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媒介依赖分析_第1页
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媒介依赖分析_第2页
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媒介依赖分析_第3页
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媒介依赖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媒介依赖分析    刘阳+康睿摘要:现代社会,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及手机媒体越来越多的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习惯、获取信息娱乐的方式以及了解世界和周围环境的模式,大学生的媒介依赖越来越明显。本文主要从当代大学生使用最为广泛的的网络及手机新媒体入手,对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及手机依赖现象进行分析,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媒介信息,合理使用新媒介,养成积极、健康、高效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媒介依赖在新媒体环境下,手机及网络媒体凭借移动便携、沟通交流即时迅速、私密性等特点受到当代大学生的青睐。在实现基本的沟通

2、交流的同时,由于大学生自制力较差、媒介环境的复杂等因素,容易对媒介产生“依赖情绪”,这种依赖关系特别体现在当我们置身于越来越复杂的媒介环境之中时,我们不仅需要依赖媒介理解社会、认识社会,还需要依赖媒介指导我们做出选择和应对,当我们通过媒介来理解社会时,媒介也同时塑造了我们的期望甚至精神。一、“履霜坚冰”:大学生媒介依赖症的特征(一)过度沉溺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我国学者对“手机依赖症”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将其归因为过度使用手机导致的。“我们将那些对手机使用过度依赖,而对身心健康与学习进步所产生多种负面影响的现象,称为“手机依赖综合症”。第二种是从心理学层面出发,将其归结为一种心理疾病。大学生们对

3、虚拟世界越发依赖,沉溺在虚拟世界营造的情境中无法自拔。将过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媒介所营造的世界中去,漠视传统的人际交流,最终会造成负面的影响,体现在性格的日益孤僻、与人面对面交流就会感到紧张以及时刻在心中惦记着回到手机网络所塑造的世界中去。(二)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世界上新的理念与思维方式正通过网络新媒体渗透进世界的各个角落,人们的价值及行为选择更多趋向于在网络媒体中寻找依托点,找到和自己的价值观相一致的部分,方能放心大胆地去付诸于实践。大学生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正处于渐塑与发展阶段,如果大学生的“媒介依赖症”在初期不能有效的解决,缺乏独立思考及盲目跟风必将给大学生以后的人生带来

4、思想及行为上的灾难。二、“追根溯源”:大学生媒介依赖的原因探析(一)媒介环境成为大学生媒介依赖的“外部牢笼”为方便师生学习和生活,高校普遍搭建校园网,这就使大学生处于一种被网络包围的环境中,其思想及行为会不自觉地受到这种网络环境的影响。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都人手一部手机,有的甚至有两部手机,这为大学生频繁使用手机媒体提供了基础。大学生处于这种网络环境下,来自外界的影响最终体现在行为上,大学生媒介依赖症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越来越严重,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与手机媒体。(二)争取人际关系的获得感和网络表达是大学生媒介依赖的“内生力”现实生活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逃避现实,从而转向虚拟网络世界的

5、沟通与交流,大学生活虽然在学习方面比较轻松,但增加了就业和人际关系的压力,许多大学生试图通过手机及网络媒体扩大自己的社交圈,获得心灵交流的出口,将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精神慰藉寄希望于社交媒体中,这也导致了手机媒介的依赖。三、“觉醒之路”:大学生媒介依赖的解决之道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利益与效益被搬到台面上,处于媒介生存发展的关键位置,这就导致媒介易朝着畸形化方向发展。在社会舆论日益充斥媒介环境的今天,新媒介传播者要负起应有的责任,给网络信息的质量把好关,让社会公众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信息服务。高校作为大学生主要活动场所,应当为大学生构建一个健康的媒介环境,引导学生把媒介作为一种为自身服务的工具,自觉

6、传播健康的新媒介文化,成为媒介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当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普及后,海量资讯近乎滋扰,而对新闻真相的判断、对广告诱惑的甄别、对娱乐狂欢的自制,只有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才能够进入对信息有效的认知与理解中。大学生要理性看待手机及网络媒介,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并增强自控力,不能因为经常使用就产生依赖,更不能被媒介左右。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当整个社会中的受众和媒介都在为新媒體时代的到来所带来的便捷与机遇欢呼雀跃的时候,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会批判地看待,正确、充分的认识到媒介依赖所引发的弊端,并果断采取解决措施,有效地规避问题,真正享受到媒介给我们带来的信息和财富,成为媒介的主人。参考文献:1高萍.当代媒介素养十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2崔保国.媒介变革与社会发展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3杜骏飞.弥漫的传播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