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意字构形理据释义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与作用_第1页
会意字构形理据释义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与作用_第2页
会意字构形理据释义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与作用_第3页
会意字构形理据释义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与作用_第4页
会意字构形理据释义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与作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会意字构形理据释义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与作用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有汉民族文化传承性和信息量的载体。然而,汉字的基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几乎被淡化。为实现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总目标:“(2)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3)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5)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浅易的文言文”,有必要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引入会意字构形理据释义法。汉字的形体结构同一定的意义相联系。东汉许慎认为:“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结合起来,赋予其某种想象、推理而得出新的意义。其字

2、数和字的笔画较少,字形简洁明了,可以望形生义棗以事象性和意象性特点编织成有情节和主题的故事。如果按照“因形示义、义寓形中”的构形理据对一些会意字加以剖析释义,就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而牢固地把握字义,逐步形成见形明义的能力,从而会读、爱读古诗文。其具体应用与作用表现在以下五方面:一、发展学生大胆想象和联想的思维能力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力量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引入会意字构形理据释义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在教师解析会意字时,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一幅场景,或呈现出某一种动作,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方块汉字显得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并在大胆想象和联

3、想中发展思维能力,健全思维品质。如在解释桃花源记中“初极狭,才通人”的“初”字前,师:看到这个字形,你会联想到什么?生:衣服和刀。师:对,甲骨文字形从衣从刀,是个会意字。强调:是“衣”字旁,不是“示”字旁;须两点。再问:你知道衣服和刀有什么联系?生:用刀裁衣。师:这个字可以引起我们想象先民制作衣服先用刀裁剪而后缝制的情景、工序,所以“初”就是表示(按:停顿,以引起思考、回答。下同)开始。文中“初”的字义正源于此。明确是开始、起初之意。句意是开始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表达作用为棗突出桃花源的隐蔽,给人以神秘感。然后问:三字经的首句是“人之初”。这个“初”即表示人生历程的开始。由“开始”可引申为

4、最初阶段,如中等教育最初(前)阶段的一类学校是初级中学 。再请回忆以前学过的古诗文中有“初”字的句子,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师:这个“初”字作引申义才、刚刚,表示时间的副词。常见词语有和好如初、初出茅庐等。总之,通过一连串充满乐趣的互动教学,学生的思维显得活跃、流畅,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汉字形与义的关系,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会意字大多可作如此辨形释义、发散思维。另举几例:去甲骨文字形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状,上面是大(人),下面是口或“凵”(q)。说文:“从大凵声。”(1)本义:离开。如大铁椎传:“尘滚滚东向驰去。”(

5、2)除去,去掉。如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3)距离。如为学:“西蜀之去南海。”走金文字形像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像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说文:“走,趋也。”(1)本义:跑。如木兰诗:“双兔傍地走。”(2)逃跑。如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负金文字形像一个人身背钱贝的样子,上为贝,下为人。小篆把人、贝上下颠倒。说文:“从人从贝。负,恃也。”(1)本义:恃,依仗。如大铁椎传:“宋将军故自负。”(2)通“背”。背负。如愚公移山:“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辜负,对不起。如乐工罗程:“罗程负陛下,万死不赦。”国甲骨文字形为左封地右武器,即以戈守疆域。繁体楷化写作“國”。从“囗”(wei),表

6、示疆域;从或(yù):从囗(像城形),从戈(以戈守之),从一(地也)。说文:“国,邦也。”(1)本义:邦国,诸侯国。如曹刿论战:“夫大国,难测也。”(2)国都。如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3)国家。如答司马谏议书:“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二、弥补学生了解汉字基础知识的缺失汉字的字形能够在一个平面方框内的任意位置上发生各种变化。以构件“人”为例,“人”可以安排在汉字的上、下、左、右、中等各个位置上,如“亡”、“见”、“伐”、“卧”、“因”五个字,以及“夹”、“坐”等字;此外,两个“人”前后相随可成“从”,并列而行可成“比”,相向而立可成”并”,反向而立可成

7、“北”;三个“人”相叠加可成“众”。至于以“人”作为构件的讹变、隶变、楷变、简化的字则更多,如“临”等字。汉字字形的意境可谓是八面来风、变幻莫测。因此,了解这些会意字的结构、特征和演变过程,可以使我们既牢固地掌握字义,又领悟到汉字是一个独特的由图画向符号衍生的表意文字体系。分析如下:亡金文字形为人躲进掩体之状。小篆字从入从乚。“入”,人也。“乚”(y n),隐蔽。合起来表示人到隐蔽处。说文:“亡,逃也。”(1)本义:逃离,出走。如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2)灭亡。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恒亡。”(3)读wú,古同“无”。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见甲骨文字形为上

8、“目”下“人”状。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繁体楷化写作“見”。说文:“见,视也”。(1)本义:看见,看到。如两小儿辩斗:“见两小儿辩斗”。(2)进见,会见。如曹刿论战:“曹刿请见。”(3)读xi n ,“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如敕勒川:“风吹草低见牛羊。”伐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从人从戈。说文“伐,击也。”广雅:“伐,杀也。”(1)本义:砍杀。如太白山祈雨词:“为酒醴,伐豚羔,舞长袖。”(2)砍伐。如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3)讨伐,进攻。如曹刿论战:“齐师伐我。”卧金文字形像侧身伏案小睡状。从臣,竖立的眼睛;从人。繁体楷化写作“臥”。(1)本义:人伏在几案上休息

9、,眼睛呈竖立形。如捕蛇者说:“弛然而卧”。(2)倒伏,横放。如核舟记:“舟尾横卧一楫”。(3)隐居。如隆中对:“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因甲骨文字形像人在车席子上。从囗(w i)从大。大,人也。席垫是用来衬托的,乃是一种凭借、依靠。说文:“因,就也。”(1)依据,顺应。如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2)于是,就。如黔之驴:“因跳踉大阚。”(3)因而。如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夹甲骨文字形像左右二人从两边辅助中间一个人。繁体楷化写作“夾”。说文:“夹,持也。从大挟二人。”大,人也。(1)本义:从左右两方相持,从两旁限制。如大铁椎传:“右胁夹大铁椎。”(2)掺杂,混杂。如口技:“又夹

10、百千求救声。”(3)处在两旁的,引申为凡物在左右之称。如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坐甲骨文字形像两人坐在土上。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1)本义: 席地而坐。如唐雎不辱使命:“先生坐!”(2)座位。如口技:“满坐寂然。”(3)因为,由于。如陌上桑:“但坐观罗敷。”从甲骨文字形像二人相随形。说文:“従(从),随行也。” (1)本义:随行,跟随 。如曹刿论战:“战则请从。”(2)听从,顺从。如曹刿论战:“民弗从也。”(3)读z 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如活板:“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比甲骨文字形像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从二匕,匕亦声。说文

11、:“二人为从,反从为比。”(1)本义:并列,并排。如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2)比较。如捕蛇者说:“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3)等到。如陈涉世家:“比至陈。”并金文字形为二人并立之形。繁体楷化写作“並”、“併”、“竝”。说文:“並,併也。从二立,会意。今隶作並。”(1)本义:并行,并列。如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全,全都。如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一起;同时。如陈涉世家:“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北甲骨文字形为一个人和他的影子。正午时分人影正对的方向为“北”。(1)北方。如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2)溃败,败北。如项羽本纪:“连战皆北。”(3)败逃者

12、。如田单大摆火牛阵:“齐人追亡逐北。”众甲骨文字形像许多人在烈日下站立劳动。从三人,“三”表示众多。繁体楷化写作“衆”。(1)本义:众人,大家。如答司马谏议书:“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2)兵,军队。如平原君虞卿列传:“率数万之众。”(3)众多。如大铁椎传:“众贼环而进。”临甲骨文字形像人俯视器物的样子。左上角像人的眼睛,左下角为“一”字排开的三个小物品;右边是人。小篆把三个小物品分别放置,美观而匀称。繁体楷化写作“臨”,将构件“人”作了讹变,放在右上角。简化后的“临”字,笔画由17画减至9画,但仍保留原始的基本构形理据。(1)本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如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3、。”(2)面对。如出师表:“临表涕零。”(3)靠近,逼近。如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三、满足学生获取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需求汉字不但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而且是承载着古代文化观念和科学知识的全息标志,是固化了的信息模块。它以形象而生动的造字法则,融入了先民的思想观念、民俗风情、围猎战事等活动元素,堪称汉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如果依据一定的理据对会意字表层呈静态的构形加以释义,便可以获取有关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知识。例如:鼓甲骨文字形好似一只手持有鼓槌正在敲鼓。左边为古代立鼓的象形白描;右边是 “支”(p)。说文:“鼓,击鼓也。”鼓在上古时代有三项用途:一是为乐舞伴奏;二是远距离传递信号;三是在

14、战争中发送指挥命令。一字竟涵盖了信息发布所涉及的文娱、通讯、军事等多个领域,隐含着多元化的社会生活图景。(1)本义:一种打击乐器。国殇:“抱玉枪兮击鸣鼓。”(2)“更”的代称。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3)击鼓进攻。如曹刿论战:“一鼓作气。”法金文字形由“氵”、“廌”、“去”三个构件会意而成。繁体楷化写作“灋”。说文:“灋,刑也。从水,平之如水。从去,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zhì),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独角兽,能在审理案件时辨别是非,用角去触理曲的人;从“去”,理曲的人现形而被逐离。“法”字表示用具有判案能力的神兽解廌顶触理亏者,

15、使审判像水一样公平。再现了以动物断案的远古文明场景,反映了先民希望刑法公开、公平、公正的美好愿景。(1)基本义:刑法;法律,法度。如陈涉世家:“失期,法当斩。”(2)法令。如答司马谏议书:“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3)方法,办法。如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取甲骨文字形为用手割耳朵之状。左边是耳朵,右边是又(手),说文:“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反映了我国先民在狩猎中捕获到野兽须割下左耳以筛选、计数的风俗习惯。后演变为凡在战斗中杀死敌人、俘获战俘时,须割下其左耳以作计功的凭证。(1)本义:(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如子鱼论战:“虽及胡耇,获则取

16、之。”(2)得到,取得。如小石潭记:“伐竹取道。”(3)表示动态,相当于“得”、“着”。如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信金文字形仅从人从口。小篆为明确、强调字义,“口”上增“舌”,遂演变为从人从言的会意字。说文:“信,诚也。”表示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民心极其纯朴,崇尚说真话。(1)本义:真心诚意;诚实。如狐假虎威:“子以我为不信。”(2)信用。如曹刿论战:“小信未孚。”(3)相信,信任。如出师表:“愿陛下亲之信之。”四、增强学生纠正错别字的能力书写汉字出错大多为形似、义近、音同所致。该如何增强纠错能力呢?要牢牢把握形、义、音这三个要素的内在联

17、系棗义著于形,音生于义,做到审形、明义、知音。只有先剖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方能弄清汉字的含义,掌握汉字的读音。举例分析如下:即甲骨文字形意象作坐人形(后讹为卩)面对食器 (皀)状。说文:“即,就食也。”走近去吃东西。(1)基本义:靠近;走向。如童区寄传:“以缚即炉火烧绝之。”(2)同“则”。那就。如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3)立刻,当即。如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既甲骨文字形为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像一人吃罢而掉转头将要离开的样子。罗振玉:“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1)本义:吃罢,吃过。如玉藻:“君既食。” (2)已经。如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3)

18、尽,完全。如子鱼论战:“及其未既济也。”“即”(jí)与“既”(jì)为常出错的两个字,或把“即使”误读误写成“既使”,或把“既然”误读误写成“即然”。其实,只要记住这两个字右边的构件“卩”和 “旡”,即人形姿势即可。一为靠近食器状,一为将离食器状。“即”的组词有“即将”、“即景”、“即兴”等,其词义与基本义靠近有关;“既”的组词有“既往”、“既定”、“既成事实”等,其词义与已经完成有关。“即使”,表示承认某种事实,暂让一步,在正句里常用“也”呼应,说出结论。如:即使败了,也无碍全局。“既然”,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常用“就”、“也”、“还”等配搭。如:他既然已经好

19、些了,就可以回学校去了。疾甲骨文字形像人腋下中箭。从大(人)从矢。说文:“疾,病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小篆讹变为从疒从矢。(1)本义:受兵伤。泛指小病。如扁鹊见蔡桓公:“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2)缺点,毛病;瑕疵。如公输:“必为有窃疾也。”(3)快速,急速。如观猎:“草枯鹰眼疾。”病 甲骨文字形为左边是一个“爿”,即床的象形白描;右边为一个人躺着发汗之状。说文:“病,疾加也。”即重症为病,轻症为疾。(1)本义:上古时指重病。如扁鹊见蔡桓公:“君之病在肌肤。”(2)生病。如桃花源记:“寻病终。”(3)困苦不堪

20、。如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疾”与“病”两个字一般不会互为写错,出错的大多是部首,把“疒”写成“广”。两部首的构形区别在于有无两点。若把“疒”少写两点,则等于把床脚给锯掉了,意象迥异。按甲骨文和金文的写法,“疒”,像人躺在床上,其含义是生了病;故“疗”、“痛”、“症”等字都与疾病有关。“广”,像屋墙屋顶,其含义是依山崖建造的房屋;故“庐”、“庙”、“府”等字都与房屋有关。五、提高学生查阅辞书的效率阅读古诗文,必然会遇到大量不太明白的字,即使是一些常用字,也不能通晓其本义或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要弄懂字义就必须借助相关的辞书,而有些辞书并无“音序检索表”,如古代汉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年9月版)就是按部首编排的。请看“我”、“引”、“及”、“兵”四字在五部辞书中的部首归属:由上表发现,这些例字的部首归属不尽相同,但五部辞书对汉字的部首归属毕竟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