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庞德译作《华夏集》中的创造性叛逆_第1页
浅谈庞德译作《华夏集》中的创造性叛逆_第2页
浅谈庞德译作《华夏集》中的创造性叛逆_第3页
浅谈庞德译作《华夏集》中的创造性叛逆_第4页
浅谈庞德译作《华夏集》中的创造性叛逆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浅谈庞德译作华夏集中的创造性叛逆    摘要:目前,学界从比较文学译介学角度研究华夏集的成果很少,对照中国古诗原作,庞德译作中存在大量的创造性叛逆。庞德用英文对中国古诗进行了一次个性化改造,为西方文坛带去了一阵异域文化的春风。本文以译者为主体,取误译、编译、转译三方面举例对华夏集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进行研究。其文本中东西文化的合璧和古今诗文的融合,是华夏集在西方引起轰动的秘密。关键词:埃兹拉·庞德;华夏集;比较文学;译介学;创造性叛逆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美国现代主义诗人、文学家。同时,作为一

2、名译者,庞德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定义了20世纪诗歌的翻译性质和翻译理想,他的中文古诗翻译作品华夏集一经出版便取得成功。庞德的汉诗英译之所以蜚声文坛,主要因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一词是1961年法国社会文学家罗伯特·埃斯卡皮在其文学的关键问题“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as a key to literature)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他在文学社会学一书中说,“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说是创造性,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

3、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2谢天振在译介学导论一书中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7他将创造性叛逆的主体分为三部分:译者、接受者和接受环境。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又分为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具体表现在个性化翻译、误译和漏译、节译和编译、转译和改译四方面。本文,笔者依据原本,以译者为主体,取误译、编译、转译三方面举例对华夏集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进行研究。一、误译误译是翻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日本学者河盛好藏说:“没有误译的译文是根本不存在的。”5在比较文学看来,“误译有时候却有着非同一般的研究价值,因为误译反映了译者对另一种文化的误

4、解与误释,是文化或文学交流中的阻滞点。误译特别鲜明、突出地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扭曲与变形。”2误译在庞德的华夏集中俯拾皆是,其中也隐含着大量的文化内涵。第一种误译是由于译者外语语言水平有限而产生的语言层面错误,属无意误译的范畴。例如长干行的后几句:“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被庞德译为:“and you have been gone five months.the monkeys make sorrowful noise overhead.”1李白本意是五月春意阑珊、令人伤感,而庞德显然没有理解诗中的“五月”是指中国传统阴历中的“五月份”,而不是“五个月”的意思。第二种误译是文化差异而造

5、成的,为无意误译,属于无意识的创造性叛逆。由于庞德与李白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庞德在翻译的过程中很难考虑全面。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庞德把“烟花三月下扬州”译为“the smoke 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直接略去“扬州”未译,又把“烟花三月”翻译成“the smoke flowers”。三月的扬州春光旖旎,美不胜收,而看这句英文,却让西方读者不知所云。庞德很可能以为“扬州”只不过是个中国普通地名罢了,略去不会影响太大,也可能是考虑韵律等原因。但不管怎样,“扬州”一词省去,整首诗的意境就大打折扣。旧唐书赞扬州“江淮之间,广

6、陵大镇。富甲天下。”3这一花柳繁华之地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绝不仅仅是个风景地,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意象。二、编译编译属于有意识型的创造性叛逆。造成编译的原因有多种:“为与接受国的习惯、风俗相一致,为迎合接受国读者的趣味,为便于传播、或处于道德、政治等因素的考虑,等等。”4庞德为便于西方读者理解中国古诗,所以在翻译过程中改变了大量难懂的诗句,试图揭示隐含意义。华夏集主要是诗歌内容上的编译。如,黄河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庞德把标题翻译成“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而对于西方读者来说,李白原标题中出现那么多异国人名、地名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庞德索性把原标题里的人物、

7、地点全部省略了,改成了“在长江边分别”,仅突出了诗文的中心“separation”,离别。华夏集于1915年在伦敦出版,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捕捉当时读者的内心世界,庞德诗歌编译时的选题有:征战诗,如李白的忆旧游谯郡元参军(exiles letter);离别诗,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four poems of departure);宫怨诗,如玉阶怨(the jewel stairs grievance)等。另外,庞德将古诗标题进行了个性化的英文改造,如诗经,采薇译为“song of the bowmen of shu”,中文意为“蜀国弓箭手之歌”,这种创造性叛逆是译者对所处时代的考虑,也是为便

8、于传播、迎合读者并引起读者共鸣所做的努力。三、转译文学中的转译属于“特殊类型的创造性叛逆”,它的特点是“使原作经受了两度变形”4。庞德不懂中文,他的译作是由费诺罗萨(ernest francisco fenollosa,1853-1908)的日文手稿转译而来。不管是以上我们谈到的有意识的误译还是无意识的误译,都存在转译的影响。如,费诺罗萨对中国古诗的理解是否正确,或他中译日的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书写、表达以及理解的错误,这些都是庞德在后期的再加工过程中所不知的。另外,庞德的汉语功底有限,对费诺罗萨的手稿理解也会出现偏差。转译过程中,费诺罗萨笔记中的日文发音被庞德直接借鉴,如,在长干行中,庞德将李白

9、诗句“瞿塘滟滪堆”中的“瞿塘”译为“ku-to-en”,從英文发音的角度看,与拼音“qú táng”相似。6又如,在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庞德把“长江”、“广陵”和“黄鹤楼”分别译为“the long kiang”、“ko-jin” 和“ko-kaku-ro”,这三个单词也是根据日语发音转译出来的。虽然庞德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很多地方并不忠实,甚至与严复提出的翻译三原则中的“信”、“达”背道而驰。但文本中的误译、编译、转译及个性化翻译是中西方两种文化相互交流与相互改造的结果,它为西方文坛带去了一阵异域文化的春风,鲜活而有生命力。同时华夏集中的创造性叛逆使两种文化中西合璧、古今融合,是华夏集在西方引起轰动的秘密。注释:费诺罗萨(ernest francisco fenollosa),美国人,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经济学教授,日本艺术史学家。参考文献:1yip,wai-lim.ezra pounds cathay m.princeton, new jers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9.2埃斯卡皮.王美华,于沛译.文学社会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3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