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语法的调查与研究_第1页
汉语方言语法的调查与研究_第2页
汉语方言语法的调查与研究_第3页
汉语方言语法的调查与研究_第4页
汉语方言语法的调查与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汉语方言语法的调查与研究邢向东陕西师范大学一、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热的原因n汉语方言学有重语音、轻词汇语法的传统。不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方言语法研究由冷转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个趋势的变化是学科发展规律的体现,具体有三方面的原因。(一)学科发展规律的体现n方言学者经过长期的方言语音、词汇的调查研究,发现了许多新鲜的语法事实,需要描写出来,同时,许多语音变化及其功能,不联系方言词汇、语法就说不清楚。因此,方言学者开始重视方言语法事实的挖掘与描写。(二)著名语法学家的倡导和身体力行n不少研究共同语语法的学者发现,要把共同语语法研究透,必须以方言语法为重要的参照,加强方言与共同语的比较。其中必

2、须提到的有两位学者。一位是朱德熙先生,他在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连续写了几篇重要论文,如1985年写的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1991年写的“v-neg-vo”与“vo-neg-v”两种反复问句在汉语方言里的分布,引起了方言学界关于反复问句的大讨论。n邢福义先生提出语法研究的大三角和小三角的观点,大三角指的是普通话、方言、古汉语三个方面的比较、印证。他还发表了说“您们”、关于“起去”的普方古检视等论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n这些著名学者的倡导和投入,提高了方言语法研究的水平,引起了方言学界和语法学界的高度重视,带动了许多从事方言研究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学者。(三)近代汉语研究与方言语法研究靠

3、拢n现代汉语方言是从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发展演变来的,许多近代汉语文献中存在过的语法现象,在北京话或官话中没有遗存,但在其他方言中却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为了解决一些近代汉语语法的疑难问题,汉语史学家们试图在方言语法中寻找答案,从吕叔湘先生开始,一些著名学者如刘坚、江蓝生、梅祖麟、曹广顺、吴福祥、杨永龙等,在研究近代汉语语法问题时,都十分重视它们在现代方言中的分布。n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不仅解决了许多疑点,而且反映出,许多近代汉语的特殊现象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它有地域性。反过来,方言语法研究也在向近代汉语靠拢,力求搞清某一现象的来龙去脉。方言的特殊现象在近代汉语中的年代差异、早期方言差异都十分复杂

4、,很引人入胜。n语法化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引进,更是加强了近代汉语和方言语法的结合,使其成为许多方言学者和近代汉语学者的自觉行动。二、方言语法研究的基础是语料的调查n调查方言语法从哪里入手呢?应当先从调查自己的母语开始。因为语法是十分抽象的,不像语音、词汇那样好调查,它要求研究者必须对该方言非常熟悉,有真切的语感。所以刚开始最好是调查研究自己的母语语法。具体的调查方法有下面几种。(一)内省法n调查母语语法可以用内省法。如果发现自己的母语在某一方面有特点,与其他方言或北京话不大相同,可以用内省的方式,自己想,自己记,最大限度地搜集自己掌握的方言例子。n比如,一般认为汉语缺乏时范畴。我学习语言学以后,

5、主要说普通话,但一到表达过去、将来的事件时,就感到困惑,用方言很好表达的意思,在普通话中表达起来总有点困难。和英语一比较,再分析一些方言的句子,发现神木话中,“来”可以表示过去时,“呀”(也)可以表示“将来”时。n于是,就开始搜集例句。当时不在老家,就自己回忆用到这两个词的方言句子,把整个句子一一记录下来。经过很长时间的内省,搜集到数百条例句,我感到可以开始写了。整体构思是从这两个助词的意义、使用的句型、使用的从这两个助词的意义、使用的句型、使用的语气类型出发,在与动词和体貌助词的联系中,语气类型出发,在与动词和体貌助词的联系中,考察它们的用法考察它们的用法。先后写成关于神木话的过去时助词“来

6、”和将来时助词“呀”的两篇文章。后来在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中,正式提出和详细论证了晋语存在系统的时制范畴。n需要注意的是,用内省法搜集到大量方言例句以后,要回到家乡或同老乡作细致的核实工作。因为在内省的时候,思维是带倾向性的,有些本来不能说的句子,你也可能觉得能说,或者能不能说不敢肯定,对这类句子,一定要核实。同时,在与家乡人的交流中,你还会发现自己未曾想到的用法,修正例句中不地道的材料,发现其他有价值的线索,开始新一轮的调查研究。总之,内省法非常有用,但仅用内省法还远远不够。(二)集中调查法n在集中调查某一个语法现象时,可以回到家乡(或调查地点),请家里人或其他被调查人围绕这个语法点为自己说

7、例句,这种方法比内省法调查到的例句范围更广,更地道,更生动。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神木方言四字格的文章,因为方言四字格太多了,不可能用内省的办法调查,于是,利用一个暑假,请家里人和同学、朋友提供词例和用法,一个假期里搜集到500多条,几乎把神木话的四字格搜罗净尽。(三)表格调查法n调查母语方言的语法,也可以采用表格法。即根据自己要调查的项目,事先作好包括一定数量例句的表格,也可采用他人已经作好的表格。比如,游汝杰先生的汉语方言学教程中,附有汉语方言动词“体”的调查表,用地道的家乡话把这个表上的每个句子说出来,记录下来,就基本上能够把母语中动词“体”的用法调查出来,归纳成一个体貌表达系统,写成一篇描

8、写方言体貌系统的文章。比如神木话表进行、持续的用法:n32、我在吃饭,他在洗手呢。我吃饭着嘞,他洗手着嘞。n33、她哭着呢,什么也不吃。那个嚎着嘞,甚也不吃。n34、我跑着呢,所以不觉得冷。我跑着嘞,觉不见冷。n35、外面下雨呢,要带伞。外头下雨着嘞,把伞拿上。n36、妈妈在门口缝衣服,姐姐在厨房里做饭。n娘的在门口缝衣裳着嘞,姐姐的在厨房做饭着嘞。n37、我没在吃饭呢,我在扫地。我不吃饭着,扫脚地着嘞。n38、这会儿他在干什么?他躺在床上看书呢。n这阵儿那个做甚着嘞?圪仰在床上看书着嘞。n结果显示,神木话完全不用“在”表进行和持续,对应的是句尾的“着嘞”。n用表格法调查语法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

9、,就是能够发现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独特的语法现象。n我们也可以用表格调查非母语的语法。这时,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千万不要让发音合作人念表,一定要让他把表中的句子用地道的当地话说出来,具体的词语可以不一致。关键是调查的语法点要反映出来。(四)随机录音法n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而是想发现方言语法有哪些特点,然后再集中力量调查时,可采用随机录音法,有意识地找到老头、老太太聊天的地方,或者在家人一起谈话时,打开录音笔,把他们的话全部录下来,有了一定时长的录音材料以后,再整理出来。n整理随机会话语料时要特别注意,不要把那些口语中使用的表达手段、连接手段甚至语病抹掉,比如“这个这个”、“哪、啊”、“的话”等成分,

10、不要以为它们没有意义就可以忽略,而要全部记录下来,这些东西往往起语气、衔接、标记话题等作用,不同的方言也很有特点。有了较长时间的录音,再配合以内省、集中调查等方法,可以写出一部关于家乡方言语法的书来。n陈立中、余颂辉两位编写了一本太白方言会话语料集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记录的是甘肃合水县太白镇的实时会话语料。这可能是目前公开出版的唯一一部专门的方言会话语料集,其中反映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特点的语料很多,对方言学、语法化、话语分析等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值得进行二次研究。其调查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五)一部方言语法调查手册n汉语语法学和方言学界并没有一个现成的语法调查表格,这是想要做

11、方言语法研究的人的一个大难题。刘丹青先生2008年编写了一本语法调查研究手册,该书以科姆里、史密斯两位语言类型学家编写的语言描写性调查问卷为提纲,对问卷的内容进行详尽的注释、例示、补充和分析。这本书的问卷是描写性的,所以非常适合我们调查、描写某一个方言的语法或其中某些专题。n这本书和通常的调查表的最大不同是,它是以语言类型学为框架,涉及世界200多种语言,编写者对世界语言在语法上的共性和个性特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其语法描写框架与汉语普通话和方言语法描写的框架很不相同,便于从语言类型的视角来观察方言语法现象。作者对每一个问题都有详尽的说明,帮助我们了解什么内容是重要的,要在调查过程中详细询问,不

12、会遗漏重要的语法现象,避免浮泛和一般化,会使我们的调查研究比较深入。n这种调查研究方法很像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中的“范畴论、表达论”,系统性强,而且有利于发现方言语法的特点。不论是调查母语还是非母语,用这本书作为调查框架都是可行的。n总之,调查得越充分,方言语法文章的内容就越丰富,越充实。三、方言语法研究的首要任务和方法是描写n方言语法研究首先是为了揭示方言语法事实,这就要求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方言语法现象进行描写。(一)对描写对象的两种处理n有人以为,描写方言语法就是为了跟普通话对照,所以他关注的内容只有跟普通话不同的部分。这种认识有偏颇之处。方言语法有自己的系统,跟共同语的语法有同有异,经常

13、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如果一味地寻找与共同语不同的东西来描写的话,势必使描写本身变得支离破碎,没有完整系统的内容。n因此我主张,描写方言语法现象时,可以暂时不考虑这些现象、用法在共同语中相应的用法,集中精力就方言描写方言,把方言事实完整、系统地描写清楚了,然后回过头来观察,看其中和共同语相同的是什么,不同的是什么,进行方普比较。也就是暂时不考虑对照,只单独描写本方言的用法。n有时也可以采用跟共同语或北京话对照的办法,但这时作为参照系的北京话的事实必须是系统的,比如,我写过一篇神木话的助词“着”的文章,在与北京话的对照中描写方言的用法,参照对象是吕叔湘先生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关于“着”的用

14、法的描写。参照系本身的系统性,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方言与之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北京话有而方言没有的现象,方言有而北京话没有的现象。n总之,即使是对照北京话或共同语写,也不能破坏方言描写的系统性。n当然,在注意系统性的前提下,应适当地突出方言的特点,在特点上多用力,多一些笔墨,把重要的问题写充分、写透。(二)确定描写的理论框架n在方言语法的共时描写中,最不可取的做法是,没有一定的理论框架,什么说法用得着就用什么说法,想起什么概念就用什么概念,随便使用不同语法学家甚至不同学派使用的术语却没有任何交待。这很容易导致概念混乱,术语矛盾,前后不一。n比如“vp+不”疑问结构,一会儿说是“反复问句”,

15、一会儿说是“正反问句”,一会儿说是“选择问句”,甚至叫做“是非问句”,在自己这里,术语就乱了套。再如“吃了个痛快”中的“痛快”,一会儿说是补语,一会儿说是“宾语”或“准宾语”,体系混乱,不能自成一统。n因此,方言语法描写需要一定的理论框架作为基础。n那么用什么样的理论框架呢?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人看法不一,做法不同。有的人主要是遵从一家的体系,比如,北京大学的项梦冰基本上用朱德熙先生的语法体系作为框架,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来描写连城客家话方言的语法,很成功。n也有人主张,方言语法研究的理论框架不应当定于一尊,如李小凡先生在当前方言语法研究需要什么样的理论框架(语文研究2003年第2期)中提出,“适

16、用性、通用性、便捷性”应是当前选择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理论框架的基本标准,“适用性”是指“当前所需要的理论首先应着重于揭示特点,而不是将方言语法现象削足适履地纳入标准语语法的规范性框架,更不是为那些并非源于汉语方言也不一定适用于汉语方言的理论体系找例证、作注解。”n所以它是“描写性而非规范性、演绎性、解释性的。”应当“不拘一格,分而治之,博采众长。”这就是不拘泥于某一家的理论体系,以适应揭示汉语方言语法特点为目标。“通用性”是为了解决因理论框架不一造成的问题:术语混乱,概念分歧,对同样的现象用不同的称谓等。“这就需要在允许为揭示特点而对原有理论框架进行必要的创新的同时,维持一批最基本的概念、术语和

17、间架的确定性和统一性。”n“便捷性”是指研究者所采用的理论框架,应当是便于操作的。(三)语法描写不能以教材的内容为框架n在方言语法研究中,采用的术语可以是高校教材中的,但教材里讲的是规范语法,是所谓普通话语法,内容单薄,方言语法的丰富性远不是教材中所论的那几种现象、那几条规律可以框得住的,单以教材的体系为框架,就容易把方言语法的描写纳入共同语语法的规范性框架,导致削足适履。n如陕北话有一种“亲属称谓+的”的格式:n爷爷的他爷爷 娘的他妈 小子的他儿子 孙子的他孙子 姐姐的他姐姐n公公的他公公 老爹的他岳父 舅舅的他舅 小姑子的他小姑小舅儿的他小舅子n姑舅的他姑表 挑担的他连襟 n亲家的他亲家

18、n这个格式表示该亲属称谓是被领属的,并且必须是说话者、听话者之外的第三者的领属对象。从语义看,“亲属称谓+的”等于“第三人称代词+亲属称谓”。因此,可以称之为亲属称谓的“被领属形式”,或叫做“被领属格”。这里的“的”和前面的成分结合得很紧,已经近乎后缀了。n至于它的来源,似乎跟语言接触有关,可能是历史上从某个阿尔泰语系的语言中借入的。n这种现象,用教材的框架来描写,就没有现成的术语和类型可以采用。如果把它当成“的”字结构的一种,轻轻放过,那就抹煞了陕北方言亲属称谓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太可惜了。(四)注意避免削足适履,用方言事实迁就某一理论或方法n有些人采用某种理论框架,不是用它来作为分析事实的武

19、器,而是把证明这套理论本身作为目的,填充对证明这个理论和自己的观点有利的材料,丢弃甚至改造不利的材料,最后作一篇看似精致、能够自圆其说的文章,但却经不起事实的考验。n必须强调,在方言语法研究中,揭示事实和特点是基本目标和进一步研究的前提,为理论而牺牲或修改事实的做法,是不足取的。n我们搞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表自己对方言语法事实的观察结果和认识,而不是为了替他人的观点作证,更不是为了宣扬他人的观点。这是要时时提醒自己的。(五)注意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结合n这是汉语语法研究的老话题,不必多说。我的意思是,当你认为方言中有某种语法范畴、某个语法意义时,一定要找到形式上的表达方式。如果你所分析的语法意义

20、,没有相应的语法形式(包括变换)来表示,那就表明它还没有和特定的语法形式结合起来,在语法中描写的价值不大。n如普通话对“时间”的表达手段,多是词汇手段,而晋语中,就已经形成固定的、单一的语法手段,表时间的名词、副词很少,应当是存在时制范畴的反映。n如果发现方言中有一种特殊的形式,一定要搞清楚这种形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因为发现和描写新的独特的现象正是方言语法研究的目的之一。四、方言语法研究应加强宏观比较n方言语法研究首先是描写的,但也应有一定的解释力。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而要解释某一方言或一片方言的某种独特现象,不能只有理论,还要进行方言的共时比较和历时比较。关于这一点,朱德熙、邢福义

21、、李如龙先生都发表过非常精辟的论述。从方言语法研究的角度来看,把方言、共同语和近代汉语语法的比较结合起来,可以大大深化语法研究的内容,深化我们对某一语法现象的认识。n比如,朱德熙先生在说“的”一文中根据分布把北京话的“的”归纳为“的1”、“的2”、“的3”,其中“的1”是副词后缀,“的2”是状态形容词后缀,“的3”是名词化标记。后来,朱先生又在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里的“的”中进一步考察了它们在汉语方言中的表现,结果发现大部分南方方言、一部分晋语方言中“的2”和“的3”读音不同,发现了状态形容词作定语时要名词化。(朱德熙,1999:223261)。n再后来,朱先生又考察了近代汉语中“地

22、的”连用的情况,发现状态形容词作定语时要名词化,在近代汉语文献中已经有所表现了。n这样,对“的”的看法进一步加深了。谈到“的”字的研究经历,朱先生深有感触地说:n“的字研究进展之缓慢,自然跟工作不够勤奋,时间抓得不紧有关,可是更重要的恐怕是因为长期以来对方言语法研究、历史语法研究和标准语语法研究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缺乏清醒的认识。这三方面可以说的话很多,”(朱德熙文集1999:260261)n朱先生的语法研究成就卓著,他尚且认为自己许多年后才来观察“的”在其他方言和近代汉语中的表现是一个“疏忽和失误”,可见加强比较对于共同语语法、方言语法研究的重要意义。n邢福义先生提倡的语法研究“大三角”理论,

23、指的就是“普、方、古”三个角度的比较研究。n李如龙先生在论汉语方言比较研究一文中指出:“什么时候我们把汉语方言的横向比较搞透了,对于现代汉语的结构系统就能获得真切的了解;把纵向的比较也搞透了,一部翔实的汉语史也就水到渠成了。”n可见,加强方言语法的比较,是建立科学的汉语史的需要。(一)共时比较n共时比较就是在考察某个方言点的某种现象以后,还应根据自己的调查和他人的研究成果,看同类现象在其他方言中的表现,进而对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来龙去脉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n陕北吴堡话属于晋语吕梁片,它的过去时助词,肯定句中是“来该le33 ke0”:n(1)我在西安见你爹来该见你父亲了。n(2)那两个夜儿相

24、吵来该他们俩昨天吵架了。n这个“来该”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来看周边陕西、山西黄河两岸方言的情况。n1.五台片绥德、府谷、神木等用“来、来来”。n2.吕梁片清涧、延川、永和等用“去来k/54 lai42”,如延川话:n他恨我去来他曾经恨过我。n我不打篮球去来我过去不打篮球。n3.晋南汾河片方言用“去i0”表示过去时,如临猗话:n(33)兀两个夜儿个吵架去。n(34)甲:你做嗦去你干什么来着? n 乙:我上会去赶集来着。/走运城去去运城来着。n4.但晋南永济的部分农村、芮城县风陵渡话,关中华阴、合阳等方言,用“khai0”表达过去时的意义,“khai0”的韵母与本方言“来”相同。如合阳话:n你夜黑

25、做啥khai0你昨天晚上干什么去了?n我夜黑到超市khai0我昨天晚上去超市去了。n5.关中方言多用“来”表示过去时意义,如西安话:n老师还表扬孩子来老师还表扬孩子了。n我给菜地浇水来我给菜地浇水了。n综合比较以上各种方言的表现,可以得出结论:n(1)“去”(晋南汾河片)+“来”(关中话、绥德等)=“去来”(吕梁片)叠加n(2)“去来k/54 lai42“khai0/该kai0”合音、磨损n(3)“来”+“khai 0/该kai0”=来该叠加n通过方言的共时比较,我们合理地解释了吴堡话“来该”的来源和形成过程。(二)历时比较n历时比较就是拿现代汉语方言同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的事实进行比较。其中主

26、要是同近代汉语的比较。不论作方言语法还是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这都是应当大力提倡的方法。加强方言语法与近代汉语语法的比较研究,不仅体现了研究方法的进步,而且是人们对现代汉语、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n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具有这样的意识会大大扩展选取材料的范围,使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结论也会更加可靠。n我们都知道,现代汉语方言之间的共时差异是汉语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投影,也是汉语史上的方言差异的继续和发展。既然如此,在考察现代汉语方言的语法现象时,就应当具有历时的眼光;而在考察近代汉语语法的演变时,也应具有现代的和方言的眼光,把汉语史看成一个内容异常丰富的发展过程,而不仅仅把它

27、当作一条简单的直线。n表现在研究方法上,就是把平面差异的共时比较和古今演变的历时比较有机地结合起来。n一方面,利用方言语法材料来解决近代汉语语法中的疑难问题,或者验证已经得出的结论。n另一方面,利用近代汉语语法材料来解释方言语法事实的形成,或者说明一些看似特殊的语法现象的来龙去脉。这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n说到共时比较和历时比较,就不能不谈语法化理论及其在方言语法研究中的运用。近年来,语法化理论在汉语语法史研究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在汉语方言语法研究中,语法化理论也大有用武之地。如果把方言的描写、共时比较和历时比较同语法化理论结合起来,那么对一些事实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就会有非常强的解释力

28、。方言的共时差异可以弥补汉语史文献的不足,补充语法化过程中的细节,深化我们对汉语史上某些问题的认识。同时,方言语法的研究成果还可能补充语法化理论的不足。n我的陕北神木话的助动词“敢”及其语法化一文,将方言共时描写、比较与历时比较相结合,运用语法化理论中情态助词类型及其演化关系的一般公式,刻画了神木方言助动词“敢”的语法化过程(原文见陕西师大学报2012年第3期)。例如:n敢1 (有胆量) :我敢开车嘞。n敢2 (可,允许) :不敢教狗回家来别让狗进了家!n敢3 (可能) :鸡还敢教黄鼬吃了嘞鸡很可能被黄鼠狼吃掉。n 明儿还敢下雨嘞明天可能要下雨。n敢4 (要) :真年可不敢遭下年成今年可别遭了

29、饥荒。 n 工地上可不敢出了事故工地上可别出了事故。n最后归纳出助动词“敢”的语法化过程:n(1)由动力类情态“敢1 ”(有胆量)分别语法化为义务类情态“敢2”(可)和认知类情态“敢3 (可能);n(2)再由“敢3、敢2”共同作用,语法化为兼有“义务认知”类情态的“敢4 ”(要)n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语法化理论考察方言语法,不是为了验证语法化理论,而是为了提高方言语法研究的水平。日本的柯理思、江蓝生、吴福祥等,都在这方面有很好的研究,值得学习、借鉴。五、方言语法研究的课题n(一)构词法的研究n其中主要是派生词的研究。可以从构词作用、变化形式、表义特点、语法功能等角度进行比较、考察,有的还可以探讨

30、其来源。n各个方言都有一些特殊的词缀。如吴语的名词后缀“头”发达(小鬼头、角落头),湘语的后缀“头”也特别发达。n晋语有大量“气”做后缀的词,有后缀“打”、“见”、“鬼”、“货”、“家”等,有前缀“圪”、“忽”、“日”。西北地区方言后缀“子”特别发达,有名词前缀“阿”等。在西北方言的回民汉语和汉民汉语之间,有些词缀如前缀“阿”、后缀“儿”、“子”,构词作用有所不同,需要细心观察。(二)重叠的方式和功能n如哪些类词可以重叠,重叠的具体方式如何,有什么变化形式,重叠以后表示什么语法意义、修辞意义,在不同语境、民间文学中的运用情况如何?n需要注意的是,在考察重叠的时候,应描写重叠的变调和其他语音变化

31、形式。n如西北方言名词:aa式,abb式,aab式,aabb式(肠肠肚肚),aa子式,aa儿式,圪aa式等。n动词:abb式:打能能、打哇哇、打站站。n形容词:不aa式:不高高,不大大,不长长。这么aa式:这么高高,这么长长,这么厚厚。n关中及西北方言的aa子式名词,其中a的性质不同,构成的词的句法功能也有所不同。如关中合阳方言:n甲 nn+子 棍棍子 壕壕子 道道子 豁豁子 络络子妇女用的发网 床pfhan24床子小凳子n乙 aa+子 斜斜子 歪歪子 反反子 黑黑子 端端子 坏坏子 瞎瞎子 扁扁子压扁的东西 n我们看乙类的意义和句法特点:从意义看,它们表示事物的某种外在形状、姿态。从句法特征

32、看,该类词可以作全句主语、主谓谓语句的小主语、句子宾语(尤其是“是、成”的宾语)、介词“把”的宾语。例如:n 这些歪歪子/歪歪的我不要。(主语) n 你给我换些端端子/端端的。(宾语)n 你这布是横横子,不是顺顺子。(“是”的宾语)n 你把 那搁成斜斜子,小心跌在地下了。(“v成”的宾语,表结果)n在上面的例句中,“aa子”大都可以换成“aa的”,或“aa子”与“aa的”对举,说明它与“的”字短语性质相同。同时,它们前面经常受量词“个、些”的修饰,以强化名词特征。这些都表明,“aa子”式是一种状态名词,表示事物的外部状态。n在句中作补语、状语,例如: n 筷子满翘歪歪子咧。(补语)n 糊鞋面子

33、不能横横子糊,只能顺顺子糊。(状语)n从以上特点来看,这类词仍以归入名词为宜,但也有形容词的特点。它们前面有时带着名词化标记“个、些”,组成“个/些+aa子”结构充当判断、变化类动词的宾语,如“这咋是个斜斜子/这满是些瞎瞎子”等,这时,其名词性受到凸显,表事物的意义更强烈、更明显。总之,这类名词是名词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可以叫做“状态名词”。n不同类型重叠词的变调,非常值得关注,有些可能反映类型特点。n比如,普通话三音节重叠式象声词,连调式是“阴平+阴平+阴平”,如“唰唰唰、歘歘歘、哗哗哗、通通通”,关中话与此相同,连调特点是一律读31+24+31( “阴平+阴平+阴平”,中间是阴平变调)调式。

34、但晋语就不同,陕北晋语中的神木话,三音节重叠式象声词,连调方式是“去声+去声+去声”,如“嚓嚓嚓、噌噌噌、沙沙沙、轰轰轰”,跟官话很不相同。n再如,陕北吴堡话象声词重叠以后有阳平、去声两种声调。不论两叠式还是三叠式,声调不同,它所模拟声音的急促程度也有所差异。当a读阳平时,模拟的声音不太急促,当a读去声时,则模拟的声音比较急促。如形容刮风的声音,如果风声不急,要用“风刮得呼、呼xu33xu33的价”来形容,重叠的“呼呼”之间略有停顿,如果风声急促,则多用“风刮得呼呼呼xu53xu53 xu53的价”来形容,三个“呼”之间没有停顿。n再如形容沉重的呼吸声,如果说“忽杵、忽杵xu3 u33 xu3

35、 u33”,则表示呼吸不很急促,是一下一下的,如果说“忽杵忽杵xu3 u53 xu3 u53”,则表示呼吸声不但沉重,而且急促,声音是连续不断的。所有的象声词重叠式都可以通过声调的不同来表示声音是否急促。(三)代词n代词是方言语法研究的一大热门。考察的具体内容有:代词的读音变化(包括合音、屈折等),人称代词的单数、复数形式,代词的各种特殊用法,代词的语法化,代词及其后缀的源流等。n比如吴语的指示代词是二分还是三分,就产生过热烈的讨论。山西方言、关中方言指示代词的“这搭”、“兀搭”和“那搭”是不是构成一个三分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张维佳曾经写过一篇很好的文章,从地理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过深入的考

36、察。n还有代词的来历问题,如陕北晋语、西北方言中往往用远指代词兼表第三人称,如吴堡话:n远指代词:那那 n412 兀 u/213 兀个ue33 ku21 那个那个ne33ku21 兀些儿ue33 sir21 那些儿那些儿ne33 sir21n第三人称代词:单数:那那 n412,复数:那家那家 n/21 tia213 兀家 u/21 tia213 那些那些n21 sie213 兀些ue33 sie21 他每 tha24 me21n这种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过去我们多认为这是上古汉语没有专用三身代词的特点的继承,而汪化云的考察结论则与此不同,他从语言接触的角度考察这个问题,认为:“西北方言和元代

37、汉语中存在近指、远指代词都构成第三身代词的现象,这是中古阿尔泰语言的影响所致。今西北方言多以远指代词兀、那兼指第三身,这也与现代阿尔泰语系诸语言相同。(汪化云西北方言指代词兼第三身代词现象的再探讨,语言科学2013第1期:27)”n再如晋语并州片、吕梁片和关中、晋南、陇东一带西北官话的远指代词“兀”,在近代汉语中已经出现,原来多以为它同晋代的前缀“阿”(即“阿堵”之“阿”)直接相关,是一个前缀,但张维佳、张洪燕的考察结论是:这个远指代词“兀”跟突厥语诸语言在读音上很相似,这种关系应来自语源上的对应。它可能来自突厥语的*ol(张维佳、张洪燕远指代词“ 兀” 与突厥语,民族语文2007第3 期:3

38、8-43)。(四)特殊的助词、连词、介词及其特殊用法n几乎每个方言都有自己特殊的助词、连词、介词,或者与其他方言的词目相同,但有独特的用法。如南方一些方言用“给”表处置式和被动式,用“把”同时表处置式和被动式;神木话“朝”相当于“在”和“从”:“你朝哪宬着嘞?”“你朝哪来?”在进行描写的同时,应注意这些虚词在汉语史文献中的表现,把现代和近代以至古代串连起来。n下面以吴堡话介词“给”为例。n吴堡话的介词“给”音ke33,与动词“给ke412”读音不同。“给”的功能比较多样,可以表“为、向、给予”等。n1.“给”表方向n吴堡话中,“给”可以表示“向、朝、往”的意义,其后常带方位词。例如:n 给东看

39、 给西走 给左转 给右转 n 给南面搬n“给”后面可以带趋向动词组成介词短语,充当位移动词、致移动词的状语,构成“p+d+vp”结构。例如:n位移动词:给来走 给下坐 给起来站 n致移动词:给起抬 给回来搬 给起去放n“给”还可和形容词组成介词短语,充当位移动词或致移动词的状语,构成“给+a+vp”结构,最常用的是构成祈使句。例如:n给近走给下儿往近走走 给大撑了半寸往大里撑了半寸n“给”的以上功能,都可以用“朝”替代,如“朝东看、朝起站、朝起去放、朝猴小缩”等,替代后语法意义没有区别,语用意义略有差异:带“给”的句子动态性强,带“朝”的句子方向性强,动态性弱。n2.“给”表给予n表达双及物关

40、系时,要用介词“给”介引与事成分,同给予类动词相配合,组成比较复杂的句式。例如:n 我把钥匙给给老王了。 把这箱箱枣儿送给老张。n 给给老王一串钥匙。 送给老张一箱箱枣儿。n *给老王给给一串钥匙。 给老张送给一箱箱枣儿。n总之,介词“给”组成的双及物结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句式,其中句式3的动词不能是“给”:n句式1:把+np受事+v给+np与事n句式2:v+给介np与事+np受事n句式3:给+np与事+v给+np受事(五)体貌系统n研究方言体貌系统,应注意体貌标记在不同句型(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等)、句类(语气类型)中的使用情况,还有在复句的不同分句中、单句中内嵌的小句中运用情况可能不同

41、。n方言中的体貌范畴以及表体貌的助词存在很大的差异。如同样是持续体,湖北襄樊用“在”,如:“门开倒在”,“我吃饭在”。呼和浩特话用“得”:“门开得嘞”,“我吃饭得嘞”。上海话用“辣海”:“门开辣海”。杭州话用“来东”:“门开来东”。n再如,陕北晋语用“上”表达成体,用“了、下”表实现体,用“起、开”表起始体,用“着”表持续体;吴语苏州话用“仔”表完成体,用“辣海”表持续体,等等。n张双庆、李如龙先生编动词的体可以在研究本方言的体貌范畴时参考。另外,罗自群现代汉语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王景荣东干语、汉语乌鲁木齐方言体貌助词研究都可以参考。(六)时制系统n首先应当区分,“时”和“体”是不同的语法范畴

42、。“时”指动作行为发生的相对时间,“体貌”指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一般认为汉语没有“时”范畴。n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汉语方言中也没有类似的范畴。晋语中存在系统的时制范畴,表达手段也非常单一,过去时用“来、来来、去来”,将来时用“也”,一般时(现在时)用“了、嘞”。n西北地区也有类似的时间表达方式,但不如晋语那么系统化,处于没有时制范畴和有此范畴的过渡状态。如西安话“我走也。”“我们明天考试也。”“也”就是表示将要做什么事情。“来”:“我见他来咧。”“你说啥来?”是不是将来时和过去时?可以研究。n体貌和时制都跟动作、事件的具体过程、状态有关,由于汉语普通话和大多数方言中没有时制范畴,因此就可能有比较发

43、达的体貌范畴,也有的方言语法研究者把一些时制意义作为体貌,如陈述句句尾的“了”,不少语法学家归入“已然体”,这是完全可以的。普通话的“了”具有已然意义,“呢”具有当然意义。n在有时制范畴的方言中,要注意时制标记在不同句类中的表现不同,如神木话时制助词就不能用在祈使句中,还要注意观察时、体标记之间的共现关系,时制标记在复句的不同分句中、内嵌的小句中的隐现情况不同,都要细心观察。n邢向东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可以参考。(七)特殊语序和结构n汉语方言之间,在语序上也存在一些差异。由于不同语序和虚词的存在,又构成了不少特殊的句式。如南方方言的双及物结构、比较句就和北方话语序不同。再如西北方言“着”在动宾

44、谓语中,放在宾语之后,而不是像北京话那样放在动宾之间,如“我们正看电影着呢。”“他打麻将着呢。”再如神木话相当于“该”的助动词“得”,语序与一般不同:“尽爱护得身体了尽爱护身体得了走得了收工得了。”n在青海西宁、甘肃临夏等地,由于语言接触,当地汉语受藏语、阿尔泰语系语言影响,语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sov”式结构特别发达。再如句型问题,方言之间的差异也超出了我们以前所了解的程度。中亚地区来自陕西、甘肃的东干语,“把”字句、“给”字句特别发达,远远超出了汉语“把”字句等的语法限制。(八)特殊的语气词及语气表达系统n调查研究方言的语气表达,可以有两个不同的角度,一个是从语气词出发,围绕其功能进行描

45、写,优点是比较容易调查和把握,缺点是不够系统,容易将句式或句中其他成分所表达的语气归结到语气词上,有的人写语气词的文章,某个语气词可以表达陈述、祈使、感叹、疑问各种语气,就是没有把语气词的表达作用同句子本身的语气分开。n另一个角度是从语气表达系统出发,观察语气词、语气副词、特殊结构、句式等在其中的表现方式,以及它们之间互相配合,构成的某种特殊的语气表达方式,作出系统的描写。如陈述语气,语气词怎么用?语气副词跟语气词如何配合?肯定句、否定句的情况各是怎么样的?n如呼和浩特话:“再好点儿哇!”表面是祈使句,实际是感叹句。这种角度难度较大,但比较系统,也容易发现方言的特点。n我赞成第二个角度。(九)

46、语法和语音相互关系的研究n调查方言语法,不能不考虑语音,有些语法现象,往往在语音上有一定的表现,江蓝生、刘丹青先生在论及语法化问题时,都谈到语音的弱化、脱落、合音等。有些语法结构往往有特殊的变调模式,都要注意。n不少语法范畴,就用语音屈折来表示,如关中话人称代词“我、你、他”,读上声调表单数,读阴平调表复数,如:n我53走咧我21走咧。n再如河南、山西的z变韵,d变韵,是语音和语法的结合部,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考察时既要注意其语法功能,又要注意其音变方式。这方面研究的论著很多,可以参考辛永芬浚县方言语法研究和其他学者的文章。n关中岐山、扶风等有一种“韵母局部重叠”或韵母拖长现象,并伴随着变调,可以表示多种语法意义,如重叠、子尾、体貌等。如岐山话:n表复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