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效应与粤赣经济合作研究_第1页
扩散效应与粤赣经济合作研究_第2页
扩散效应与粤赣经济合作研究_第3页
扩散效应与粤赣经济合作研究_第4页
扩散效应与粤赣经济合作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扩散效应与粤赣经济合作研究    摘要:通过对广东、江西两省经济合作过程中扩散效应的分析,即一方面从生产要素的角度考虑,研究广东采购江西初级产品和江西劳动力转移至广东;另一方面从广东产业转移至江西、广东游客到江西旅游等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中心地区广东对江西的经济扩散效应,并探讨粤赣两省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前景,提出粤赣经济进一步合作的解决思路与政策建议,希望能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合作提供参考。关键词:扩散效应;产业转移;粤赣合作:f127文献标志码:a:1673-291x(2012)23-0011-03粤赣两省相邻,虽自古以来便有经济往来,然而

2、受制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交通不便,导致粤赣两省经济交往并不是十分密切。但是随着近二十年来粤赣两省交通条件逐步改善,如京九铁路、粤赣高速公路的开通,粤赣两省经济往来日趋紧密。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粤赣两省政府多次签订合作协议,为粤赣经济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2001年5月,粤赣两省签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两省经济技术合作的协议;2003年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9+2”广东、江西、湖南、福建、海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9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签署为粤赣两省进一步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10年,粤赣两省举行了“广东产品江西行启动暨粤赣经贸合作项目签约仪式”,进一步推动了两省的经贸合作。一、粤

3、赣区域经济合作观点综述粤赣经济合作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两省旅游、交通物流以及农业等单独某个行业的合作,以及闽粤赣经济区合作和湘粤赣红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等小范围经济区合作。旅游合作方面主要有郑海燕(2011)从客家文化切入,认为闽粤赣客家地区文化底蕴丰厚、民俗风情浓郁,旅游资源和市场具有相似性,旅游开发潜力大,应该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组成客家文化旅游大区,共打“客家文化”旅游牌,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袁庆林、周运锦(2005)和邓峰、曾天雄(2011)等探讨了湘粤赣“红三角”地区的旅游区域一体化问题。交通合作方面主要侧重于粤赣高速公路和粤赣运河设想等方面。物流合作主要是对闽粤赣经济区物流情况的分析。

4、王鸿鹏(2008)分析了该区域的物流合作情况,认为各方应从共赢互融的理念出发加强物流合作,如物流园区建设、通关和口岸一体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汕头大学对闽粤赣经济区合作已有相对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如黄燕等(19982002)从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了“闽粤赣”经济区经济差异、产业结构与产业素质差异,认为无论从构成城市或地理区域看三次产业构成均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工业化程度呈现明显的梯状性,经济合作潜力巨大。目前,关于粤赣两省全面经济合作研究的论文极少,只有陈恩、袁群华(2004)较全面地分析了粤赣两省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差异,提出21世纪广东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提升需要江西等其他地区为其经济

5、腹地,而作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江西要实施“中部崛起”发展战略,更应主动接受广东经济的辐射和承接产业转移;粤赣两省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明显差异表明两地具有进行产业梯度传承和经济资源整合的深厚潜力与广阔前景。二、扩散效应及其作用机理所谓扩散效应(gurmar myrdal)是指所有位于经济扩张中心的周围地区,都会随着与扩张中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情况,从中心地区获得资本、人才等,并刺激促进本地区的发展,逐步赶上中心地区。从而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产生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其作用机理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使经济不发达的低梯度地区的初级产品、初级产业得到发展。随着高梯度地区的发展

6、将会扩大对经济不发达低梯度地区的原材料与初级产品的购买量,如果区域间产业结构形成了投入产出相互衔接的互补型关系,高梯度地区的产业为自己建立原材料与初级产品基地,常常会进行相应的投资与技术转移。因此,高梯度地区产业的发展会促使经济不发达的低梯度地区的相应发展。另一方面是产业变迁与转移在动态发展中丧失比较效益或因过度集聚而不经济的产业会逐步向经济不发达的低梯度地区转移,如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扩散。随着高梯度地区的产业部门由创新阶段演进为成熟和衰退阶段,便由技术密集型转为劳动密集型,并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产生所谓“外流”现象。三、粤赣区域经济合作扩散效应分析根据扩散效应的作用机理,以下我们首先从生产

7、要素的角度考虑,研究广东采购江西初级产品和江西劳动力转移至广东。广东从江西主要采购的是初级产品,包括农产品、工业原料等。“十一五”期间,从江西运往广东的粮食每年为15亿公斤到20亿公斤。改革开放后,作为劳动力输入大省,广东历来是江西富余劳动力输出的主要省份,2005年江西省向广东输出劳动力209万,占全省输出总量的38.6;2010年江西省向广东、福建两地劳务输出356万人,占全省劳务输出总量的52.2,其中大部分劳动力都是输往广东省。其次,从广东产业转移至江西、广东游客到江西旅游等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中心地区广东对江西经济的扩散效应。当然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是为了开拓江西

8、市场。“十五”期间,江西省与广东省签订经济技术合作项目3 495个,占江西省经协合同项目总数的20.8;实际引进广东资金462.31亿元,占江西省实际引进省外资金总额的21.4,其中,广东入赣投资额亿元以上企业139家,总投资额297.81亿元,已进资109.05亿元。截至2010年底,在赣的广东企业总数已超过3万家,投资总额超过1 000亿元,其中,项目投资5 000万元以上的达到330多家,合同总额超过700亿元。江西与广东的合作项目和资金约占江西全省引进内资的1/4,其中赣州同广东的合作项目和资金占赣州引进内资的90以上。目前,广东已成为与江西实施合同项目最多、投资额最大的省份之一。粤商

9、投资大军参与江西建设,为广东经济延伸了产业链,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也解决了江西几十万人的就业问题,为江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江西也是广东产品的重要销售市场之一,品种全、项目精、质优价廉的广东产品深受江西消费者喜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广东产业转移江西的过程中,有一种现象必须十分重视:近年来,昔日的打工仔、打工妹呈现出回归的形势,正成为江西省劳动力的主力和创业的生力军,间接带动了广东与江西间的产业转移。据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计,2008年江西省外出务工人员为680万人,其中赴省外务工人员558万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东部沿海地区不少企业进行裁员甚至关闭。从2008年9月份开

10、始,返乡农民工逐步增多,到2009年春节前江西省返乡农民工达到330.9万人,截至2009年4月返乡农民工不再出省务工人数达到100万人;2011年江西省约有39万返乡农民工选择家门口就业。粤赣两省积极推动旅游合作。自2003年泛珠三角合作协议签订以来,粤赣两地在旅游品牌共建、资源共享、宣传互动、客源互送、市场共管等方面开展合作,促进了两地旅游市场的繁荣。2010年江西接待广东游客约900万人次,广东接待江西游客620万人次,两地互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四、粤赣两省经济合作潜力分析(一)粤赣两省经济现状总体比较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发源地,经过30余年的发展,多项经济指标均处于全国的前列,2

11、011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71 546亿元,广东省gdp为52 674亿元,占全国的11.2%,约占1/9;广东总人口10 473万,人均gdp50 295元,增长8.0%;2010年广东省居民人均消费16 722元。2011年,全国进出口总额36 421亿美元(出口18 986亿美元),其中广东省的进出口额为9 134亿美元(出口5 319亿美元),占全国的25.1%(出口占全国的28.0%);2011年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1 060亿美元,广东省为218亿美元,占全国的20.6%。广东的发展速度一直很快,gdp从1978年的185.85亿元升至2011年52 673.59亿元,

12、增长283.4倍,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8.73%。江西省作为我国中部欠发达省份,虽然在本世纪以来实施“中部崛起”中发展较快,20002011年年均增长16.77%,但主要经济指标不仅低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而且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江西省gdp为11 584亿元,占全国的2.46%,比2010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江西总人口4 475万,人均gdp25 884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人均34 998元。2010年江西省居民人均消费3 546元。2011年,江西进出口额为315.56亿美元(出口218.81亿美元),增幅达46.1%(61.3%),占全国的0.87%(出口占全国的1.

13、15%);实际利用外资总额60.59亿美元,占全国的5.72%。从总体经济情况的比较看,粤赣两省经济状况差距较大。表 2011年粤赣两省主要经济数据比较数据来源:政府统计公报(二)两省产业结构比较与江西的资源优势广东省的产业结构水平比较高,2011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95.0% ,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9.9近5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26 205.3亿元,占比49.8%;第三产业增加值23 808.5亿元,占比45.2%,服务业高于工业占比。江西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较大,达12.0%;而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 600.5亿元,占比只有31.1%。第二产业增加值

14、6 592.2亿元,占56.9%。江西是一个典型从农业主导转变为工业主导的省份。江西的自然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森林覆盖率61.3%,木材蓄积达2.5亿立方米,毛竹蓄积达10亿根,居全国前列。全省平均每年降水总量约2 670亿立方米,人均径流量居全国第五。矿产资源集中在黑金属、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保有储量居全国首位的矿产有12种,拥有全国最大的有色金属铜冶炼基地。江西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旅游资源丰富,比较知名的景区有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鄱阳湖区、南昌及景德镇等。江西具有较多的富余劳动力。江西省人均gdp约为广东的1/2,工资水平也远低于广东。另外,江西有一定的下业及人才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

15、大力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有了较好的基础。近来,光电、高精铜材、优特钢材、特种车船、精密机械、生物医药、特色化工、绿色食品、度假旅游、新型服务等产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因此,不论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还是从承接能力的角度看,江西是广东产业转移的最佳目的地之一。(三)粤赣经济合作的区位优势粤赣两省相邻,但是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区位优势没有得到体现。随着已建成的京九铁路及跨越江西大“十”字型高速公路的建设,特别是2005年开通的粤赣高速公路把粤赣两省潜在的区位

16、优势转化为现实。目前,更多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和规划中,如济广(济南至广州)高速公路、赣韶高速公路等,将进一步拉近粤赣两省的距离。五、粤赣经济进一步合作解决思路与政策建议(一)提升江西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承接能力根据扩散效应中的产业转移理论,产业转移的路径即沿产业高梯度地区(科技实力强大的大城市)有能力承接的大中城市中小城市乡镇及农村。根据以上粤赣经济合作的潜力分析,粤赣经济合作首先应发生在江西的省会南昌以及赣州、吉安等京九铁路和粤赣高速公路沿线的地级城市。这此城市基础条件较好,承接产业的能力较强,特别是对于三大新兴产业的承接。因此,江西的引资政策重点应在大中城市的工业园区的建设;另一方面,江西应

17、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吸引,提高产业的承接能力。(二)加强粤赣经济合作的信息渠道建设粤赣经济合作的信息渠道建设涵盖两个方而:一方面,江西需要将有关引资的优势、政策与优惠措施公布于众,即包括一般的媒体宣传,例如网络,报纸等;更需要政府主导下的引资宣传,如开展粤赣经济合作的经贸洽谈会,以及针对企业的招商活动(可通过广东商会)。江西还应加大旅游资源的宣传,使江西成为名副其实的度假旅游休闲地,以吸引更多投资。另一方面,广东应起到使粤赣两省经济合作信息渠道畅通的作用,引导其省内企业正确把握投资信息,推动省内企业对江西投资。(三)出台粤赣经济合作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目前,粤赣两省的经济合作的政策还处于较宽泛的层面

18、,出台更为具体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措施将对具体操作提供一个实施依据;又因为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类似粤赣经济合作,这此具体政策措施也将为泛珠三角整体经济合作提供一个可借鉴的范本。(四)江西应实现原材料深加工,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随着广东产业升级转型的逐步推进,更高层次的产业对原材料的要求也将逐步提升。为了保证江西原材料能够适应这种要求,并提升原材料的附加值,原材料深加工势在必行。如江西的稀土行业应更加注重深加工,而不仅仅是靠大量低价销售本已十分珍贵的稀土。这样,不仅可以为广东机电、汽车等产业提供更优质的原材料,还可以促进江西生态环境改善。江西可以利用目前较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适应现阶段人民对食品安全和营养的需要,拓展利润空间,从而在具有地缘优势的广东市场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五)江西制订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支持政策早年出来打工的农民工在广东积累了一定的技术、资金和市场。现有的户籍政策以及其相关政策下,赣籍农民工(部分已在广东创业)更具有意愿返乡创业和就业。在目前广东产业向江西转移的过程中,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正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为更好地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已是当务之急。(六)为拓展发展腹地,广东应主动承担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中心地区的发展不能没有经济腹地,否则,中心地区将缺乏原材料、人力资本的支持,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