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基于分级教育的效应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本文将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代理变量,考察不同层级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不同作用。从上述的实证分析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从逻辑上讲,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作用的。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数量、质量及其结构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反之,特定时期及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水平形成了对不同人力资本的需求,它也决定着不同人力资本从而不同教育结构的效率。以下我们从教育结构和社会经济水平及结构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角度考察各级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率。 1.技术创新系数(g)在三个地区都显著。技术模仿
2、系数(m)在西部显著,在东部严重不显著,中部的显著性介于东西部之间。技术模仿系数之所以在东部严重不显著,是因为东部的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我们可将东部的技术水平设为标准值,基于中部、西部与东部技术水平之差计算技术模仿系数。因而东部的技术模仿系数(m)严重不显著是可以想象的。综合考虑,高级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正向的。 2.技术创新系数(g)的显著程度东、中、西依次递减,技术模仿系数(m)的显著程度则为中、西、东依次递减,这说明,高级人力资本在东中西三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尽管作用都是正向的,但是方向有所不同,高级人力资本在东部推动技术创新的作用要大于技术模仿,而在中部,则
3、主要体现为接受技术传递;西部由于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高级人力资本的作用相对较弱。这说明,尽管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这里体现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高级人力资本都是需要的,但是对其能力的需求是各有侧重的。 3.就同一种生产要素不同地区间的产出弹性比较而言,初级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在中部最高,劳动力的产出弹性在西部最高,实物资本的产出弹性在东部最高;就同一地区不同生产要素的比较而言,东部的实物资本产出弹性大于其它两个要素的产出弹性,而中西部都是劳动力的产出弹性大于其它两个要素的产出弹性。这说明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阶段性区别。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都比较缺乏,因此更多
4、地依赖简单劳动从事技术复杂程度较低的生产以推动经济增长,体现了经济起飞阶段的特征;中部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后发优势正在逐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已从初期的单纯依靠简单劳动逐步转向依靠初级人力资本和简单劳动共同推动;东部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市场发育程度高,人力资本尤其是高级人力资本相对充裕,与此同时,就国际比较而言,目前东部的实物资本仍然相对短缺,因此,等量的实物资本投入到东部地区,与相对充裕的人力资本相结合,将获得较高的边际产出。 4.初级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mphy)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高级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mpha)总体上偏低。这说明,尽管多年高增长
5、,2010年中国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东部地区甚至更高,但是,中国的产业层次不仅与发达经济体比是偏低的,而且即使是与现有的人均gdp水平比也是偏低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型产业在东部的比重过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对高级人力资本的需求(李文溥、陈贵富,2010)。当然,也不能无视我国现有高级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质量与结构上所存在的问题。11 5.从人力资本的相对效率上看,三个地区初级人力资本边际产出与高级人力资本边际产出的比值(r)都大于1,也就是说,目前在我国,初级教育的相对效率高于高级教育。这说明教育层次结构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相互匹配。如果脱离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
6、发展对不同人力资本的需要,片面强调高等教育数量,在经济上可能是低效率的。这也正好印证了acemoglu(2009)的一个论断:“小学的一学年可能会比研究生的一学年更有价值。例如,学会阅读比学到一门理论课更可能提高生产率。”舒尔茨(1988)的研究也表明,发展中国家对小学、初中等的教育投资比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更有效率。当然,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失衡,也会导致即使原有人才结构是合理的,但在社会经济实践中,不同类别的人力资本相对效率不一的情况。与此同时,东部经济发展水平在国内最高,按理说高级人力资本有更多的用武之地,但其高级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与相对效率却在三个地区间最低,可能的解释有:
7、一是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型的产业结构限制了高级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二是东部不需要向中西部进行模仿;三是东部地区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使更多的人才宁愿“低就”也要流向沿海从而使东部的高级人力资本处于相对饱和状态。这些解释值得进一步研究。相反,西部的高级人力资本相对效率最高(r最小),也许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西部的高级人力资本流失严重,导致人才高度短缺。因此需要创造更好的生活科研条件,并通过产业的升级换代产生新的人才需求,吸引高级人才流向西部、留在西部,达到人才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良性互动。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的基本研究结论是:初级教育和高级教育都能促进经济增长,但二者的作用方式不同,其中初级教育作为生产要素直
8、接促进最终产出,高级教育则通过加快技术创新与模仿的速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我国现阶段,人力资本尤其是高级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率偏低;初级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高级教育;高级教育对中西部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东部。总的说来,由于高级人力资本对增长的贡献不如低级人力资本,也不如劳动力、资本这些传统经济因素,可能也说明了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 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仅取决于教育的质量和结构,而且取决于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因此,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看,促进我国尤其是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从较多依靠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导向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尽快转向知识、
9、技术创新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将有利于提高高级人力资本在我国尤其是在东部地区的经济效率。必须进一步推进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使相同层次的人力资本在不同地区都能得到大体一致的收入及相应的生活条件,同一地区不同层级人力资本的收入差别合理化;促进人力资源在地区间的合理流动,实现不同地区相同层级的人力资本边际效率趋同化,从而优化不同层级人力资本的配置,提高不同层级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从教育角度看,则应当根据特定时期经济发展对各种层级人力资源的需求,形成最优教育结构。具体而言就是:优先推进基础教育的普及工作,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大初级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加对
10、西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投入,提高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规范职业教育发展,为各行各业培养足够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纠正“重数量、轻质量”、“大而全”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根据市场需求、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生产发展的需要调整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突出特色。同时充分考虑地区差异,遵循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使得人才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相匹配,教育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从而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效率。积极引导教育资源向中西部流动,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加大东部高校对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力度,鼓励高级人才从东部向西部流动,促进人力资本高效使用。在此基础上适度扩大
11、中、西部高级教育的规模,增强其技术创新和技术模仿能力,缩小经济差距,推进地区平衡发展。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课题(两岸人力资本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比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差异人力资本的视角)、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 cjy073)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08&zd034)。感谢匿名评审专家的修改意见;感谢s. phelps、r. nelson和p. romer三位教授的指教;通讯作者刘榆感谢黄理初期的工作。当然,文责自负。 人力资本的三大作用是:作为生产要素、作为技术创新与技术模仿的工具。按照lucas(19
12、90),人力资本还有第四个作用:吸引别的生产要素,特别是物质资本。 相对权威的估算中国tfp增长率的研究有张军(2002)、曹吉云(2007)、郭庆旺和贾俊雪(2005)、李宾和曾志雄(2009),这些研究表明,中国十年来的tfp变化并不大。 初级人力资本和高级人力资本的具体计算见本文的数据说明部分。 在计算数据之前,本文强调初级人力资本与高级人力资本概念上的区别,淡化了平均拥有量和总量的区分,因为这两者间的转化很简单。 首先,所使用的统计年鉴中,从业人员是按报酬(不是户口)统计的,外来务工者已统计在内;其次,目前世界使用最广的受教育年限数据(barro&lee,1996,2010)和
13、广为采用的世界银行数据(nehru et al.,1995)以及专门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美国劳动经济学专家fleisher et al.(2010)都使用总人口的教育分布近似劳动者的教育分布。本文使用的是国家统计局从1996年开始公布的由抽样调查得到的劳动者(而非总人口)教育分布(19972009)的数据,已是现有省际研究中最好的人力资本衡量数据;最后,fleisher et al.(2010)使用的总人口的教育分布含有缺失数值,不得不使用入学率估计。 此时,使用随机效应既能得到与固定效应一样的一致估计,又能提高估计的有效性。从表2中fe的结果看,固定效应的标准误确实较大。 如果考虑到初级教育的
14、单位成本较低,即使r等于或略小于1,初级人力资本也是相对有效率的。 在比较过程中,强调回归系数的定性(估计值的显著性、正负号)或定序上的意义。bs说明了在他的模型中,同一参数在不同的子样本里偏误是同一个方向的。因此,在子样本的互相比较中,即使诸如内生性等原因导致估计有偏,最终结论受到的影响也可以忽略不计。 市场开放度通常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口额与gdp之比。本文中各地区的市场开放度是地区内各省的进口额之和与gdp之和的比值。 模型4、模型5西部的初级人力资本系数变得轻微不显著,模型5中西部的技术创新系数变得轻微不显著。 11北京市教委“大学生职业适应力拓展”项目2012年底出版的大学生职业适应
15、状况报告调查显示,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工作对口的情况看,对口的占55%,不对口的占45%。参考文献 边雅静、沈利生,2004:人力资本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2期。 曹吉云,2007:我国总量生产函数与技术进步贡献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1期。 陈晓光,2005:人力资本向下兼容性及其对跨国收入水平核算的意义,经济研究第4期。 陈晓光,2006:教育、创新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第10期。 郭庆旺、贾俊雪,2005: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经济研究第6期。 郭玉清、杨栋,2007:人力资本门槛、创新互动能力与低发展陷阱一一对1990年以来中国地
16、区经济差距的实证检验,财经研究第6期。 赖明勇、张新、彭水军、包群,2005: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研究开发与技术外溢,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李宾、曾志雄:2009: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再测算:19782007年,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3期。 李文溥、陈贵富,2010:工资水平、劳动力供求结构与产业发展型式,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第5期。 刘生龙,2008:教育和经验对中国居民收入的影响基于分位数回归和审查分位数回归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4期。 刘晔、黄承键,2009:我国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时空差异的分析,教育与经济第4期。 陆铭、陈钊、万广华
17、,2005: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收入差距、投资、教育和增长的相互影响,经济研究第12期。 王小鲁、樊纲,2004: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经济研究第1期。 杨立岩、王新丽,2004:人力资本、技术进步与内生经济增长,经济学(季刊)第3期。 杨新铭、罗润东,2008:技术进步条件下农村人力资本与收人差距的互动机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期。 张军,2002: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经济研究第6期。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2004: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经济研究第10期。 acemoglu, d., 2009, introduction to
18、 modern economic growth,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ghion, p., and s. n. durlauf, 2005, 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 north holland. barro, r., 1997,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growth:a crosscountry empirical study, mit press, cambridge, u. s. a./benhabib, j., and m. m. spiegel, 1994,“the role of hum
19、an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aggregate crosscountry data”,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34(2):143173. benhabib, j., and m. m. spiegel,2005,“human capital and technology diffusion”, 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 1:935966. fleisher, b., h. li, and m. q. zhao,2010,“human capital, eco
20、nomic growth,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92(2):215231. jones, c. i., 1995a,“r&dbased models of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759784. jones, c. i., 1995b,“time series tests of endogenous growth model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0(2
21、):495. krueger alan, b., and l. mikael, 2001,“education for growth:why and for whom”,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9(4):11011136. lucas, r. e., 1988,“0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2(1):342. mankiw, n. g., d. romer, and d. n. wei1, 1992,“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7(2):407437. mincer, j., 1989,“job training:costs, returns, and wage profi1es”, nati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食堂合同安全协议书
- 饮水安全协议合同
- 各种合同协议书模板下载
- 砍树付款协议合同
- 课程退费协议合同
- 喷漆外发加工合同协议书
- 合同加附属协议
- 共合协议合同
- 水窖合同协议
- 快艇维修协议合同
- 幼儿园健康课程:保护心脏小课堂
- 2025年由民政局策划的离婚协议官方文本模板
- 2024年河南机电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呼叫中心产业研究报告
- 人民音乐出版社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全册)
- 药物临床试验概述课件(PPT 23页)
- HP系列圆锥破碎机常见故障
- 企业计算机基础培训课件
- 哈萨克斯坦2050战略总统国情咨文(中文版)
- 复摆鄂式破碎机
- Calcium carbonate MSDS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