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辅导第三套第五讲谈谈文章的审题和立意.doc_第1页
作文辅导第三套第五讲谈谈文章的审题和立意.doc_第2页
作文辅导第三套第五讲谈谈文章的审题和立意.doc_第3页
作文辅导第三套第五讲谈谈文章的审题和立意.doc_第4页
作文辅导第三套第五讲谈谈文章的审题和立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作文辅导第三套第五讲谈谈文章的审题和立意第五讲 谈谈文章的审题和立意任晓东一、教学目的:1、让 学生学会如何根据所给的文题审题。2、了解立意的三种方法。3、 对于材料作文如何通过分析,确立写作的角度。二、教学重点难 点:1、体会隐含在文题字面后的含义。2、怎样才使学生把握材 料所透视出来的意思,以便确立较为深刻的主题。三、教学过程: (教师讲解)一、初中作文教学审题指要审题,是命题作文的 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审题正确,是写作成功的先决条件。 审题不准,就会“偏题”“跑题”。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审题。 怎样教会学生审题呢?笔者认为,关键要教给学生审题方法。审 题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主

2、要有五个要点:(一)审定 体裁。体裁不同,写法各异。审题的第一步要审定这个题目应为 哪种体裁。如果把记叙文写成议论文,或者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 写得再好,也只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终究不及格。那么, 如何从题目中考虑并审定文章的体裁呢? 一般来说,题目中有“谈”、“评”、“论”、“议”、”的看法”、“的 启示"、“从说起"这一类字眼的,都应写成议论文;题目 中有“忆” “记”等字眼的,大多是记叙文;有“颂”、“赞”、 “唱”等字眼的,应写成抒情散文。但是,有的题目没有明显的 标志。如立志成才、小事不小、课间十分钟、上学路上 等。像这类题目,我们一是依据要求的内容去判定体

3、裁,二是试 着加“标志”。例如立志与成才、小事不小之类题目可加“谈”“说”;课间十分钟、上学路上之类题目可加“记”“忆”,这类标志加上以后,题目的文体特征就显示出来 了。如果我们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练习辅导,学生 作文时,就不会因体裁不明而“跑题”。(二)审定范围。在确 定文章体裁的同时,要审定要求的写作范围。有时题目对时间、 空间、写人、记事,数量、景物,或说明,或抒情等都有明确的 范围,弄错或弄不准,都会使作文失分。因此,要引导学生反复 推敲,确切掌握。例如暑假生活二三事,这个题目明确规定 了时间:暑假;内容:记事;数量:二三事。至于空间这个题目 没有规定,只要是发生暑假生活中的

4、事情,不论在学校、家庭或 社会,都可以写。又如我在新学期里,这个题目要求从“新 学期里”选材,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进步。还如当我走进考 场的时候这个题目,时间范围很小,只能写“走进考场”这段 时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果从领到准考证时写起到发 通知书时止,显然超过了题目所要求的时间范围。(三)审定中 心。有的题目中心鲜明突出。如谈勤奋学习,很明显,“勤 奋学习”就是中心,而中心的中心,乃“勤奋”二字,这也是题 目关键所在。如果动笔前对“勤奋”二字审得好,领会得深,那 么,就可以从横的方面紧扣题目中心,点出勤奋就是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而决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勤奋”就是要 刻苦,

5、顽强,遇到困难不畏缩,碰到疑难不放过,遭到挫折不灰 心。也可以从纵的方面紧扣题目中心,点出勤奋来自对祖国的热 爱,对未来的责任感和迫切感等等。防止对“勤奋”这一关键词 一笔带过,而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四)审定人称。文 章采用第几人称,应因题目而定。一般记事写人的文章可以用第 一人称(“我”、“我们”),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他”、“他 们” )o议论文多用第一人称(“我”),有时为表达这种观点不 是个人或文章代表集体,则用“我们”。诗歌、散文,则一般用 第一人称。总之,文章用什么样的人称是很讲究的。在一篇文章 里,人称必须统一,这样才能避免混乱。(五)审定寓意。有些 题目,不能仅仅从字面

6、上去理解。比如路、蜡烛、青松 等等。像这类题目,往往包含着引申、比喻或象征意义。如果辅 导学审题时考虑到题目的寓意,就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发 散思维选材。比如路这个题目,它可以是走的路,也可以是 攀登科学高峰的路。可以从一条具体的崎岖小路,拓宽为拖拉机 路,再发展为公路、铁路,以此反映家乡在改革中的变化。也可 以从无路到有路,暗示勇于开拓、勇于实践的重要,阐明只要指 导思想正确,方法对头,有决心,有毅力,事就能办好,路就能 走通。总之,指导学生审题,是作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应该贯穿 于作文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只有让学生学会审题方 法,他们的作文才不会“偏题”“离题”,才能养成按照一定

7、的 要求来写作的良好习惯。但是,指导学生审题,切忌包办代替, 定调调,划框框,以免束缚学生思想。二、初中作文教学立意的 三种方法审题就是分析审察一则材料所表现出来的主旨、意图和 角度。由于材料本身的意思是由阅读者本人领会出来的、所以就 会造成理解上的多样性。这个多样性,只要符合材料的题旨、命 题者的意图是允许存在的。但问题在于有许多学生把握不了材料 所透视出来的意思、。那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如何引导 学生审题立意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引导。(一) 求异不是终极随着人类认识的逐步深入,以多元思维为代表的思 维模式,日益呼唤着对“异”的多角度理解。仔细观察作文教学, 我们现在所进

8、行的作文立意训练,往往陷入一种误区一一求异作 文是好作文,教会求异是首要任务。不知不觉之中,在强调正面 立意的同时更强调它的反面立意,最明显的例子如“近墨者未必 黑”“弄斧必到班门”“亡羊补牢为晚”“开卷并非有益”等 等。其实对这个问题,还有继续探讨的空间。有这样一个材料,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某单位力排干扰,终于将外辖区堆积如山、 积攒多年的垃圾运走,此举受到上级部门的表扬。此材料一般正 面立意很简单,勿需赘述。若反面立意,则可从此入手:垃圾多 日不除,表明平时就未重视,本该做的事未做,不应受表扬。此 可谓求异思维了。然而教学中若仅停留在此步,则未免失之肤浅。 这则材料,看似容易,因为材料中所

9、蕴含的倾向还是比较明显的, 但若再深入一步,仔细观察“非”的本质,则可上升一个层次: 为什么此处不是堆放垃圾的地方却堆满了垃圾?为什么可以垃圾 堆积如山多日不除?因此拒绝程式化的求异,是使立意丰富的唯 一途径,要善于教学生在各种对立中寻找新的解释、新的突破点, 有毛有角的东西容易彰显,而我们所要做的不只是教学生如何去 彰显(此为第一步)、怎样才彰显得更好(此为第二步),同时更要 挖出毛角所依附的“皮”,从根上找出问题所在(此为第三步), 从而在“察非”中进一步取舍到位,解答有方。又有这样一幅外 国幽默画:广场上人黑压压一片,大家都毕恭毕敬,朝着一个方 向身弯90度顶礼膜拜:只有一个人鹤立鸡群,

10、昂然挺立,最有 意思的是这个大鼻子洋洋自得之时,却未发现头顶上一片乌云之 中,一道闪电即将刺向他,闪电的巨大箭头足可以将他置于死地。 若要你去评价这幅画的内涵,则究竟怎样立意才更好呢?第一, 从一个方面理解,正照应中国那句老话:不识时务,枪打出头鸟, 出头的椽子一一先烂;第二,从大鼻子始终洋洋自得的神气去判 断,此君的确为不畏艰险、知难而上者,其勇气可嘉;此可谓从 反面立意,寻找到了材料的另一个内涵。第三,我们不妨从作者 构图中仔细分析题意。芸芸众生已服首称臣,唯独他还在与雷霆 对抗,作者的构思很巧妙,紧紧抓住了大鼻子的自得之情,又设 计了一个颇具讽刺意义的巨大箭头,这两者反差如此之大,可以

11、说震人心魄,因此,我们在立意时不妨将眼光放开一些,仔细捕 捉构图间的内在联系,我以为这幅画首先是一种豁达人生观的具 体写照,对外界的干扰可以做到我行我素、置若罔闻,这正反映 了作者达观、幽默、寓庄于谐的风格和对生活现象的深刻理解。 由以上两例可看出,求异只是作文立意的一个方面,不是唯一的 方面;若过分偏重求异的作用,无疑会使立意训练出现另一种程 式化、雷同化现象,而这便是作文教学之大忌。二、换个角度看 一看先看这样一则小幽默:记者问体育场工作人员彼得:“足球 对体育有什么贡献?”“什么贡献?一点也没有! ”“一点儿也没 有? ”记者吃惊地问:“你能说得详细一点儿吗? ”“当然"。彼

12、得说:“你想想看,足球使22个需要休息的人在场上拼命地跑, 而4万个需要运动的人却坐在那里傻看。”这是一则非常幽默生 动的材料。它的特质就在于回答既出乎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它把 奇特的事物理念和常见的观球情景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将司空见 惯却熟视无睹的事情极其单纯地融合在一起并置于粗线条的描 述之中,娓娓道来而绝不荒谬悖理,看似离奇荒诞却也透出耐人 寻味之理。而我们要抓的是那背后的又一个真实一一工作人员以 一种局外者的身份冷眼观察所道出的一个被大家忽略的真实辩证地去看足球的作用。仔细想想,的确如此,使人在捧腹 之余不禁暗暗钦佩这位工作人员的惊人之处。因此,这则材料的 最佳突破口可定位于:换个角度看

13、足球。由此也可换个角度看一 看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看一看我们熟视无睹的东西,或许你会 发现更令人吃惊的常理或更令人震撼的东西。作文立意中这种“换个角度”的训练,实际体现的正是一种最佳的辩证思维方 式,与求异不同的是它不是单向选择、反向选择,而是透过对事 物日积月累的观察而达成的一种全新组合,它已略去了 一切表象 的东西,达到了高度凝炼和概括,突破了常理却并非华而不实; 作文训练中多强调“换个角度”,跳出常情看世界,无疑会收益 匪浅。三、顿悟一一自觉的艺术顿悟即灵感思维的一种形式,在 古代,对艺术的追求恰恰就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而且 把艺术看成是陶冶和保持人的天性,防止世俗污染的独特世界

14、。 所以崇尚灵气一直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之本。作为一种入门训 练,对灵气的培养可谓是重中之重。现时的作文训练有一种很奇 怪的现象:从小学开始学写日记,老师教给学生的就是一条说明 的尾巴:今天我们去春游了,看到了很漂亮的花,以前不知道爱 惜,通过这一次我懂得了;若写妈妈,则我的妈妈真辛苦, 以后一定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几乎每篇作文都留有决心, 表一番心迹。作文本是表达心之声,启发学生达到愤俳状态很重 要,这就要让他们首先有话说,而且是要非说不可;但如何进一 步挖掘动力,让他们说得巧、说得在理而不落俗套,则非灌输“灵 气”不可。心灵遨游名山大川所产生的美妙意趣是丰富多彩的, 抓就得抓山水与心灵共鸣的

15、东西,抓能引起心灵震撼的东西。灵 气以它特有的方式存在着,人们分明可以感觉到敞开真心与自由 的心灵对话的那份激动,所以作文立意的最高境界是艺术的真情 流露,而灵气依附的是豪放不羁的独立意识,任何束缚和模式都 会扼杀它的存在。有这样一首小诗:“秋/蒲公英老了/子女问/ 有什么遗产/母亲默默地给每个孩子/戴上一把远飞的伞。”这是 一首寓意深刻的哲理诗。母亲已衰老,但母亲对儿女的爱却是那 么独特,那么语重心长。“戴上一把远飞的伞”,这正是诗眼所 在,它代表着母性的光辉,散发出极具魅力的人生光彩。因此, 对这则材料的立意,可以抓住两个角度落笔,一、长辈如何教育 子女;二、晚辈如何自励。这些都符合原意。

16、但我以为,既然要 强调心灵的放飞,强调立意与材料的一致,那么我想“情结”二 字恐怕最细致地体现了母亲对儿女的无限牵挂和殷切期望,因此 “母亲的情结” 一题恐怕更适合于这则材料所表达的意蕴。它抓 住了一种真情流露,也可以说是对母亲情怀的一种顿悟,一种息 息相通,同时它也奠定了一种行文情调,一种与材料相一致的情 调,以一支娓娓动听的笔去诉说一个美丽动听的心声,从而体现 出一种对美感的追求。而这种追求过程,也将会使自我提升到一 个新的艺术境界。我们既不要玫瑰的雅唱,也不要光明的怒吼, 因为前者走出了人生,后者走出了艺术,我们要做的是将人生和 艺术巧妙地融合。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讲,只要紧紧抓住动人心魄

17、之处,还心灵以放飞的权利,相信会写出一篇篇情感真挚的佳作 的。四、课后训练:题目:母爱审题指南:此题未做文体要求, 但大多数人会选择写记叙文,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母亲为 我们付出的爱太多了,此外我们还体验过许多母亲般的爱,“母 爱”太博大了,绝不是只言片语所能表述清的,一句话、一个动 作,甚至一个眼神都能表达出母亲对自己的爱。但在行文中许多 同学思路不够开阔,只在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呵护一方面着 笔。千篇一律,动人之处大打折扣。有位同学独辟蹊径,从母亲 希望自己志在四方却又怕自己远走高飞的矛盾心理入手,写出了 母亲爱孩子的复杂感情。一一“希望果子成熟,成熟了又怕落下 来。”请根据上面的例子

18、为下列题目审题立意:题目:不寻常 的考试、照片(任选一题)第五讲 谈谈文章的审题和立意任晓东一、教学目的:1、让 学生学会如何根据所给的文题审题。2、了解立意的三种方法。3、 对于材料作文如何通过分析,确立写作的角度。二、教学重点难 点:1、体会隐含在文题字面后的含义。2、怎样才使学生把握材 料所透视出来的意思,以便确立较为深刻的主题。三、教学过程: (教师讲解)一、初中作文教学审题指要 审题,是命题作文的 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审题正确,是写作成功的先决条件。 审题不准,就会“偏题”“跑题”。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审题。 怎样教会学生审题呢?笔者认为,关键要教给学生审题方法。审 题方法是多种

19、多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要点:(一)审定 体裁。体裁不同,写法各异。审题的第一步要审定这个题目应为 哪种体裁。如果把记叙文写成议论文,或者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 写得再好,也只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终究不及格。那么, 如何从题目中考虑并审定文章的体裁呢? 一般来说,题目中有“谈”、“评”、“论”、“议”、”的看法”、“的 启示"、“从说起"这一类字眼的,都应写成议论文;题目 中有“忆” “记”等字眼的,大多是记叙文;有“颂”、“赞”、“唱”等字眼的,应写成抒情散文。但是,有的题目没有明显的 标志。如立志成才、小事不小、课间十分钟、上学路上 等。像这类题目,我们一是依据

20、要求的内容去判定体裁,二是试 着加“标志”。例如立志与成才、小事不小之类题目可加“谈”“说”;课间十分钟、上学路上之类题目可加“记”“忆”,这类标志加上以后,题目的文体特征就显示出来 了。如果我们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练习辅导,学生 作文时,就不会因体裁不明而“跑题”。(二)审定范围。在确 定文章体裁的同时,要审定要求的写作范围。有时题目对时间、 空间、写人、记事,数量、景物,或说明,或抒情等都有明确的 范围,弄错或弄不准,都会使作文失分。因此,要引导学生反复 推敲,确切掌握。例如暑假生活二三事,这个题目明确规定 了时间:暑假;内容:记事;数量:二三事。至于空间这个题目 没有规定,只要

21、是发生暑假生活中的事情,不论在学校、家庭或 社会,都可以写。又如我在新学期里,这个题目要求从“新 学期里”选材,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进步。还如当我走进考 场的时候这个题目,时间范围很小,只能写“走进考场”这段 时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果从领到准考证时写起到发 通知书时止,显然超过了题目所要求的时间范围。(三)审定中 心。有的题目中心鲜明突出。如谈勤奋学习,很明显,“勤 奋学习”就是中心,而中心的中心,乃“勤奋”二字,这也是题 目关键所在。如果动笔前对“勤奋”二字审得好,领会得深,那 么,就可以从横的方面紧扣题目中心,点出勤奋就是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而决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勤

22、奋”就是要 刻苦,顽强,遇到困难不畏缩,碰到疑难不放过,遭到挫折不灰 心。也可以从纵的方面紧扣题目中心,点出勤奋来自对祖国的热 爱,对未来的责任感和迫切感等等。防止对“勤奋”这一关键词 一笔带过,而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四)审定人称。文 章采用第几人称,应因题目而定。一般记事写人的文章可以用第 一人称(“我”、“我们”),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他”、“他 们” )o议论文多用第一人称(“我”),有时为表达这种观点不 是个人或文章代表集体,则用“我们”。诗歌、散文,则一般用 第一人称。总之,文章用什么样的人称是很讲究的。在一篇文章 里,人称必须统一,这样才能避免混乱。(五)审定寓意。有些 题

23、目,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比如路、蜡烛、青松 等等。像这类题目,往往包含着引申、比喻或象征意义。如果辅 导学审题时考虑到题目的寓意,就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发 散思维选材。比如路这个题目,它可以是走的路,也可以是 攀登科学高峰的路。可以从一条具体的崎岖小路,拓宽为拖拉机 路,再发展为公路、铁路,以此反映家乡在改革中的变化。也可 以从无路到有路,暗示勇于开拓、勇于实践的重要,阐明只要指 导思想正确,方法对头,有决心,有毅力,事就能办好,路就能 走通。总之,指导学生审题,是作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应该贯穿 于作文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只有让学生学会审题方 第11页/总共81页体写照,对外界的

24、干扰可以做到我行我素、置若罔闻,这正反映 了作者达观、幽默、寓庄于谐的风格和对生活现象的深刻理解。 由以上两例可看出,求异只是作文立意的一个方面,不是唯一的 方面;若过分偏重求异的作用,无疑会使立意训练出现另一种程 式化、雷同化现象,而这便是作文教学之大忌。二、换个角度看 一看先看这样一则小幽默:记者问体育场工作人员彼得:“足球 对体育有什么贡献?”“什么贡献?一点也没有! ”“一点儿也没 有? ”记者吃惊地问:“你能说得详细一点儿吗? ”“当然"。彼 得说:“你想想看,足球使22个需要休息的人在场上拼命地跑, 而4万个需要运动的人却坐在那里傻看。”这是一则非常幽默生 动的材料。它的

25、特质就在于回答既出乎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它把 奇特的事物理念和常见的观球情景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将司空见 惯却熟视无睹的事情极其单纯地融合在一起并置于粗线条的描 述之中,娓娓道来而绝不荒谬悖理,看似离奇荒诞却也透出耐人 寻味之理。而我们要抓的是那背后的又一个真实一一工作人员以 一种局外者的身份冷眼观察所道出的一个被大家忽略的真实辩证地去看足球的作用。仔细想想,的确如此,使人在捧腹 之余不禁暗暗钦佩这位工作人员的惊人之处。因此,这则材料的 最佳突破口可定位于:换个角度看足球。由此也可换个角度看一 看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看一看我们熟视无睹的东西,或许你会 发现更令人吃惊的常理或更令人震撼的东西。作文立

26、意中这种“换个角度”的训练,实际体现的正是一种最佳的辩证思维方 式,与求异不同的是它不是单向选择、反向选择,而是透过对事 物日积月累的观察而达成的一种全新组合,它已略去了 一切表象 的东西,达到了高度凝炼和概括,突破了常理却并非华而不实; 作文训练中多强调“换个角度”,跳出常情看世界,无疑会收益 匪浅。三、顿悟一一自觉的艺术顿悟即灵感思维的一种形式,在 古代,对艺术的追求恰恰就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而且 把艺术看成是陶冶和保持人的天性,防止世俗污染的独特世界。 所以崇尚灵气一直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之本。作为一种入门训 练,对灵气的培养可谓是重中之重。现时的作文训练有一种很奇 怪的现象:从小

27、学开始学写日记,老师教给学生的就是一条说明 的尾巴:今天我们去春游了,看到了很漂亮的花,以前不知道爱 惜,通过这一次我懂得了;若写妈妈,则我的妈妈真辛苦, 以后一定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几乎每篇作文都留有决心, 表一番心迹。作文本是表达心之声,启发学生达到愤俳状态很重 要,这就要让他们首先有话说,而且是要非说不可;但如何进一 步挖掘动力,让他们说得巧、说得在理而不落俗套,则非灌输“灵 气”不可。心灵遨游名山大川所产生的美妙意趣是丰富多彩的, 抓就得抓山水与心灵共鸣的东西,抓能引起心灵震撼的东西。灵 气以它特有的方式存在着,人们分明可以感觉到敞开真心与自由 的心灵对话的那份激动,所以作文立意的最高

28、境界是艺术的真情 流露,而灵气依附的是豪放不羁的独立意识,任何束缚和模式都 会扼杀它的存在。有这样一首小诗:“秋/蒲公英老了/子女问/ 有什么遗产/母亲默默地给每个孩子/戴上一把远飞的伞。”这是 一首寓意深刻的哲理诗。母亲已衰老,但母亲对儿女的爱却是那 么独特,那么语重心长。“戴上一把远飞的伞”,这正是诗眼所 在,它代表着母性的光辉,散发出极具魅力的人生光彩。因此, 对这则材料的立意,可以抓住两个角度落笔,一、长辈如何教育 子女;二、晚辈如何自励。这些都符合原意。但我以为,既然要 强调心灵的放飞,强调立意与材料的一致,那么我想“情结”二 字恐怕最细致地体现了母亲对儿女的无限牵挂和殷切期望,因此

29、 “母亲的情结” 一题恐怕更适合于这则材料所表达的意蕴。它抓 住了一种真情流露,也可以说是对母亲情怀的一种顿悟,一种息 息相通,同时它也奠定了一种行文情调,一种与材料相一致的情 调,以一支娓娓动听的笔去诉说一个美丽动听的心声,从而体现 出一种对美感的追求。而这种追求过程,也将会使自我提升到一 个新的艺术境界。我们既不要玫瑰的雅唱,也不要光明的怒吼, 因为前者走出了人生,后者走出了艺术,我们要做的是将人生和 艺术巧妙地融合。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讲,只要紧紧抓住动人心魄 之处,还心灵以放飞的权利,相信会写出一篇篇情感真挚的佳作 的。四、课后训练:题目:母爱审题指南:此题未做文体要求, 但大多数人会选择

30、写记叙文,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母亲为 我们付出的爱太多了,此外我们还体验过许多母亲般的爱,“母 爱”太博大了,绝不是只言片语所能表述清的,一句话、一个动 作,甚至一个眼神都能表达出母亲对自己的爱。但在行文中许多 同学思路不够开阔,只在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呵护一方面着 笔。千篇一律,动人之处大打折扣。有位同学独辟蹊径,从母亲 希望自己志在四方却又怕自己远走高飞的矛盾心理入手,写出了 母亲爱孩子的复杂感情。一一“希望果子成熟,成熟了又怕落下 来。”请根据上面的例子为下列题目审题立意:题目:不寻常 的考试、照片(任选一题)第五讲 谈谈文章的审题和立意任晓东一、教学目的:1、让 学生学会如何根据所

31、给的文题审题。2、了解立意的三种方法。3、 对于材料作文如何通过分析,确立写作的角度。二、教学重点难 点:1、体会隐含在文题字面后的含义。2、怎样才使学生把握材 料所透视出来的意思,以便确立较为深刻的主题。三、教学过程: (教师讲解)一、初中作文教学审题指要审题,是命题作文的 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审题正确,是写作成功的先决条件。 审题不准,就会“偏题”“跑题”。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审题。 怎样教会学生审题呢?笔者认为,关键要教给学生审题方法。审 题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要点:(一)审定 体裁。体裁不同,写法各异。审题的第一步要审定这个题目应为 哪种体裁。如果把记叙文写成议论

32、文,或者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 写得再好,也只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终究不及格。那么, 如何从题目中考虑并审定文章的体裁呢? 一般来说,题目中有“谈”、“评”、“论”、“议”、”的看法”、“的 启示"、“从说起"这一类字眼的,都应写成议论文;题目 中有“忆” “记”等字眼的,大多是记叙文;有“颂”、“赞”、 “唱”等字眼的,应写成抒情散文。但是,有的题目没有明显的 标志。如立志成才、小事不小、课间十分钟、上学路上 等。像这类题目,我们一是依据要求的内容去判定体裁,二是试 着加“标志”。例如立志与成才、小事不小之类题目可加“谈”“说”;课间十分钟、上学路上之类题目可加“记”

33、“忆”,这类标志加上以后,题目的文体特征就显示出来 了。如果我们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练习辅导,学生 作文时,就不会因体裁不明而“跑题”。(二)审定范围。在确 定文章体裁的同时,要审定要求的写作范围。有时题目对时间、 空间、写人、记事,数量、景物,或说明,或抒情等都有明确的 范围,弄错或弄不准,都会使作文失分。因此,要引导学生反复 推敲,确切掌握。例如暑假生活二三事,这个题目明确规定 了时间:暑假;内容:记事;数量:二三事。至于空间这个题目 没有规定,只要是发生暑假生活中的事情,不论在学校、家庭或 社会,都可以写。又如我在新学期里,这个题目要求从“新 学期里”选材,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或

34、进步。还如当我走进考 场的时候这个题目,时间范围很小,只能写“走进考场”这段 时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果从领到准考证时写起到发 通知书时止,显然超过了题目所要求的时间范围。(三)审定中 心。有的题目中心鲜明突出。如谈勤奋学习,很明显,“勤 奋学习”就是中心,而中心的中心,乃“勤奋”二字,这也是题 目关键所在。如果动笔前对“勤奋”二字审得好,领会得深,那 么,就可以从横的方面紧扣题目中心,点出勤奋就是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而决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勤奋”就是要 刻苦,顽强,遇到困难不畏缩,碰到疑难不放过,遭到挫折不灰 心。也可以从纵的方面紧扣题目中心,点出勤奋来自对祖国的热 爱,

35、对未来的责任感和迫切感等等。防止对“勤奋”这一关键词 一笔带过,而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四)审定人称。文 章采用第几人称,应因题目而定。一般记事写人的文章可以用第 一人称(“我”、“我们”),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他”、“他 们” )o议论文多用第一人称(“我”),有时为表达这种观点不 是个人或文章代表集体,则用“我们”。诗歌、散文,则一般用 第一人称。总之,文章用什么样的人称是很讲究的。在一篇文章 里,人称必须统一,这样才能避免混乱。(五)审定寓意。有些 题目,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比如路、蜡烛、青松 等等。像这类题目,往往包含着引申、比喻或象征意义。如果辅 导学审题时考虑到题目的寓意

36、,就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发 散思维选材。比如路这个题目,它可以是走的路,也可以是 攀登科学高峰的路。可以从一条具体的崎岖小路,拓宽为拖拉机 路,再发展为公路、铁路,以此反映家乡在改革中的变化。也可 以从无路到有路,暗示勇于开拓、勇于实践的重要,阐明只要指 导思想正确,方法对头,有决心,有毅力,事就能办好,路就能 走通。总之,指导学生审题,是作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应该贯穿 于作文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只有让学生学会审题方 法,他们的作文才不会“偏题”“离题”,才能养成按照一定的 要求来写作的良好习惯。但是,指导学生审题,切忌包办代替, 定调调,划框框,以免束缚学生思想。二、初中作文教学立

37、意的 三种方法审题就是分析审察一则材料所表现出来的主旨、意图和 角度。由于材料本身的意思是由阅读者本人领会出来的、所以就 会造成理解上的多样性。这个多样性,只要符合材料的题旨、命 题者的意图是允许存在的。但问题在于有许多学生把握不了材料 所透视出来的意思。那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如何引导 学生审题立意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引导。(一) 求异不是终极随着人类认识的逐步深入,以多元思维为代表的思 维模式,日益呼唤着对“异”的多角度理解。仔细观察作文教学, 我们现在所进行的作文立意训练,往往陷入一种误区一一求异作 文是好作文,教会求异是首要任务。不知不觉之中,在强调正面 立意的同时更

38、强调它的反面立意,最明显的例子如“近墨者未必 黑”“弄斧必到班门”“亡羊补牢为晚”“开卷并非有益”等 等。其实对这个问题,还有继续探讨的空间。有这样一个材料,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某单位力排干扰,终于将外辖区堆积如山、 积攒多年的垃圾运走,此举受到上级部门的表扬。此材料一般正 面立意很简单,勿需赘述。若反面立意,则可从此入手:垃圾多 日不除,表明平时就未重视,本该做的事未做,不应受表扬。此 可谓求异思维了。然而教学中若仅停留在此步,则未免失之肤浅。 这则材料,看似容易,因为材料中所蕴含的倾向还是比较明显的, 但若再深入一步,仔细观察“非”的本质,则可上升一个层次: 为什么此处不是堆放垃圾的地方却

39、堆满了垃圾?为什么可以垃圾 堆积如山多日不除?因此拒绝程式化的求异,是使立意丰富的唯 一途径,要善于教学生在各种对立中寻找新的解释、新的突破点, 有毛有角的东西容易彰显,而我们所要做的不只是教学生如何去 彰显(此为第一步)、怎样才彰显得更好(此为第二步),同时更要 挖出毛角所依附的“皮”,从根上找出问题所在(此为第三步), 从而在“察非”中进一步取舍到位,解答有方。又有这样一幅外 国幽默画:广场上人黑压压一片,大家都毕恭毕敬,朝着一个方 向身弯90度顶礼膜拜:只有一个人鹤立鸡群,昂然挺立,最有 意思的是这个大鼻子洋洋自得之时,却未发现头顶上一片乌云之 中,一道闪电即将刺向他,闪电的巨大箭头足可

40、以将他置于死地。 若要你去评价这幅画的内涵,则究竟怎样立意才更好呢?第一, 从一个方面理解,正照应中国那句老话:不识时务,枪打出头鸟, 出头的椽子一一先烂;第二,从大鼻子始终洋洋自得的神气去判 断,此君的确为不畏艰险、知难而上者,其勇气可嘉;此可谓从 反面立意,寻找到了材料的另一个内涵。第三,我们不妨从作者 构图中仔细分析题意。芸芸众生已服首称臣,唯独他还在与雷霆 对抗,作者的构思很巧妙,紧紧抓住了大鼻子的自得之情,又设 计了一个颇具讽刺意义的巨大箭头,这两者反差如此之大,可以 说震人心魄,因此,我们在立意时不妨将眼光放开一些,仔细捕 捉构图间的内在联系,我以为这幅画首先是一种豁达人生观的具

41、体写照,对外界的干扰可以做到我行我素、置若罔闻,这正反映 了作者达观、幽默、寓庄于谐的风格和对生活现象的深刻理解。 由以上两例可看出,求异只是作文立意的一个方面,不是唯一的 方面;若过分偏重求异的作用,无疑会使立意训练出现另一种程 式化、雷同化现象,而这便是作文教学之大忌。二、换个角度看 一看先看这样一则小幽默:记者问体育场工作人员彼得:“足球 对体育有什么贡献?”“什么贡献?一点也没有! ”“一点儿也没 有? ”记者吃惊地问:“你能说得详细一点儿吗? ”“当然"。彼 得说:“你想想看,足球使22个需要休息的人在场上拼命地跑, 而4万个需要运动的人却坐在那里傻看。”这是一则非常幽默生

42、 动的材料。它的特质就在于回答既出乎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它把 奇特的事物理念和常见的观球情景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将司空见 惯却熟视无睹的事情极其单纯地融合在一起并置于粗线条的描 述之中,娓娓道来而绝不荒谬悖理,看似离奇荒诞却也透出耐人 寻味之理。而我们要抓的是那背后的又一个真实一一工作人员以 一种局外者的身份冷眼观察所道出的一个被大家忽略的真实辩证地去看足球的作用。仔细想想,的确如此,使人在捧腹 之余不禁暗暗钦佩这位工作人员的惊人之处。因此,这则材料的 最佳突破口可定位于:换个角度看足球。由此也可换个角度看一 看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看一看我们熟视无睹的东西,或许你会 发现更令人吃惊的常理或更令人震

43、撼的东西。作文立意中这种“换个角度”的训练,实际体现的正是一种最佳的辩证思维方 式,与求异不同的是它不是单向选择、反向选择,而是透过对事 物日积月累的观察而达成的一种全新组合,它已略去了 一切表象 的东西,达到了高度凝炼和概括,突破了常理却并非华而不实; 作文训练中多强调“换个角度”,跳出常情看世界,无疑会收益 匪浅。三、顿悟一一自觉的艺术顿悟即灵感思维的一种形式,在 古代,对艺术的追求恰恰就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而且 把艺术看成是陶冶和保持人的天性,防止世俗污染的独特世界。 所以崇尚灵气一直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之本。作为一种入门训 练,对灵气的培养可谓是重中之重。现时的作文训练有一种很奇

44、 怪的现象:从小学开始学写日记,老师教给学生的就是一条说明 的尾巴:今天我们去春游了,看到了很漂亮的花,以前不知道爱 惜,通过这一次我懂得了;若写妈妈,则我的妈妈真辛苦, 以后一定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几乎每篇作文都留有决心, 表一番心迹。作文本是表达心之声,启发学生达到愤俳状态很重 要,这就要让他们首先有话说,而且是要非说不可;但如何进一 步挖掘动力,让他们说得巧、说得在理而不落俗套,则非灌输“灵 气”不可。心灵遨游名山大川所产生的美妙意趣是丰富多彩的, 抓就得抓山水与心灵共鸣的东西,抓能引起心灵震撼的东西。灵 气以它特有的方式存在着,人们分明可以感觉到敞开真心与自由 的心灵对话的那份激动,所

45、以作文立意的最高境界是艺术的真情 流露,而灵气依附的是豪放不羁的独立意识,任何束缚和模式都 会扼杀它的存在。有这样一首小诗:“秋/蒲公英老了/子女问/ 有什么遗产/母亲默默地给每个孩子/戴上一把远飞的伞。”这是 一首寓意深刻的哲理诗。母亲已衰老,但母亲对儿女的爱却是那 么独特,那么语重心长。“戴上一把远飞的伞”,这正是诗眼所 在,它代表着母性的光辉,散发出极具魅力的人生光彩。因此, 对这则材料的立意,可以抓住两个角度落笔,一、长辈如何教育 子女;二、晚辈如何自励。这些都符合原意。但我以为,既然要 强调心灵的放飞,强调立意与材料的一致,那么我想“情结”二 字恐怕最细致地体现了母亲对儿女的无限牵挂

46、和殷切期望,因此 “母亲的情结” 一题恐怕更适合于这则材料所表达的意蕴。它抓 住了一种真情流露,也可以说是对母亲情怀的一种顿悟,一种息 息相通,同时它也奠定了一种行文情调,一种与材料相一致的情 调,以一支娓娓动听的笔去诉说一个美丽动听的心声,从而体现 出一种对美感的追求。而这种追求过程,也将会使自我提升到一 个新的艺术境界。我们既不要玫瑰的雅唱,也不要光明的怒吼, 因为前者走出了人生,后者走出了艺术,我们要做的是将人生和 艺术巧妙地融合。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讲,只要紧紧抓住动人心魄 之处,还心灵以放飞的权利,相信会写出一篇篇情感真挚的佳作 的。四、课后训练:题目:母爱审题指南:此题未做文体要求,

47、但大多数人会选择写记叙文,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母亲为 我们付出的爱太多了,此外我们还体验过许多母亲般的爱,“母 爱”太博大了,绝不是只言片语所能表述清的,一句话、一个动 作,甚至一个眼神都能表达出母亲对自己的爱。但在行文中许多 同学思路不够开阔,只在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呵护一方面着 笔。千篇一律,动人之处大打折扣。有位同学独辟蹊径,从母亲 希望自己志在四方却又怕自己远走高飞的矛盾心理入手,写出了 母亲爱孩子的复杂感情。一一“希望果子成熟,成熟了又怕落下 来。”请根据上面的例子为下列题目审题立意:题目:不寻常 的考试、照片(任选一题)第五讲 谈谈文章的审题和立意任晓东一、教学目的:1、让 学

48、生学会如何根据所给的文题审题。2、了解立意的三种方法。3、 对于材料作文如何通过分析,确立写作的角度。二、教学重点难 点:1、体会隐含在文题字面后的含义。2、怎样才使学生把握材 料所透视出来的意思,以便确立较为深刻的主题。三、教学过程: (教师讲解)一、初中作文教学审题指要审题,是命题作文的 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审题正确,是写作成功的先决条件。 审题不准,就会“偏题”“跑题”。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审题。 怎样教会学生审题呢?笔者认为,关键要教给学生审题方法。审 题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要点:(一)审定 体裁。体裁不同,写法各异。审题的第一步要审定这个题目应为 哪种体裁。如果

49、把记叙文写成议论文,或者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 写得再好,也只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终究不及格。那么, 如何从题目中考虑并审定文章的体裁呢? 一般来说,题目中有“谈”、“评”、“论”、“议”、”的看法”、“的 启示"、“从说起"这一类字眼的,都应写成议论文;题目 中有“忆” “记”等字眼的,大多是记叙文;有“颂”、“赞”、 “唱”等字眼的,应写成抒情散文。但是,有的题目没有明显的 标志。如立志成才、小事不小、课间十分钟、上学路上 等。像这类题目,我们一是依据要求的内容去判定体裁,二是试 着加“标志”。例如立志与成才、小事不小之类题目可加“谈”“说”;课间十分钟、上学路上之

50、类题目可加“记”“忆”,这类标志加上以后,题目的文体特征就显示出来 了。如果我们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练习辅导,学生 作文时,就不会因体裁不明而“跑题”。(二)审定范围。在确 定文章体裁的同时,要审定要求的写作范围。有时题目对时间、 空间、写人、记事,数量、景物,或说明,或抒情等都有明确的 范围,弄错或弄不准,都会使作文失分。因此,要引导学生反复 推敲,确切掌握。例如暑假生活二三事,这个题目明确规定 了时间:暑假;内容:记事;数量:二三事。至于空间这个题目 没有规定,只要是发生暑假生活中的事情,不论在学校、家庭或 社会,都可以写。又如我在新学期里,这个题目要求从“新 学期里”选材,写出

51、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进步。还如当我走进考 场的时候这个题目,时间范围很小,只能写“走进考场”这段 时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果从领到准考证时写起到发 通知书时止,显然超过了题目所要求的时间范围。(三)审定中 心。有的题目中心鲜明突出。如谈勤奋学习,很明显,“勤 奋学习”就是中心,而中心的中心,乃“勤奋”二字,这也是题 目关键所在。如果动笔前对“勤奋”二字审得好,领会得深,那 么,就可以从横的方面紧扣题目中心,点出勤奋就是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而决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勤奋”就是要 刻苦,顽强,遇到困难不畏缩,碰到疑难不放过,遭到挫折不灰 心。也可以从纵的方面紧扣题目中心,点出勤奋来自

52、对祖国的热 爱,对未来的责任感和迫切感等等。防止对“勤奋”这一关键词 一笔带过,而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四)审定人称。文 章采用第几人称,应因题目而定。一般记事写人的文章可以用第 一人称(“我”、“我们”),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他”、“他 们” )o议论文多用第一人称(“我”),有时为表达这种观点不 是个人或文章代表集体,则用“我们”。诗歌、散文,则一般用 第一人称。总之,文章用什么样的人称是很讲究的。在一篇文章 里,人称必须统一,这样才能避免混乱。(五)审定寓意。有些 题目,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比如路、蜡烛、青松 等等。像这类题目,往往包含着引申、比喻或象征意义。如果辅 导学审题时

53、考虑到题目的寓意,就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发 散思维选材。比如路这个题目,它可以是走的路,也可以是 攀登科学高峰的路。可以从一条具体的崎岖小路,拓宽为拖拉机 路,再发展为公路、铁路,以此反映家乡在改革中的变化。也可 以从无路到有路,暗示勇于开拓、勇于实践的重要,阐明只要指 导思想正确,方法对头,有决心,有毅力,事就能办好,路就能 走通。总之,指导学生审题,是作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应该贯穿 于作文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只有让学生学会审题方 法,他们的作文才不会“偏题”“离题”,才能养成按照一定的 要求来写作的良好习惯。但是,指导学生审题,切忌包办代替, 定调调,划框框,以免束缚学生思想。二

54、、初中作文教学立意的 三种方法审题就是分析审察一则材料所表现出来的主旨、意图和 角度。由于材料本身的意思是由阅读者本人领会出来的、所以就 会造成理解上的多样性。这个多样性,只要符合材料的题旨、命 题者的意图是允许存在的。但问题在于有许多学生把握不了材料 所透视出来的意思。那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如何引导 学生审题立意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引导。(一) 求异不是终极随着人类认识的逐步深入,以多元思维为代表的思 维模式,日益呼唤着对“异”的多角度理解。仔细观察作文教学, 我们现在所进行的作文立意训练,往往陷入一种误区一一求异作 文是好作文,教会求异是首要任务。不知不觉之中,在强调正

55、面 立意的同时更强调它的反面立意,最明显的例子如“近墨者未必 黑”“弄斧必到班门”“亡羊补牢为晚”“开卷并非有益”等 等。其实对这个问题,还有继续探讨的空间。有这样一个材料,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某单位力排干扰,终于将外辖区堆积如山、 积攒多年的垃圾运走,此举受到上级部门的表扬。此材料一般正 面立意很简单,勿需赘述。若反面立意,则可从此入手:垃圾多 日不除,表明平时就未重视,本该做的事未做,不应受表扬。此 可谓求异思维了。然而教学中若仅停留在此步,则未免失之肤浅。 这则材料,看似容易,因为材料中所蕴含的倾向还是比较明显的, 但若再深入一步,仔细观察“非”的本质,则可上升一个层次: 为什么此处不是

56、堆放垃圾的地方却堆满了垃圾?为什么可以垃圾 堆积如山多日不除?因此拒绝程式化的求异,是使立意丰富的唯 一途径,要善于教学生在各种对立中寻找新的解释、新的突破点, 有毛有角的东西容易彰显,而我们所要做的不只是教学生如何去 彰显(此为第一步)、怎样才彰显得更好(此为第二步),同时更要 挖出毛角所依附的“皮”,从根上找出问题所在(此为第三步), 从而在“察非”中进一步取舍到位,解答有方。又有这样一幅外 国幽默画:广场上人黑压压一片,大家都毕恭毕敬,朝着一个方 向身弯90度顶礼膜拜:只有一个人鹤立鸡群,昂然挺立,最有 意思的是这个大鼻子洋洋自得之时,却未发现头顶上一片乌云之 中,一道闪电即将刺向他,闪

57、电的巨大箭头足可以将他置于死地。 若要你去评价这幅画的内涵,则究竟怎样立意才更好呢?第一, 从一个方面理解,正照应中国那句老话:不识时务,枪打出头鸟, 出头的椽子一一先烂;第二,从大鼻子始终洋洋自得的神气去判 断,此君的确为不畏艰险、知难而上者,其勇气可嘉;此可谓从 反面立意,寻找到了材料的另一个内涵。第三,我们不妨从作者 构图中仔细分析题意。芸芸众生已服首称臣,唯独他还在与雷霆 对抗,作者的构思很巧妙,紧紧抓住了大鼻子的自得之情,又设 计了一个颇具讽刺意义的巨大箭头,这两者反差如此之大,可以 说震人心魄,因此,我们在立意时不妨将眼光放开一些,仔细捕 捉构图间的内在联系,我以为这幅画首先是一种

58、豁达人生观的具 体写照,对外界的干扰可以做到我行我素、置若罔闻,这正反映 了作者达观、幽默、寓庄于谐的风格和对生活现象的深刻理解。 由以上两例可看出,求异只是作文立意的一个方面,不是唯一的 方面;若过分偏重求异的作用,无疑会使立意训练出现另一种程 式化、雷同化现象,而这便是作文教学之大忌。二、换个角度看 一看先看这样一则小幽默:记者问体育场工作人员彼得:“足球 对体育有什么贡献?”“什么贡献?一点也没有! ”“一点儿也没 有? ”记者吃惊地问:“你能说得详细一点儿吗? ”“当然"。彼 得说:“你想想看,足球使22个需要休息的人在场上拼命地跑, 而4万个需要运动的人却坐在那里傻看。”这

59、是一则非常幽默生 动的材料。它的特质就在于回答既出乎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它把 奇特的事物理念和常见的观球情景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将司空见 惯却熟视无睹的事情极其单纯地融合在一起并置于粗线条的描 述之中,娓娓道来而绝不荒谬悖理,看似离奇荒诞却也透出耐人 寻味之理。而我们要抓的是那背后的又一个真实一一工作人员以 一种局外者的身份冷眼观察所道出的一个被大家忽略的真实辩证地去看足球的作用。仔细想想,的确如此,使人在捧腹 之余不禁暗暗钦佩这位工作人员的惊人之处。因此,这则材料的 最佳突破口可定位于:换个角度看足球。由此也可换个角度看一 看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看一看我们熟视无睹的东西,或许你会发现更令人吃惊的常理或更令人震撼的东西。作文立意中这种 “换个角度”的训练,实际体现的正是一种最佳的辩证思维方式,与求异不同的是它不是单向选择、反向选择,而是透过对事 物日积月累的观察而达成的一种全新组合,它已略去了一切表象 的东西,达到了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