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画理在摄影创作的应用_第1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3/1caec4de-108e-4fdd-9b6a-8cdc3a7c650d/1caec4de-108e-4fdd-9b6a-8cdc3a7c650d1.gif)
![论中国画理在摄影创作的应用_第2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3/1caec4de-108e-4fdd-9b6a-8cdc3a7c650d/1caec4de-108e-4fdd-9b6a-8cdc3a7c650d2.gif)
![论中国画理在摄影创作的应用_第3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3/1caec4de-108e-4fdd-9b6a-8cdc3a7c650d/1caec4de-108e-4fdd-9b6a-8cdc3a7c650d3.gif)
![论中国画理在摄影创作的应用_第4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3/1caec4de-108e-4fdd-9b6a-8cdc3a7c650d/1caec4de-108e-4fdd-9b6a-8cdc3a7c650d4.gif)
![论中国画理在摄影创作的应用_第5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3/1caec4de-108e-4fdd-9b6a-8cdc3a7c650d/1caec4de-108e-4fdd-9b6a-8cdc3a7c650d5.gif)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论中国画理在摄影创作的应用 万莉君摘要:摄影起源于技术,记录是其最基本的属性。如何突破记录,融入更多感性文化的因素,本文从“三远论”“留白气韵”“墨色变化”“写意”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中国画理在摄影创作中的应用。关键词:中国画理 摄影创作 三远论 留白氣韵 墨色变化 写意:j0-05 :a :1008-3359(2017)19-0167-02摄影起源于西方,1839年法国美术家、化学家达盖尔发明了“达盖尔银版照相法”,摄影术在英国应运而生。摄影是一门融合新技术的新艺术语言,其本质是应用科技的手段、主观性的创作思维去把握、表达客观中或心灵中的影
2、像,可以说摄影是起源于技术,但扎根于艺术的视觉表现形式。中国画不仅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还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佛家、儒家思想,是传承着中国传统美学的国宝级文化。中国画与摄影都属于二维平面的视觉艺术,中国画运用线条、笔墨、气韵,师法自然;摄影则借助光影、色彩等视觉元素,呈现丰富多变的立体形象。这两者都是凝练生活之美,固化为平面艺术形象,以表达创作者自身的情感与审美。相比较传统绘画艺术,摄影有着独特的科学理性和客观纪录的特点,但也缺失了许多感性的因素。因此摄影创作可以从中国画中汲取传统文化美学思想、构图样式、哲学思想,丰富摄影创作的理念、思想和表现手法。一、“三远论”在构图中应用宋代画家郭
3、熙在林泉高致中的“山水训”中提出了国画构图的“三远”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迭,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缈。”归纳为“高远”“深远”“平远”三种不同的中国山水画创作的透视和空间处理的重要法则,同时也描述了各自的意境之美。此法则同样适用于摄影创作,尤其是在画面组织构图、留白穿插的把控。以中国绘画的原理应用到摄影上第一人郎静山,他的很多“集锦摄影”作品深受“三远论”的影响。例如借用国画创作中的“散点透视”技巧,通过前后穿插的集锦处理,将空间中前后多重的景物融合在一个平面
4、中,层叠虚实合成在一张相纸上,舍弃摄影中真实拍摄机位的效果,通过散点视角的模拟、画面黑白灰的处理追求中国画意中“深远”的意境。如图1钓罢归来不系舟采用了平远和深远来表达其自身的思想心境;图2寒林岚光图则采用了高远和深远模仿中国山水画浓淡虚实的画面意境。二、“留白气韵”在构图中的应用留白,是中国画创作的常用手法,也是传递中国画意境之美的独特手段。主要指在绘画创作中为了画面位置经营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目的使画面更显疏密有致、韵律节奏之感,使观者更有想像空间。此手法对当代摄影影响极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极简摄影等风格。在拍摄中有效地进行取舍,让主体所处环境、背景干净、简洁;或者在创意拍摄中,通过
5、摆布拍摄场景,使画面中主体、陪体形成鲜明的视觉对比,使画面或神秘、或灵动,富有意境。如图3郎静山静山远韵中,山下一屋偏于画面右下侧,上面大面积的留白及淡淡雾霭之气,通过虚实、黑白对比很好地突出了“静山”、空灵仙境般的意境。再如图4新锐摄影师孙郡青玉案之夏至,画面的处理完全借鉴了中国画中工笔花鸟中留白式的构图,典雅、婉约,有诗意之美。三、墨色变化在影调控制中的应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曰:“运墨而五色具。”,中国水墨画用水、墨作画,且墨分五色,即焦、浓、重、淡、清,且每一种墨色又有干、湿的变化,呈现出深浅浓淡、水墨交融的气韵。浓墨给人以浑厚磅礴之气、淡墨给人一灵动淡然之意、焦墨给人以老辣苍凉之情,
6、不同的墨色,能直观传递画面的情绪、渲染氛围视觉象征化地传递给观者。绘画中墨色的情感与摄影中影调亦有相同之处,摄影中的高、中、低的影调和墨色的浓、淡、清有相同之处。摄影师在摄影创作时,也有意识借助影调的变化来传递作品的情绪,如孙郡拍摄的新中式人像中,大部分影调以中低明度居多,画面整体沉静端庄,传递出十足的传统文化气息和浓郁的书卷气。2016年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中的部分获奖作品拍摄了以中国建筑、风景为主体的作品中高明度调性的作品长亭外(图5),仿佛中国水墨中清淡的墨色,体现出高远、清幽的气韵;而采用低明度的作品殇逝(图6)则如焦墨般厚重、沧桑,传递了作者面对圆明园断垣残壁的悲痛。四、“写意”对摄影
7、情绪表达的影响“写意”是国画的一种画法,不求工细,注重表现神态和抒发作者的意趣,可以说写意是画家在理解客观对象的基础融入感情,抒发情感的一种表达技法,是带有强烈主观性的创作。摄影的第一属性是客观记录,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数码摄影时代的到来,摄影不光是写实和纪录,还能通过前期或后期技术手段强化主观情感抽象与写意的表达,甚至有些画面超脱客观现实,游离在似与不似、真实与虚幻之间,表达出强烈的情绪与特殊的意趣。例如摄影师李英杰的水之画(图7),拍摄了波动的睡眠倒影,晃动的水面让倒影形成了点线面的组合,有着抽象、韵律的美感;摄影师叶梓拍摄的人像(图8),由于快门速度较慢,人物的运动在画面中产生的虚影,正是模糊与清晰的反差仿佛把观众带入如梦似幻的梦境。如陈大志的水墨摄影(图9),作品中融合中国水墨画,传递了东方水墨神韵与意境。再如陈大志的水墨摄影利用黑白胶片的特性,在照片上实现了中国画的一些皴擦、笔触、墨染等墨法和笔法,使其摄影作品从画意到细节,在保留摄影艺术的透视语言的同时,又巧妙地溶入了中国山水画的水墨艺术形式,使其摄影作品展现出浓浓的中国文化的哲学意境。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求不断发生变化,技术的发展也催生了很多新的艺术形式。向传统中国画理学习,汲取其精华,丰富摄影创作的手法,呈现更为多样的视觉元素,是新时代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IEC 27403:2024 EN Cybersecurity – IoT security and privacy – Guidelines for IoT-domotics
- 2025年无机分离膜材料合作协议书
- 2025版安置房买卖合同范本:限价房交易政策范本
- 2025年度厂区门卫智能化升级改造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高压清洗车合作协议书
- 社团活动反馈与改进方案计划
- 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策略计划
- 企业未来发展的创新思考计划
- 财务企划管理计划
- 建立健全院内沟通反馈机制的计划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 悬挑式卸料平台安拆作业安全技术交底
- 疾病诊断编码库ICD-10
- 兰州市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基准价格表
- 西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学课件
- 产品设计材料及工艺PPT完整版全套教学课件
- 2006年度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评价审计要点
- 反恐C-TPAT程序文件整套(通用)
- 2022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教学课件
- 化学检验工高级工理论知识试题题及答案
- 广东省五年一贯制语文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