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必考题_第1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必考题_第2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必考题_第3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必考题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必考题班级:_ 姓名:_1. 阅读己亥杂诗·其五,然后回答问题。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B.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C.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D.“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和奉献。2“落红不是无情物”中,诗人以落红暗喻(_)。“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_)的思想感情

2、。2. 拓展阅读。冬夜读书示子聿宋 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注释)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1借助注释说说这首诗的意思。_2这首诗给你什么启示?_3. 阅读诗词,回答问题。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作者)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

3、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了。1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是( )人A. 南宋   B. 北宋   C. 南唐2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题目是( )。A.

4、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B. 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3这首诗中有两个对偶句,请找出来。(   )A.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B.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C.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D.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4这首词表达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_4. 古诗文阅读。春 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注释)破:沦陷。烽火:这里指战争。浑:简直。胜:能承受。簪(zn):一种束发的首饰。1从题目上看,

5、这首诗是作者在_(季节)的时候写的。2从“草木深”三个字可以看出长安城的现状是(   )A.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B.草木繁茂,一片生机。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诗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4诗中反映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的诗句是“_,_”。5古诗的最后一句,作者通过描写_的变化,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_和_,更加体现诗人_的思想感情。5. 课外阅读。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1请写出下面的字在诗中的读音。径(   )  宿( 

6、;  )  僧(   )2贾岛在考虑用“推”还是用“敲”时,撞到了_,并得到了他的指点。3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_4这首诗中历来被传诵的名句是_。5用自己的画说说这首诗的大意。_6. 古诗鉴赏。秋登宣城谢胱北楼(唐)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注)谢胱(tio)北楼:即谢雕楼,为南宋诗人谢挑任宣州太守时所建。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宜城。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双桥:指风凰桥和济川桥。1本诗最能体现秋天特点的句子是_,_。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首

7、联开门见山,把登览时所见景色总括出来,统摄全篇,吸引读者。B.领联以静写动,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江城美景。C.尾联写出了李白对谢公的怀念之情,与题目遥相呼应。3“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这是一个_ (修辞方法)句。4颔联一个“ _”字写出二溪河流绕城的情景;一个“_”字,将天上与水中联系起来。7. 读古诗稚子弄冰,完成练习。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注释)铮:古代行军时用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钟。1“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璨碎地声。”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夸张 B.比喻 C.拟人2根据注

8、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_(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_3稚子弄冰中的稚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_8. 古诗题。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则成锋,_。_,只原身再此山中。(1)补全诗句。(2)圈出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_。(3)用“”画出说明“当局者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_9. 课外阅读。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_2诗中写景的诗句是:_抒情的诗句是:_3用自己的话说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意思。_10. 课内阅读。完成示儿文后习题。示

9、儿_1补全古诗内容,诗中的“乃翁”指的是_。2示儿以其_来表现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3诗中,临终前,诗人的遗憾是(用原句回答)_;诗人的遗恨是(用原句回答)_;诗人的遗愿是(用原句回答)_。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A. 对儿子们深深的期望B. 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以及深深的爱国、报国之情11. 对比阅读两首古诗,回答问题。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_的形象。2对村晚这首诗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抒发了作者热

10、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B.一、二句描写“池塘”“落日”等静景,三、四句描写“牧童信口吹笛”的动景,由远及近,景物层次分明,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C.“短笛无腔信口吹”表现了作者对乡村儿童因为生活艰辛不得不从事劳动,不能接受教育的感慨和惋惜。3与“笛弄晚风三四声”使用了相同的修辞方法的诗句是(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4“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表现了牧童_、_的生活。5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村晚的前两句诗描绘的画面。_6描写儿童的古诗名句有很多,请你

11、根据自己的积累,再写出一例。_12. 阅读与理解。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1诗中描写的事物有_。(至少写四个)2这首诗描写了(   )A.田园的破败景象。 B.宁静自然、朴实清新的田园风光。3这四句诗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是_,原因是_。13. 古诗阅读。稚子弄冰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1稚子弄冰的情景。“稚子”的意思是_。2稚子弄冰的过程是:(_)(_)(_)(_)(_)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_4弄冰结局。“敲成玉磬穿林响

12、,忽作玻璃碎地声”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夸张 B.比喻 C.拟人5你小时候玩过冰吗?你是怎样玩的?_14. 课外阅读。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黄云:天上的乌云。曛:日光昏暗。知己:好朋友。谁人:哪个人。1.诗中加点的 “君”指的是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采用的是( )的修辞手法。A.反问   B.设问   C.比喻3.这首诗描写的是 (季节)的景色,可以从“ ”“   ”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来。跟我学:抓住诗句中的景物的特点来写,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展开想象描写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