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工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_第1页
智能制造背景下工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_第2页
智能制造背景下工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_第3页
智能制造背景下工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_第4页
智能制造背景下工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智能制造背景下工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石月皎【摘 要】本文论述智能制造背景下工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根据智能制造人才需求特点和工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提出基于企业生产模式特点变化培养“复合型”人才,基于岗位能力需求变化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基于创新创业人才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基于职业文化需要培养“职业综合型”人才,从而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具有生产、研发、管理和服务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职业人才。【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  智能制造  工科高職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g

2、60; a0450-9889(2018)11c-0120-03中国制造2025正式颁布以来,备受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围绕“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五大方针,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十三五”规划也强调要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新一代高科技产业发展壮大。面对“智能制造”时代,工科高职学生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工科高职院校作为工科人才培养的生力军,应怎样认识“智能制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大学生具备哪些能力才能与社会需求相匹配?这些问题是摆在工科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课题。一、智能

3、制造人才需求特点智能制造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共事,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和制造业技术深度融合发展的一个系统工程,是集“生产、研发、管理、服务”四位于一体的生产链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制造着力打造产品和装备智能发展,推进整个产品生产过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发展,实现产品生产方式和生产模式的创新型智能化,全面提升企业产品生产、研发、管理和服务向综合集成智能化水平发展。在智

4、能制造中,具有知识型的技术技能劳动者实际上是“中国制造2025”能否成功的关键。因而,智能制造时代需要一批懂得操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系统,具有能够产品生产、研发、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技术型、创新型、管理型和服务型的综合职业人才。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研究显示,预计到2020年,全球的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将面临大约4000万技术人才缺口,中国的企业到2020年大约需要1.4亿的高技能人才,而中国将面临约2200万技术人才的短缺。时代呼吁人才,智能制造急需人才,工科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5、工科高职院校完成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智能制造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人才刻不容缓。二、工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工科高职院校紧紧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抓住“高等性”“职业性”“区域性”“层次性”的高等职业教育特点,走出本、专科工科院校办学模式,大胆探索具有工科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培养“高等性”教育人才。工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属于高等教育层次,是培养高等教育层次的职业技能人才

6、,有别于中等教育。二是培养“职业性”技能人才。工科高职院校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高技能人才,这是工科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点。三是培养服务“区域性”一线人才。工科高职院校是依赖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需要生存与发展,培养的是面向地区经济和行业需要,服务地区经济和行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人才。四是培养“层次性”技术应用人才。工科高职院校要抓住工科特色,围绕“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定位,紧紧抓住“技术”“技能”和“应用性”三个着眼点,着力培养学生具有“技术”“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工

7、艺型”“操作型”和“管理型”岗位和岗位群人才。突出的是“技术型”“技能型”和“应用型”的工科人才培养特色。三、智能制造背景下工科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均将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列入未来510年的发展战略计划中,工科高职院校智能制造时代培养的人才应该是顺应社会发展,国家所需的高级技术能手、技术工人和高级工程师、技师的综合智能型人才。工科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智能综合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效率、效益、成本及竞争力,也影响着国民的经济实力增长。因此,工科高职院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8、切实培养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的“四基于四型”职业综合人才势在必行。(一)基于企业生产模式特点变化培养“复合型”人才随着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智能制造改革热潮的到来,有实力的企业纷纷转型,“多品种小批量、成本低、质量优、生产周期短”,成为企业的生产模式,其生产特点由传统生产模式向高度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生产方向转型。1.数字化生产成了智能制造的基础和关键。数字化生产表现为实物产品被制造出来前,用数字化、虚拟化、结构化、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制造工艺规划、设计、仿真和管理,以优化产品的制造工艺方案与过程。数字化制造是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中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也是连接数字化设计和实际制

9、造的桥梁纽带。在产品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数字化制造可贯穿于“产品设计产品研发工艺规划生产制造管理运营维护服务”整个生命周期的生产价值链中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化。2.网络化生产成了智能制造的有效载体。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提出,智能制造作为“互联网+”的一种表现形式,网络化生产将产品集生产、研发、管理和服务于一体,将产品转换成虚拟数据信息通过网络客户端传送到网络仿真生产数据平台完成产品“网上”与“网下”的整形个生产周期相连接,最终经过数据后台处理、分析实现网络产品整个生产周期“横向、纵向和终端”三个维度的智能集成。横向维度表现为企业之间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产品个性化定制或通过处理数据信息最终实现产品价

10、值链资源优化与整合;纵向维度表现在企业内部通过网络实现整个生产环节的资源优化;终端维度表现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通过网络将开发商、供应商、经销商、客户等各个端点有效整合,最终实现产品个性化定制。3.智能化生产成了智能制造的桥梁和纽带。智能生产在生产线上表现的特点为:一是机器人代替人的生产;二是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可以同时生产多种品种;三是生产产品高效率。产品在整个生产生命周期中不需要人工干涉,通过智能生产可以按照预定的目标由机器人实现自动一体化生产。智能制造是一种跨学科、跨行业、跨产业形成产业链的复杂制造模式,其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期在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中,数字化生产需要用到数学建模、电子信

11、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网络化生产需要用到计算机专业知识;智能化生产需要用到自动化、机械制造、cad等专业知识。智能制造呈现出明显综合性、整体性趋势,生产关系分工以专业与专业之间的交叉综合并存,生产劳动逐渐变成科学性的劳动,劳动力出现了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甚至跨区域、跨国度的自由流动,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可以轻松实现跨流程,跨部门,跨企业的协作,完成原来不可能由一个人完成的工作。这就需要一个人具备各个领域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传统单一的学科教育已显然不适应社会的需要,由此培养适应智能生产模式的“复合型”人才是工科高职院校教育的必然选择。(二)基于岗位能力需求变化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随着“中国制造2

12、025”战略的实施,制造企业、行业、产业纷纷升级转型,传统的生产模式岗位能力需求已不再适应智能制造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生产的需要,企业对产品生产线操作层、建设层、研发层和服务层的岗位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1.生产线操作层岗位能力需求变化。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智能制造生产线简单的操作基本由机器人完成或由人为虚拟仿真操作,远程遥控计算机辅助智能生产完成,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产一线人力需求,降低资源浪费,但对产品的质量检测、设备的监管维修还需要人为的操控,因此,智能制造一线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解决复杂数据信息的本领,还要具有设备监管维修和对互联网系统操控的能力,智能制造岗位需求能力

13、已由传统的“手把手”的机器设备操作能力转变成对机器人、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控设备等高端的“人对机”技能操作能力。2.生产建设层崗位能力需求变化。智能制造时代,随着用户个性化和多样化定制需求,“成本低、质量优、生产周期短”的大规模定制智造成了客户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建设管理层岗位的工作人员能灵活、熟悉、便捷操作机器和软件设备的制造系统,快速的编排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缩短生产变更所需的时间,提高生产效率。3.生产产品研发层岗位能力需求变化。智能制造产品岗位能力需求由传统的“尺子帐量”画图员转成了cad、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数字建模等软件虚拟的模型智能研发。这对研发岗位人员能力需

14、求提出了新的要求,研发人员不仅要对产品进行设计,还要掌握软件技能操作,并具备对产品进行仿真模拟加工和工艺分析、编程等方面的知识。4.生产服务层岗位能力需求变化。产品生产和服务是直接配套的服务性产业链。生产服务是为了保证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产品技术的升级、社会效益的提高、产业更新换代以及赢得客户满意提供的保障性的社会服务。服务质量是产品差异和增值的主要源泉。因此,服务层岗位人员不仅要了解产品生产流程和产品性能、功效,还要掌握高技能的服务水平,为客户提供高效率的服务质量,最终赢得客户满意,赢得社会增值和产品可持续发展。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产品“生产、建设、研发、服务”层的岗位能力需求与技术的深度融合,

15、为智能企业生产带来了效益。企业生产模式的跨行、跨界整合颠覆着智能制造时代原有岗位能力技术需求,这要求工科高职院校重新审视岗位需求,有的放矢地培养时代发展、社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使他们既能掌握理论技术能力,又能将理论技术应用于实践,将理论转化成科技产品成果,从而推动生产技术的融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三)基于创新创业人才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他提出了要在我国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只有改革才有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社会选择的必

16、然,也是智能制造背景下工科高职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1.“互联网+”战略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机遇。“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许多企业、产业、行业发展呈快速发展态势,产品供不应求,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紧缺,这就要求工科高职院校学生面向“互联网+”新产业、新行业需求,转变思想观念,抓住机遇,积极推动“互联网+”与各行业、各领域深度融合,创建“大学生创业园”,自觉培养和提高自身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增强本领,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2.国家和地方政策联动助力“创新创业”。中央和地方纷纷联动出台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出台旨在帮助工科高职院校重新审视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改革,也旨在调

17、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大学生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带动作用,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中国制造2025”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智能制造的“数字化生产、网络化生产、智能化生产”模式无一不是创新成果。要实现“智能制造”的宏伟目标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大学生是社会栋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工科高职院校作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摇篮要立足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于智能制造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深化教育理念和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才能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才能更好地推

18、动“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实现“智能制造”创新人才培养的宏伟目标。(四)基于职业文化需要培养“职业综合型”人才培育国际知名品牌,以质量制胜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竞争的制高点。品牌质量不但关系到我国制造业的前途命运,也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而品牌质量转变过程中需要一批具有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纪律和职业礼仪的职业文化的一线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职业综合人才。他们既能掌握社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又具有把控智能制造前途命运的品牌质量的职业文化能力。职业文化的构建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升内涵建设发展的内在所需,它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从规模到质量的发展所需,也是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可

19、持续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内在所需。工科高职院学生能否在职场取得成就,不仅在于职业技能的突出,还在于职业文化素质的突出。因此,工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顺应智能制造企业职业文化的需要,培养“职业综合型”人才。一是培养职业道德人才。职业道德是职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任何企业生产都需要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文化人。二是培养职业精神人才。职业精神是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弘扬“敬業、勤业、精业、创业、立业”的职业精神,尽职尽责,贡献自己的才智。三是培养职业纪律人才。职业纪律是职业文化的重要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纪律,一事无成。四是培养职业礼仪人才。职业礼仪职业文化的表现形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