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儿童视角的切入与叙述_第1页
鲁迅作品儿童视角的切入与叙述_第2页
鲁迅作品儿童视角的切入与叙述_第3页
鲁迅作品儿童视角的切入与叙述_第4页
鲁迅作品儿童视角的切入与叙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鲁迅作品儿童视角的切入与叙述从20世纪20年代初起,鲁迅作品就开始进入语文课本。此 后,几乎各套语文课本都选入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其中涉及的 作品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风筝阿长与山海 经故乡孔乙己等,这些作品多采用儿童作为叙述者, 展现儿童视野里的世态人情,因此,以儿童视角为切入点来考察 鲁迅作品,对我们的教学实践不无裨益。一、儿童视觉的介入与旁观这里的儿童视角是指以儿童或者成人转换而成的儿童作为 叙述者,以儿童的口吻客观的呈现儿童的印象和感觉,做出符合 儿童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审美评价。从第一篇小说怀旧起, 鲁迅自始至终对儿童怀有一种持久的关注,“他的胸中燃着少年 之火,精神上,他是一个

2、孩子”,其不少经典作品都是以儿童视 角来展开叙述和思考的。1. 诗意的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成人的沧桑口吻开头,一提起承 载着许多记忆和温馨的儿时乐园,叙事者顿时转换为翻砖扒墙的 顽童,看“紫红的桑廷”“肥胖的黄蜂”,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 按斑螫,拔何首乌,摘覆盆子,雪地捕鸟,一个人迹罕至的荒园 竟是一方妙趣横生的乐土,甚至娱蚣和美女蛇也并不十分可怕可 憎。“记忆中的一切都罩上了一层诗意的光芒,使逝去的一切在 无知儿童的眼睛过滤中恍恍惚惚多层美感,在这层美感的烛照 下,三味书屋也从封建礼教的象征中解放出来,附丽了特有的情 趣”;溜出去折腊梅,寻蝉蜕,喂蚂蚁,“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 上做戏”

3、,描绣像,都饶有兴趣;先生是和蔼而博学的,即便他 不知道“怪哉”,而那拗头诵读的形象,已经成了我们记忆中不 逝的风景。社戏展现的是一群儿童月明之夜的浪漫之旅。作为旁观 者的“我”在京看戏的郁闷经历被删去,课文是以一个十一二岁 少年的身份来开始这次精神还乡的。小说写到和小伙伴们撑船去 赵庄看戏时,叙述者动用了他所有的感觉器官,用诗意盎然的文 字,写月夜里四处弥漫的豆麦水草的清香,朦胧的月光下婉转悠 扬的笛声,渺如仙境的野外戏台远景,儿童们偷豆、煮豆的欢快 场面,字里行间仿佛朦胧着江南水乡的暖暖夜气,欢腾着取喜阿 发们的晏晏言笑。这里儿童叙述视角的选择,已经不是纯粹意义 上的叙述策略,更多的是內心

4、情感表达与怀旧情绪流淌的需要。和上述两篇作品不同,故乡中的童年视角只是出现在一 段补叙性文字中。“我”到家后母亲提起闰土,这时,一切美好 的回忆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 的沙地,碧绿的西瓜?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的闰土守护着一 望无际的瓜地。从闰土那里,“我”听到了许多新鲜有趣的事儿: 雪地里装弥捕鸟,夏日海边拾贝壳,月亮下守瓜刺俺,潮汐来时 看跳鱼儿。作者以充满浓郁诗意的笔触,细膩地忆写了 “我”和 闰土童年时的友谊和欢乐。此时,叙述者已由一个忧郁的返乡者 悄然变为十多岁的富家子,叙述语言也转为轻快欢畅,冲淡了现 实中的故乡给人的压抑和感伤,而童年回忆中的美丽故乡,深蓝

5、 的天空中金黄圆月下的飘渺乐土,正是返乡者苦苦寻觅的治疗成 人世界病痛的诗意家园。2. 亲情的温度在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中,叙述者以一个孩子 的口吻对长妈妈进行了刻画,语气诙谐而富有情趣,但感情又不 失深沉庄重。“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就 叫她阿长”,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稚气可爱的孩子的口气 给人一种亲切感。“切切察察”的神态,“大”字的睡相,吃福 橘的紧张,“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 而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 空中上下摇动”,许多“规矩” “道理” “烦琐之至” “非常麻 烦”,这些抱

6、怨显得率真而幽默,隐藏着浓浓的爱意。穿着新的 蓝布衫回来的长妈妈“哥儿”一声高喊,“三哼经”的误读,做 成了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愚鲁中见真率,粗犷处显 细心,这种发自天性的淳朴无私的爱,至今读来仍觉情真意切, 暖人肺腑。风筝似乎是关于文化原罪的诘问和救赎可能的思考, 其中以儿童视角展开的叙述仅限于毁风筝一节,但兄长在“精神 的虐杀”后的补过之举,兄弟的全然忘却,仍能让我们触摸到“春 日的温和”与亲情的温度。3 旁观者的冷眼当然,叙事人并不总是事件的介入者,孔乙己的叙述 者就被设置成一个十二三岁的小酒保,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冷 漠地述说着孔乙己的生存际遇,见证着被看者的可笑与可悲。以

7、小伙计“我”的视角叙述显示了高超的叙事策略。小伙 计的活动舞台在咸亨酒店,因此,孔乙己不会营生,偷书被打, 腿折身亡,这些极为重大的事件只作为暗线处理,通过酒客们漫 不经心的闲谈侧面交代。而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活动成了叙事明 线,他站着喝酒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在旁观者的冷眼中被聚焦, 引来掌柜和酒客们的哄笑与嘲弄。在小伙计的儿童视角里,“孔 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人们 提起他,仅仅因为粉板上记载着他“还欠十九个钱”。鲁镇的酒 店成了世态炎凉的陈列厨,旁观者的冷眼成了人性的显微镜,入 木三分地揭示出了 “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二、作品逃避现实都市的诗意家园不管儿童

8、叙事人是作为事件的介入者还是旁观者,以儿童 视角构筑的回忆性文本终究无法拒绝成年经验的入侵。儿童视角 的采纳并不意味着对现实世界的远离,成人作者借助儿童的视 角,实现了对成人世界的拷问。自早年“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后,鲁迅 便开始了在南京、日本、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地的辛苦辗 转,不断变换的都市环境赋予作家鲁迅“旁观者”气质和“漂泊 者”心态,“过客”与“弃儿”的苦闷和孤独成为他凝重的心里 内涵,这种生活在别处的都市体验构成了鲁迅许多作品的阴郁底 色。即使面对寓居了十四年的北京,他也感觉“四面都还是严冬 的肃杀” “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在北京生活的人们, 如其有灵魂,

9、他们的灵魂恐怕未有不染遍了灰色罢”。在社戏 的前半部分,作者借成年叙事人之口渲染都市生活的疲惫、厌烦 甚至恐惧:长凳让人“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狭窄拥挤的生 存空间、喧嚣噪乱的环境气氛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疏离使人觉得 “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希望从拥挤的街市中解脱,从喧闹的 人群中逃离,这使作者从未真正融入现实的都市生活,而是远远 地站在都市的边缘,以隔岸遥望的姿态向诗意乡村观望,向童年 经验回眸。在城市与乡村的对视中,乡村成了作家的情感依归和精神家 园。“在中国文学叙述中,对乡村的诗意想象使它在某种程度上 具有了 '家园'意义,一个延续了上千年的乌托邦,陶渊明和王 维们的灵魂

10、,就扌西息在乡村。”当回忆穿越漫长的时间之河回到 遥远的童年时,以儿童视觉构建的乡村拼图绽放出诗意的光芒。 童年叙事中的乡村图景并非现实故乡的实指,它只是回忆编织的 诗意存在,是逃避现实都市的乡村乌托邦。“回忆故乡的已不存 在的事物,是比明明存在,而只有自己不能接近的事物较为舒适, 也更能自慰的”,童眸中的诗意乡村能使作者“在纷扰中寻出一 点闲静来”,慰人“无端的悲哀”,暂时成为作者心灵栖息的草庐 和对抗城市文明的解毒剂。三、教学上的感悟和启示运用叙事学的视角理论来考察鲁迅作品中构建的乡村图 景,对我们的教学实践的现实意义是:有利于拉近学生和鲁迅的 距离,还原一个立体的、全面的人间鲁迅,消解鲁

11、迅在学生心目 中根深蒂固的脸谱化形象,让学生通过温暖的乡村去认识冷峻鲁 迅不为我们所熟悉的一面。1. 童年回忆,见证鲁迅的率真和温情鲁迅作品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鲁迅的 原作,因此,如何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出发,拉近学生和鲁 迅的距离,让学生亲近鲁迅,阅读鲁迅,是我们在鲁迅作品教学 中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一个冷峻的鲁迅也许令人心存敬畏,而一个率真的、温情 的鲁迅会让人愿意亲近。从儿童视角解读鲁迅作品,品味作者回 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文字,走近一方寄托深远的风雨故园,触摸都 市游子的内心情愫,学生或许暂时还难以理解其中复杂的人生况 味,但对故乡的脉脉温情,文学的纯粹与人性的温暖,已经

12、深入 人心。学生感受到鲁迅的亲和力后,再去了解鲁迅的时代、鲁迅 的身世,去阅读鲁迅忧愤深广的作品,这样就能形成一种梯度阅 读的良性循环。2. 去脸谱化,还原一个立体的鲁迅在鲁迅作品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结 构有限,加上鲁迅作品自身意蕴丰富、艰涩难懂,造成了学生对 鲁迅的误读,甚至不读。在老师们抽象的政治说教和机械的阶级 分析中,鲁迅被简单地脸谱化为一个笔如刀剑的战士,一个横眉 怒目的好斗者。事实上,鲁迅不仅是高声吶喊的斗士,也是一个活生生的 人,比如说他小时候顽皮,上课搞小动作,在课堂上偷偷地描摹 图画;他生活小资,好吃小吃,还抽烟,更爱看电影,尤其是 30年代的好莱坞大片;他

13、还喜欢坐汽车兜风,这可是当时的高 消费;他甚至像普通的父母一样,溺爱儿子海婴。鲁迅就是这么 一个率性至情的人,如果我们在文本教学之外,引导学生拓展阅 读一点关于鲁迅的相关材料,还原一个立体的、率真的鲁迅,学 生也许就不再畏惧鲁迅先生,不再抗拒阅读先生的作品了。3. 多维解读,品味鲁迅作品主题的丰富内涵语文教学大纲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对文学作 品进行多角度解读。鲁迅的作品往往意蕴丰富,角度单一的解读 活动难以涵盖其深刻内涵,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 理解作品,学生的收获一定会大的多。对风筝主题的处理颇具代表性:“这篇散文中,有鲁 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 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还为教师提 供了一篇?风筝?思想內容面面观的资料,告诉教师可以从儿 童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