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_第1页
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_第2页
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_第3页
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_第4页
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桃花源记 陶渊明(晋)【文学常识】1.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文学家。字元亮,世称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2.记:古代一种文体,它用来记载事物或发表议论,有时也用于说明。【注释】(1) 缘:沿,沿着。(2) 夹岸:两岸。(3) 数:几。(4) 英:花。(5)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6) 甚:非常。(7) 异:感到惊异。(8) 穷:尽。这里指走到尽头。(9) 舍:扔。(10) 初:刚刚。(11) 极:特别。(12) 才:仅仅。(13) 豁然:开阔的样子。(14) 开朗:开阔而明亮。(15) 舍:房屋。(16) 俨然:整齐的样子。(17)

2、 属:类。(18) 阡陌:田间小路。阡:南北走向的叫阡。陌:东西走向的叫陌。(19) 交通:互相通达。(20) 悉:都。(21) 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借指老年人。(22) 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借指儿童。髫:小孩下垂的短发。(23) 怡然:愉快的样子。(24) 要:通“邀”,邀请。(25) 咸:都,全。(26) 问讯:询问消息。(27) 先世:前辈,祖先。(28) 妻子:妻子儿女。(29) 邑人:同乡。(30)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31) 复:再。(32) 遂:于是,就。(33) 间隔:隔断,隔绝。(34) 乃:竟,竟然。(35) 无论:不要说。(36

3、) 具言:陈说,叙说。(37) 叹惋:叹息,惋惜。(38) 余:其他的。(39) 延:邀请。(40) 语:告诉。(41) 足:值得。(42) 为:向。(43) 既:已经。(44) 得:找到。(45) 扶:沿,沿着。(46) 向:原先。(47) 志:标记。这里指做标记。(48) 及:到。(49) 诣:到处所。(50) 如此:指发现桃花源的事。(51) 即:马上。(52) 志:标记。(53) 高尚:高洁。(54) 欣然:兴致勃勃的样子。(55) 规往:打算前往。规:计划,打算。(56) 未果:没有结果,意思是没有实现。(57) 寻:不久。(58) 问津:问(通往桃花源的) 路 。津:渡口。【字词、

4、句式】1.字音、字形岸 缤纷 然开朗 然 黄发垂 然 人 叹 刘子 问2.词类活用 林尽水源。尽: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复前行。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欲穷其林。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不复出焉。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未果。果:名词作动词,实现。3.一义多词 缘溪行。便扶向路。缘、扶: 沿着。 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要、延: 邀请。 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出酒食。悉、咸、皆: 都。 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中人语云。道、云:说。4.一词多义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

5、终(副词,不久)舍便舍船(动词,扔)屋舍俨然(名词,房屋)中中无杂树(中间) 晋太元中(年间)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志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寻向所志(名词,标记)遂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向寻向所志(原来) 怒目相向(看) 得便得一山(看见) 得其船(找到)闻鸡犬相闻(听见)闻有此人(听说)之忘路之远近(的)闻之,欣然规往(代词,代这件事)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为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5.古今异义词词语古义今义词语古义今义交通互相通达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妻子儿女男子

6、的配偶无论不要说用作连词,不译鲜美鲜艳美丽食物的味道好问讯询问消息询问,问候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间隔隔断,隔绝指时间、空间上的距离不足不值得不够开朗开阔明亮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如此像这样这样既已经关系连词,既然俨然整齐的样子形容很像扶沿着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缘沿着缘故,缘分寻不久寻找延邀请延伸,延长6.本文出现的成语:落英缤纷、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无人问津。【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豁然开朗】一下子出现开阔明朗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无人问

7、津】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7.特殊句式 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省略句:a.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8.通假字:要通“邀”,邀请。【整体感悟】1.概括本文中心:桃花源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强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2.作者写渔人以及后来许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意图是什么?桃花源只是作者以及无数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体现。它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写桃花源无迹可寻,其实是

8、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3.作者虚构这样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有什么目的?作者虚构了这样的社会,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也表达了对人人平等、人人劳动、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尽管当时的社会无法实现,但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4.第一段景物的描写带有神秘色彩。作者这样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下文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5.为什么桃花源人“皆叹惋”? 为桃花源外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花源外的人从没有过上安宁和平的生活而叹惋。6.桃花源人的人物形象:热情淳朴、热爱和平,过着安定美

9、好生活的人们。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不希望外人扰乱这里和平宁静的生活。8.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原因:桃花源的情况好,他也想让别人来这里过上好的生活。9.假如太守找到桃花源,后果是:桃花源人重新过上痛苦生活。10. 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你会联想起古人的哪两句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与文中相对应的成语为:豁然开朗同步演练一、解释划横线的字。1.缘溪行 2.芳草鲜美 3.渔人甚异之 4.欲穷其林 5.林尽水源 6.仿佛若有光 7.屋舍俨然 8.悉如外人 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0.阡陌交通 11.黄发垂髫 12.乃大惊 13.具答之 14.便要还家 15.咸来问讯

10、 16.妻子邑人 17.来此绝境 18.不复出焉 19.无论魏晋 20.具言所闻 21.延至其家 22.既出 23.不足为外人道也 24.便扶向路 25.处处志之 26.及郡下 27.诣太守 28.说如此 29.寻向所志 30.欣然规往 31.未果 32.寻病终 33.后遂无问津者 二、翻译句子。1.自云先世避秦进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 三、选择下列语句中翻译正确的一项。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A.有好的田地好的池水和桑池之美。 B.有良田池水桑叶竹子等。C.有肥沃的田地,

11、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D.有良田池水和桑竹等各种植物。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说魏晋了。B.问起现在是什么社会,于是不知道有汉朝, 无论是魏还是晋了。C.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无论如何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D.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四、下面几句话,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五、对文段理解

12、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二段描写了一幅理想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就是常说的“世外桃源”。.一进入洞口,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境界,这就是桃花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中的“乃大惊”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文中没有具体写出渔人说的话,只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带过,这显示了作者行文的简洁凝炼。六、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 岳阳楼记范仲淹(宋)【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谥号文正。【注释】(1) 谪:特指贬官或流放。(2) 越:

13、到了。(3) 明年:第二年。(4) 政通人和:政务顺畅,人民和乐。(5) 具:通“俱”,都,全。(6) 兴:兴办。百废具兴:各种该办而未办的事都兴办起来。(7) 乃:于是,就。(8) 增:扩展。(9) 制:规模。(10) 属:通“嘱”,嘱咐。(11) 作文:写文章。(12) 以:用来。(13) 予:我。(14) 夫:那。(15) 胜状:胜景,好景色。(16) 衔:包含。(17) 吞:容纳。(18) 浩浩汤汤:形容水势汹涌壮阔。(19) 横:广阔。(20) 际、涯:边。横无际涯:宽阔无边。(21) 晖:日光。(22) 气象:景象。(23) 则:就。(24) 大观:雄伟壮丽的景象。(25) 备:全

14、面,详尽。(26) 则:那么。(27) 北:向北。(28) 极:尽,直到尽头。(29) 迁客:指遭贬斥放逐的人。(30) 骚人:诗人。(31) 多:常常。(32) 会:聚集。(33) 览:观赏。(34) 若夫:像那。(35) 霪雨霏霏:连绵不断的雨纷纷洒落。(36) 开:放晴。(37) 排空:冲向天空。(38) 隐曜:藏起光辉。曜:光芒。(39) 潜形:隐没形迹。(40) 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41) 薄:迫近。(42)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43) 斯:这。(44) 国:国都。(45) 忧:担忧。(46) 畏:害怕。(47) 萧然:凄凉冷落。(48) 感:伤感。(49) 极:极

15、度。(50) 悲:悲痛。(51) 至若:至于,又如。(52) 和:和煦。(53) 景明:阳光明媚。景:日光。(54) 不惊:平静。惊:起,动。(55) 万顷:形容面积很大。顷:百亩为一顷。(56)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鸟停息在树上。(57) 锦鳞:美丽的鱼。(58) 郁郁:形容香气很浓。(59) 或:有时。(60) 一:完全。(61) 月:月光。(62) 璧:圆形的玉。(63) 何极:哪有尽头。(64) 偕:一起。(65) 把:拿着。(66) 尝:曾经。(67) 求:探求。(68) 仁人:品德高尚的人。(69) 心:思想感情。(70) 或:或许。(71) 何哉:为什么。(72) 以:

16、因为。(73) 居:在。(74) 庙堂:朝廷。庙:宗庙。堂:殿堂。(75) 江湖:泛指四方各地。(76) 进:指“居庙堂之高”。(77) 亦:也。(78) 退:指“处江湖之远”。(79) 必:一定。(80) 先:在之前。(81) 微:无,没有。(82) 归:归附。【字词】1.字音、字形守 子京 浩浩汤 朝夕阴 人 雨霏 隐阴风怒 倾摧 暮冥 忧畏 岸兰 静影沉 宠辱忘2.通假字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 百废具兴。 具:通“俱”,全,都。3.词类活用 先天下之忧而忧。先: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忧谗畏讥谗:名词作动词,说别人坏话。 然则北

17、通巫峡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4.本文出现的成语:气象万千、浩浩荡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心旷神怡。【政通人和】政务顺畅,人民和乐。【百废俱兴】各种该办而未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一碧万顷】一片碧绿,广阔无际。5.古今异义词词语古义今义词语古义今义微没有细小气象景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越及,到越过制规模制度备全面,详尽准备景日光景物尝曾经品尝去离开到,往作文写文章文章,文体国国都国家集鸟

18、停歇在树上集会,集体6.一词多义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一一碧万顷(一片)长烟一空(全,都)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或异二者之为(或许)则然则何时而乐耶(那么)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就)极感极而悲者矣(极度)此乐何极(穷,尽)南极潇湘(尽,直到尽头)为或异二者之为(心情)全石以为底(做,为)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和政通人和(和乐)至若春和景明(和煦)其其喜洋洋者矣(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代词)【整体感悟】1.课文第二段中概括描写洞庭湖壮观景象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19、朝晖夕阴,气象万千。2. 文中从时间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色的句子: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 “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4. “古仁人之心”的内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5. 作者坚定的志向及对友人的勉励:微斯人,吾谁与归?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与“前人之述备矣。”的关系是:前句为铺垫,后句为照应。7.“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句式特点及作用:使用了双重否定句和反问句,强调了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之“异”。 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统领三、四段,是三、四段的总起句。8.二、三、四段的结构关系:结构为总分,三、四段是并列

20、。9.本文对偶句:衔远山,吞长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0.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11.二、五段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二段是迁客骚人览物之情之"异";五段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与古仁人之心的异。12.概括全文中心:作者借描写岳阳楼周围景物,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作者对滕子京的

21、慰勉之意。13.“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因天气的阴晴变化,“览物之情”也因此有所不同。作者有怎样的“览物之情”?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作者深追古仁人之心,提出了与“迁客骚人”不同的看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不计较个人得失,心忧天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同时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14.“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以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15.结合中华民族历代志士仁人的事迹,说说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清朝思想家龚自

22、珍看到朝廷的弊端,呼吁政治,但不受重视,抱负无法施展。后辞官还乡办学,为国为民尽自己一份心力,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计较个人得失,心忧天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同时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同步演练一、解析加点字词。 1.谪守巴陵郡 2.百废具兴 3.属予作文以记之 4.予观夫巴陵胜状 5.横无际涯 6.朝晖夕阴 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9.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10.迁客骚人 1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12.浊浪排空 13.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14.薄暮冥冥 15.则有去国怀乡 16.至若春和景明 17.而或长烟一空 18.此乐何极 19.宠辱偕忘 20.把

23、酒临风 21.不以物喜 22.后天下之乐而乐 a.或 或异二者之为 ( ) 而或长烟一空 ( ) b.归 吾谁与归 ( ) 朝而往暮而归( ) c. 极 南极潇湘( )感极而悲者矣( ) d.备 前人之述备矣()众妙毕备( ) 二、翻译句子 1.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译: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译: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译: 三、按要求回答问题。1.文中从时间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色的句子是 ,从空间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色的句子是 。 2.古代思想家孟子曾经说过:“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在本文中把这一

24、思想作了进一步发展,他是这样说的:“ ” 3.文中“古仁人之心”指的是什么?请用课文原文回答。 答: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是本文作者的政治抱负,也是历代仁人志士的政治抱负。请写出我国历史上一位这样的你最敬仰的人,并用一句话概括这个人的特点。 答: 5.文中的古仁人指品德高尚的人,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还有秋水里的 和桃花源记的中 也是指品德高尚的人。醉翁亭记欧阳修(宋)【文学常识】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注释】1.诸:各个。2.林壑:树林和山谷。3.尤:特别。4.蔚然:茂盛的样子。5.于:从。6.

25、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7.临:高踞。8.名:命名。9. 自谓: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10.于:到。11.辄:就。12.意:情趣。13.乎:相当于“于”。14.得:领会。15.寓:寄托。16.若夫:像那。17.暝:昏暗。18. 晦明:有时昏暗,有时明亮。19.野芳:野花。20.佳木:美丽的树木。21.秀:茂盛。22.负者:背着东西的人。23. 休于树:在树下休息。24. 伛偻:脊梁弯曲,这里借指老人。25提携:牵扶,这里借指小孩。26.临:到。27.泉:用泉水。28. 洌:水(酒)清。29.肴:荤菜。30.蔌:蔬菜。31.陈:陈列,摆设。32.酣:畅饮。33.丝:弦乐器。34.竹:管乐

26、器。35.觥:酒杯。36. 筹:酒筹。37.苍颜:苍老的容颜。38.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39.乎:在。40.已而:不久。41.从:跟从。42. 翳:遮蔽。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43.上、下:树的上、下部。44.去:离开。45.而:却,但。46.乐:以为快乐。47. 以:用。48.谓:是,为。【字词、句式】1.字音、字形 林 然 潺 朝暮 酒 山野 宴 交错 然 阴2.一词多义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云归而岩穴暝(聚拢)谓太守自谓也(命名)太守谓谁?(是)也环滁皆山也(表陈述)山之僧智仙也(表肯定)在乎山水之间也(语气助词,无实义)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高居,坐落在高处

27、)临溪而渔(来到)而秀而年又最高(表并列,并且)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然后)朝而往(表修饰,不译)溪深而鱼肥(表递进,而且)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然而)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繁荣滋长)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第一个乐:以为乐;第二个乐:乐趣)山水之乐(乐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快乐)3.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杂然而前陈者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翼然临于泉上。翼:名词作形容词,像鸟张开翅膀一样。4.古今异义: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5.判断句:者

28、,也。译为“是”6.本文的成语:觥筹交错、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风霜高洁、水落石出、前呼后应、往来不绝【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峰回路转】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今常以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风霜高洁】指天气高爽霜色洁白,秋高气爽。【水落石出】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往来不绝】来来往往而不停绝,络绎不绝。同步演练一、解释加点字1.山行六七里 2. 峰回路转 3.翼然临于泉上 4.名之者谁 5.饮少辄

29、醉 6.醉翁之意 7.太守谓谁 8.弈者胜 9.觥筹交错 10.树林阴翳 11.山间之四时 12.非丝非竹 13.晦明变化 14.已而夕阳在山 15.临溪而渔 16.云归而岩穴暝 17.日出而林霏开 18.蔚然而深秀者 1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0.野芳发而幽香 21.佳木秀而繁阴 22.伛偻提携 23.山肴野蔌 24.杂然而前陈者 25.颓然乎其间者 26.游人去而禽鸟乐 27.乐其乐 28.醉能同其乐 29.醒能述以文者 二、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峰回路转 回信 B.自得其乐 患得患失 C.不速之客 速度 D.风调雨顺 调动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不

30、相同的一项是( )A.醉翁之意 B.词不达意 C.意在言外 D.意境3、下列词语中的“名”字与“名正言顺”的“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名之者谁 B.名列前茅 C.名不虚传 D.莫名其妙4、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C.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5、下列词语中与“峰回路转”中的“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妙手回春 B.蓦然回首 C.回复短信 D.回环往复三、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2.锦鳞游

31、泳。( )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 )4.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 5.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 6.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四、翻译下列句子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4.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8.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湖心亭看雪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 ,作者 ,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

32、绍兴)人。有著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等。2.课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一词多义】1余  余住西湖:我 以残年余力:剩下的,多余的 2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竭力、尽力 国以富强:强大、强盛3. 一 上下一白:全           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 4.更   更定矣: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33、   更有痴似相公者:还5.是 是日更定:这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词类活用】是金陵人,客此。“客”,原义为“客人”,此处为“做客”。“客此”即“客居于此”,名词作动词。【古今异义】余 古义:我 例:余住西湖 今义:剩下的【特殊句式】1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 2大雪三日:定语后置同步演练一、解释加点词语。1.是日更定        

34、         2.湖中人鸟声俱绝   3.拏一小船 4.上下一白      5.独往湖心亭看雪   6.雾凇沆砀 7.焉得更有此人 8.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9.客此 10.及下船    11.惟长堤一痕    12. 铺毡对坐  二、填空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雪”是娱情之物,请再举出两例古诗文中写“雪”的句子。,。,。  

35、60;            ,               ,上下一白。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       

36、        !”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_。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四、回答问题。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其中有何深意吗? 2、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这是不是矛盾? 3、怎样理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里的“痴”字? 诗

37、词五首归田园居陶渊明第一句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第二句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第三句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第四句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

38、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下

39、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终南

40、别业王维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第三联,即言“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