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_第1页
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_第2页
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_第3页
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_第4页
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湖湖北北省省地地质质灾灾害害防防治治规规划划20032015年湖湖北北省省国国土土资资源源厅厅二二三年十二月三年十二月2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15年年编制单位与人员名单编制单位与人员名单规划编制单位:规划组织编制单位 湖 北 省 国 土 资 源厅规划编制承担单位 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规划编制组人员:组长 田大佑副 组长 陈国金 施伟忠成员 杨世松 曹 微 宁国民 汤立煌曹运清 曹 劲执笔 宁国民 施伟忠 杨世松资料统 计 曹运清编图 宁国民数字成 图 汤立煌 曹 劲统编 田大佑 陈国金

2、施伟忠 宁国民审稿 曹安俊 胡立山提交时间:二三年十二月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目目 录录前前 言言.1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2地质灾害现状.2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5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与挑战.11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15规划指导思想.15规划原则.15规划目标.17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19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19地质灾害防治分区.27防治工作总体部署原则与工作内容.28防治工作分区部署.30四、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四、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34基础调查评价与区划.35编制县(市)及三峡库区三期地质

3、灾害防治规划.36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建设.37信息网络建设.38监测预报及防治示范区建设.38地质灾害风险区划.39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治理.39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偏远人稀地区移民搬迁避让.40五、主要措施和对策五、主要措施和对策.40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规体系.41健全机构,分级管理.41统一领导,加强部门协作.41群测群防,群专结合.42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防灾知识.43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创新.43设立专项基金,落实防治经费.44注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加强库区地质环境管理.454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15 年附表:附表 1 湖北省市、县

4、地质灾害统计表 共 5 页附表 2 湖北省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段)一览表 共20页附表 3 完成勘查治理的重大地质灾害一览表 共 1 页附表 4 湖北省地质灾害重点监测点(区)一览表 共 1 页附表 5 湖北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成功预报范例一览表 共 1 页附表 6 湖北省县(市)地质灾害易发指数一览表 共 7 页附表 7 近期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治理计划表 共 2 页附表 8 近期地质灾害防治基础项目表 共 1 页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15 年附图:附图 1 湖北省地质灾害分布及易发程度分区图 1:50万附图 2 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20032015 年) 1:50万湖北省地质

5、灾害防治规划20032015 年编制说明一、 规划编制的背景1二、 规划的定位1三、 规划编制的过程2四、关于几个问题的说明31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前前 言言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省内地质条件复杂、降雨丰沛、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等因素,造成我省地质灾害发生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灾情重,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之一。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科学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合理利用地质环境资源,避免和减轻致灾地质作用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维护

6、社会稳定、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适应新形势下我省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求,按照中央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湖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 ,结合我省省情,编制本规划。规划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沉)陷(包括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区地面沉陷)灾害为主要规划对象,在资料引用时延伸到河流塌岸灾害。规划以 2002 年为基期,2015 年为规划期,其中近期2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到 2007 年,远期到 2015 年。 规划基础研究资料截至 2002年,其它与本规划相关

7、的资料应用至 2003 年。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现状我省地貌基本轮廓为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不完整盆地,地形起伏变化大,地貌形态多样。其中:中低山主要分布在鄂西,少数在鄂东,鄂中有极少分布,面积达 85560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46,山顶高程多在 1000m 以上,鄂西神农架最高峰3105.4m,为华中第一峰,地形切割深度 5001500m,以长江三峡为最;丘陵主要分布在鄂东和鄂中,面积约 39000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21,地面高程 100500m,地形切割深度50300m;岗地主要分布于江汉盆地的周缘,即江汉平原与丘陵区的过渡地段,面积约 2

8、7880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15,地面高程 50200m;平原主要分布于鄂中的江汉平原,面积33460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18,中心区地面高程一般在2030m。由于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降雨丰沛,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因而地质灾害发生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危害大。1、地质灾害种类我省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3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包括岩溶地面塌陷、采空区地面沉陷,以下同) 、河流塌岸等突发型地质灾害和冷浸田、水土流失、地方病、膨胀土胀缩变形、软土压缩变形、大堤渗透变形等缓变型地质灾害,其中尤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破坏性最强,是本次

9、规划的对象。2、地质灾害分布地质灾害分布主要受地质地貌条件控制,其地域分带性明显。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山区,尤以长江、及其支流沿岸最为严重;岩溶地面塌陷、采空区地面沉陷则主要聚集于鄂东南、鄂中地区,主要分布在武汉、黄石、大冶、阳新、鄂州、咸宁、应城等地。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段)共5657 处,分布在 68 个县(市、区)内。3、地质灾害发育规模崩塌发生在 38 个县(市、区)内,共计 820 个,总方量82044.93104m3。滑坡发生在 53 个县(市、区)内,共计3683 个,总方量 2592198.97104m3。泥石流发生在 24 个县(市、区)内,共计 72 处,总

10、方量 7942.26104m3。岩溶地面塌陷发生在 26 个县(市、区)内,共计 1000 处,总面积281.4104m2。采空区地面沉陷发生在 20 个县(市、区)内,共计 82 处,总面积 3032.7104m2。详见附表 1。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4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据统计,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省突发型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 108044.28 万元,死亡人数 1046 人,伤残人数2393 人,平均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 6000 万元。主要实物损失为:倒塌房屋 10780 间、损坏房屋 9002 间、楼房 30 余栋、毁坏耕地 5683.6 公顷、林果地 64.6

11、 公顷、毁路数十公里、桥梁5 座、毁坏渠道 4.9km、电站 18 座、损坏学校 14 所、仓库和商店 10 余家、汽车和拖拉机 30 余辆、沉船 77 艘、厂矿 43 家。进入 21 世纪,我省地质灾害日趋严重,20002003 年间,全省发生较大的突发性地质灾害 1352 起,造成 96 人死亡(含失踪) ,直接经济损失约 6.68 亿元。2003 年是我省突发性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一年,共发生 561 起,其中滑坡 405 起,崩塌88 起,地面塌陷 62 起,泥石流 6 起,造成29 人死亡,11 人失踪,6 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 46856.21 万元。2003 年 7 月 13 日,

12、秭归县沙镇溪千将坪发生本年度最大规模的滑坡(2400104m3) ,造成青干河堵塞,24 人死亡(含失踪) ,1200 人无家可归。5、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地段我省地质灾害分布具有区域类型多样、分散发育,局部类型单一、集中发育的特点。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地段主要有:三峡库区巴东新滩滑坡段;秭归杨林桥镇西崩塌、滑坡段;兴山水月寺夷陵樟村坪崩塌、泥石流段;恩施屯堡滑坡段;清江隔河岩水库区滑坡段;建始磺厂坪长梁子崩塌段;鹤峰下坪滑坡段;宜都松木坪松滋刘家场滑坡、崩5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塌段;大冶还地桥大箕铺岩溶塌陷、泥石流段;黄龙滩十堰白浪滑坡段; 黄龙滩水库区滑坡段;远安盐池河夷陵交战垭崩塌段;

13、罗田平湖滑坡段。它们主要分布在三峡库区和鄂西南山区。6、重大地质灾害危险点(段)现有资料统计,我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段)有 5657 处,分布在 68 个县(市、区)内。根据稳定性差、危害特别大、成灾影响深远的原则,从中筛选出 267 处重大地质灾害危险点(段)(详见附表 2) 。它们分布在省内 36 个县(市、区)内,主要分布在鄂西山区。目前威胁人口近 39 万人,预期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达 60 亿元,潜伏重大隐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起步较早,50 年代即对长江三峡地区的一些崩滑灾害点进行过调查。从 1982 年开始,对鄂西山区山体稳定性和岩崩滑坡发育

14、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对远安盐池河和长江三峡新滩、链子崖、黄腊石、范家坪、大坪、黄土坡等重大崩滑点进行了调查或勘查评价,还对武汉、黄石、应城等城市和部分矿山的岩溶塌陷作过一些调查研究。地质灾害的日趋频繁及造成的严重损失,逐步引起我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尤其是近 10 年来,在完成全省地质灾害调查和建成全省地质灾害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对一些严6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重阻碍经济发展和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了勘查、监测和治理,组织开展了县(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等项工作,实行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

15、生态效益。不仅如此,为了从根本上杜绝地质灾害的发生,达到标本兼治,我省还从管理体系、法规体系入手,规范人类与地质环境相关的行为活动,强化地质环境保护意识,理顺地质灾害防治程序。1、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逐步完善1999 年国土资源部第 4 号部长令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2003 年 11 月 24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394 号批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自 2004 年 3月 1 日起施行。湖北省人民政府根据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特别严重的实际情况,1995 年 3 月 22 日出台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省政府第 69 号省长令) 。2001 年 5 月 31 日省人

16、大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湖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八号) ,取代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并于 2001 年 8 月 1 日起施行。根据湖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2002 年 5 月 29 日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发布了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分级管理意见 。至此,我省有了比较完善的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使我省地质环7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走上了法治的轨道。针对我省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危害大、多在汛期发生的特点,国土资源厅特制定了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制度、地质灾害汛期值班制度,以

17、期极早发现灾情,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2、地质灾害防治组织体系基本建立通过十几年的探索,地质灾害防治已从无序逐步纳入到政府的有序管理范畴,形成了一整套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了由上至下的各级管理机构,尤其是基层管理机构。在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市(州) 、县(市、区) ,均组建成立了国土资源局(或相关部门) ,赋予了本地区地质环境管理的职能;同时,在乡(镇)一级也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的派出机构,赋予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组织职能。培育了一批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对分布于城市人口密集区和地理要害部位的重大地质灾害体形成了一套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与专业技术队伍相结合的专业监测体系。对于大部分分散在广大农村的

18、地质灾害体,基本形成了政府牵头部门组织乡村落实群众参与(先由专业队伍指导) ,由下至上的群测群防体系。在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基本上在村级落实了地质灾害监测员,每一级组织均对上一级组织负责。对于突然发生的地质灾害,基本建成了以国土资源厅为指挥核心,基层快报,专业队伍快速出动的快速反应体系。由快8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报到快速反应,两个系统组成与行动的基本程序为:突发地质灾害村级监测点快报乡镇快报县主管部门快报省国土资源厅指挥专业技术队伍快速出动突发性地质灾害点应急调查专业技术队伍提交报告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处理。3、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工作取得明显进展19962001 年开展并完成了全省 1:50

19、 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1994 年在完成长阳县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规划之后,我省又陆续完成了巴东县、宜昌县、远安县、竹溪县、竹山县、恩施市、建始县、十堰市、郧县、黄石市、鄂州市等 12 个县(市)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近几年又陆续开展了以县(市)为单位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截至 2003 年已完成巴东县、秭归县、兴山县、夷陵区、五峰县、恩施市、建始县、来凤县、应城市、远安县、利川市、鹤峰县、宣恩县、咸丰县、大冶市、南漳县、竹山县、郧县、竹溪县、郧西县、房县、丹江口市、保康县、神农架林区、阳新县、谷城县、黄石市、曾都区、英山县等 29 个县(市、区) 。4、地质灾害勘查成果累累,治理成效显著对一批

20、严重危及重大工程或城镇安全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勘查,业已勘查的灾害点有 24 项,其中进行治理或正在治理的灾害点有 18 项(详见附表 3) 。我省纳入三峡库区二期(2003 年 6 月二期蓄水前,坝前水9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位达到 139m)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有崩滑体 56 个、库岸防护14 处 22 段、高切坡 34 处及巴东新城超深基础等,国家下达切块资金 11 亿元。至 2003 年底,三峡库区二期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圆满完成预期目标,竣工工程经验收 90达到优良。治理工程全部投入运行使用后,运转良好,保证了三峡水库 139m 水位按期蓄水和工程的正常运行。5、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初具规

21、模,灾害预报卓有成效建立了群测群防监测预报系统。全省先后确定各类地质灾害监测点(区)900 多处,其中省级重点地质灾害监测点(区)37 处(详见附表 4) ,监测网络初具规模。每年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层层签定责任状,把地质灾害监测落实到监测责任主体和具体监测责任人,层层把关,各司其责,全省上下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地质灾害监测期间,监测工作由当地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实施,基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安排布置,省国土资源厅定期巡回检查。监测预报工作及时提供了监测点(区)动态信息,为地质灾害防治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有效地避免了多起因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重大人身伤亡事故,并相应减少了财

22、产损失(详见附表 5) 。2003 年通过群测群防网络成功预报 109 起地质灾害,避免人员伤亡1792 人,减少财产损失 18309 万元。6、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得到加强10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实行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单位资质管理。为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序开展,对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进行了资格审查认定,实行了资质分类、分级统一管理,有效地控制了不合格队伍进入地灾防治市场。实行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面对我省人为诱发地质灾害日益加剧的局势,为了避免人为地质灾害发生,减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1999392 号文件通知,对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

23、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实行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为吸取人为采矿导致诸如鄂西小煤矿滑坡崩塌,远安盐池河磷矿崩塌,钟祥刘冲磷矿、松宜煤矿、鄂州程潮铁矿、应城盐矿地面沉陷,大冶铜绿山铜矿地面塌陷等一系列地质灾害教训,省国土资源厅以鄂土资办发200251 号文规定:凡在湖北省境内从事采矿活动的采矿权人,都应当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防治地质灾害发生;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或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地区进行矿山项目建设,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新建矿山、生产矿山在办理登记、领取采矿许可证时,应当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实行了地质灾害防治分级管理责任制

24、。为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增强管理者的责任感,经省政府同意,省国土11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资源厅于 2002 年发布了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分级管理意见 ,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责任、工作方法及工作要求,实行地质灾害防治分级管理,推行责任管理制度,下级对上级负责。加大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勘查治理防治经费投入。自建立省、市(州) 、县(市、区)三级群测群防监测网,为保障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险情和采取应急措施,减少灾害损失,省政府设立了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自 1996年列入省财政预算,至 2003 年已落实应急调查、监测预警和勘查治理专项资金 500 万元,有效地保证了

25、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正常进行。目前,一些地质灾害多发的县、市,也设立了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以保证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开展,如黄石市 2002 年安排资金 100 万元。7、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得到宣传普及在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工作,是减少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有效途径。近些年,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工程活动增多,发生的地质灾害伤亡事故中,有不少是因为农民在建房或修路过程中不合理开挖造成的。鉴于此,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国土系统采用集中宣传和经常性宣传相结合的办法,利用多种形式、多种媒体开展通俗宜懂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普及了地质环境保护知识,增强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地质环境保

26、护和地质灾害自我防范意识。12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通过几十年的工作,尤其是近十年来的不懈努力,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成绩斐然。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已经构建,基本上查明了易发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对一批重大地质灾害实施了勘查、监测和治理,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工作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地质灾害防治又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新的挑战。1、数百个重大地质灾害危险点(段)潜伏重大隐患,亟待加强监测预警和勘查治理以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资料为主要统计对象,从 68

27、个县(市、区)的 5657 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段)中分析筛选出267 处重大地质灾害危险点(段) 。它们分布在省内 36 个县(市、区)内,目前还威胁着近 39 万人,预期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达 60 亿元。这些危险点(段)经群测群防监测,发现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形,有的变形时剧时轻,具有阶段性、隐蔽性,需要加强监测预警,不得有丝毫放松;有的持续变形,虽然变幅不大,但有逐年加剧之势,危险性逐年增大,潜伏重大隐患,急待勘查治理。2、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扰民事件不断,亟待解决近些年来,因矿产开发而引起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趋突13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出,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由此引发的工

28、农纠纷不断,告状、上访等事件时有发生,矛盾日渐趋紧,已成为影响某些地区社会安定的因素,亟待采取措施,遏制矿山环境日趋恶化的势头,恢复原有生态环境。3、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为查明县(市、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规律及其稳定性、危害程度,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需尽快编制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重大地质灾害危险点(段)防灾预案;原确定的 47 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现已完成 29个,计划再用两年时间完成 18 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时间非常紧迫,任务十分繁重。4、地质灾害防治监管任务十分艰巨,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尚存缺口我省地质灾害数量多、分布广

29、,且多发生在偏远山区,交通十分不便,不仅加大了防治工作的难度,也造成了防治工作经费紧张,给地质灾害防治监管、巡查、抢险带来重重困难。根据我省省情,对於绝大多数地质灾害点,只能通过发动广大群众,在专业队伍的指导下,进行适时监测,一旦遇险便搬迁避让,这是工作的主体部分;但这部分工作必须要有政府主管部门的有力监督管理,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还有一些地质灾害危险点,分布在人口和建筑物相对集中的地区,避让难度很14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大,急需进行勘查治理。省财政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为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预防灾害发生、减少灾害损失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由于我省地质灾害点多面广

30、,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灾区又多是贫困山区,地方出资极其有限,国家、省财力不足,造成我省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仍有缺口,特别是一些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理。5、已有的地质灾害隐患多,各类工程活动不断诱发新的地质灾害通过调查,已基本摸清了我省地质灾害“家底” ,但因人为工程活动的不当,又有新的隐患点产生,使我省地质灾害防不胜防。如三峡库区的某些移民点,只注重局限范围的地基勘察,忽视了地质灾害的勘查研究,只管建房,不管护坡,一边在设计如何治理,另一边又在肆意挖掘,往往是房屋建好了,问题又来了。再如公路建设,只注重建路,不注重修坡,一场暴雨下来,滑坡堵车,滚石伤人,常发生流血死人事件。如此种

31、种,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6、西部大开发基础工程建设、城市建设全面展开,地质灾害防治必须提前跟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我省带来了新的建设机遇,沪蓉高速公路、襄十高速公路、宜万铁路、西气东输工程、南水15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北调工程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在地质灾害易发的鄂西山区兴建,同时也加速了西部山区的城市建设。为保障西部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建设工程的安全,保护生态地质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必须提前跟进,并贯穿开发过程的始终。7、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地质环境安全是前提,地质灾害防治任重而道远因环境恶劣,地质灾害频发,我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山区农村。改善生态环境,防治灾害

32、发生,是保证山区人民脱贫致富,赶上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前提。防治山区地质灾害发生,保障生态地质环境安全,体现以人为本的防治原则,任务艰巨,任重而道远。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规划指导思想规划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效遏止地质环境恶化;从湖北省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目标,以保障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和全省小康目标的实现。16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规划原则规划原则1、坚持

33、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采取“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使消极被动的应急救灾转为积极主动的减灾防灾。2、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应紧密结合湖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将防治任务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与经济增长步伐相协调,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做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3、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必须分清主次、轻重、缓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突破口上,优先安排基础性工作、监测工作和城镇重大地质灾害点的治理,做到近期与长期结合、局部与整体兼顾。4、坚持各级政府对

34、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负责的原则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按照分级管理意见要求,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行政区内地质灾害防17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按照各自分工职责做好本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5、坚持技术创新的原则坚持技术创新的原则,使防治工作实现其科学性、可操作性与最小风险、最大效益的有机结合,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6、坚持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治理;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财政出资的原则对于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坚持谁诱发谁治理;对于自然因素造成

35、的地质灾害,在划分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由各级财政列入预算安排治理。规划目标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初步建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与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以非工程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防灾减灾体系。使地质灾害防治从过去分散的、被动应急的状况,转变为有组织的、专门的、主动的和有预见性的工作。2、近期目标(20032007 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地方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和省、市、县(市、区)三级行政管理的地质灾害监督管理体系,使整个管18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理工作形成有法可依、上下有序、步调一致、协同作战的局面。全面完成我省确定的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查清我省地质灾害的分布

36、和发育规律、形成原因,掌握主要致灾危险点(区、段)的分布、危险性、危害程度,编制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重大地质灾害危险点(段)防灾预案,在此基础上编制全省地级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进一步完善省、市(州) 、县(市、区)三级群测群防监测网,使其覆盖地质灾害易发区。健全分级管理责任制,确保每一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到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在工作程度较高的三峡库区建立专业监测网,并与群测群防监测网相结合,逐年完善。进一步对危害严重的重大地质灾害点进行综合治理,争取实施一批特别危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进一步完善全省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建立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地质灾害信息适时查询系统。严格执

37、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及市场活动。通过本阶段工作,到 2007 年,使我省地质灾害日趋严重的局势得以控制。3、远期目标(20082015 年)全面完善我省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全19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面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和专业监测体系,建成重要地区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并提供示范;积极筹措资金,加大重大地质灾害危险点(段)治理力度,使一部分特别危险、危害特大、影响社会稳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有效治理,消除隐患,并提供示范;以矿山为单位,开展矿山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对威胁矿山安全的重大地质灾害

38、进行治理,恢复矿山生态环境;开展地质灾害多发城镇、经济开发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与土地利用控制区划,合理利用土地,为城市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大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起为全社会服务的地质灾害信息网络;对地质灾害易发县(市、区)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评价地质灾害风险程度。通过本阶段工作,使我省地质灾害发生率有明显降低,地质灾害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有明显减少,社会广大公众防范地质灾害的意识明显增强。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本规划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以县(市、区)为单元,同时考虑地质灾害发育环境和发育强度两个方面,利用环境指数(H

39、)和强度指数(Q)来确定地质灾害易发指数(I) ,从而20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以量化的地质灾害易发指数综合衡量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高低。各县(市、区)地质灾害易发指数详见附表 6。1、地质灾害极易发县(市、区)巴东县、秭归县、兴山县、夷陵区、长阳县、五峰县、远安县、恩施市、建始县、利川市、咸丰县、来风县、宣恩县、鹤峰县、黄石市、大冶市、阳新县等 17 个县(市、区) ,地质灾害易发指数(I)10,是地质灾害极易发县(市、区) 。它们主要分布在三峡库区、鄂西南山区和鄂东南部分地区。其中三峡库区和鄂西南山区因人为和自然因素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沉)陷灾害均极易发生,鄂东南丘陵区

40、则以采矿引发的地面塌(沉)陷、泥石流灾害为主。极易发区面积 44006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23.67,但聚集了全省 80以上的地质灾害。目前发育崩塌 699 处,77040.40104m3,分别占全省的 85.24%和 93.90%;滑坡 3060处,2545143.08104m3,分别占全省的 83.08%和 98.18%;泥石流 61 条,5220.66104m3,分别占全省的 84.72%和65.73%;岩溶地面塌陷 902 处,2783347.36m2,分别占全省的90.20%和 98.90%;采空地面沉陷 48 处,m2,分别占全省的58.54%和 56.05%。极易发区内降雨

41、丰沛,山高坡陡,层状可溶岩广布,软弱结构面发育,地质矿藏丰富,为地质灾害极易发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加之人类工程建设和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不断改造,21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加剧了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三峡库区年平均降雨量 10001600mm;中山为主,以深切峡谷为特征;地层从元古界中生界皆有出露,以沉积岩建造为主,主要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红色碎屑岩等,溶蚀强烈,夷陵黄陵背斜有扬子期中酸性岩侵入;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复建公路切坡弃渣、移民新镇开发以及采矿活动和水库蓄排水活动,是我省最容易发生各种地质灾害的地区。鄂西南山区年平均降雨量 12001800mm;中山为主,坡陡谷深;地层从

42、古生界中生界皆有出露,以沉积岩建造为主,主要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溶蚀强烈;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切坡弃渣及采矿活动,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目前已有宜万铁路、沪蓉高速公路、西气东输等一批重大工程开始实施,也是我省最容易发生各种地质灾害的地区。鄂东南黄石地区年平均降雨量 13001500mm;低山丘陵为主,地形相对高差 100500m;地层从古生界新生界皆有出露,以沉积岩建造为主,主要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溶蚀强烈,伴有燕山期中酸性岩侵入,形成丰富的金属矿藏;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固体矿产规模性高强开采及伴随的地下水强采、强排,是我省最容易发生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沉陷的地区。2

43、、地质灾害易发县(市、区)十堰市、郧西县、郧县、丹江口市、竹溪县、竹山县、房22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县、神农架林区、谷城县、保康县、南漳县、宜昌市、宜都市、松滋市、鄂州市、武汉市、咸安区、赤壁市、崇阳县、通山县、通城县、罗田县、英山县等 23 个县(市、区) ,地质灾害易发指数(I)5,是地质灾害易发县(市、区) 。它们主要分布在鄂西北山区和鄂东南、鄂东北部分地区,以及江汉平原西缘山前地带。其中鄂西北山区容易发生因人为和自然因素诱发的较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鄂东南南部地区(崇阳县、通山县、通城县)和鄂东北英山、罗田地区容易发生因自然因素诱发的小规模滑坡、泥石流灾害;鄂东南北部地

44、区则以采矿及抽排地下水引发的地面塌(沉)陷灾害为主;江汉平原西缘山前地带(宜昌市、宜都市、松滋市)容易发生因人为因素诱发的崩塌、滑坡、地面塌(沉)陷灾害。易发区面积 56501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30.39%,地质灾害约占全省的 15以上。目前发育崩塌 115 处,4368.84104m3,分别占全省的 14.02%和 5.32%;滑坡 562 处,46747.90104m3,分别占全省的 15.26%和 1.80%;泥石流 11条,2721.61104m3,分别占全省的 15.28%和 34.27%;岩溶地面塌陷 90 处,26999.02m2,分别占全省的 9.00%和 0.96%;

45、采空地面沉陷 23 处,555906.00m2,分别占全省的 28.05%和 1.83%。鄂西北山区年平均降雨量 8001000mm;中、低山为主,谷深坡陡,神农顶高程 3105.4m,为华中第一峰;北部以元古23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界区域变质岩地层为主,南部以古生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为主;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黄龙滩水库运行及采矿活动、公路切坡活动等,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目前高速公路建设全面兴起,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也开始启动,是我省容易发生较大规模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地区之一。与江西省交界的鄂东南南部边缘幕阜山北麓(通山、崇阳、通城)年平均降雨量 1500

46、1600mm;低山、丘陵为主,河谷切割较深,坡度较陡;通山、崇阳以古生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为主,通城县为燕山期花岗岩侵入区,风化砂层较厚;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小规模的公路切坡、零散采矿等,是我省容易发生小规模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地区。与安徽省交界的鄂东北北部边缘大别山南麓(英山、罗田)是鄂东北降雨中心,年平均降雨量 12001400mm;中、低山为主,河谷切割深,坡度陡;基岩以元古界、太古界深变质火山岩、片麻岩为主,风化砂层较厚;植被条件极差,森林覆盖率不足 20,水土流失极其严重,侵蚀模数达12500.4t/km2a,居全省之冠;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高速公路建设和地热资源开采,也是我省

47、容易发生小规模(风化层)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地区。鄂东南北部地区的武汉、鄂州、咸宁、赤壁年平均降雨量11501500mm;丘岗为主,地形起伏相对较小;以古生界碳酸24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为主,多上覆粘性土层,隐伏岩溶发育,鄂州东部有中酸性岩侵入;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地下水强采、强排及固体矿产规模性开采,是我省容易发生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沉陷的地区。江汉平原西缘山前地带(宜昌市、宜都市、松滋市)年平均降雨量 11001400mm;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地貌依坡梯次而降,地形起伏由大到小;地层也由古生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逐次向中生界陆相碎屑岩地层、第四

48、系松散堆积层过渡;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煤矿洞采和道路、城镇建设的切坡活动,是我省容易发生因人为因素诱发崩塌、滑坡、地面塌(沉)陷灾害的地区。3、地质灾害较易发县(市、区)蔡甸区、江夏区、襄樊市、宜城市、当阳市、荆门市、钟祥市、京山县、曾都区、广水市、大悟县、应城市、麻城市、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黄梅县、嘉鱼县等 18 个县(市、区),地质灾害易发指数(I)3,是地质灾害较易发县(市、区) 。它们主要分布在鄂中地区和鄂东南、鄂东北部分地区。其中鄂中地区较容易发生因采掘地下固体矿产诱发的崩塌、滑坡和大型采空地面沉陷灾害;鄂东南北部蔡甸区、江夏区、嘉鱼县较容易发生因开采地下水而诱发的岩溶地面塌陷灾害

49、;鄂东北大别山区和桐柏山区较容易发生因自然因素诱发的小规模滑坡灾害,其中黄梅县还容易发生地面塌(沉)陷灾害。另外鄂北襄25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樊市也较容易发生小规模的崩塌、滑坡灾害。较易发区面积 42683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22.96%,地质灾害约占全省的 3。目前发育崩塌 6 处,635.69104m3,分别占全省的 0.73%和 0.77%;滑坡 47 处,304.70104m3,分别占全省的 1.28%和 0.01%;岩溶地面塌陷 8 处,3845m2,分别占全省的 0.80%和 0.14%;采空区地面沉陷 11 处,m2,分别占全省的 13.41%和 42.12%。鄂

50、中大洪山及周边地区年平均降雨量 10001100mm;低山、丘陵、平原皆有分布,汉江夹道从其中部通过;地层以古生界和中生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陆相碎屑岩为主,汉江夹道上覆有松散堆积层;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高强度地下采矿活动,是我省较容易发生崩塌、滑坡、岩溶地面塌陷和容易发生因采矿引起的大型采空地面沉陷的地区。鄂东南北部的蔡甸区、江夏区、嘉鱼县年平均降雨量11001400mm;丘岗、平原地貌,地形起伏较小;以古生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为主,大部被粘性土层覆盖,少量露头,隐伏岩溶发育;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开山取石和地下水开采,是我省较容易发生小规模崩塌、滑坡和岩溶地面塌陷灾害的地区。

51、鄂东北大别山区的麻城市、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黄梅县年平均降雨量 12001400mm;低山丘陵为主,河谷切割较深,坡度较陡,武穴市、黄梅县过渡为岗地平原;基岩以元26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古界、太古界深变质火山岩、片麻岩为主,多有前寒武超基性岩零星出露和燕山期酸性岩成片出露,风化砂层较厚,武穴市、黄梅县大部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覆盖;植被条件差,森林覆盖率不足 35,水土流失严重(武穴市、黄梅县除外) ;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小规模的采石活动和工程切坡活动,是我省较容易发生因降雨引起的小规模崩塌、滑坡灾害的地区,其中黄梅县还容易发生地面塌(沉)陷灾害。鄂东北桐柏山区的曾都区、广水市、大悟县

52、年平均降雨量9001100mm;低山丘陵为主,桐柏山与大洪山之间地形起伏相对较小;地层以元古界变质岩为主,有前寒武基性岩和燕山期酸性岩侵入,桐柏山与大洪山之间多白垩系陆相碎屑岩覆盖;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小规模的采矿活动和工程切坡活动,是我省较容易发生小规模崩塌、滑坡灾害的地区。4、地质灾害一般不易发县(市、区)黄陂区、新洲区、老河口市、襄阳区、枣阳市、枝江市、沙洋县、荆州市、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孝南区、安陆市、孝昌县、云梦县、汉川市、黄州区、红安县、团风县等 23 个县(市、区) ,地质灾害易发指数(I)3,是地质灾害一般不易发县(市、区) 。它们主要分布在江

53、汉平原、鄂北岗地和鄂东北中部地区。不易发区面积 427101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22.98%。目前仅发育滑坡 14 处,3.29104m3,主要分布在枝江市境内。27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江汉平原年平均降雨量 10001300mm,遍布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高强度抽取地下水和深层水采盐矿、石油。本区因地形平坦,不具备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主体条件,但岩土松软,且有地下采水、采矿活动,具备发生地面沉陷的条件。鄂北岗地降雨相对偏少,年平均降雨量 800900mm,地形开阔平缓,以第四系老粘土和一般粘性土为主,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高强度抽取地下水。在合理控制地下水开采量的

54、前提下,本区一般不易诱发地质灾害。鄂东北中部地区(黄陂区、新洲区、安陆市、孝昌县、云梦县、黄州区、团风县、红安县)年平均降雨量10001200mm,以平原丘岗地貌为主,地形起伏不大,以第四系老粘土和元古界变质岩为主,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高强度抽取地下水和水采岩矿及小规模工程切坡。在合理控制开采量及注重边坡保护的前提下,本区一般不易诱发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地质灾害防治分区1、分区原则根据县(市、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遵循集中连片的原则,环境条件基本相似的原则,地质灾害类型基本相近的原则,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基本相同的原则,与经济结构、重大工程相适应的原则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28 / 52 文档

55、可自由编辑打印防治区命名原则:区位名称地貌形态主要灾种防治程度。2、防治分区根据上述分区原则,将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划为九大区域,其中重点防治区 4 个,次重点防治区 3 个,一般防治区 2 个。具体分区如下:I 区三峡库区以崩、滑、流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II 区鄂西南中低山区以崩塌、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III 区鄂东南平原丘岗区以塌(沉)陷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IV 区鄂西北中低山区以崩塌、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V 区鄂南低山丘陵区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VI 区鄂中低山丘陵区除泥石流外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VII 区鄂东北低山丘陵区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VIII 区鄂

56、北平原岗地区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IX 区江汉平原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防治工作总体部署原则与工作内容防治工作总体部署原则与工作内容1、部署原则29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依据我省的经济实力,防治工作总体部署要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 “区域展开、重点突破”的原则,划分防治区,分清主次、轻重、缓急,针对不同防治区有的放矢,分步实施。2、工作内容对于丘陵山区,防治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九个方面:(1)继续开展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摸清应调查县(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家底” ,争取 2006 年底前完成;(2)根据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建立监测网络系统,包括专业监测网络和群测群防

57、网络,走群专结合的道路;(3)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严格审批程序,切忌走过场,尽量避免人为诱发新的地质灾害,降低建设项目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风险;(4)积极推行矿山环境评价制度,严格执行新建矿山准入条件,对不符合建设条件和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又无条件采取措施予以避免的新建矿山,实行“一票否决制” ;(5)以矿山为单位,开展矿山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对威胁矿山安全的重大地质灾害进行治理,恢复矿山生态环境;(6)坚持依法办事,依法治灾,切实履行“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出资” 、 “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30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谁恢

58、复;谁使用,谁补偿”的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保护基本政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7)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力度,包括对地质灾害知识、防灾常识、法律法规、经验教训、典型案例的宣传等,形式力求多样,通俗易懂,震撼人心;(8)开展以县(市、区)为单位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致灾地质作用活动程度与社会经济易损程度,分析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评价地质灾害风险程度与地区差异,为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9)继续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工程治理,扶持典型范例,进行监测预警报和治示范县、示范点建设。对于平原地区,防治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应根据区内地下水、地热水

59、和盐(膏)矿开采状况,调查地下水降落漏斗和地下“溶腔”的分布,健全地下水监测网点,建立大地形变监测网,重点布置在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和地下采空区;(2)加强行政管理,科学部署地下水开采井位和开采层位,通过高效的监测网络,严密监视地下水情变化,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防治工作分区部署防治工作分区部署31 / 52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全省根据不同防治区的地质灾害特点及防治工作进展情况,有所侧重地部署工作。1、三峡库区以崩、滑、流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I)本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起步早、基础工作扎实、研究程度高、治理成效显著。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已全部完成,部分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建设和威胁当地群众

60、安危的重大地质灾害体进行了勘查治理。目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二期规划已全面实施,坝前蓄水已到 139m,三期规划已完成规前勘查,正待审批。国家将在库区建成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示范区,实行立体监测,为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建设提供最直接的经验。根据库区人、地矛盾突出、生态地质环境脆弱的特点,本区工作重点要紧紧围绕水库运行期间库区地质环境管理来做文章,重点做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三期规划的实施,专业监测系统建设及系统的维护与运行,城镇建设和各项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库区周边要搞好科普宣传,突出抓好群测群防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鄂西南中低山区以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