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纲劳动经济学_第1页
高纲劳动经济学_第2页
高纲劳动经济学_第3页
高纲劳动经济学_第4页
高纲劳动经济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纲1481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0164 劳动经济学 南京师范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劳动经济学”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之一,也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经济学”是以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劳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工具,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学习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提供所需的经济学思维方式。二、课程目标(评价目标)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得考生能够:1.牢固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系统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

2、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对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应能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2.在熟练掌握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3.能运用所掌握的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对劳动力市场各参与方的经济决策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4.平时关注现实劳动力市场的动态以及有关的政策和制度,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的劳动经济学的原理和分析工具对现实中存在的劳动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和探讨,提高考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意培养自己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尽可能将经济学思维方式运用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学科的学习中,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好良好的基础。三、与相关课程的联

3、系与区别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它以劳动力为考察对象,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及其结果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是以西方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其学科的基础,因此学习劳动经济学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同时劳动经济学在研究问题时常采用数学和统计方法作为其分析工具,因此要学好劳动经济学还应学习和掌握必要的高等数学和统计性知识。劳动经济学又是劳动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在整个劳动科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劳动经济学是一门兼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的学科,通过劳动经济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研究劳动力市场问题、劳动

4、就业与失业问题、劳动政策和制度、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等方面的分析能力;因此劳动经济学是就业概论、人力资源管理学、薪酬管理学、劳动关系学等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本课程的学习中,需重点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为第二章劳动力供给、第三章劳动力需求、第四章劳动力市场、第六章人力资本投资和第十一章失业;次重点为第五章劳动力流动、第七章劳动工资与福利和第十章劳动就业;第一章导论、第八章工会、第九章劳动保障和第十二章劳动管理作为一般性掌握内容。本课程的学习难点主要有劳动供给原理、劳动需求原理、对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和效率问题的理解、劳动力流动模型、工资理论、就业

5、理论。 考核目标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劳动经济学中的概念,能够识别和记忆劳动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能做出正确和准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要求考生能够领悟和理解劳动经济学概念及原理的内涵及外延,要求考生理解各相关概念和理论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对劳动经济学的相关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做出正确的判断、解释和说明。应用():在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已掌握的劳动经济学理论和知识对现实中

6、存在的有关劳动经济问题给予适当的分析和解释,并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做出正确的判断、或提出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第一章 导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导论的学习,了解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发展阶段,重点掌握劳动经济学这一概念的内涵,熟悉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所包含的内容,掌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了解劳动经济学新的发展和我国目前较为突出的劳动经济问题。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1.1 劳动经济学的产生1.1.1 劳动经济学的起源1.1.2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1.2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2.1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1.2.2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2.3 劳动经济学的地位1.2.4

7、劳动经济研究体系1.3 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1.3.1 劳动经济学的前提假设1.3.2 研究经济学应遵循总原则: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3.3 研究劳动经济学的一般方法1.4 劳动经济学的新发展1.4.1 劳动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1.4.2 劳动经济学的若干前沿问题1.4.3我国目前较为突出的劳动经济问题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劳动经济学的产生识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主要劳动经济思想;欧洲中世纪的主要劳动经济思想;重商主义的劳动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古典学派的劳动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制度学派的劳动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凯恩斯主义的宏观劳动经济思想领会:劳动经济学起源阶段的劳动经济思想演变

8、;劳动经济学形成阶段各学派有关劳动经济的主要观点;我国劳动经济学科建立的过程(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识记: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力市场的定义领会: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问题;劳动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劳动经济学与管理学、经济学和其他劳动学科间的关系;劳动经济学研究体系的构成内容(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识记: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假设;实证研究的含义;规范研究的含义;研究劳动经济学应遵循的总原则、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四)劳动经济学的新发展识记:新古典学派的劳动经济理论的发展阶段;制度学派的劳动经济理论的发展阶段领会:劳动经济学的若干前沿问题应用:我国目前较为突出的劳动经济问题

9、四、本章关键问题从人类劳动经济思想的出现直到劳动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当代的劳动经济学已构筑了其自有的、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规律是劳动经济学成为一门学科的必要前提;而了解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以及明确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则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劳动力供给理论是劳动经济学的两大基础理论之一,是劳动经济学理论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概念;重点掌握个人劳动供给决策模型及影响个人劳动供给决策的因素;了解家庭劳

10、动力供给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客观基础和影响因素;了解我国社会劳动力供给的现状。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2.1 劳动力供给概述2.1.1 劳动力的一般界定2.1.2 劳动力界定要素:劳动年龄和劳动能力2.1.3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2.1.4 劳动力供给的假设2.1.5 劳动力供给的类型2.2 个人劳动力供给2.2.1 劳动力供给的时间约束和效用分析2.2.2 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影响因素2.3 家庭劳动力供给2.3.1 家庭生产理论2.3.2 就业与非就业选择2.3.3 不同条件下的家庭劳动力供给2.3.4 劳动参与的周期变动2.4 社会劳动力供给2.4.1 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客观基础:

11、人力资源状况2.4.2 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2.4.3 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度量:劳动参与率2.5 我国社会劳动力供给现状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劳动力供给概述识记:劳动力的含义;现实与潜在劳动力资源的含义;劳动力供给的定义;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的定义领会:劳动力的一般界定;劳动力界定的要素;劳动力供给的类型(二)个人劳动力供给识记:效用的含义与特点;无差异曲线的含义;边际替代率;预算约束线;劳动闲暇决策的均衡条件;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领会:无差异曲线的特征;劳动闲暇决策模型;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成(三)家庭劳动力供给识记:家庭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12、的含义领会:影响家庭劳动参与的因素;经济景气变动与劳动参与间的关系(四)社会劳动力供给识记: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客观基础;劳动参与率应用: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五)我国社会劳动力供给现状应用:我国社会劳动力供给的特征四、本章关键问题劳动力供给是劳动经济学中的最基本概念之一;劳动力供给弹性是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劳动供给问题,并用劳动供给弹性系数来划分劳动供给的类型;个人劳动力供给决策模型(劳动闲暇模型)是劳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劳动闲暇决策模型有助于我们能正确理解人们的劳动力供给行为;也有助于分析影响市场劳动力供给和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对解决现实中的劳动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第三章 劳动力需求一

13、、学习目的与要求劳动力需求理论是劳动经济学的两大基础理论之一,是劳动经济学理论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与劳动力需求相关的概念;理解掌握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重点理解掌握短期和长期劳动力需求理论;了解我国劳动力需求现状。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3.1 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3.1.1 劳动力需求的含义3.1.2 劳动力需求的分析假设3.1.3 劳动力需求弹性3.1.4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3.2 企业劳动力需求3.2.1 企业劳动力需求研究的初始条件3.2.2 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3.2.3 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3.3 我国劳动力需求现状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4、(一)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识记:劳动力需求的定义;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定义;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的定义;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的定义领会:劳动力需求的涵义;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的类型;影响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的因素应用: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二)企业劳动力需求识记: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含义;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价值的含义;劳动力的边际成本的含义;等产量曲线的定义;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含义;等成本线的定义领会: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原则;完全竞争企业和市场劳动力需求曲线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原则;固定技术系数条件下劳动需求的决定;要素价格可变情况下的劳动力需求(三)我国劳动力

15、需求现状应用:我国劳动力需求现状四、本章关键问题劳动力需求是劳动经济学中的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而短期劳动力需求和长期劳动力需求理论是劳动经济学分析问题的基础理论;对于劳动力需求的定量研究,劳动经济学通常采用劳动需求弹性的概念,而希克斯马歇尔的劳动需求派生定理是对劳动需求研究的重要成果。运用劳动力需求理论来认识和研究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对于解决现实中的劳动问题是必不可少的。第四章 劳动力市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劳动力市场的含义,掌握劳动力市场的特征、类型,理解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素,理解和掌握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功能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机制,重点理解并能初步应用劳动力市场均衡理论

16、;认识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关系。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4.1 劳动力市场的一般理论4.1.1 劳动力市场及其构成4.1.2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4.1.3 劳动力市场的类型4.1.4 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素4.1.5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4.1.6 内部劳动力市场4.2 劳动力市场均衡4.2.1 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4.2.2 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4.3 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4.3.1 劳动职业4.3.2 劳动交易4.3.3 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4.4 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4.4.1 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4.4.2 最低工资保障4.4.3 制度建设与劳动力市场发展4.4.4 劳动力市场歧视管

17、制4.5 我国劳动力市场现状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劳动力市场的一般理论识记:劳动力市场的定义;劳动力市场的构成;劳动力市场的类型;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含义领会:劳动力市场的涵义;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劳动力市场的功能;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成因和特点应用: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素(二)劳动力市场均衡识记: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含义;单一市场的静态均衡的含义;多维市场的均衡的含义;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领会: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应用: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变化对市场均衡的影响(三)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识记:职业的含义;职业寻求的含义;职业决策的含义;劳动权的含义;劳动力商品的含义领会:劳动交易的特点和内容;劳动力资源市

18、场配置的机制;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的原则(四)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识记:最低工资保障;劳动力市场歧视领会: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劳动力市场运行制度建设应考虑的因素应用:我国劳动力市场现状四、本章关键问题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供求双方实现交易的场所,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力市场作为生产要素市场之一,有其自身的特征;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极为复杂,各种经济的、非经济的因素都会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产生明显的影响。要正确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首先必须充分和正确地理解劳动力市场均衡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的构成加以理解,进而对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功

19、能加以正确的把握。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劳动力流动的含义、条件和形式;掌握判断劳动力流动合理性的标准,理解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重要意义;重点掌握劳动力流动模型的主要内容、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和个人劳动力流动的合理决策方法;并能结合现实理解劳动力区域流动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影响。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5.1劳动力流动理论5.1.1 劳动力流动的概念5.1.2 劳动力流动的条件5.1.3 劳动力流动的形式5.1.4 劳动力的合理流动5.1.5 劳动力流动模型5.2 劳动力流动的类型及决定因素5.2.1 劳动力流动的类型5.2.2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5.3

20、劳动力的区域流动5.3.1 国际间劳动力流动5.3.2 国内劳动力的地区流动5.4 劳动力流动的合理决策5.4.1 个人劳动力流动的合理决策5.4.2 家庭劳动力流动的合理决策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劳动力流动理论识记:劳动力流动的含义;劳动力流动的条件;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含义领会: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意义;劳动力流动理论的主要模型和内容(二)劳动力流动的类型及决定因素识记:劳动力流动的类型领会: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三)劳动力的区域流动识记:国际人力资本流动的现状;地区间劳动力流动的表现形式领会:国际间劳动力流动对输入国的影响;国际间劳动力流动对输出国的影响领会:农村劳动力

21、流动的影响(四)劳动力流动的合理决策识记:劳动力流动净收益现值应用:个人劳动力流动的合理决策四、本章关键问题劳动力流动是劳动力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合理的劳动力流动对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实中劳动力流动存在着多种形式,而劳动力流动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作为劳动者在进行流动决策时应注意判断其流动的合理性。跨区域劳动力流动无论是对于劳动的输入地还是输出地都有可能产生其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发展经济学提出的劳动力流动模型则对我国劳动力流动问题解释具有较好借鉴价值。第六章 人力资本投资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人力资本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

22、的理论贡献;理解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间的关系,以及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了解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重点掌握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核算方法,以及教育投资和和在职培训投资的成本收益核算;了解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6.1 人力资本理论概述6.1.1人力资本理论发展沿革6.1.2 人力资本含义6.1.3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6.2 人力资本投资6.2.1 人力资本投资的渠道6.2.2 人力资本投资的核算6.3 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与收益核算6.3.1 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6.3.2 在职培训的成本与收益分析6.3.3 人员内部流动的投资分析6.4 人力资本理论的政策意义及中国

23、人力资本投资评价6.4.1 人力资本理论的政策意义6.4.2 中国人力资本投资评价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人力资本理论概述识记:创建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人物及其贡献;人力资本的含义领会: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关系;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二)人力资本投资识记:人力资本投资的含义;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的含义;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涵报酬率法领会:人力资本投资的渠道及作用特点;人力资本投资的核算基本方法及特点(三)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与收益核算识记:教育投资的成本;教育投资的收益;在职培训的含义领会: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率;在职培训投资的成本和收益分析的一般模型(四)人力资本理论的政策意义及中国人

24、力资本投资评价领会:人力资本理论的政策意义应用:中国人力资本投资评价四、本章关键问题人力资本理论摒弃了传统劳动经济学有关劳动力同质性的假定,认为不同的劳动者拥有不同的人力资本,其劳动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这种差异不仅会影响到劳动者个人的利益,而且也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人们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差异,人力资本投资有多种形式,不同的投资形式所起到的作用会有所差异;而掌握人力资本投资核算方法对于劳动者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及国家制定相关政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七章 劳动工资与福利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工资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重点理解掌握克拉克和

25、马歇尔的工资理论内容;掌握工资的含义和工资的构成形式,认识理解实现中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以及导致工资差别的原因;掌握最低工资标准的基本测算方法;了解有关职业福利问题的基本内容。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7.1 工资理论7.1.1 早期的工资理论7.1.2 近现代工资理论7.2 工资与工资形式7.2.1 工资及其本质7.2.2 工资形式7.3 工资水平7.3.1 工资水平7.3.2 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7.3.3 物价对实际工资水平的影响7.4 工资差别7.4.1 产业之间的工资差别7.4.2 职业之间的工资差别7.4.3 地区之间的工资差别7.4.4 年龄之间的工资差别7.5 最低工资法7.5.1

26、最低工资规定7.5.2 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方法7.6 职业福利7.6.1 职业福利概述7.6.2 职业福利的类型7.6.3 职业福利实施原则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工资理论识记:早期的工资理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劳资谈判工资理论领会: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应用:马歇尔的均衡工资理论(二)工资与工资形式识记:工资的含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奖金;津贴与补贴领会:狭义工资与广义工资;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的差别(三)工资水平识记:工资水平的含义及衡量标准领会: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物价对实际工资水平的影响(四)工资差别识记:工资差别的主要类型领会:造成各类工资差别的原因(五)最低工资法识记:最

27、低工资的含义;最低工资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最低工资标准的测算方法:比值法和恩格尔系数法(六)职业福利识记:职业福利的含义;职业福利的类型领会:职业福利的特征和作用;职业福利的原则四、本章关键问题工资是劳动力市场的价格,是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核心内容。工资一方面是用工单位支出的劳动成本,另一方面又是劳动者提供其劳动而获得的报酬收入,因此合理的工资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运行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十分重要。经济学中的工资理论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有关市场或社会总体工资水平是如何决定的问题,其中以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和马歇尔的均衡工资理论最为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实工资制度中的工资的构成形式通常是多

28、样的,不同的工资形式其发挥的作用存在着差异的;而且现实中的许多经济的、制度的或社会的因素都会影响工资的水平和导致工资差别的形成;最低工资法是政府干预和管理市场工资水平的直接的表现。第八章 工会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工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认识工会的性质及其功能,了解工会的结构类型,重点理解掌握有关集体谈判的问题;对中国工会的性质、主要职能、以及工会制度的发展变革有所了解。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8.1 工会概述8.1.1 工会的含义8.1.2 工会的功能8.1.3 工会化与工会效应8.2 工会结构与类型8.2.1 工会结构8.2.2 工会的分类8.2.3 股民工会中国工会的创新8.

29、3 集体谈判8.3.1 集体谈判的定义、特点和功能8.3.2 集体谈判的结构、程序和种类8.4 中国工会8.4.1 中国工会性质和主要职能8.4.2 中国工会的组织与管理8.4.3 中国工会制度改革8.4.4 中国工会新时期的发展与挑战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工会概述识记:工会的含义;工会的功能;工会化的含义领会:影响工会化程度的因素;工会效应(二)工会结构与类型识记:工会结构的含义领会:工会的分类(三)集体谈判识记:集体谈判的含义;集体谈判的特点;集体谈判的结构;集体谈判的种类领会:集体谈判的功能;集体谈判的程序 (四)中国工会识记:中国工会的性质;中国工会的职能;中国工会的体制和机构

30、设置领会:集体谈判的功能;集体谈判的程序;集体谈判的种类应用:中国工会制度的改革;中国工会新时期的发展与挑战四、本章关键问题工会是影响劳动力市场运行制度性要素之一,工会是代表和维护劳动者利益的团体组织;工会从其诞生到现在,工会组织的作用已影响到当今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活动的方方面面,其功能也体现在多个方面;而工会组织发挥其作用的最基本的和最关键的方式是通过与资方的集体谈判。中国工会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并且中国的工会制度正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之中。第九章 劳动保障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保障的含义、目的、特点和模式,掌握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重点掌握劳动保险制度中的养老保险、医疗

31、保险和失业保险的主要内容;明确劳动保护的含义、意义和主要措施;了解我国劳动保障制度的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9.1 劳动保障概述9.1.1 社会保障9.1.2 劳动保险9.2 劳动保护9.2.1 劳动保护概述9.2.2 劳动卫生9.2.3 安全生产9.3 中国劳动保障制度9.3.1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及特点9.3.2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9.3.3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目标、思路和措施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劳动保障概述识记: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保障的目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社会保障的特点;劳动保险的定义领会:社会保障的模

32、式;社会保障的功能;我国劳动保险的项目及特点(二)劳动保护识记:劳动保护的含义;劳动保护的任务;职业病的含义领会:劳动保护的意义;职业危害的因素;劳动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应用:加强劳动卫生管理的主要措施;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措施(三)中国劳动保障制度识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领会: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的特点;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思路;应用: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主要措施四、本章关键问题劳动保障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保持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社会保障制度是生产社会化的产物,具有强制性、公平性、全民性、保障性等特点。劳动保险是以劳动者为主要保障

33、对象的社会保险,其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中的三大基础保险。劳动卫生和安全生产是劳动保护的主要内容,是对在生产过程的劳动者实施的重要保护措施。中国的劳动保障制度从建立开始到现在经历了不断发展和改革的过程,虽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总体上在对劳动的保障方面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并还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中。第十章 劳动就业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与就业相关的概念的涵义;理解各学派就业理论的主要思想和内容,重点理解和掌握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的内容;认识和学会分析影响劳动就业的主要因素;了解中国城镇就业制度的演变过程,认识目前中国劳动就业形势和解决途径。二、课程内容(考试内

34、容)10.1 劳动就业及其性质10.1.1 就业与就业者10.1.2 充分就业10.1.3 劳动就业的性质10.2 就业理论10.2.1 传统的西方就业理论10.2.2 凯恩斯就业理论10.2.3 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10.3 影响劳动就业的因素10.3.1 人口因素10.3.2 科学技术进步因素10.3.3 经济因素10.3.4 劳动制度因素10.3.5 国家宏观政策因素10.3.6 心理因素10.4 中国城镇就业制度10.4.1 中国城镇就业制度及其改革10.4.2 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劳动就业及其性质识记:就业的定义;充分就业的含义领会

35、:劳动就业人员的含义;劳动就业的性质(二)就业理论识记:传统的西方就业理论的主要内容;货币学派就业理论的主要内容;供给学派就业理论的主要内容领会: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三)影响劳动就业的因素识记:影响劳动就业的主要因素;人口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科学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领会:影响劳动就业的经济因素应用:劳动制度因素对就业的影响(四)中国城镇就业制度识记:就业制度的含义;中国就业制度的发展沿革;中国传统计划就业制度的特点领会:我国城镇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应用: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其解决途径四、本章关键问题劳动就业实质是劳动者为谋取生活资料而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活动。对劳动就业问题的研究经济学通常侧重于宏观层

36、次,经济学家提出的有关就业的理论对解决就业的问题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借鉴意义,其中以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对当今各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的制定的影响最为明显。深入了解和研究影响实现中劳动就业的各种因素,对于提高劳动就业的效率和完善就业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十一章 失业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提高本章的学习,理解失业含义和失业界定,重点掌握各种失业类型的界定、特征及针对措施;掌握失业的衡量指标,理解失业对社会的影响;掌握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论;认识各种失业的治理政策的作用;了解我国的当前的失业形势和解决失业的对策。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11.1 失业的界定与类型11.1.1 失业的界定11.1.2

37、失业的类型11.2 失业的衡量及社会承受力11.2.1 失业的衡量11.2.2 失业的社会承受力11.3 失业与通货膨胀11.3.1 工资膨胀率11.3.2 菲利普斯曲线11.3.3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11.3.4 自然失业率11.4 失业治理的政策选择11.4.1 主动的失业治理政策11.4.2 被动的失业治理政策11.4.3 西方经济学对失业治理的最新思考11.5 中国失业的形势11.5.1 失业的总量和结构11.5.2 失业的社会承受力及原因分析11.5.3 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失业的界定与类型识记:失业的定义;失业界定的依据;失业的主要类型;

38、摩擦性失业的界定与原因;技术性失业的含义、原因和特点;结构性失业的界定与原因;季节性失业的原因与特点;周期性失业的含义;隐性失业界定好特征领会:我国对失业界定的演变;中国与外国失业统计的差异;技术性失业理论;治理各类失业的针对措施(二)失业的衡量及社会承受力识记:失业率的定义;失业持续期和年失业率;对隐性失业的衡量方法领会:失业率指标的意义和其局限;失业持续期指标的作用;影响失业的社会承受力的因素(三)失业与通货膨胀识记:工资膨胀率的的定义;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自然失业率领会: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自然失业率上升的原因(四)失业治理的政策选择领会:主动的失业治理政策;被动的失业治

39、理政策;西方经济学家对失业治理的最新思考(五)中国失业的形势识记:中国目前的失业形势领会:中国失业的原因分析应用:中国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四、本章关键问题失业是与就业相对应的概念,各国在现实统计中对失业者的具体界定会有所不同,但对失业的理论界定基本一致,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失业意味着劳动力资源没有获得充分的利用。由于现实中导致失业的原因有多种,因此,理论上也将失业归纳为多种类型,不同的失业类型具有不同的特征,也导致需要不同的治理失业的措施和政策。而且失业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经济现象,一方面,失业源于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失业的存在又会对经济运行产生重大的

40、影响;因此如何合理选择失业治理政策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第十二章 劳动管理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西方国家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管理的主要内容,了解我国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现状和劳动管理体制的改革情况;掌握我国劳动法相关的基本内容;了解现代企业劳动管理的新标准。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12.1政府管理12.1.1 西方发达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12.1.2 我国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12.2 劳动法12.2.1 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策12.2.2 劳动法的内容12.3 SA8000:现代企业劳动管理新目标12.3.1 SA8000认证对企业的意义12.3.2 SA8000

41、认证对企业的要求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政府管理识记:我国改革劳动管理体制的内容领会:西方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结构调节的内容;西方国家对劳动力市场运行干预的内容应用:我国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管理(二)劳动法识记: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调节对象及其特征;劳动合同的概念及应包括的内容;劳动争议的概念;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领会:我国劳动争议的新特征及成因应用:我国政府对劳动就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三)现代企业劳动管理新目标识记:SA8000的含义领会:SA8000认证对企业的意义。SA8000对企业的要求四、本章关键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市场有时也会

42、出现失灵的问题,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对劳动力市场进行管理,则有利于减少市场失灵现象的出现。而西方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思想和经验为我国如何完善劳动管理体制提供的很好的借鉴。我国劳动法的颁布对维护劳动者和企业的双方的合法利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规范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运行。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共性部分)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

43、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共性部分)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体现一定的深度或难度,但在大纲中对考核的要求一定要适当。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应基本一致;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教材里一般也要有。反过来教材里有的内容,大纲里就不一定体现。(注:如果教材是推荐选用的,其中有的内容与大纲要求不一致的地方,应以大纲规定为准。)三、关于自学教材劳动经济学,杨河清

44、,王守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章节的基本要求中一般也指明了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共6学分。根据学习对象成人在职业余自学的情况,作者可结合自己或他人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提出几点具有规律性或代表性的学习方法,并结合本专业的要求、本课程的特点

45、可具体适当展开写出,以便更好地指导考生如何进行自学。五、应考指导1. 如何学习很好的计划和组织是你学习成功的法宝。如果你正在接受培训学习,一定要跟紧课程并完成作业。为了在考试中作出满意的回答,你必须对所学课程内容有很好的理解。使用“行动计划表”来监控你的学习进展。你阅读课本时可以做读书笔记。如有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可以用彩笔来标注。如:红色代表重点;绿色代表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黄色代表可以运用在工作之中。可以在空白处记录相关网站,文章。2. 如何考试卷面整洁非常重要。书写工整,段落与间距合理,卷面赏心悦目有助于教师评分,教师只能为他能看懂的内容打分。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要回答所问的问题,而不是回

46、答你自己乐意回答的问题!避免超过问题的范围3. 如何处理紧张情绪 正确处理对失败的惧怕,要正面思考。如果可能,请教已经通过该科目考试的人,问他们一些问题。做深呼吸放松,这有助于使头脑清醒,缓解紧张情绪。考试前合理膳食,保持旺盛精力,保持冷静。4.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如果你在考试中出现这种情况,试试下列方法:使用“线索”纸条。进入考场之前,将记忆“线索”记在纸条上,但你不能将纸条带进考场,因此当你阅读考卷时,一旦有了思路就快速记下。按自己的步调进行答卷。为每个考题或部分分配合理时间,并按此时间安排进行。六、对社会助学的要求要针对重点章、次重点章和一般章节分别提出自学或助学的基本学

47、时建议和要求(如在章节后面已有,这里也可不再阐述),在助学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要强调注意正确引导、把握好助学方向,正确处理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关系。七、对考核内容的说明1. 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认知(或叫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2. 在考试之日起6个月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颁布或修订的法律、法规都将列入相应课程的考试范围。凡大纲、教材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符的,应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命题时也会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文化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变化予以体现。(注:一般会涉及到公共政治课、公共管理类、经济管理类、法律等社会科学有关专业的相关课程,其内容所占比例约为10%15%。涉及这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