, 又或者因为亲人在世时自己没能照顾或者没能尽一份心而懊悔,

15、 这样就体现在亲人离去后嚎叫痛哭, 甚至是昏迷不醒。 我个人理解对于死亡的恐惧让我们不敢也不想面对亲人的离去,然而面对耄耋之年的老人 ,器官的衰竭使他喝水也会呛到自己, 吃饭难以下咽,五六天拉不下来,身体的精神上的苦痛只有他自己才能明白。 在他来看,生死已经淡然,死亡反而是一种最大的解脱,我们又何必苦苦纠缠?放下恐惧和焦虑,尽最大可能帮老人解除身体的和精神的疼痛, 是目前作为儿女能做的事情。至于老爸的离去,我抱持平静的心,不纠结,不强求,顺其自然。在第六辑淡泊中的追求“习惯于失去” 一文中,我明白“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 就其最终结果看, 失去反而比得到更为本质。 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 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 有些失去看似偶然, 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 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际遇了。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而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 ,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后一蹶不振。联想到自己,以前总是为得到某种东西和荣誉而高兴, 现在好多外在的事物已经不再重要了, 反而是内心的喜悦和平和来的更为重要!以前总是为得到领导的赞许和嘉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