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一)讲义_第1页
管理会计(一)讲义_第2页
管理会计(一)讲义_第3页
管理会计(一)讲义_第4页
管理会计(一)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章 管理会计概论重点、难点分析本章主要讲述管理会计的内容与基本特点、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和信息质量特征、现代管理会计发展。企业会计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主要服务于企业外部的有关利害关系者,而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的管理者服务。考点一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一)财务会计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向企业外部的有关利益集团或个人提供他们据以决策的会计信息。财务会计应该遵循会计准则,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和全面的计量、确认、记录与汇总,定期编制财务报告,为企业外部有关利益团体提供其据以决策的有关信息,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二)管理会计及其演进管理会计是现

2、代会计的另一分支,服务于企业内部的管理职能的实施,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并参与管理活动。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分类、加工整理、分析报告和信息传递等,为企业的决策规划、计划预算、评价与控制等方面提供信息。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的历史较短,它萌芽于20世纪初,在20世纪50年代传统管理会计的体系及内容基本形成,并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80年代以来又有了许多创新。其形成和发展是同现代企业的内外环境及与之相应的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相联系的。考点二 管理会计的内容和基本特点考生需重点掌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比较、管理会计的基本特点。(一)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1决策与规划会计决策分析可以

3、区分为短期决策和长期决策分析。短期决策分析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成本与产量问题;其二是成本与收入问题;其三为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长期投资决策是建立在货币时间价值的基础上的。货币时间价值是资本机会成本的体现。是资本对时间的增量,其数值确定与资本的边际成本或边际收入是联系在一起的。规划会计通过编制计划和预算将决策确定的目标和行动具体化,预算包括生产经营总预算和项目预算。2执行与控制会计执行和控制是保证计划所确定的目标得以实现的实施过程。主要通过计划执行结果与预算的比较,评价执行者的工作成绩,通过差异分析获得反馈信息,以便采取措施,达到控制的目的。(二)管理会计的特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

4、计比较,是应该掌握的重点内容。两者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主要方面 财务会计 管理会计信息使用者外部使用者:股东、债权人、监管机构、公众等内部使用者:企业各级管理者信息的时间属性历史性现实性、预测性 会计报告的类型一般目的的财务报表:损益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特定决策分析报告、业绩评价评价报告、控制报告等会计报告的内容反映企业整体的总括性情况反映企业内部机构、部门等详细情况,与决策、评价及控制相关会计报告的编报频率对外财务报表:年度、半年度、季度内部报告:根据需要适时提供约束性应该符合会计准则 不受会计准则约束验证程序公认会计师审计无需外部审计管理的主要特点有:1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管理

5、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这个基本目标适合于任何条件下的商品和市场经济。 2方法灵活多样性管理会计通常在财务会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处理,突破了财务会计的传统模式,吸收和借鉴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和现代数学的一些理论与方法,其特征主要是分析性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3面向未来的时间特征管理会计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面对未来是以未来的事件为决策对象。管理会计信息是面向未来主要是现时和未来的估计信息,计量属性上表现为预测价值,如重置价值、贴现值等。4会计信息不受会计准则约束管理会计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所提供信息根据经营管理和决策控制的需要,不

6、受会计准则的约束,其方法和程序具有很大自由度和弹性。5重视人的行为问题管理会计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要特别重视评价和控制的指标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管理会计进行计划和预算时要考虑有关指标对各级管理和执行者行为的引导,能否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调动内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执行和控制过程中,管理会计关注执行者的行为结果,以便取得反馈信息,修正计划指标,影响有关方面的行为方向。考点三 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和信息质量(一)企业目标和管理职能1企业的目标以盈利为导向,以酬报其投资者并保证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2企业管理职能企业的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计划预算、组织实施和评价控制四个方面。(二)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1

7、为决策提供客观可靠信息2制定计划编制预算3实施经营计划,评价业绩实施控制4成本确定和成本计算(三)管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准确性准确性也称为可靠性,是指所提供信息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可靠的,不可靠的信息不仅对管理没有用处,甚至会误导决策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可靠的信息并非要求信息绝对精确,而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管理会计应尽可能提供正确可靠的信息。2相关性相关性是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必须与决策有关系,与决策相关的信息会导致决策的差别。准确性与相关性有时是矛盾的,对于管理会计而言,信息的相关性价往往会优先于客观性和可验证性。3可理解性可理解性也称为易懂性,如果提供的信息不为使用者所理解,那么其作用

8、就会降低,甚至不为决策者所用。因此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以使用者容易理解为准则,以使用者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及表达方式提供。4及时性及时性是指管理会计适时、快速地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所需要的相关信息。但及时性和准确性往往难以两全其美,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害得失,在及时性和准确性之间进行折衷,以满足决策者的需要。5成本和效益原则管理会计在提供信息时要受成本和效益原则的约束,提供和使用信息的成本应小于使用信息所产生的效益。管理会计应以成本和效益原则为约束,权衡方法的详略、程序的简繁及数据的精确和粗略等。考点四 现代企业环境和当代管理会计发展(一)信息技术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二)代理人理论

9、;(三)价值链分析、作业管理和作业成本计算;(四)目标成本计算和价值分析;(五)质量成本与全面质量管理;(六)适时生产(存货)系统;(七)综合记分卡。第二章 成本性态与变动成本法学习要求本章阐述管理会计的成本性态分析方法,以及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区别。学习本章,要求深刻理解成本按性态的分类,重点掌握总成本的函数模型及利用其进行成本预测;了解常用的混合成本分解方法,并重点掌握其中的高低点法;理解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含义以及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区别;熟练掌握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损益表的编制;理解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对营业利润计算的影响,以及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重点、难点分析本章重点内容是

10、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两种成本计算方法损益表的编制及其对利润计算的影响。考点一:成本性态分析成本性态是指成本总额的变动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将成本按成本性态划分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这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基本特征。这种分类贯穿于管理会计始终,是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预算编制等方法的基础。(一)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当业务量变动时其总额保持不变的成本。固定成本具有两个特点:(1)成本总额不随业务量而变,变现为一固定金额;(2)单位业务量负担的固定成本随业务量的增减变动成反比例变动。固定成本按其支出是否受企业管理层短期决策行为的影响,又可分为酌量性固定成本与约束性

11、固定成本两类。酌量性固定成本是指受管理层短期决策行为影响,能改变其数额的固定成本。约束性固定成本是指不受企业管理层短期决策行为影响,在短期内不能改变其数额的固定成本。(二)变动成本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变动成本具有两个特点:(1)成本总额随业务量的增减变动呈正比例变动;(2)单位业务量的变动成本不受业务量的增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不变。 变动成本又可进一步分为设计变动成本和酌量性变动成本。(三)混合成本 混合成本是指成本总额虽然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但是其变动的幅度并不因业务量的变化保持严格的比例的成本,这类成本同时具有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种特性。最常见

12、的混合成本包括阶梯成本和半变动成本。阶梯成本的特点是,业务量在一定范围内增长,其发生额固定不变;当业务量增长超过一定限度,其发生额就会跳跃到一个新的水平,然后在业务量增长的一定限额内保持不变。 半变动成本有一个初始量,这类似于固定成本,在这基础上业务量增加,成本也会增加,又类似于变动成本。 (四)相关范围对于固定成本来说,相关范围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特定的期间;二是指特定的业务量水平。对于变动成本,也存在一定的相关范围。超过相关范围,变动成本也不再是变现为完全的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关系。 (五)总成本的函数模型在相关范围内,总成本函数可用公式表示为:y=a+bx。其中,y代表总成本,x代表业

13、务量,b代表固定成本总额。考点二:混合成本分解和成本预测(一)混合成本的分解方法1.工程成本法又称作技术测定法,它是由工程技术人员根据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对各种物质消耗逐项进行技术测定,在此基础上来估算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一种方法。2.账户分析法账户分析法是指分析人员根据各有关成本明细账的发生额,结合其与业务量的依存关系,对每项成本的具体内容进行直接分析,使其分别归入固定成本或变动成本的一种方法。3.合同确认法合同确认法是根据企业与供应单位所订立的经济合同中的费用支付规定和收费 标准,分别确认哪些费用属于固定成本,哪些费用属于变动成本的方法。4.历史成本分析法历史成本分析法是根

14、据混合成本在过去一定期间内的成本与业务量的历史资料,采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对其进行数据处理,从而分解出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的一种定量分析法。(1)高低点法根据历史资料中业务量最高和最低期的成本数据,来分解成本的方法,叫高低点法。由于混合成本兼有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种因素,因而其数学模型可表示为:y=a+bx 其中,y代表一定期间某项混合成本总额;x 代表业务量;a代表混合成本中的固定部分;b代表混合成本中的单位变动部分;计算顺序:先算b,再求a = y高bx高 或 a = y低bx低 用高低点法来分解成本十分简单,但由于选用的资料有限,因而计算的结果不是很准确。(2)散布图法根据若干时期业务量和

15、成本的历史资料,绘制各时期成本点的散布图,再按目测所得的成本变动趋势画一直线,便可确定成本的固定部分和变动部分。这种方法称为散布图法。用散布图法来分解成本,比较直接、方便,也易于理解,但由于目测会因人而异,所以很难做到十分准确。(3)最小平方法根据若干历史时期业务量和成本的历史资料,运用最小二乘法算出最能代表产量与成本关系的回归直线,并据此确定成本的固定部分和变动部分的方法,又叫回归直线法。 考点三: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一)完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属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完全成本法在计算产品成本时,不仅把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计入产品成本,而且把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全部制造费用(

16、包括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都吸收到产品成本中去,同时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因而又称为“吸收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广泛用于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根据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企业采用完全成本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存货计价;(2)评估盈利能力;(3)定价决策。(二)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是指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只包括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不包括固定制造费用,而将固定制造费用全部作为期间费用列入当期损益表,从当期的收入中扣除。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主要不同之处就是将固定制造费用列作期间费用,由当期的销售收入全部负担。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是:产品成本与其生产量

17、密切相关,在生产工艺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以及成本水平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产品成本总额应当与完工的产品数量成正比例变动,因此,只有变动生产成本才构成产品成本。(三)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区别 1.成本划分的标准、类别及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完全成本法按照成本的经济用途把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类,产品成本包括全部生产成本,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变动成本法按照成本性态把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产品成本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固定制造费用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2.存货计价及成本流程不同变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是按照变动生产成本计价的,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完全成本法下

18、期末的产成品和在产品都是按照全部成本计价的,既包括变动成本,也包括一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所以,完全成本法下的存货计价必然高于变动成本法的存货计价。变动成本法将全部固定制造费用作为从当期销售收入中扣除的已耗费成本,而完全成本法则将固定制造费用作为为耗成本保留在存货成本中,并在以后销售时作为销售成本的一部分从销售收入中扣除。此外,两种方法的区别还体现在:(1)利润计算公式不同;(2)计算出来的净利润有可能不同。关于这两个方面的区别,将在下面分别展开阐述。考点四: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的损益表(一)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编制的损益表在完全成本法下,损益表上的成本分为销售成本和营业费用两大类。销售收入减去销

19、售成本后的余额为销售毛利,销售毛利再减去营业费用,得出企业的营业利润。又称为“职能式损益表”。在变动成本法下,损益表上的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后的余额称为边际贡献。边际贡献再减去全部固定成本则是企业的营业利润。变动成本法编制的损益表把所有成本项目按成本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主要是为了便于取得边际贡献信息,因此又称为“贡献式损益表”。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的损益表如下: 完全成本法下的职能式损益表 销售收入 减:销售成本 期初存货成本 加:本期生产成本 可供销售的产品成本 减:期末存货成本 销售成本合计 销售毛利 减:营业费用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营业费用合

20、计 营业利润 变动成本法下的贡献式损益表 销售收入 减:变动成本 变动生产成本 变动销售费用 变动管理费用 变动成本合计 边际贡献 减:固定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 固定销售费用 固定管理费用 固定成本合计 营业利润 (二)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对利润计算的影响1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对营业利润计算的影响由于两种成本计算法下存货估价及成本流程不同,这对各期营业利润的计算有着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当产销不平衡时,两种成本计算法所确定的营业利润有所不同。两种成本计算法确定的营业利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根据利润计算分析,当两种成本计算法得出的营业利润不同时,导致两者差额的根本原因在于两种成本计算法从当期

21、销售收入中扣除的固定制造费用的金额不同。在变动成本法下,计入当期损益表的是当期发生的全部固定制造费用;而在完全成本法下,计入当期损益表的固定制造费用金额则是期初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加上当期发生的全部固定制造费用,再减去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2两种成本计算法下营业利润差额的计算公式营业利润差额 = 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 - 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 完全成本法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费用 - 完全成本法期初存货吸收的固定费用= 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期末存货量 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期初存货量3两种成本计算法下营业利润差额的变动规律根据上述公式,可以明确两种成本计算法下营业利润

22、差额的变动规律:(1)当完全成本法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等于期初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时,营业利润差额为零,则两种成本计算法的营业利润必然相等。(2)当完全成本法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大于期初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时,营业利润差额大于零,则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一定大于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3)当完全成本法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小于期初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时,营业利润差额小于零,则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一定小于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在特殊条件下,两种成本计算法的营业利润与存货量及产销量有如下关系:(1)当期末存货量和期初存货量均为零,即产销量绝对平衡时,两种成本计算法的营业利润相等

23、。(2)当期初存货量为零,期末存货量不为零,即产量大于销量时,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大于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3)当期末存货量为零,期初存货量不为零,即产量小于销量时,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小于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我们还可进一步推出,当期末存货量和期初存货量均不为零,且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相等(即前后期固定制造费用和产量均不变)时,两种成本计算法所确定的营业利润差额就取决于期末存货量和期初存货量的数量关系,即产销平衡关系:(1)当期末存货量和期初存货量相等,即产量等于销量、产销相对平衡时,两种成本计算法的营业利润相等。(2)当期末存货量大于期初存货量,即产量大于销量时,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大于变

24、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3)当期末存货量小于期初存货量,即产量小于销量时,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小于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 (三)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1.变动成本法的优点变动成本法是适应面向未来,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而产生的,它具有以下优点:(1)能够促使企业重视销售,防止盲目生产(2)能提供企业管理层预测和短期决策的有用信息(3)有利于企业加强成本控制和正确进行业绩评价(4)简化成本计算2.变动成本法的缺点(1)不符合财务会计的产品成本概念及对外报告的要求(2)不能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第三章 本量利分析学习要求本章阐述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本章,要求理解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定,熟练掌握本量

25、利关系的基本公式和边际贡献指标;重点掌握盈亏平衡分析和安全边际分析;掌握保利分析和本量利与相关因素变动分析;理解经营杠杆原理及经营杠杆系数在利润预测中的应用,掌握本量利分析在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分析本量利分析是成本产量利润关系分析的简称。它是在成本性态分析和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的一种分析方法,着重研究销售量、销售单价、成本和利润之间的数量关系。考点一 :本量利关系概述本量利关系是指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本量利分析就是对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所进行的分析。本量利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短期内产品销售量、销售价格、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以及产品

26、结构等因素的变化对利润的影响,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预测、决策等方面的信息。(一)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定1销售价格固定假设售价为常数,其前提条件是产品处于成熟期,售价比较稳定。2成本是线性的假设总成本函数是一元线性方程。3产销平衡假设在制造企业,存货水平保持不变,则产量等于销量,可以实现产销平衡。4销售组合固定销售组合是指企业销售的各种产品所组成的比例关系。销售组合固定是假定在一个生产多品种产品的企业,各种产品的销售量占全部产品销售总量的比例保持不变。(二)本量利关系的基本公式利润 =销售收入- 变动成本 - 固定成本 =销售价格×销售量一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 - 固定成本 =(

27、销售价格一单位变动成本) ×销售量 - 固定成本 设销售价格为p,销售量为x,固定成本总额为a,单位变动成本为b,利润为 p,则这些变量之间可用下式表达: p = px-bx-a =(p-b)x-a(三)边际贡献及相关指标的计算边际贡献,是指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后的余额。边际贡献的绝对数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单位概念,称为单位边际贡献(用cm表 示),它是指产品的销售价格减去单位变动成本后的余额。单位边际贡献反映的是每一个单 位产品的创利能力,也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销售可提供的创利额,用公式表示如下:单位边际贡献(cm) =销售价格 - 单位变动成本 =p-b边际贡献的另一种表现形

28、式是总额概念,称为边际贡献总额(用tcm表示),一般就简称边际贡献,它是指产品的销售收入总额减去变动成本总额后的余额,用公式表示如下:边际贡献(tcm)=销售收入- 变动成本=单位边际贡献×销售量 =px-bx=(p-b)x=cm·x根据前述本量利关系基本公式,边际贡献、固定成本及营业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下 式表达:营业利润(p)=边际贡献 - 固定成本 =tcm - a边际贡献是企业获得营业利润的源泉,企业销售产品如果不能提供边际贡献,就不可能获得营业利润。边际贡献中的贡献理解为是“为补偿固定成本以及获得营业利润而做出的贡献”。边际贡献也常用相对数,即边际贡献率来表现。

29、边际贡献率是指边际贡献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百分比,或单位边际贡献占销售价格的百分比。 边际贡献率 = ×100= ×100一个常用的与边际贡献率密切相关的指标是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率是指变动成本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百分比,或单位变动成本占销售价格的百分比。它反映每百元销售额中变动成本所占的金额,用公式表示如下:变动成本率=×100=×100由于边际贡献加上变动成本等于销售收入,因而边际贡献率加上变动成本率等于100,它们之间的关系表达如下:边际贡献率 + 变动成本率 = 1边际贡献率 = 1- 变动成本率所以,边际贡献率与变动成本率属于互补性质。产品的变

30、动成本率低,则其边际贡献率就高,盈利能力就大;反之,产品的变动成本率高,则其边际贡献率就低,盈利创利能力就小。以上指标十分重要,在管理会计中应用非常广泛,因而必须熟练掌握,灵活应用。考点二 : 本量利分析(一)盈亏平衡分析所谓盈亏平衡就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销售收入等于总成本,既不盈利也不亏损、利润为零的状态。盈亏平衡分析就是研究当企业恰好处于盈亏平衡状态时的本量利关系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盈亏平衡分析的关键是确定盈亏平衡点,它是最基本的本量利分析。 1.盈亏平衡点的确定 盈亏平衡点是指使企业达到盈亏平衡状态的业务量,即在该业务量水平上,企业的销售收入等于总成本。盈亏平衡点也被称为盈亏平衡点、保

31、本点等。盈亏平衡点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用实物量表现,称为盈亏平衡点销售量;另一种是用货币金额表现,称为盈亏平衡点销售额。确定盈亏平衡点主要有基本等式法、边际贡献法以及本量利分析图等方法。 (1)基本等式法基本等式法是指在本量利关系的基本公式基础上,计算出盈亏平衡点销售量和盈亏平衡点销售额的一种方法。根据公式p=(p-b)x-a,在盈亏平衡状态p=0,则公式就成为: (p-b)x-a=0 x = 即: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盈亏平衡点销售额=销售价格×盈亏平衡点销售量(2)边际贡献法边际贡献法是指利用边际贡献与业务量、利润之间的关系直接计算盈亏平衡点的一种方法。当产品提供的边际贡献总

32、额正好等于固定成本总额时,就处于不盈不亏状态,达到盈亏平衡点。用公式表示为:边际贡献(tcm)=固定成本(a) 即:cm·x=a x = 即: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3)本量利分析图 盈亏平衡点也可以用本量利分析图来表示。本量利分析图是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反映企业不同业务量水平条件下的盈亏状况的图形,也称盈亏平衡图。标准本量利图在管理会计中运用最广泛、且能反映最基本的本量利关系。它所反映的总成本是以固定成本为基础,能清晰地反映固定成本总额不变的特点,同时能揭示盈亏平衡点、盈利区与亏损区的关系。y盈 利 px盈亏临界点盈亏平衡点be保本额 px0 px线 变动成本 销

33、售总成本线 销售收入总线固定成本线 a+bx线 亏 损 固定成本 0 保本量x0 x xx0安全边际量其中:a代表固定成本,bx代表变动成本,m代表利润, px代表销售收入, cmx代表边际贡献总额,x代表销售量,p代表销售单价,b代表单位变动成本,cm代表单位边际贡献。通过观察标准本量利图,可以掌握本量利之间的如下规律: 第一,在盈亏平衡点不变的情况下,销售量超过盈亏平衡点一个单位,即可获得一个单位边际贡献的盈利。销售量越大,实现的盈利就越多。反之,销售量低于盈亏平衡点一个单位,就产生一个单位边际贡献的亏损。销售量越小,亏损额就越大。第二,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盈亏平衡点越低,盈利区的面积就

34、会扩大,亏损区的面积就会缩小。它反映了产品的盈利能力有所提高,即能实现更多的盈利或产生更少的亏损。反之,盈亏平衡点越高,盈利区的面积就会缩小,亏损区的面积就会扩大。它反映了产品的盈利能力有所降低,即能实现的盈利越少或产生的亏损越大。第三,在销售收入既定的情况下,盈亏平衡点的高低取决于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总额的大小。单位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总额越小,盈亏平衡点就越低;反之,盈亏平衡点就越高。2.多品种产品盈亏平衡点分析企业在生产多种产品的条件下,由于各种产品在性能上可能存在着较大差异,因而从会计的角度而言,各种产品在实物数量上的简单相加并无多大实际意义。因此,在计算多品种产品盈亏平衡点时,就不适

35、宜采用实物量单位进行分析,而只能用金额来反映,称为综合盈亏平衡点销售额。加权平均法是指在确定企业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的基础上计算综合盈亏平衡点销售额的一种方法。由于不同产品的盈利能力是不同的,其边际贡献率也各不相同,因此,计算综合盈亏平衡点销售额所用的边际贡献率应为各种产品的加权平均数。此法的计算步骤如下:第一,计算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率。第二,计算各种产品的销售比例。计算公式如下:某种产品销售比例 = 第三,计算各种产品的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是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总额与各种产品的销售收入总额的比率,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对每种产品的边际贡献率分别以其销售比例为权数计算加权平均边际

36、贡献率。计算公式如下: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 = =第四,运用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计算综合盈亏平衡点销售额。计算公式如下:综合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 第五,计算各种产品的盈亏平衡点销售额。某种产品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综合盈亏平衡点销售额×该种产品销售比重3安全边际分析安全边际是指企业预算(或实际)销售量超过盈亏平衡点的差额。这个差额表明从预算销售量到盈亏平衡点有多大的差距,或者说在亏损发生之前销售量可低于预算的数量。安全边际通常用绝对数和相对数两种形式来表现,其绝对数既可用销售量来表示,也可用销售额来表示,它们的计算公式如下:安全边际=预算(或实际)销售量 - 盈亏平衡点销售量或 安全边际=

37、预算(或实际)销售额 - 盈亏平衡点销售额安全边际可以反映企业经营的安全程度。企业的销售量超过盈亏平衡点越多,安全边际就越大,说明企业发生亏损的可能性就越小,企业的经营也就越安全。反之,企业经营的安全性就越差。衡量企业经营安全程度的相对数指标是安全边际率,其计算公式如下:安全边际率= ×100安全边际率代表了企业在亏损发生之前,销售量可以下降的最大幅度。安全边际率越高,企业发生亏损的可能性就越小,企业经营的安全程度就越高。由于盈亏平衡点销售量所提供的边际贡献恰好补偿全部固定成本,所以超过盈亏平衡点以上的安全边际所提供的边际贡献额就是利润。因此,营业利润也可以由下列公式计算得出:营业利

38、润 = 安全边际(数量) ×单位边际贡献营业利润 = 安全边际(金额) ×边际贡献率销售利润率与安全边际率和边际贡献率的关系,需要掌握公式:销售利润率 = 安全边际率×边际贡献率 (二)保利分析保利分析是指在假定售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均已知的情况下,为确定保证目标利润实现而应达到的销售量或销售额而采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是本量利分析的重要内容。在进行保利分析之前,首先要确定企业计划期应达到的目标利润,然后再根据保利分析的基本方法测算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1.目标利润的确定所谓目标利润是指企业在未来计划期间内,经过努力应该达到的最优化利润目标。 2.实现目标利润

39、的销售量的确定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是指在价格和成本水平既定的条件下,为保证事先确定的目标利润能够实现而应当达到的销售量和销售额。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额)的计算公式和盈亏平衡点的计算公式基本相似,其计算公式表示如下: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 = 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额 = (三) 因素变动对实现目标利润销售量的影响在保利分析中,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当预期产品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等发生变动对实现目标利润销售量的影响。 (四)实现目标利润的其他因素的确定在保利分析中,也可以分析、计算在预计销售量一定的情况下,为保证实现目标利润的售价、单位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应为多少。在这种情况下,保利分析的公式

40、表示如下: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 + 实现目标利润的单位变动成本=销售价格 - 实现目标利润的固定成本=(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 ×销售量-目标利润考点三: 本量利与相关因素变动分析从盈亏平衡点的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到,产品的售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等因素的 变动都会对盈亏平衡点产生影响。(一)销售价格变动的影响产品销售价格的变动是影响盈亏平衡点的一个重要因素。销售价格的变动会引起单位边 际贡献和边际贡献率向同方向变动,从而会改变盈亏平衡点。如果其他因素不变,提高产品 销售价格,则会增大单位边际贡献和边际贡献率,在本量利图中,表现为销售收入线向上倾 斜,导致盈亏平衡点

41、降低,在一定销售量下实现的利润将会增加,或亏损将会减少;降低产 品销售价格,则会减少单位边际贡献和边际贡献率,在本量利图中,表现为销售收入线向下 倾斜,导致盈亏平衡点上升,在一定销售量下实现的利润将会减少,或亏损将会增加。(二)单位变动成本变动的影响单位变动成本的变动会引起单位边际贡献和边际贡献率向相反方向变动,从而改变盈亏平衡点。如果其他因素不变,提高单位变动成本,则会减少单位边际贡献和边际贡献率,在本量利图中,表现为总成本线向上倾斜,导致盈亏平衡点上升,一定销售量下实现的利润将会减少;降低单位变动成本,则会增大单位边际贡献和边际贡献率,在本量利图中,表现为总成本线向下倾斜,导致盈亏平衡点下

42、降,一定销售量下实现的利润将会增加。(三)固定成本变动的影响固定成本的大小与企业经营规模直接相关。企业的经营规模越大,固定成本就越大,盈亏平衡点也就越高。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固定成本总额提高,则在本量利图中,会抬高总成本线的位置,导致盈亏平衡点上升,一定销售量下实现的利润将会减少;固定成本总额下降,则在本量利图中,会降低总成本线的位置,导致盈亏平衡点下降,一定销售量下实现的利润将会增加。(四)多因素同时变动的影响上述分析都是以假定某一因素变动时其他因素不变为前提条件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可能会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同时改变多个因素来调整盈亏平衡点,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考点四 : 本量利分析的应用(

43、一)经营杠杆在利润预测中的应用1.经营杠杆作用当产品产销量增加时,会使单位产品固定成本降低,从而提高单位产品利润,并使利润的增长幅度大于产销量的增长幅度;反之,当产品产销量下降时,会使单位产品固定成本上升,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利润,并使利润的下降幅度大于产销量的下降幅度。只要有固定成本存在,利润的变动幅度就会大于产销量的变动幅度,这种产销量较小幅度变动引起利润较大幅度变动的现象就称为经营杠杆作用。经营杠杆能反映企业的经营风险,并能帮助企业进行科学的利润预测分析,因而是本量利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2.经营杠杆系数衡量经营杠杆作用的指标是经营杠杆系数。经营杠杆系数是指利润变动百分比相当于销 售量变动百

44、分比的倍数。其理论计算公式如下:经营杠杆系数 = 在实际工作中,经营杠杆系数可以根据计划期的有关预算资料,按以下简化公式计算:经营杠杆系数 = 利用经营杠杆系数就可以预测销售量变动对计划期利润的影响程度。计划期利润变动百分比=销售量变动百分比×经营杠杆系数3.经营与经营风险当销售量增加时,营业利润将以经营杠杆系数为倍数的幅度增加;反之,当销售量减少时,营业利润也将以经营杠杆系数为倍数的幅度下降。由此可见,经营杠杆系数扩大了市场和生产等不确定因素对利润变动的影响,而且经营杠杆系数越大,营业利润对销售变动也越敏感,变动也越剧烈,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就越大。因此,经营杠杆系数反映了企业所面临的

45、经营风险程度。一般情况下,对销售量很不稳定的企业,保持较低水平的经营杠杆系数是有利的,这样可以减轻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影响经营杠杆系数大小有两个重要因素固定成本和销售量。(1)固定成本对经营杠杆系数的影响经营杠杆系数总是大于1,而且经营杠杆系数将随固定成本的变化呈同方向变动。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固定成本越高,经营杠杆系数越大,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就越大;反之,固定成本越低,经营杠杆系数越小,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就越小。(2)销售量对经营杠杆系数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营杠杆系数是随着销售量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动的,即销售量上升,经营杠杆系数下降,经营风险也随之降低;反之,销售量下降,经营杠杆

46、系数上升,从而使经营风险增大。(二)本量利分析在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在运用本量利方法进行决策,所评价的各备选方案通常不涉及收入,只涉及成本,因此,可依据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备选方案的择优,即通过比较不同业务量下各备选方案的总成本,选择总成本最小的方案为最满意方案。在生产经营决策中,应用本量利分析的关键在于确定成本无差别点。所谓成本无差别点是指使两个备选方案总成本相等的业务量。计算成本无差别点时,需要考虑每个方案的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而且方案之间的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水平应处于此种状况:如果一个方案的固定成本大于另一个方案的固定成本,则该方案的单位变动成本应小于另一方案的单位变动成本

47、,否则无法应用此法。设第一个方案的固定成本为a1,单位变动成本为b1。;第二个方案的固定成本为a2,单位变动成本为b2,且满足a1>a2,b1<b2,令两个方案的总成本相等: a1+b1x=a2+b2x成本无差别点业务量 = =将预计的业务量与成本无差别点业务量进行比较,就可以做出选择哪种方案的决策。第四章 经营决策分析学习要求 本章阐述经营决策的基本原理、相关成本概念以及生产决策分析方法。学习本章,要求理解决策和决策分析的含义、决策的特征、分类以及决策分析的程序;深刻理解相关成本的含义以及各种相关成本和无关成本概念;理解经营决策的差量分析法、边际贡献分析法和本量利分析法

48、;熟练掌握是否接受特殊订单、亏损产品是否停产或亏损部门是否撤消、零部件是自制还是外购、联产品是否进一步加工,以及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安排生产等各种生产决策分析方法。重点、难点分析本章主要决策的一般理论和短期经营决策分析。重点在于经营决策分析,常考题型是计算题与计算分析题。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差量分析法、边际贡献法和量本利分析。同一题目,可以分别用这三种方法解答,或者要综合运用这三种方法,因而要求考生要灵活掌握这三种分析方法,做题时不要拘泥于某一种方法,要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考点一 : 决策分析概述(一)决策及决策分析的含义决策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借助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进行分

49、析比较,权衡利弊得失,从中选择最满意(或最优)方案的过程。简单说,决策就是选择的过程,是对未来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进行选择或做出决定。管理会计中的决策分析是指为实现企业的预定目标,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对与企业未来经营战略、方针或措施有关的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过程。(二)决策的特征1.决策总是面向未来决策是谋划、解决未来事件的活动。决策的这一特征,为决策分析中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了基础。2.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决策就是要解决未来的某些问题,要明确解决问题应达到的目标,没有目标的决策是毫无意义的决策。3.决策要考虑人的因素任何方案的实施,总是要由一

50、定的人员来完成的。在决策过程中,除了充分考虑方案本身的优劣外,还要考虑备选方案对实施人员的要求以及实施人员对备选方案的适应程度。(三)决策的分类1.按决策对经营活动影响期的长短分类按决策对经营活动影响期的长短不同可将决策分为短期决策和长期决策两大类。短期决策是指对较短时间(一般为1年以内)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决策。短期决策主要是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如何最有效、最经济、最合理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一般不涉及固定资产投资,因而又称为“经营决策”。长期决策是指对较长时间(一般为1年以上)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决策。长期决策通常涉及需要将大量资金投资在固定资产方面,因而称为“长

51、期投资决策”或“资本支出决策”。由于长期决策涉及的时间跨度较长,因而在方法上要更多地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不确定性等因素对决策产生的影响。2.按决策者所掌握的信息特点分类按决策者所掌握的信息特点不同可将决策分为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确定性决策是指与决策相关的各项条件或自然状态都是已知的,而且每个方案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没有不确定性因素在内的决策。风险性决策是指与决策相关的各项条件都是已知的,但每一方案都有可能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结果,并且可以依据有关资料确定各种可能结果出现的概率的决策。不确定性决策是指与决策相关的各项条件虽然是已知的,但无法确定每一方案的可能结果,或者每一方

52、案可能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结果,但无法确定各种结果出现的概率,只能依靠决策者的实践经验和判断能力来解决的决策。3.按决策方案之间的关系分类按决策方案之间的关系不同可将决策分为接受或拒绝方案决策、互斥方案决策和组合方案决策。接受或拒绝方案决策,又称独立方案决策,是指每个备选方案各自独立存在,不受其他任何方案影响的决策。这种决策只需要对一个备选方案做出接受或拒绝的选择,因而也称“采纳与否决策”。互斥方案决策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排斥的备选方案中只能选出一个方案的决策。组合方案决策是指在企业资源总量受到一定限制的条件下,从多个备选方案中选出一组最优组合方案,使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四)

53、决策分析的程序1.确定决策目标 确定目标是决策分析的出发点。由于决策目标是企业未来努力的方向,因而确定决策目标应当符合以下三点要求:(1)目标要具体化;(2)目标要数量化;(3)明确约束条件。2.收集与决策目标相关的信息决策目标一经确定,就要针对决策目标广泛收集与其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决策分析程序中的重要步骤。3.提出实现目标的各种备选方案根据所确定的决策目标和所掌握的各种相关信息,并充分考虑现实与可能,设计制订出实现决策目标的各种备选方案,这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和保证。4.选择最满意方案选择最满意(或可行)方案是整个决策分析程序中最关键的步骤。决策者根据所掌握的相关信息,对各种备选方案采用定量分

54、析方法进行可行性研究,对各方案做出初步评价,还要进一步对各方案进行定性分析,通过不断比较、筛选,全面权衡利弊得失,最后选择出较为理想的最满意(或可行)方案。5.决策方案的实施和跟踪反馈最满意方案选定以后,就应该将其纳入企业的计划,并具体组织实施,因而它是决策分析过程的延伸。要对实施的具体情况随时进行检查和监督,以揭示偏离决策目标的程度和原因,并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考点二 :经营决策分析中的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概念(一)相关成本的含义相关成本是指由某项特定决策方案直接引起的未来成本支出,并且是不同方案之间有差别的未来成本。由于相关成本与特定决策方案相关联,能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经营决策分析过

55、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每一决策方案涉及的所有相关成本。相关成本必须具有以下两方面的基本特征:(1)相关成本是预计的未来成本;(2)相关成本是有差别的未来成本。 (二)常见的相关成本概念 1.增量成本增量成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增量成本是指因实施某项具体方案而引起的成本,如果不采纳该方案,则增量成本就不会发生。在制造企业,由于实施某项方案通常会引起产量的变动,因而增量成本也可以说是由于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不同导致产量的不同而形成的成本差异。在企业生产决策分析中,增量成本是一个广泛应用的相关成本概念。一般来说,某一决策方案的增量成本就是该方案的变动成本。例如,企业决定接受某项特殊价格的订单而导致产量增加,由此引起变动生产成本的增加,增加的变动生产成本就是增量成本。广义的增量成本是指两个备选方案相关成本之间的差额,一般又称为差量成本。增量成本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边际成本。边际成本的经济学含义是指当业务量无限小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