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阻应变片的称重传感器设计_第1页
基于电阻应变片的称重传感器设计_第2页
基于电阻应变片的称重传感器设计_第3页
基于电阻应变片的称重传感器设计_第4页
基于电阻应变片的称重传感器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传感器课程设计1第 页本科生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本科生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姓姓 名名性性 别别专业、班级专业、班级课程设计题目:课程设计题目:基于电阻应变片的称重传感器设计基于电阻应变片的称重传感器设计 课程设计答辩或质疑记录:课程设计答辩或质疑记录:成绩评定依据:成绩评定依据:最终评定成绩(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最终评定成绩(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签字:签字: 年年 月月 日日传感器课程设计2第 页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 工作单位:工作单位: 题题 目目: : 基于电阻应变片的基于电阻应变片

2、的称重称重传感器设计传感器设计 初始条件:初始条件: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时间安排:时间安排: 序 号 内 容所 用 时 间1 1 天2 2 天3 1 天4 4 天5 1 天6 1 天 合 计 10 天指导教师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年年 月月 日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 年年 月月 日日传感器课程设计I第 页目录目录1.绪论.11.1 概述.11.2 设计任务分析.12.方案选择与分析.22.1 方案选择.22.1.1 总体方案设计.22.1.2 硬件的方案设计与论证.22.2 弹性元件的设计.42.2.1 弹性元件选择.42.2.2 双孔梁受

3、力分析及尺寸设计.62.3 电阻应变片的设计.72.3.1 应变片的结构选择.72.3.2 应变片的材料选择.72.4 原理简述.93.检测电路设计 .113.1 电桥电路.113.2 电源电路的设计.123.3 前级放大电路.123.4 检波滤波电路.133.5 显示电路设计.144.传感器的封装与装配.165.误差源分析及处理 .16传感器课程设计II第 页6.传感器的标定 .177.体会心得.17参考文献.18附录 1:元器件清单.19附录 2:参考程序.20附录 3:零件图.23附录 4:装配图.24附录 5:电路图.24附录 5:电路图.25传感器课程设计1第 页1.1.绪论绪论1.

4、1 概述概述传感器技术是利用各种功能材料实现信息检测的一门综合技术学科,是在现今科学领域中实现信息化的基础技术之一。现代测量、控制与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现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传感器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可以说它已成为了测试测量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学习、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传感器技术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随着计量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传统纯机械结构的杆秤、台秤、磅秤等称量装置逐步被淘汰,电子称量装置电子秤、电子天平等以其准确、快速、方便、显示直观等诸多优点而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且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应用,市场上使用的传统称重工具已经满足不

5、了人们的要求。为了改变传统称重工具在使用上存在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电子秤,论述了仪器的工作原理,介绍了仪器的电路设计与软件流程。本系统主要由单片机来控制,测量物体重量部分由称重传感器及 A/D 转换器组成,加上显示单元,此电子秤俱备了功能多、体积小、操作简单、性能价格比高、功耗低、系统设计简单。1.2 设计任务分析设计任务分析1.正确选取电阻应变片的型号、数量、粘贴方式并连接成电桥;2.选取适当形式的弹性元件,完成其机械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和受力分析,并根据测试极限范围进行强度校核;3.完成传感器的外观与装配设计;4.完成应变电桥输出信号的后续电路的设计和相关电路参数计算,绘制电路原理图(4

6、号图纸) ;5.按学校课程设计说明书撰写规范提交一份课程设计说明书(6000 字左右) ;6.按机械制图标准绘制弹性元件图(4 号图纸),机械装配图各一张(3 号图纸) ; 根据任务要求,本次设计的传感器测量压力范围为 0490N(质量范围是050kg) ,选用双孔弯曲式弹性元件。传感器课程设计2第 页2.2.方案选择与分析方案选择与分析2.1 方案选择方案选择2.1.12.1.1 总体方案设计总体方案设计方案一:数码管显示,结构简图如下:图 2-1此方案利用数码管显示物体重量,简单可行,可以采用内部带有模数转换功能的单片机。由此设计出的电子秤系统,硬件部分简单,接口电路易于实现,并且在编程时

7、大大减少程序量,在电路结构上只有简单的输出输入关系方案二:前端信号处理时,选用放大、信号转换等措施,尤其在显示方面采用具有字符显示功能的 LCD 显示器。结构简图如下:图 2-2综上比较,我采用方案一。2.1.22.1.2 硬件的方案设计与论证硬件的方案设计与论证 关于硬件部分一些模块是固定的,所以在此对放大部分以及 AD 转换部分进行方案选择。(1)放大器部分方案一:利用普通低温漂运算放大器构成多级放大器。普通低温漂运算放大器构成多级放大器会引入大量噪声。由于信号转换器信号采集信号放大51 单片机信号处理LCD 显示重量数据采集数码管显示重量51 单片机数据处理AD转换传感器课程设计3第 页

8、需要很高的精度,所以几毫伏的干扰信号就会直接影响最后的测量精度。所以,此种方案不宜采用。方案二:由高精度低漂移运算放大器构成差动放大器。差动放大器具有高输入阻抗,增益高的特点,可以利用普通运放(如 OP07)做成一个差动放大器,如下图所示: 图 2-3:由高精度低漂移运算放大器构成差动放大器 电阻 R1、R2 和电容 C1、C2、C3、C4 用于滤除前级的噪声,C1、C2 为普通小电容,可以滤除高频干扰,C3、C4 为大的电解电容,主要用于滤除低频噪声。优点:输入级加入射随放大器,增大了输入阻抗,中间级为差动放大电路,滑动变阻器 R6 可以调节输出零点,最后一级可以用于微调放大倍数,使输出满足

9、满量程要求。输出级为反向放大器,所以输出电阻不是很大,比较符合应用要求。方案三:采用专用仪表放大器,如:AD620,INA128 等。此类芯片内部采用差动输入,共模抑制比高,差模输入阻抗大,增益高,精度也非常好,且外部接口简单。综上所述,我选择方案三。(2)A/D 转换部分A/D 转换器的种类很多,就位数来说,可以分为 8 位、10 位、12 位和 16位等。位数越高其分辨率就越高,价格也就越贵。A/D 转换器型号很多,而其传感器课程设计4第 页转换时间和转换误差也各不相同。 (1)逐渐逼近式 A/D 转换器:它是一种速度快、精度较高、成本较低的直接式转换器,其转换时间在几微秒到几百微秒之间。

10、 (2)双积分 A/D 转换器:它是一种间接式的 A/D 转换器,优点是抗干扰能力强,精度比较高,缺点是数度很慢,适用于对转换数度要求不高的系统。 (3)并行式 A/D 转换器:它又被称为 flash(快速)型,它的转换数度很高,但她采用了很多个比较器,而 n 位的转换就需要 2n-1 个比较器,因此电路规模也极大,价格也很贵,只适用于视频 A/D 转换器等数度特别高的领域。 鉴于上面三种方案,在价格、转换速度等多种标准考量下,在本设计选用的是逐渐逼近式 A/D 转换器ADC0809(在仿真中选择 ADC0808) 。(三)单片机的选择 单片机是一种面向大规模的集成电路芯片,是微型计算机中的一

11、个重要的分支。此系统是由 CPU、随即存取数据存储器、只读程序存储器、输入输出电路(I/O 口) ,还有可能包括定时/计数器、串行通信口、显示驱动电路(LCD和 LED 驱动电路) 、脉宽调制电路、模拟多路转换器及 A/D 转换器等电路集成到一个单块芯片上,构成了一个最小但完善的计算机任务。单片机要使用特定的组译和编译软件编译程序,在用 keiluvision4 把程序下载到单片机内。 而本设计选用的是 AT89C51.(四)显示部分LED 数码显示管是一种由 LED 发光二极管组合显示字符的显示器件。它使用了 8 个 LED 显示管,其中 7 个用于显示字符,1 个用来显示小数点,故通常称之

12、为八段发光二极管数码显示器。对 LED 数码显示器的控制可以采用按时间向它提供具有一定驱动能力的位选和段选信号。LED 数码显示有动态扫描显示法和静态显示。在单片机中,为了节省硬件资源,多采用动态扫描显示法。2.2 弹性元件的设计弹性元件的设计2.2.12.2.1 弹性元件选择弹性元件选择传感器课程设计5第 页(一)弹性元件的结构选择图 2-4:双孔梁的结构示意图电阻应变片式测力传感器的弹性元件有柱式,梁式,剪切式。为了改善悬臂梁的特性,在提高动态特性的同时,增加灵敏度,将梁做成各种形状,以改善其应力分布并增强刚度。常用的梁式传感器有等强度梁,等截面梁,双孔梁等。其中双孔梁是一种改进性的梁,结

13、构如图 2-4 所示。在梁上有两个孔,当梁的端部有作用力时,梁受弯距作用弯曲变形。将应变片贴在与孔对应的梁上下表面,R1 与 R2 为拉伸变形,R3 与 R4 为压缩变形,对应应变片组成差动电桥,输出特性线性度好。双孔侧力传感器有零弯矩区,高度小,对加载方式和受力点移动不敏感且抗偏心,抗侧向力。因此选用双孔梁作为本次设计的弹性元件。(二)弹性元件的材料选择在任何情况下,弹性敏感元件应该保持良好的弹性特性,足够的精度和稳定性,在长期使用中,当温度变化是都应保持稳定的特性,因而材料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1.强度高,弹性极限高;2.具有高的冲击韧性和疲劳强度;3.弹性模量温度系数小而稳定;4.热

14、处理后应有稳定均匀的组织,且各向同性;5.热膨胀系数小;传感器课程设计6第 页6.具有良好的机械加工和热处理特性;7.具有高的抗氧化性,抗腐蚀性能;8.弹性滞后尽量小。弹性元件常用的材料及性能如表 2-1 所示。经过比较知合金结构钢结构弹性极限大,线膨胀系数小,强度高,适合作为负重较大的悬臂梁式传感器。表 2-1:弹性元件常用的材料及性能牌号名称弹性模量E(Gpa)线膨胀系数(10-6/oC)抗拉强度(Gpa)弹性限s(Gpa)30CrMnSiA合金结构钢2.1102111650130040CrNi不锈钢2.1410211550200QBe2铍青铜1.3110216.361250LY12硬铝0

15、.7210223520342.2.22.2.2 双孔梁受力分析及尺寸设计双孔梁受力分析及尺寸设计双孔平行梁:载荷可以施加在任何位置,都可以简化为作用于梁端部的力F 及一个力偶 M。式中: 距自由端为一定距离的应变值; E梁的材料弹性模量; b梁的宽度; h梁的厚度。传感器课程设计7第 页根据实际量具托盘尺寸设计弹性元件总长为 140mm,弹性元件最大测量压力Fmax=50kg9.8N/kg=490N假定 L=60mm,L1=40mm,H=22mm,b=30mm则 WZ=bh2/6=1.810-7m3应变最大处的弯矩 Ma=Fmax(L+L1)=49N.m 应力 a=Ma/WZ=2.99108P

16、a结构钢许用应力=2s/3=8.67108Paa所以梁的强度满足要求。最大应变 a=a/E=2.99108Pa/2.11011Pa=1.4210-31.510-3所以梁的应变满足应变片正常工作的要求。2.3 电阻应变片的设计电阻应变片的设计2.3.12.3.1 应变片的结构选择应变片的结构选择电阻应变片主要分为金属丝式应变片(直径在 0.0120.05mm 的金属丝) ,金属箔式应变片(厚度在 0.0010.01mm 的金属箔) ,金属薄膜式应变片(厚度在 0. 1m 以下的金属箔) 。由于电阻丝应变片有横向效应,对测量精度影响较大,同时降低了灵敏度。金属薄膜式应变片在使用过程中难以控制其电阻

17、与温度和时间的变化关系。箔式应变片主要有以下优点:1. 制造技术能很好地保证敏感栅尺寸准确,线条均匀,且能制成任意形状以适应不同的测量要求;2. 敏感栅薄而宽,粘接性能好,传递试件应变性能好;3. 散热性能好,允许通过道德电流较大,提高了输出灵敏度;4. 敏感栅弯头横向效应可以忽略;5. 蠕变,机械滞后较小,疲劳寿命长。因此选用箔式应变片。2.3.22.3.2 应变片的材料选择应变片的材料选择电阻应变片主要由电阻敏感栅,基底,覆盖层,引出线组成。基底是将传感器弹性元件的表面应变传递到电阻敏感栅上的中间介质,应具备良好的绝缘抗传感器课程设计8第 页潮和耐热性能。覆盖层起到保护敏感栅的作用,引出线

18、焊接到敏感栅电阻丝的两端,其结构示意图如下:图 2-5:电阻应变片结构示意敏感栅合金材料的选择对电阻应变片的性能起着关键的作用,有以下要求:应变灵敏系数大,并在所测应变范围内保持为常数;电阻率高而稳定,以便于制造小栅长的应变片;电阻温度系数要小;抗氧化能力高,耐腐蚀性能强;在工作温度范围内能保持足够的抗拉强度;加工性能良好,易于拉制成丝或轧压成箔材;易于焊接,对引线材料的热电势小。 常用材料有:康铜、镍铬合金、铁铬铝合金、铁镍铬合金、铂、铂钨合金等,性能如表 2-2。从综合性能和成本比较,康铜是最合适的材料。表 2-2 电阻应变片材料及其性能传感器课程设计9第 页基底有纸基和胶基,现今纸基已逐

19、渐被性能更好的胶基所取代。胶基由环氧树脂、酚醛树脂和聚酰亚胺等制成胶膜,厚度约 0.030.05mm。本次使用玻璃纤维增强基底的电阻应变片,因为其长期稳定性好,蠕变小,滞后小,耐热性好,疲劳寿命高,最适合用于高精度的测量。引出线是从应变片的敏感栅中引出的细金属线。对引线材料的性能要求:电阻率低、电阻温度系数小、抗氧化性能好、易于焊接。大多数敏感栅材料都可制作引线。综上所述依据:选择 BH-350-3AA 型号的电阻应变片;其参数如表 2-3 所示:表 2-3:BH-350-3AA 电阻应变片参数型号栅长栅宽(mmmm)标称阻值(欧姆)基底尺寸(mmmm)BH-350-3AA3.03.03507

20、.64.42.4 原理简述原理简述(1)框图电源 供电 电 路89C51单片机传感器课程设计10第 页图 2-6:系统框图(2)原理分析本系统中用于称量的主要器件是称重传感器(压力传感器) ,称重传感器在受到压力时会产生电信号,受到不同压力产生的电信号也随着变化,而且力与电信号的关系一般为线性关系。由于称重传感器输出信号比较小,对 A/D 转换或单片机的工作参数来说不能使 A/D 转换和单片机正常工作,所以需要对输出的信号进行放大。由于传感器输出的为模拟信号,所以需要对其进行 A/D 转换为数字信号以便单片机接收。单片机收到信号后进软件的一系列处理后把处理后的信号物重显示于 LED 上。在本系

21、统中,硬件电路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AT89C51 的最小系统构成、电源电路、压力传感器电路、放大电路、检波滤波电路 、AD 转换电路以及显示电路组成。电阻应变式传感器为本课程设计的主要部件,传感器中的弹性元件感受物体的重力并将其转化为应变片的电阻变化,再利用交流全桥测量原理得到一定大小的输出电压,通过电路输出电压和标准重量的线性关系,建立具体的数学模型,在显示表头中将电压(V)改为质量(kg)即可实现对物品质量的称重。本次课程设计所测质量范围是 0-50kg,同时也将后续处理电路的电压处理为与之对应的 0-5V。AD 转换模块 显示模块放大模块压力传感器传感器课程设计11第 页3.3.检

22、测电路设计检测电路设计3.1 电桥电路电桥电路电桥电路选用全桥电路,因为全桥电路具有灵敏度高,线性度好且具有温度补偿的功能。电路如图 3-1 所示,电桥使用交流电供电。图 3-1:全桥电路电阻应变片按图 3-1 的方式布置,则有(1-2-3+4)=4UinKUo FEbhUinKL23式中 Uin驱动电压 U0电桥输出电压 K应变片灵敏系数图 3-1 中电位器 RV1 取 10K,固定电容 C1 取 0.1uf,电位器与电容组成电容调零电路。改变电位器上的滑动触点的位置,以改变并联到桥臂上的阻容串联而形成的阻抗相角,可达到平衡条件。为了提高电桥的输出灵敏度,驱动电压适当地取大一些。根据公式式中

23、 Rg-应变片电阻;Fg-敏感栅面积;PG-敏感栅上的功率密度,可取 PG=(1.63.1)10-3W/mm2根据表 2-3 电阻应变片参数得全桥供电电压,取 PG=3.110-3W/mm2Ui=2,VV25. 6101 . 30 . 30 . 33503则正弦驱动电压幅值 Uin=Ui=8.8V,取 Uin=9V.2传感器课程设计12第 页此时电阻应变片上的有效电流 I=Uin/Rg=18mA25 mA2所以驱动电压值符合要求。3.2 电源电路的设计电源电路的设计交流电压用于驱动电桥,作为测量信号的载波信号。由于测量信号较低,设计交流电压信号频率为 5KHz。信号发生电路如图 3-2 所示:

24、图 3-2:交流驱动信号发生器 电路采用 ICL8038 精密函数发生器,其具有电压范围宽,稳定度高,精度高,易于使用等优点,可同时产生方波,正弦波,三角波。如图 3-2 所示电路,正弦输出信号频率 f=,取 R17=10K,由 f=5KHz 得 C=6nf,取标准值 6.2nf,5173 . 0CR则 f=4.84KHz。ICL8038 输出地正弦信号经过电位器 RV3 分压后经放大器 U6 放大,输出作为电桥的驱动电压。3.3 前级放大电路前级放大电路 由于传感器输出的电压比较小,因此需对其进行放大使之满足后续电路的处理要求。鉴于传感器输出可能杂有共模电压,为此,选取具有高共模抑制比的 A

25、D620 作为放大器来达到净化信号电压和充分节约成本和制造的空间的目的。传感器课程设计13第 页图 3-3:AD620 放大器由于电桥在满量程时输出电压 UO=7mVFEbhUinKL23因此放大电路总增益 Av=5V/7mV=714.3 图 3-4:AD620 内部方框图其放大增益为:54 .491RKG 为了将 7mV 的电压放大到 5V,需要放大 714.3 倍,为此选择分配级为1007这里放大 100 倍,因此解得 R5=499。 3.4 检波滤波电路检波滤波电路传感器课程设计14第 页图 3-5:检波滤波电路为了从调幅信号中分离出所需要的测量信号,必须采用检波和滤波电路。本次设计中采

26、用全波精密包络检波电路,电路如图 3-5 所示。设计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为 40Hz,由得 C=0.0995uf,取标准值 C=0.1uf。RCw1图 3-6:后续直流放大器设计的增益为 7,取 R14=10K,,则 R16=70K。1416RRK3.5 显示电路设计显示电路设计显示电路是传感器显示对应的测量值和标定中的重要部分。本次设计采用8 位 A/D 转换器的 ADC0809,单片机和 LED 显示电路显示测量的质量值。电路如图 3-7 所示传感器课程设计15第 页图 3-7:显示电路A/D 转换电路的量程是 05V. 传感器课程设计16第 页4.4.传感器的封装与装配传感器的封装与装配

27、 传感器的封装是为了保护电阻应变敏感元件和弹性元件不受周围化学,物理因素的影响,同时固定引线。本次设计采用柔软,弹性模量不变的橡胶纹膜将电阻应变片密封,同时接线插座或电缆线需要密封,方法是采用绝缘材料将接线插座或电缆铸在里面,一端与应变敏感元件的引出线焊接,另一端接插座或焊接测量导线。传感器的装配如附件。5.5.误差源分析及处理误差源分析及处理5.1 电阻应变片引起的误差电阻应变片引起的误差 实际上应变片的阻值受环境温度(包括被测试件的温度)影响很大。由于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电阻变化与试件应变所造成的电阻变化几乎有相同的数量级,从而产生很大的测量误差,称为应变片的温度误差,又称热输出。因环境温度

28、改变而引起电阻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1.应变片的电阻丝(敏感栅)具有一定温度系数;2.电阻丝材料与测试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不同。 温度误差可以通过桥路进行补偿,本次设计的全桥电路很好地实现了温度补偿,其次电桥还有非线性误差,由于对金属丝应变片,电桥非线性误差可以忽略,所以对本次设计影响不大。最后对于如同工频等的干扰,我们尽量通过电路的优化除去干扰,如通过高共模抑制比仪放以及低通滤波器进行改进。5.2 影响传感器稳定的其他因素影响传感器稳定的其他因素1.称重传感器的结构导致的性能波动,通过将其设计成一个整体的结构可以很好的保证其最佳技术性能和长期的稳定性;2.机械加工过程中导致的弹性元件表面的残余应力

29、,可通过回火处理减小残余应力的影响;3.应变粘接剂强度不足导致应变片产生蠕变等误差,可通过严格控制胶层厚度,由于薄的胶层需要更大的应力才能变形,应变传递性能好,只要密封合理就可达到较高的稳定水平。传感器课程设计17第 页6.6.传感器的标定传感器的标定 传感器的标定即利用精度高一级的标准量具对传感器进行定度的过程,通过实验建立传感器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对于本次设计的称重传感器采用静态标定,标定过程如下:(1) 将传感器量程分为从 050kg 的若干个等距点;(2) 根据传感器量程分点情况,使用砝码从小到大逐渐一点一点加载,并记录下各输入值对应的显示电路的输出值;(3) 将输入值由大到

30、小一点一点地减小下来,同时记录下与各输入值相对应的输出值;(4) 按(2) (3)所述过程,对传感器进行正,反行程往复循环多次测试,将得到得输入-输出测试数据用表格列出并画出曲线;(5) 对数据曲线的拟合曲线进行计算,得出输出与输入的对应关系,完成标定。7.7.体会心得体会心得通过这次课设,我进一步体会到了工具的重要性,这包括软件操作,工具书等方面。因为我们不可能学富五车,因而就有必要翻阅文献资料,如设计用到的相关书籍,标准手册等等。同时,具备较好的计算机水平也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益处,比如数学公式的编辑,等等。但反过来说,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也会加深我们对工具的了解和形成对其客观的认识,我想这

31、对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比较好的视野和思维是有巨大帮扶作用的。 总之,本次课设不仅加强了我对传感器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掌握了做设计应有的环节与步骤,也使我懂得了如何去结合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到的知识和相关计算机方面的操作。传感器课程设计18第 页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传感器技术手册 主编:袁希光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86 年【2】应力应变电测技术 主编:郑秀瑗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85 年 【3】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陶宝琪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3 年【4】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应用技术 王云章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年【5】机械设计手册 机械

32、工业出版社 1980 年【6】传感器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指南 单成祥等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年【7】单成祥.传感器的理论与设计基础及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9 年【8】侯国章编著.测试与传感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8【9】刘灿军编著.实用传感器.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 年传感器课程设计19第 页附录附录 1 1:元器件清单:元器件清单传感器课程设计20第 页附录附录 2 2:参考程序:参考程序#include#include#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define uint unsigned intsbit ST=P20; /启动转换位sbit OE=P22; /输出允许位sbit ALE=P23; /地址允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