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间孔镜ULESS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_第1页
经皮椎间孔镜ULESS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_第2页
经皮椎间孔镜ULESS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_第3页
经皮椎间孔镜ULESS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_第4页
经皮椎间孔镜ULESS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经皮椎间孔镜uless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王朝晖+廖忠+崔为良+薛经来【摘 要】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uless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运用经皮椎间孔镜uless技术手术治疗,根据术前及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8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55.00±10.00)min,无硬脊膜破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9.70±0.22)个月,腰痛患者术前vas评分为(7.

2、12±0.58)分,术后为(2.01±0.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腿痛患者术前vas评分为(8.56±1.12)分,术后为(1.25±0.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41例,良31例,可8例,差0例,优良率为90%。结论:ules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广阔的镜下视野,手术简捷、安全、有效。【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uless技术;疗效随着职业方式的更替,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e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逐年增加,甚至有年轻化趋

3、势。传统开放性手术逐渐被日新月异的技术更替1-2,既往t氏和y氏技术,早些年应用广泛,随着技术更新及发展,u技术正逐渐被脊柱外科医生认识。笔者运用经皮椎间孔镜uless技术手术治疗ldh患者80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本院脊柱科就诊的住院单节段ldh患者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2077岁,平均(54.00±7.00)岁。所有患者均为单间隙突出,分布节段上以下腰椎多见,上腰椎居次,其中下腰椎l45间隙38例,l5s1间隙19例;上腰椎l23间隙4例,l34间隙19例。全部患者表现为明显腰腿痛、相应支配神经根分布区域感

4、觉、肌力、腱反射异常,查体符合ldh,并且与ct、mr等影像学病变节段相一致,手术完善腰椎正侧位x线、腰椎动力位x线及腰椎ct、mr检查。1.2 纳入标准 诊断明确,存在腰痛及下肢放射痛;与影像学节段一致;经系统保守治疗至少3个月及以上效果不明显或无效者。1.3 排除标准 多节段突出者;脊柱结核、感染、肿瘤等患者;不配合,无法耐受局麻手术者;精神病患者;合并其他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出血疾病等患者。2 方 法2.1 手术方法 采用德国joimax椎间孔镜系统及射频刀头系统进行治疗。患者侧卧位,局麻穿刺至病变节段上关节突,逐级套管松解软组织后,逐级环踞去除关节突腹侧骨质,最终将套管置入位于黄韧带与

5、椎板间隙。置入镜下系统,依次去除黄韧带及游离骨块,显入神经根及硬脊膜,取出突出髓核后,纤维环成型,术中未见压迫,神经根及硬脊膜活动良好,患者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自诉无不适。术毕,清点后取出镜下系统,切口缝合一针。所有手术由同一主刀医生完成。2.2 术后处理 微创椎间孔镜术后返回病房,嘱患者先平卧6 h,然后起床、坐起腰围保护,术后每日进行腰背肌及下肢功能康复训练。腰围保护1个月,3个月内避免过度弯腰等剧烈活动。2.3 疗效评定标准 按表格制作,同一医师在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予以腰腿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0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最严重疼痛。运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

6、3:优,双直腿抬高试验 > 70°,双下肢感觉、肌力、腱反射等正常;良,直腿抬高试验 > 70°,病变侧下肢感觉有麻木感,病变侧肌力4级;可,直腿抬高试验 > 70°,病变侧下肢感觉和术前相当,病变侧肌力3级;差,直腿抬高试验 < 70°,病变侧下肢感觉较术前不适,肌力和术前无变化,必须静滴或口服止痛药来缓解症状,或经治疗后症状仍不缓解。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结 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812个月,平均(9.

7、70±0.22)个月。8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55.00±10.00)min,无硬脊膜破裂、神经根损伤、血管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腰痛患者术前vas评分为(7.12±0.58)分,术后为(2.01±0.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腿痛患者术前vas评分为(8.56±1.12)分,术后为(1.25±0.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41例,良31例,可8例,差0例,优良率为90%。4 讨 论4.1 u技术核心在于偏心环锯技术 既往

8、传统开放性手术,对脊柱稳定性破坏较大,瘢痕形成,为二次手术增加难度,复发后常需行内固定治疗4。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克服了这些难题,因此,该技术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与普及5-7。y氏和t氏技术是较早进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常用入路8-9,但其具有只见局限椎间盘或视野局限、减压不够彻底等因素,因此u技术应运而生。u技術核心在于偏心环锯技术,获得更广阔的镜下视野。u技术是将导杆紧贴上关节突腹侧打入椎间孔固定;逐级置入扩张套管,扩张管前端紧贴小关节突外侧,不可强行置入过深;逐级取出扩张套管,不可使导杆位置变化;取出扩张管置入二级三级四级环锯,尾侧向腹侧用力,使头侧紧贴小关节突腹侧,左右环除骨质;依此方法各级环锯

9、去除上关节突骨质,最后将工作套管置入,斜面朝向椎管,尾端尖端朝向腹侧,即尖端位置在黄韧带与椎板之间。4.2 u技术四种入路 导杆尖端位于上关节突腹侧,嵌入关节突骨质内;主要针对侧隐窝狭窄,尤其上关节突增生肥厚的骨性狭窄,可充分进行根管减压,较t氏入路减压更充分,可达到270°神经根松解。导杆尖端位置在关节突关节间隙或椎板边缘,主要针对中央管狭窄和侧隐窝狭窄。导杆尖端在下关节突腹侧,上关节突尖端;主要针对中央管狭窄,或者椎间盘脱出上移的患者。 高髂骨时无视髂骨技术,对l5s1突出。对于高髂骨或者需要穿刺较平的患者,一般旁开中线79 cm。本研究通过不同入路,安装工作通道位置满意,镜下视

10、野清晰,镜下视野显示黄韧带、神经根、硬膜囊、关节突等,可以清楚辨析各个组织部位,手术简捷、操作安全。本研究80例患者中无论何种入路,均是将工作套筒置入后侧黄韧带与椎板间隙内,充分松解神经根及硬脊膜,腹侧背侧双侧减压,使神经根及硬脊膜能够得到270°甚至360°减压。因此不同入路,最终目标一致,为了获得更大的镜下操作空间。4.3 更宽阔的镜下视野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偏心环踞技术是uless技术的基础核心操作。只有环踞应用好,关节和椎管成型才能做好。环踞目的是扩大空间,获得更加广阔的镜下视野,调整套管前后左右方向。从操作中可以看出,环踞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术是否成功。本研究80例

11、患者,环踞使用良好,镜下视野宽阔,套管位置满意,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效果良好。4.4 对于术后效果评价的思考 髓核残留、手术经验不足,术中并未找到游离髓核组织造成遗漏,仅处理椎间盘内髓核,未对下垂髓核进行处理,均是术后效果不满意的原因。本研究手术效果满意,目前无一例复发,无术后并发症等发生。究其原因在于術中摘除突出髓核彻底,对纤维环成型及椎间孔成型满意,工作通道位置良好,综合因素,使得术后复发降低,术后效果满意。本研究共纳入80例患者,术后效果优良,无硬脊膜破裂、神经根损伤、血管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患者术后腰痛及腿痛vas评分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uless技术

12、通过获得更大镜下视野,使得术中减压及髓核摘除过程更加简捷、安全、有效,能够更完整彻底摘除突出髓核,做到不残留突出髓核组织,因此术后无复发,且术后效果满意。综上所述,uless技术是一个靶点技术,即是整个椎管,是集椎管成型、椎间盘摘除、黄韧带纤维环成型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全椎管内窥镜技术,对于各类型椎间盘突出均能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相对于经典的t技术和y技术,镜下有更大的视野,套管活动度大,基本能够覆盖3个镜下视野,给我们更大的空间去解决问题。经皮椎间孔镜uless技术治疗单节段ldh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及临床效果确切等优点;同时术中具有广阔的视野,使得手术更简捷安全。熟悉并掌握偏心环踞技术是

13、手术成功的关键。5 参考文献1 nellensteijn j,ostelo r,bartels r,et al.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urgery for symptomatic lumbar disc herniations: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eur spine j,2010,19(2):181-204.2 kim ms,park kw,hwang c,et al.recurrence rate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fter open discectomy in ac

14、tive young menj.spine(phila pa 1976),2009,34(1):24-29.3 macnab i.negative disc exploration.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nerve-root involvement in sixty-eight patientsj.j bone joint surg am,1971,53(5):891-903.4 ruetten s,meyer o,godolias g.epiduroscop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pidural adhesions i

15、n chronic back pain syndrome of patients with previous surgical treatment:first results of 31 intervenionsj.z orthop ihre grenzgeb,2002,140(2):171-175.5 谭健,李平元,欧军,等.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内镜杂志,2015,21(4):417-420.6 白一冰,徐岭,赵文亮,等.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的穿刺定位策略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2,12(6):540-543.7 李长青,周跃,王建,等.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3):193-197.8 hermantin fu,peters t,quartararo l,et al.a prospective,randomized study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open discectomy with those of video-assisted arthoscopic microdiscectomyj.j bone joint surg am,1999,81(7):958-965.9 hooglan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