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运动生理学绪论第一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 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1、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2、 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3、 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4、 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5、 生殖第二节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2、。稳态是一种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 一方面是代谢过程使稳态不断的受到破坏,而另一方面机体又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其不断的恢复平衡。1、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2、 体液调节:由内分泌线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至靶器官,对其活动起到控制作用,这种形式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3、 自身调节:是指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4、 生物节律:生命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 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 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3、成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如何用生理学观点指导运动实践)第一章骨骼肌的机能人体的肌肉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类。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一、 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1 . 肌细胞即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2 .肌纤维(肌内膜)集中形成肌束(肌束膜) ,肌束集中形成肌肉(肌外膜) 。3 .肌纤维直径60 微米,长度数毫米 数十厘米。4 .肌肉两端为肌腱,跨关节附骨。( 1)肌原纤维和肌小节(肌细胞的结构)肌原纤维( A 、 I 带, H 区, M 线, Z 线与粗、细肌丝的排列关系,粗细肌丝的空间排列规则等)视图肌小节:两条Z 线之间的结构,
4、肌细胞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二、肌管系统肌原纤维间的小管系统。横小管:肌细胞膜延伸入肌细胞内部的小管,与肌纤维走向垂直。纵小管: 围绕肌纤维形成网状, 与肌纤维走向平行, 又称肌质网在横管处膨大, 形成终池,内贮钙离子。三联管:两侧终池与横管合称。互不相通。三、肌丝分子的组成肌丝分为粗、细肌丝,为肌细胞收缩的物质基础。肌丝主要由蛋白质组成,与收缩有关的蛋白质(50%60%/肌肉蛋白)是:肌凝(球)蛋白、肌纤(动)蛋白、原肌凝蛋白、肌钙(原宁)蛋白等。第二节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可兴奋组织的生物电现象是组织兴奋的本质活动。 生物电活动包括静息电位活动和动作电位活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一、静息
5、电位概念: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产生原理: 膜内钾离子多于膜外, 在静息膜钾通道开放时由膜内向膜外运动, 达到钾的平衡电位,形成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二、动作电位概念: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发生的扩布性变化。产生原理:膜外钠离子多于膜内, 在受刺激时膜钠通道开放,钠由膜外向膜内运动, 达到钠的平衡电位, 在此过程中,经过去极化形成膜外为负膜内为正的反极化(锋电位,绝对不应期)状态,继而复极化(后电位,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恢复到极化状态。特点:全或无现象,不衰减性传导,脉冲式传导三、动作电位的传导神经纤维局部电流环路方式双向传导有髓鞘神经呈跳跃式传导,速度快
6、;无髓鞘神经传导速度慢。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神经之间,神经与肌肉之间的兴奋传递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运动终板:终板前膜(介质) 、终板后膜(受体) 、终板间隙(酶)神经 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当动作电位延神经纤维传到轴突末梢时,引起轴突末梢处的接头前膜上的钙离子通道开放 ,钙离子从细胞外液进入轴突末梢,促使轴浆中含有乙酰胆碱的突触小泡向接头前膜移动。 当突触小泡到达接头前膜后, 突出小泡膜与接头前膜融合进而破裂, 将乙酰胆碱释放到接头间隙。 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后膜后和接头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 因其接头后膜上的钠、钾离子通道开放, 使钠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 结果使接头后膜处的膜电位幅度
7、减小,即去极化。 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当终板电位达到一定幅度时,可引发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使骨骼肌细胞产生兴奋。五、 肌电肌电: 骨骼肌在兴奋时, 会由于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和扩布而发生电位变化, 这种电位变化称为肌电。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第三节 肌纤维的收缩过程一、 肌丝滑行学说概念:在调节因素的作用下,肌小节中的细肌丝在粗肌丝的带动下向 A 带中央滑行,使肌小节长度变短,导致肌原纤维肌纤维以致整块肌肉的收缩。二、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运动神经冲动(动作电位) -神经末梢-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 -肌膜兴奋-横管
8、膜兴 奋-三联管兴奋-终池(纵管、肌质网)释钙-肌钙蛋白亚单位C+钙-肌钙蛋白分子构型变化-原肌球蛋白变构移位-肌动蛋白结合位点暴露+粗肌丝横桥f ATP酶激活f ATP分解供能-横桥摆动-细肌丝向H区滑行(多次) -肌小节缩短-肌肉收缩肌肉收缩时形成的横桥联系数目越多,肌肉收缩的力量也就越大。肌肉收缩时:肌浆中钙T-肌质网钙泵激活 -钙进入肌浆网-肌浆中钙浓度钙与肌钙蛋 白分离-肌钙蛋白与原肌球蛋白构型恢复-掩盖肌动蛋白结合位点 -横桥活动停止 -细肌丝回位-肌肉舒张三、肌纤维的兴奋 -收缩耦联概念:联系肌细胞膜兴奋(生物电变化)与肌丝滑行(机械收缩)过程的中介过程。钙离子是重要的沟通物质。
9、步骤:1 . 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到肌细胞内部;横小管是肌细胞膜的延续,动作电位可沿着肌细胞膜传导到横小管,并深入到三联管结构。2 .三联管处钙离子释放并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丝滑行; 横小管膜上的动作电位可引起与其邻近的终末池膜及肌质网膜上的大量钙离子通道开放, 钙离子顺着浓度梯度从肌质网内流入胞浆,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后,钙离子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 结合时,导致一系列蛋白质的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导致肌丝滑行。3 .肌质网对钙再回收:肌质网膜上存在的钙泵,当肌浆中的钙浓度升高时,钙泵将肌浆中的钙逆浓度梯度转运到肌质网中贮存, 从而使肌浆钙浓度保持较低水平, 由于肌浆中的钙浓度降低,钙与肌钙蛋白亚单
10、位C 分离,最终引起肌肉舒张。第四节 骨骼肌特性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骨骼肌为粘弹性体。伸展性: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或负重时可被拉长的特性。弹性: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长度可恢复的特性。粘滞性:肌浆内各物质分子的运动摩擦力,造成骨骼肌(肌小节)伸展或恢复的阻力。影响因素:温度。温度J盘占滞性T -活动不易温度T盘占滞性J -活动容易准备活动降低粘滞性,否则易拉伤二、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兴奋条件要引起骨骼肌兴奋必须具备必要的条件:刺激强度、刺激作用时间、刺激强度变化率刺激强度:阈刺激强度:即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因肌而异,与肌肉的训练程度有关,阈上刺激阈刺激,阈下刺激阈刺激。阈刺激为评定组织兴
11、奋性的指标。 阈刺激大说明组织兴奋性低, 阈刺激小, 说明组织兴奋 性高。肌肉训练程度愈高,兴奋性愈高,则所需阈强度愈小。 (举例: A 肌: 0.3 毫伏 B 肌: 0.1 毫伏, B 兴奋性高于A 。 )阈刺激与肌力的关系:在整体中, 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单个肌肉收缩; 只有阈刺激以上的刺激强度才能引起肌纤维收缩。在一块肌肉中, 每条肌纤维的兴奋性是不同的, 阈刺激以上的刺激量小则兴奋性最高的肌纤维收缩, 随着刺激量的增大, 越来越多的肌纤维参加收缩, 肌力也越来越大,当刺激强度达到最适宜状态时,肌肉可产生最大收缩。 (一定范围内刺激增大)刺激作用时间:兴奋的必需条件之一。作用时间与刺激强度成
12、反比。时值:用 2 倍的基强度刺激组织,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时值愈小则组织兴奋性愈高。 (肱二头肌时值: 一般人: 0.058 毫秒; 二级举重运动员: 0.051毫秒;举重运动健将: 0.047 毫秒)刺激强度变化率:刺激电流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的变化速率(通电、断电霎那) 。第五节 骨骼肌收缩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肌肉收缩时, 可表现为肌丝滑动引起的肌小节缩短, 也可表现为无肌小节缩短的肌肉张力增加。根据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和张力变化,肌肉收缩可分为 4 种类型:等张(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等动收缩。(一)等张(向心)收缩:概念: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特点:张力
13、增加在前,长度缩短在后;缩短开始后,张力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是动力性运动的主要收缩形式。等张收缩的情况下肌肉作功。功=负荷重量* 负荷移动距离的乘积。顶点: 在负荷不变的情况下, 在整个关节活动的范围内, 肌肉收缩的用力程度随关节角度的变化(力矩)而不同。在此范围内,肌肉用力最大的一点为顶点。顶点状态下肌肉收缩的杠杆效率最差,故此时肌肉可达到最大收缩。等张训练不利于发展整个关节范围内任何一个角度的肌肉力量。例:杠铃举起后;跑步;提重物等。(二)等长收缩(不推动物体,以保持一定的体位,;体操十字支撑、概念:肌肉收缩时张力增加长度不变。即静力性收缩,此时不做机械功。不提起物体)特点: 超负荷运
14、动; 与其他关节的肌肉离心收缩和向心收缩同时发生,为其他关节的运动创造条件。例:蹲起、蹲下(肩带、躯干;腿部、臀部)直角支撑;武术站桩等。(三)离心收缩概念:肌肉在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特点:控制重力对人体的作用 退让工作;制动 防止运动损伤。 例:下蹲 股四头肌;搬运放下重物 上臂、前臂肌;高处跳下 股四头肌、臀大肌(四)等动收缩概念:在整个肌肉活动的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始终与阻力相等的力量收缩。特点: 收缩过程中收缩力量恒定; 肌肉在整个运动范围内均可产生最大张力; 为提高肌肉力量的有效手段。 需配备等动练习器。 例:自由泳划水(五)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力量:离心收缩力量最大。牵
15、张反射、肌肉成分(弹性、可收缩成分)产生最大阻力 产生最大张力向心收缩:表现张力 =产生张力-克服弹性阻力的张力。可收缩成分产生抗阻力张力肌电:在负荷相同的情况下,离心收缩的积分肌电较向心收缩低代谢:离心收缩耗能低,生理指标反应低于向心收缩肌肉酸痛:离心收缩 等长收缩 向心收缩二、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1) 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绝对肌力:某一块肌肉做最大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相对肌力:肌肉单位横断面积所具有的肌力。(2) 肌肉力量与运动1 、 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小, 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目; 而收缩速度则取决于能量释放速率和肌球蛋白 ATP 酶活性,与活化的横桥数目无关。2 、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
16、度,力量越大的人动作速度越快。三、运动单位的动员1 运动单位的概念皮质运动中枢:锥体系-脊髓前角:a-运动神经元轴突 -末梢(多个)-肌纤维1个a-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肌纤维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运动单位有大小之分。大运动单位中(如腓肠肌)肌纤维数目多,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小运动单位中(如眼外直肌)肌纤维数目少,收缩时比较灵活。运动性(快肌)运动单位:冲动频率高,收缩力量大,易疲劳,氧化酶含量低;紧张性(慢肌)运动单位:冲动频率低,持续时间长,氧化酶含量高。同一运动单位肌纤维兴奋收缩同步; 同一肌肉中属不同运动单位的肌纤维兴奋收缩不一定同步。 (因神经冲动的不同频率及肌纤维的兴
17、奋性)2 运动单位的动员概念: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和神经发放冲动频率的高低结合,形成运动单位的动员。数目多,频率高:收缩强度大,张力大;反之则小。表现:最大收缩运动单位动员特点:MUI 达最大水平并始终保持:运动单位动员达最大值,无从增加。由于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相对不疲劳,运动单位动员也不会减少。 (总数)肌肉收缩力量随收缩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疲劳导致每个运动单位的收缩力量下降。 (单个力量)保持次最大力量致疲劳时运动单位动员的特点:张力保持不变:部分肌肉疲劳后,新的动员补充。MUI 逐渐增加:起始未全部动员,疲劳后动员补充。训练:欲使肌肉长时间保持一定的收缩力量应以次最大力量为基础。第六节
18、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一、肌纤维类型的划分方法: ( 1 )根据收缩速度;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 ( 2 )根据收缩及代谢特征:分为快缩、糖酵解型,快缩、氧化、糖酵解型和慢缩、氧化型。( 3 )根据收缩特性和色泽:分为快缩白、 快缩红和慢缩红三种类型。 (4) 布茹克司: 分为 I 型和 II 型, 其中 II 型又分为 Iia、 Iib 、IIc 三个亚型二、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一)形态特征:快肌纤维的直径,收缩蛋白较慢肌纤维大,多。快肌纤维的肌浆网也较慢肌纤维的发达。 慢肌纤维周围的毛细血管网较丰富, 且含有较多的肌红蛋白。 慢肌纤维含有较多的线粒体, 且线粒体的体积较
19、大。 在神经支配上, 慢肌纤维由较小的运动神经元支配,运动神经纤维较细,传导速度较慢;而快肌纤维由较大的运动神经元支配,神经纤维较粗,传导速度较快。(二)生理学特征:1 肌纤维类型与收缩速度: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因每块肌肉中快慢肌不同比例混合,快肌比例高的肌肉收缩速度快。2 .肌纤维类型与肌肉力量快肌运动单位的收缩力量明显大于慢肌运动单位, 因快肌直径大于慢肌,快肌中肌纤维数目多。运动训练可使肌肉的收缩速度加快,收缩力量加大。3 .肌纤维类型与疲劳:慢肌抗疲劳能力强于快肌。慢肌供氧供能强:线粒体多且大,氧代谢酶活性高,肌红蛋白(贮氧)含量丰富,毛犀血管网发达。快肌葡萄糖酵解酶含量高,无氧酵解能
20、力强,易导致乳酸积累,肌肉疲劳。(三) 代谢特征慢肌纤维中氧化酶系统的活性都明显高于快肌纤维。 慢肌纤维的线粒体大而多, 线粒体蛋白的含量也较快肌纤维多。 快肌纤维中一些重要的与无氧代谢有关酶的活性明显高于慢肌纤维。三、运动时不同类型运动单位的动员低强度运动快肌首先动员;大强度运动快肌首先动员。不同强度的训练发展不同类型的肌纤维:大强度 快肌;低强度,长时间 慢肌四、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一般人中不同类型的肌纤维百分比差别大;运动员肌纤维组成有明显的项目特点: 大强度 快肌;低强度,长时间 慢肌; 耐力 慢肌;速度、爆发力 快肌;速度耐力 快、慢肌比例相当五、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1) 肌纤维选择
21、性肥大运动训练对肌纤维形态和代谢特征发生较大影响,耐力训练可引起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速度、 爆发力训练可引起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但肌纤维百分比却没有明显提高。(2) 酶活性改变肌纤维对训练的适应还表现为肌肉中有关酶活性的有选择性增强,在长跑运动员的肌肉中, 与氧化功能有密切关系的瑚玻酸脱氢酶活性较高, 而与糖酵解及磷酸化功能有关的乳酸脱氢酶和磷酸化酶活性最低。 短跑运动员则相反。 中跑运动员居短跑和长跑运动员之间。第七节肌电的研究与应用试述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1 、利用肌电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2、利用肌电评定骨骼肌的机能状态3、利用肌电评价肌力4、利用肌电进行动作分析第二章血液第一节概
22、述一、血液的组成2 血细胞与血浆2血液与体液二、内环境3 概念: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三、血液的功能4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5 运输作用6 调节作用7 防御和保护作用四、血液的理化特性1 颜色和比重2粘滞性3 渗透压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子向内渗透的力量即为渗透压4 酸碱度第二节 运动对血量的影响一、成年人总血量:体重的7%8%。约每公斤体重70 80 毫升。二、失血:三、运动项目:第三节 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一、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1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2 运动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1)一次性运动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运动中红细胞数量的暂时性增加, 在运动停止后便开始恢复, 1-2 小
23、时后可恢复到正常水平。( 2)长期训练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运动性贫血: 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运动训练, 尤其是耐力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 其红 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被诊断为运动性贫血。原因:红细胞工作性溶解加强f刺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成生理意义:安静状态下降低血黏度,减少循环阻力,减少心脏负荷;运动状态下血液相对浓缩,保证血红蛋白量相应提高为优秀运动员有氧工作机能潜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3 运动对红细胞压积的影响4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二、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1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正常值: 400010000/立方毫米2运动时白细胞变化的三个时相三、运动对血小板的影响生理机
24、能:在止血、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保持毛细血管的完整性。血小板数量的增加与负荷强度高度正相关。2 .运动处于机能应激状态,第四节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一、血红蛋白的功能结构:珠蛋白( 96% )、亚铁血红素( 4% )部位:完整的红细胞膜内。如膜破裂(溶血) ,血红蛋白逸出,则功能丧失。功能:1.携带氧(亚铁离子氧合作用、氧离作用)和二氧化碳(氨基,二氧化碳的结合和解离)2 .缓冲对,缓冲血液酸碱度3 运动能力评定指标:机能状态、训练水平、预测有氧运动能力等影响因素:同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变化与红细胞一致。二、血红蛋白与运动训练对运动员血红蛋白正常值的评定正常值: 14 克 % (血黏度4
25、 单位) 小于 20 克 % (血黏度 6 单位)过高:血流阻力增加,心脏负荷加重,机能紊乱;过低:贫血,供氧不足,机能能力下降。血红蛋白半定量分析法进行个体具体分析,可了解个体正常范围,通过正常范围的观察,可掌握机能状况,调整身体机能,预测运动成绩。注意点: 1.冬季、女性月经期正常值可稍低。2 .注意季节和生物周期的个体差异。3 .一般标准:男 17克,女 16克;最低值本人全年平均值的 80%。(12月值/12*80% ) 注意个体相差较大的平均值。4 .身体机能最佳期:大运动量的调整期,血红蛋白值由低向高恢复时,运动成绩最好。5 .为训练周期和阶段的评定指标, 不能用于评定每次训练课的
26、情况。 .应结合无氧阈、 尿蛋 白、心率、自我感觉等分析血红蛋白指标变化。7 .针对有氧项目的评定指标。运动员选材运动员血红蛋白值分类:理论分型:偏高型、偏低型、正常型 波动大、波动小之分。实际分型:偏高波动小型、偏低波动小型、正常波动大型、正常波动小型。最佳(差)类型:偏高波动小型佳,偏低波动小型差。前者可耐受大运动量训练,适宜从事耐力型或速度耐力型项目。检测:每周或每隔一周测定一次血红蛋白, 1-2 个月左右可判定类型。结合运动训练实际情况,队员之间横向比较。第三章血液循环第一节心脏的机能一、心脏结构主要机能:实现泵血功能的肌肉器官、内分泌器官(心钠素、生物活性多肽)二、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肌
27、具有自动节律性、 传导性、 兴奋性和收缩性。 前三种特性都是以肌膜的生物电活动为基础, 固又称为电生理特性。 心肌的收缩形式指心肌能够在肌膜动作电位触发下产生收缩反应的特性,是心肌的一种机械特性。1 自动节律性概念:心肌在无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产生兴奋、冲动的特性。起搏点:窦房结,窦性心律: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称为窦性心律。窦房结每分钟自动兴奋频率正常值:60/分(低于此过缓)-100/分(高于此值过速),平均75/分2 传导性概念:心肌细胞自身传导兴奋的能力。特殊传导系统:窦房结 -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心室肌 房室交界传 导延搁,使心房、心室兴奋不同步。3 兴
28、奋性概念:心肌细胞具有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兴奋性分期:有效不应期(钠通道失活,绝对不接受刺激)-相对不应期(阈上刺激可接受,产生动作电位小,传导慢) -超常期(兴奋性高易受刺激)特点: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300 毫秒) ,保证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而以单收缩的形式完成容血、射血功能期前收缩: 心室收缩活动发生于下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的正常收缩之前, 称期前收缩, 又 称额外收缩。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4 收缩性概念:心肌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收缩偶联,完成肌丝滑行的特性。特点:1 、 对细胞外液的钙的浓度又明显的依赖性。心肌细胞的肌质网终池很不发达,
29、 容积很小,贮存钙量比骨骼肌少。 因此,心肌兴奋 收缩藕联所需的钙除终池释放外,需要依赖于细胞外液中的钙通过肌膜和横管内流。2 、 全或无同步收缩由于存在同步收缩,心脏要么不收缩, 如果一旦发生收缩, 其收缩就达到一定强度, 称为全或无式收缩。3 、 不发生强直收缩心肌发生一次兴奋后, 其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因此, 心脏不会产生强直收缩而始终保持收缩和舒张交替的节律活动,从而保证了心脏的充溢与射血。三、心脏的泵血功能(1) 、心动周期与心率心动周期概念:心房或心室每收缩与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心率愈快心动周期愈短,尤其是舒张期明显缩短。心率概念: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60100 次/分2
30、 .掌握运动强度和生理负荷。3 .运动员自我监督和医务监督。(2) 、心脏的泵血过程(3) 、心音第一心音:代表心室收缩期的开始第二心音:代表心室舒张期的开始(4) 、心泵功能的评定1 .心输出量概念: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 1)每搏输出量与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舒末容积 -缩末容积即余血 ( 145-75=70 毫升)( 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3 )心输出量的测定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肺循环所吸收的氧量/每毫升动脉血含氧量-每毫升静脉血含氧量( 4)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a 心率和每搏输出量b 心肌收缩力c 静脉回流量2.心脏做功3心脏泵功能的贮备心脏的泵
31、血功能可以随着机体代谢率的增长而增加。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四、心电图第二节 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二血压(1)概念: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单位面积的侧压力。五、微循环(一)概念: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循环。其基本功能是进行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四节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一、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一)肌肉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变化肌肉运动时循环系统的适应性变化就是提高心输出量以增加血流供应, 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增加与运动量或耗氧量成正比。 运动时, 肌肉的节律性舒缩和呼吸运动加强, 回心血量大大增加, 这是增加心输出量的保证
32、。运动时交感缩血管中枢兴奋,使容量血管收缩,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 也有利于增加静脉回流。 在回心血量增多的基础上, 由于运动时心交感中枢兴奋和心迷走中枢抑制, 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 因此心输出量增加。交感中枢兴奋还能使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多, 循环血液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 也进一步加强心肌的兴奋作用。(二)肌肉运动时各器官血液量的变化运动时各器官的血流量将进行重新分配。 其结果是使心脏和进行运动的肌肉的血流量明显增加, 不参与运动的骨骼肌及内脏的血流量减少。 皮肤血管舒张, 血流增加,以增加皮肤散热。运动时血流量重新分配的生理意义,还在于维持一定的动脉血压。(三)肌肉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
33、化运动时的动脉血压水平取决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有较多肌肉参与运动的情况下, 肌肉血管舒张对外周阻力的影响大于其他不活动器官血管收缩的代偿作用, 故总的外周阻力仍有降低, 表现为动脉舒张压降低; 另一方面, 由于心输出量显著增加, 故收缩压升高。二、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长期性影响1 .窦性心动徐缓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训练可使安静时心率减慢。些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安静时心率可低至40-60 次 /分,这种现象称为窦性心动徐缓。这是由于控制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作用加强, 而交感神经的作用减弱的结果。 窦性心动徐缓是可逆的, 即便安静心率已降到 40 次 /分的优秀运动员,停止训练多年
34、后,有些人的心率也可恢复接近到正常值。一般认为,运动员的窦性心动徐缓是经过长期训练后心功能改善的良好反应。2 .运动性心脏增大研究发现,运动训练可使心脏增大,运动性心脏增大是对长时间运动负荷的良好适应。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 运动性心脏增大对不同性质的运动训练具有专一性反应。 例如, 以静力及力量性运动为主的投掷、 摔跤和举重运动员心脏的运动性增大是以心肌增厚为主;而游泳和长跑等耐力性运动员的心脏增大却以心室腔增大为主。3 .心血管机能改善一般人和运动员在安静状态下及从事最大运动时每搏输出量与每分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心率*每搏输出量)的变化可用下列数据说明:安静时 一般人:5000ml/mi
35、n=71ml/ 次 *70 次/min运动员:5000ml/min=l00ml 次 *50 次/min最大运动时一般人:22000ml/min=113mml 次*195 次/min运动员:35000m1/min=179m1 次 *195 次/min运动员每搏输出量的增加是心脏对运动训练的适应。 运动训练不仅使心脏在形态和机能上 产生良好适应, 而且也可使调节机能得到改善。 有训练者在进行定量工作时, 心血管机能动 员快、 潜力大、 恢复快。 运动开始后, 能迅速动员心血管系统功能, 以适应运动活动的需要。进行最大强度运动时, 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可发挥心血管系统的最大机能潜力, 充分动员心力贮
36、备。三、测定脉搏(心率)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一 ) 脉搏 ( 心率 )1 .基础心率及安静心率清晨起床前静卧时的心率为基础心率。身体健康、机能状况良好时, 基础心率稳定并随训练水平及健康状况的提高而趋平稳下降。 如身体状况不良或感染疾病等,基础脉搏则会有一定程度的波动。在运动训练期间,运动量适宜时,基础心率平稳,如果在没有其他影响心率因素 (如疾病、强烈的精神刺激、失眠等)存在的情况下,在一段时间内基础心率波动幅度增大,可能是运动量过大,身体疲劳积累所致。安静心率是空腹不运动状态下的心率。 运动员的安静心率低于非运动员, 不同项目运动员的安静心率也有差别, 一般来说, 耐力项目运动员的安静心
37、率低于其他项目运动员, 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安静心率较低。 评定运动员安静心率时, 应采用运动训练前后自身安静心率进行比较,运动后心率恢复的速度和程度也可衡量运动员对负荷的适应水平。2 .评定心脏功能及身体机能状况通过定量负荷或最大强度负荷试验, 比较负荷前后心率的变化及运动后心率恢复过程, 可以对心脏功能及身体机能状况作出恰当的判断。 心率的测定还可以检查运动员的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对判断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有一定的意义。3 .控制运动强度运动中的吸氧量是运动负荷对机体刺激的综合反应, 目前在运动生理学中广泛使用吸氧量来表示运动强度。心率和吸氧量及最大吸氧量呈线性相关, 最大心率百分比和最大吸氧量
38、的百分比也呈线性相关,这就为使用心率控制运动强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耐力训练中, 使用心率控制运动强度最为普遍, 常用的公式为 :(最大心率 -运动前安静心率)/2+运动前心率。所测定的心率可为教学、训练及健身锻炼提供生理学依据。耐力负荷的适宜强度也可以用安静时心率修正最大心率百分比的方法来确定,运动时心率=安静时心率+60% (最大心率-安静时心率)在涉及游泳等运动的间歇训练中,一般多将心率控制在 120-150 次/分的最佳范围内。一般学生在早操跑步中的强度,可控制在130-150 次/分之间。成年人健身跑可用170 减去年龄所得的心率数值来控制运动强度。五、测定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1 .
39、 清晨卧床时血压和一般安静时血压较为稳定,测定清晨卧床血压和一般安静时血压对训练程度和运动疲劳的判定有重要参考价值。 随着训练程度的提高, 运动员安静时的血压可略有降低,如果清晨卧床血压比同年龄组血压高 15%-20% ,持续一段时间不复原,又无引起血压升高的其他诱因,就可能是运动负荷过大所致。如果清晨卧床血压比平时高 20%左右且持续二天,往往是机能下降或过度疲劳的表现。2 测定定量负荷前后血压及心率的升降幅度及恢复状况可检查心血管系统机能并区别其机能反应类型,从而对心血管机能做出恰当的判断。3 .运动训练时,可根据血压变化了解心血管机能对运动负荷的适应情况。由于收缩压主要反映心肌收缩力量和
40、每搏输出量, 舒张压主要反映动脉血管的弹性及外周小血管的阻力, 因此运动后理想的反应应当是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适当下降或保持不变。 一般而言, 收缩压随着运动强度的加大而上升。 大强度负荷时, 收缩压可高达19OmmHg 或更高, 舒张压一般不变或轻度波动。根据运动训练时血压的变化可判断心血管机能对运动负荷是否适应。第四章 呼吸机能第一节 呼吸运动和肺通气量肺活量一一VC,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身体素质及训练程度评定指标之一,因限制因素较多,供参考。男: 3500 毫升 女: 2500 毫升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可评定通气贮备能力。
41、第三节 气体交换和运输氧离曲线是表示PO2 与 Hb 结合 O2 量关系或 PO2 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第四节 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合理运用憋气良好作用:反射性肌张力增加;可为有关的运动环节创造最有效的收缩条件。不良影响:胸内压上升,心输出量减少;停止后胸内压陡降,回心血量剧增合理方法:憋气前吸气勿太深,结束后吐气勿过快;憋气应用于决胜的关键时刻。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第一节物质代谢第二节能量代谢各种能源物质分解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即为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能量称为能量代谢率。一、基础代谢(一)概念1 能量代谢:能源物质分解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
42、、转移和利用。2 能量代谢率: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能量。3基础代谢: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4 基础状态:人体处于清醒、安静、空腹、室温20 25 摄氏度。5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是维持最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代谢。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 KJ/m2*h )正常值:成年男子=170 成年女子 =155影响因素:年龄、性别、体温等。(二)测定原理热力学第一原理:能量守恒食物化学能(一定时间内机体所消耗的食物产热) =热能 +外功测定方法:间接法:反应物量与产物量呈一定的比例关系不同物质氧化所消耗的氧和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以及所释放的热量呈一定的比例关系通过
43、收集安静时和运动时的呼出气体, 分析其中氧和二氧化碳的量并换算成热量即等于机体的能量代谢率。按照一般化学反应中,反映物的量与产物的量之间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即定比定律(三)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1 食物热价: 1 克食物完全氧化分解所释放的热量。2 .脂肪:9.3千卡=38.94KJ 蛋白质(体内)4.3千卡=17.99KJ 糖4.1千卡=17.17KJ3 氧热价:各种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时每消耗1 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糖:21KJ月旨肪:19.7KJ蛋白质:18.8KJ1 升氧可氧化 1 克多糖,但只能氧化 0.5 克脂肪。氧化糖愈多氧热价愈高,氧化的脂肪愈多,氧热价愈低。可通过氧热价值判断
44、食物成分。4 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比值。二氧化碳/氧糖=1脂肪 1蛋白质弋0.80混合食物弋0.85代谢当量:运动时耗氧量/安静时耗氧量1MET=250 毫升/分钟该指标可通过反映不同运动形式的运动强度来评价机体运动时的相对能量代谢水平。5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肌肉活动:任何轻微的活动都可明显提高代谢率,即耗氧增加, 耗能增加, 能量代谢率提高。情绪影响:紧张激动时,由于无意识肌紧张及激素释放增加,则耗氧量显著增加,产热量显著增加。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食物能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 进食后产热量大于食物本身产热量。额外产热量用于维持体温。环境温度:代谢最稳定
45、: 20 30 摄氏度 ; 20 摄氏度、 10 摄氏度以下:寒冷刺激引起肌紧张增加, 30 45 摄氏度以上:体内化学反应加速,呼吸、循环功能增强。二、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一)骨骼肌收缩的直接来源:ATP三磷酸腺苷ATP 基本结构: 1 分子腺苷+三分子磷酸(高能磷酸键连接)ATP 的主要功用:直接供应各种生理活动能量(安静及运动时)思维活动、神经冲动、肌肉收缩、脏器活动、腺体分泌等ATP 的来源: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糖:有氧 糖原、葡萄糖 三羧酸循环 能量 +二氧化碳、水无氧酵解 肌糖原 乳酸 +能量脂肪:有氧 脂肪 3氧化三竣酸循环能量+二氧化碳、水蛋白质:有氧分解蛋白质 三羧酸
46、循环 能量+二氧化碳、水ATP 的贮存及输出功率:贮存于肌肉,但量极少, 6 毫摩尔/公斤湿肌(供0.5 秒工作)最大输出功率=11.2 毫摩尔/公斤 /秒即每公斤肌肉每秒动用此量ATPATP 的分解供能及补充:ATPf酶-ADP+P+E 每克分子 ATP 可释放 29.26 50.16KJ=7 12 千卡CP (磷酸肌酸)-C (待能源物质分解释能再合成CP) +P+AD2f ATP(二)三个能源系统的特征根据运动强度、形式由三个能源系统分别或配合供能。磷酸源系统、酵解能系统、氧化能系统磷酸原系统即 ATP CP 系统特点:不需氧,直接分解,供能速率快但产生能量较少, CP 来源有限,维持运
47、动68秒。ATPADP+Pi+E ; ADP+CPATP+C酵解能系统底物:肌糖原、葡萄糖特点: 不需氧, 供能速度较快, 生成 ATP 较少, 有乳酸产生, 运动 30 秒供能速率最大=5.2毫摩尔/公斤/秒,维持23分钟运动。糖元+ADP+PATP+乳酸氧化能系统底物:三大能源物质,特点: 有氧条件下分解供能, 供能速度较慢, 产生能量多, 最大速率 =2.6 毫摩尔/公斤 /秒,贮量丰富,维持1 小时以上运动的能量供应。糖、脂肪、蛋白质 +O2+ADP+P1CO2+H2O+A TP(三)能源系统与运动能力不同能源系统的供能能力决定运动能力的强弱;例:有氧 马拉松;酵解 中、长跑不同强度、
48、不同形式的运动需要不同的能源系统供能作为基本保证;例:同上一切运动过程的能量供应均由三个系统不同比例混合供能,比例取决于运动性质和特点。例:篮球:运球、投篮;足球:快速奔跑、射门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运动中能源物质的动员糖: 首先分解肌糖原 血糖 (运动510 分钟后) 运动时间延长, 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脂肪:运动30 分钟输出功率最大,在糖类动用并消耗,且供氧充足时大量动用蛋白质: 30 分钟以上的耐力项目健身运动的能量供应健身运动特点:种类多,强度低( 50 70 最大摄氧量%) ,时间长( 30 60分钟)能源物质:脂肪、糖第三节 体温第六章 肾脏机能第七章内分泌机能第一节 内分泌概论一
49、、内分泌与内分泌腺(一)内分泌系统组成:内分泌腺、内分泌细胞内分泌激素通过血液或淋巴液循环运送至靶细胞或靶器官发挥生理作用。 (区别于外分泌导管输送,如唾液、胆汁、消化液)二、激素(一)激素概念: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 经体液运输至靶器官发挥生物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激素的分类:含氮类激素:蛋白质(肽类) :生长激素等氨基酸(胺类) :肾上腺髓质激素、甲状腺素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二)激素的一般作用特征1 .生物信息传递激素以化学信号的形式, 在细胞与细胞之间进行信号传递, 从而加强或减弱靶组织原有的生理生化过程。如:生长激素促进长骨生长胰岛素促进糖分解产生能量肾上
50、腺糖皮质激素促进脂肪分解等2 .相对特异性选择性作用于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特异性程度不同。3 .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微量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酶促逐级放大作用。1mg 甲状腺激素可使机体增加产热4200KJ4 .颉抗与协同作用颉抗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协同作用: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允许作用:糖皮质激素与儿茶酚胺( 三 ) 激素的作用途径、生理效应及其意义第二节 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第三节、激素分泌的调控一 .人体三大内分泌腺功能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二、内分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1 、 儿茶酚胺在运动期间儿茶酚胺必然升高, 且升高的程度与运动强度密
51、切相关, 即运动强度越大, 升高的幅度也相应越大。 儿茶酚胺的分泌对长期运动训练有适应性。 这种适应性表现为随运动训练水平提高,对同一负荷方式,儿茶酚胺分泌的增高幅度越来越小。2 、 糖皮质激素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运动期间糖皮质激素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3 、生长激素运动时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升高, 并且随运动强度加大其升高幅度越大。 运动时生长激素的升高同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有关。 在完成相同负荷时, 训练水平较低者血液中的生长激素水平高于训练水平高者。4 、抗利尿激素和盐皮质激素运动时抗利尿激素和盐皮质激素分泌增多5 、胰岛素和高血糖素运动时,高血糖素升高而胰岛素降低。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
52、第一节感觉器官第二节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1 . 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牵张反射有两种类型:一种为腱反射,也称位相性牵张反射;另一种为肌紧张,也称紧张性牵张反射。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发生的紧张性收缩。牵张反射的反射弧特点是感受器和效应器都是在同一块肌肉中。牵张反射主要生理意义在于维持身体姿势,增强肌肉力量。2 .姿势反射在身体活动过程中, 中枢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 以完成各种动作, 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活动总称姿势反射。(1) 状态反射状态反射是头部空间位
53、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规律: 头部后仰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 头部前倾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减弱,屈肌及腹肌的紧张性相对加强;头部侧倾或扭转时,引起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加强,对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减弱。(2) 翻正反射(3) 旋转运动反射(4)直线运动反射第九章运动技能第一节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和生理本质一、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1 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人体在运动中有效地掌握和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即在准确的时间和空间内大脑皮质精确支配肌肉收缩的能力。2 运动技能的分类:分为闭式运动及开式运动两类。闭式运动的特点: 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动作; 动作
54、结构周期性重复; 反馈信息来自本体感受器;田径、游泳、自行车等项目属闭式运动。开式运动的特点: 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动作; 动作结构为非周期性; 反馈信息来自多种感受器,以视觉分析器起主导作用;球类、击剑、摔交等对抗性项目属开式运动。3 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根据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人随意运动的生理机理是以大脑皮质活动为基础的肌肉活动。 大脑皮质动觉细胞可与皮质所有其他中枢建立暂时性神经联系, 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其生理本质就是建立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人形成运动技能就是形成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条件反射。复杂性:有多个中枢参与运动条件反射的形成。连锁性: 反射活动是一连串的, 具有严格的时序特征, 前一个动作即后一个动作的条件刺激。本体感受性:在动作形成的过程中,肌肉的传入冲动起重要作用。运动动力定型: 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支配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进行排列组合, 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地, 有规律地和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 形成了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动力定型越巩固, 动作完成越轻松自如; 动力定型越建立得多, 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二手合法房屋买卖合同(样本)2篇
- 城市更新2024年度砂石料采购及运输合同3篇
- 2024年度广告发布合同的广告内容、发布时间和费用2篇
- 2024年度戊公司为甲公司提供维修服务合同2篇
- 红色金色新中式个人年终总结课件模板
- 2024年度厦门抗浮锚杆工程监理合同
- 2024年度全新食堂场地租赁合同范本示例3篇
- 房产离婚过户及相关法律服务协议(2024版)3篇
- 二零二四年度商务考察与市场调研协议3篇
- 二零二四年度范香与亲戚赵十一之财产赠与合同3篇
- 医疗器械培训教学培训课件
- 电气测试技术46热电阻
-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竞赛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工程伦理分析
-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数学试题(含答案)
- 圆型检查井自动计算表
- 他律重于自律的四辩总结陈词
- 法院起诉收款账户确认书范本
-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 中国传统文化之诚实守信
-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评分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