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托法中的委托人的撤销权》_第1页
《中国信托法中的委托人的撤销权》_第2页
《中国信托法中的委托人的撤销权》_第3页
《中国信托法中的委托人的撤销权》_第4页
《中国信托法中的委托人的撤销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信托法中的委托人的撤销权中国信托法实施至今已逾5年,重新审视委托人的撤销权,就会发现中国信托法中由于第2条信托的定义和与其呼应的第22条,忽视了信托的本质,所产生的效果必将严重地制约中国信托业的进一步发展, 并给以后的司法造成潜在的尴尬。事实上中国在制订信托法过程中也曾几度易稿,在信托原义和国情之间左右摇摆。5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时代在进步,也要求法律革新。本文围绕信托法第22条中受托人违反信托目的处理信托财产行为的委托人之撤销权和第2条信托的定义,提出些许管见,旨在对中国信托法的完善贡献绵薄之力,思虑不周之处, 敬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一、

2、撤销权的性质大陆法系国家加强对委托人权益保护的共同理由如下,信托关系毕竟是由委托人设立, 受托人也是基于委托人的信任,由委托人来选定的。委托人出于一定目的设立信托,而这一目的又是通过受托人对信托的忠实执行来实现的。大陆法系国家的信托法正是以此为思想出发的原点,确认委托人为信托的当事人之一,直接授予委托人一系列与其信托当事人身份相适应的权利。这些权利涉及到信托的执行与受托人的变更等。从实际情况看,在督促受托人切实履行各项信托义务,确保信托目的的实现方面, 确实起到了相当大的积极作用。不过,这种意义上的强化委托人的权利并没有超越信托的本质属性,各国学者和实务界对此并无异义。然而,我国信托法却不同于

3、其他大陆法系的国家和地区,突出和扩大了委托人的权利,将撤销权同时赋予委托人。而这种赋予委托人的撤销权,究竟是基于何种权利,委实需要探究。何人可以行使撤销权,这是一个牵涉到是否尊重信托本质的原则性的问题,是信托法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基础理论的大问题,不能简简单单将其概括为强化了谁的权利。笔者认为,赋予何人撤销权,实质上是与信托财产的法律性质息息相关,信托财产的最终归属权即是赋予撤销权的关键。而最终归属权恰好正包含于受益权之中。信托系委托人为受益人获得信托财产的利益而设立的一种财产管理制度。为此,委托人将财产权转移至受托人名下。1而受托人则必须遵循委托人的意愿,管理和处分信托财产。一切有违信托宗旨的

4、行为, 都可视为违反信托。换句话来说,受托人虽然从形式上获得了财产权的完整转移,但其行使权利的范围却须受信托行为的约束。2也就是说,其受约束以外的权利,应潜在性地存留于受益人(除信托财产的最终归属权外,一部分留于委托人)。我国信托法第47条规定:“受益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其信托受益权可以用于清偿债务。”另外在第54条、55条、56条、57条的规定中都能体现出信托财产的最终权利归属人为受益人。3既然各国都规定信托财产的最终权利归属人为受益人,那么即可证明受益人对信托财产拥有潜在性的所有权。而这种所有权的行使只是限定于信托终止或受托人违反信托的情形, 在信托存续期间和受托人忠实、积极履行自己的义

5、务时不得行使。依据各国信托法的相关规定, 当信托终止或受托人违反信托时,视受益人为信托财产的最终权利归属人。日本信托法、我国台湾地区信托法、韩国信托法等都自始自终承认受益人拥有这种权利,只是围绕撤销权是属物权还是属于债权而持续论争至今,并非异议于该权利应归属于委托人还是受托人、受益人。既然受益人享有信托财产的最终归属权,也就是说,该撤销权是建筑于这种受益权之上的从属性权利, 是在受托人违反信托本旨处分信托财产时得以行使的实体法上的权利。受益人的撤销权,依其法律地位而言, 应具有撤销的意思表示。换言之,受益人的撤销权是单方面的意思表示,是可追溯性地使受托人违反信托本旨的处分归于消灭的一种形成权。

6、如前所述,在受托人违反信托本旨处分信托财产时,委托人及其继承人(委托人死亡时)、受益人以及其他受托人(共同受托人时),可向该受托人请求赔偿损失或恢复信托财产原状(中国信托法第22条,日本信托法第27条)。4作为受益人救济手段的撤销权,虽然会出现赔偿损失与恢复信托财产原状请求权的竞合关系,但就赔偿损失或恢复信托财产原状的请求权是针对受托人行使的请求权而言,受益人的撤销权是对受托人的相对关系人或其转得人的撤销权。因此,受益人的撤销权,从其性质来说,是继对受托人违反信托本旨处分信托财产时的赔偿损失和恢复信托财产原状的请求权之后,二次性行使的最终权利。5受益人在行使撤销权的当初,除去受托人已明显无财产

7、能力之情形外,应理解为:对受托人违反信托本旨处分信托财产的行为,首先是请求赔偿损失或恢复信托财产原状,对受益人而言,受托人只要实施了损失赔偿或恢复了信托财产的原状, 就没有再去行使撤销权的必要。关于受益人撤销权的法律性质,受益人的撤销权并非是独立于受益权以外而存在的特殊性权利,它包含在受益权之中。6就是说,受益权是以对受托人的给付请求权为中心的、作为一种附随性权利而寓于受益权之中的权利。换言之,受益权作为债权并不仅限于向受托人请求信托利益的给付,而是在该给付请求权遭受侵害时,对其侵害人行使的含有排除该侵害的权利。特别是已具备信托公示方法的信托, 受益权作为已具备对抗要件的受益权,从形式上虽是债

8、权,但因为受益人的受益权中内含有对信托财产的潜在性的所有权,而这种权利具有排他性。也就是说只有受益人在上述情形发生时,才享有物权性的撤销权。综上所述,各国均将撤销权限定于受益人,并不承认委托人拥有撤销权。而我国信托法却赋予委托人以撤销权,究其原因,可以认为是因中国信托法让委托人保留了对信托财产的所有权所致。但这种规定不符合现代信托精神,它表面上维护了委托人的权利, 实质上损害了受托人和受益人的利益,抹煞了信托作为一种财产管理制度的特性, 更使信托与委托代理发生混淆。二、委托人拥有撤销权的后果(一)一物三权的出现撤销权属物权性质的权利。委托人对受托人违反信托的处理行为拥有撤销权,即可解释为对信托

9、财产仍拥有实质性的所有权。而受托人在信托法第2条规定下,以自己的名义处理信托事务,并承担处理信托事务中的法律责任,也显示出了对信托财产拥有的所有权利。信托法第49条同时也规定了受益人享有这种撤销权。由此一来,在同一物体上同时出现了三个物权性的权利。显然这与大陆法系的一物一权的理念相去甚远,凸现了信托移植上的观念扭曲,给信托理论造成不必要的混乱。我推荐赠与合同中的撤销权甲方(赠与方):_(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_乙方(受赠人):_(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_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就赠与事项达成如下协议1赠与标的的状况:_。(包括赠与标的的名称、数量、质量、所在地等)2赠与方的权利:_

10、。3赠与方的责任义务:_。4赠与物交付的时间、地点:_。5乙方应于_之间做出是否接受赠与的意思表示,否则,赠与不发生效力。6其它:_。甲方(盖章):_地址:_电话:_法定代表人(签字):_年_月_日签订地点:_乙方(盖章):_地址:_电话:_法定代表人(签字):_年_月_日签订地点:_浅析赠与合同中的任意撤销权浅析赠与合同中的任意撤销权赠与合同中的任意撤销权指的是赠与人依法享有的,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的权利。此种权利的主体仅限赠与人,是以赠与人单方意思表示消灭法律行为之效果,符合撤销权的表象特征,并且权利的行使不以任何法定事由为前提,因此,被称为赠与人的任意撤销权。任意撤销权的

11、由来赠与人任意撤销权的立法始于日本,后为我国台湾地区仿效,进而影响我国大陆的合同立法。日本的现代民法以德国民法为蓝本,结合本国的历史、人文等国情而形成的。其立法者从本国的国情民俗出发,在规定赠与合同为诺成且不要式合同的同时,设计了赠与人的任意撤销权的法律制度来实现赠与人与受赠人的利益均衡。台湾和中国大陆在法律借鉴和移植的过程中又根据各自社会生活的需要,分别对赠与人的任意撤销权行使的限制性条件进行了微调。任意撤销权的各国和地区立法例比较1、日本法。日本是赠与人任意撤销权立法的发源地。根据日本民法典的规定,赠与契约是当事人一方赠与人表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与相对人受赠人的意思,因相对人受诺而成立的契

12、约。另外,根据日本民法典的规定,不依书面所进行的赠与,各当事人可以撤销。但己履行的部分,不在此限。因此,根据该规定,日本法上的赠与合同为诺成合同,赠与人与受赠人达成合意时,赠与合同即发生法律效力。只是,除以书面形式达成的赠与不得撤销外,在合同履行前,赠与双方均可行使任意撤销权予以撤销。虽然从字面上看,日本法中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权双方都可以行使,但实际上由于受赠人行使该项权利的现实可能性很小,权利设计的初衷还在于优遇赠与人。以书面形式作为权利排除条件和合同双方均享有任意撤销权是日本法上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的显著特征。2、我国台湾地区民法。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几乎完全沿袭了日本民法关于赠与合同的各项规定

13、。其规定。称赠与者,谓当事人约定,一方以自己之财产无偿给与他方,他方受诺之契约。这种对赠与的定义跟日本民法典几乎相同。另外,规定,赠与物之权利未转移前,赠与人得撤销其赠与,其一部分己转移者,得就其未转移之部分撤销之,前项规定,于经公证之赠与或为履行道德上义务而为赠与者,不适用之。这与日本民法也颇为相似。总之,台湾地区民法中的任意撤销权的特点是:第一、从赠与合同的形式和性质上对权利的行使作出了限制,即凡属经过公证的和履行道德义务的赠与不能任意撤销。第二、将撤销权的主体限定为赠与人,否定了受赠人撤销赠与合同的权利。3、我国大陆地区合同法。我国合同法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

14、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由此可见,我国大陆现行的合同法在赠与合同对赠与人的效力问题上几乎完全仿效了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的相关规定,只是在赠与人任意撤销权适用的排除条件上又增加了社会公益性质的赠与合同这一项。综上所述,从合同形式的角度来看,台湾和我国大陆的规定都是扩张了任意撤销权的适用范围,即普通的书面合同也可以任意撤销从合同性质的角度来看,我国台湾地区和大陆的规定限制了任意撤销权的适用范围,排除了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和履行道德义务的赠与合同适用任意撤销权的可能从权利主体

15、的角度看, 我国台湾地区和大陆的规定直接排除了受赠人行使撤销权的资格,明确了任意撤销权就是法律为实现优待赠与人的目的。任意撤销权的行使条件任意撤销权依赠与人的意思表示而行使,如无一定的条件限制,则赠与合同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对受赠人是不公平的。为了保护受赠人的利益,我国合同法对赠与人行使任意撤销权规定了一定的条件,主要是时间条件和范围条件、时间条件,须赠与物尚未交付或未移转登记。合同法对赠与人行使任意撤销权的时间进行了规定,即只能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具体而言,对于动产,需在交付之前撤销对于不动产和需要登记的动产,需在登记之前撤销。若赠与物已交付或登记,不得撤销若标的物一部己交付或登记,则仅

16、得就未交付或登记部分为撤销,已交付或登记部分不得撤销。对赠与物须办理所有权变更登记手续始得移转所有权的,如赠与人己为交付但未为登记或已为登记但未为实际交付赠与物时,赠与人可否任意撤销,在司法实务中存在分歧,我国合同法上对此的规定也不尽明确。作者认为,对于所有权变更须办理登记的标的物,应以登记为其所有权变更之生效要件。故对于此类所有权变更需办理登记的赠与物,若已为登记,不论其实际交付与否,均不得撤销若已为交付而未为登记,则可以撤销。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得撤销。合同法对赠与人行使任意撤销权的范围进行了限制,即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

17、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在交付赠与物前可以撤销赠与的规定。对于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合同法之所以规定不得撤销,一方面主要是考虑到赠与人若采取此种方式与受赠人订立赠与合同,经过公证人员的解释和说明,则应当已经考虑周详,如果再授予赠与人以任意撤销权,既有失合同的严肃性。另一方面,从公证的效力来说,具有债权内容的合同经过国家公证机关的公证,具有申请法院执行的效力。这对于严肃国家公证机关的公证力,维护合同的严肃性,保证财产权利关系的相对稳定是必要的。浅谈任意撤销权在赠与合同中的适用浅谈任意撤销权在赠与合同中的适用摘要:我国合同法在体现赠与行为的无偿性的同时,为了保护赠与人的利益,规定了赠与人的任

18、意撤销权,用来平衡赠与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但是,这一规定本身的缺陷加上我国赠与行为规定的前后矛盾等结构性失误又构成了另一种不平衡,本文从分析新的不平衡产生的原因和结果入手,给出了适当的建议,希望纠正我国立法关于赠与行为规定的结构性的失误。关键词:任意撤销权;信赖利益;请求权;公平;平衡收稿日期:20xx-09-26作者简介:严雪(1988-),女,广西陆川人,大庆师范学院法学院20xx级法学专业学生,研究方向:法律。赠与合同在合同法上享有特殊地位,虽然赠与合同无法增加社会财富,但也有其特殊的社会意义:一则赠与人以一定财产无偿的添加到受赠人财产之中,可以起到平衡分配的作用:二则通过赠与合

19、同,可以沟通赠与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感情,满足对方感情的需要,进而起到融洽社会的气氛,减少社会矛盾的作用。因此我国合同法对赠与合同作了详尽的规定,但由于种种原因,合同法对于赠与合同的相关规定不尽完善,忽略了相关当事人的利益平衡,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以下这个案例中:甲是某地人,年少时受乙一饭之恩,成年后,经商赚下了一份家业,想到乙对自己的恩惠,便答应乙赠予其人民币10万。而此时乙正准备做服装生意,缺少启动资金。甲赠其的10万元正好解其燃眉之急。于是欣然接受。双方约定与20xx年8月1日甲带钱到乙处。于是乙开始联系供货商,以及销售商,和仓库等。并与他们签订合同。没想到,甲回家后后悔了,认为乙没做什么就给他

20、那么多一笔钱,自己太亏了。于是便对乙说:我只给你一万。这样一来,乙与供货商等人的合同都无法实现了。合同当事人向法院起诉乙,要求乙承担违约责任。乙因为利益受损起诉甲。甲主张任意撤销权。这一案例涉及到我国赠与合同中的两个问题,首先、受赠人的请求权因任意撤销而告落空;其次、受赠人因对赠与人的信赖所为的准备活动所受的损害因任意撤销权而无法得到司法救济。这两个问题把矛头直指我国合同法对任意撤销权的规定。一般认为任意撤销权是指在赠与合同成立后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前,赠与人基于其意思表示而撤回赠与的权利。该撤销权之所以有任意之名,其原因在于对于非经公证之赠与以及非具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之赠与而言,在赠与物

21、权利转移前,赠与人无须任何理由,即可撤销。我国合同法也在第186条规定了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权,此条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就本案而言,有人认为甲有权行使任意撤销权,理由是此赠与合同不属于法定不可撤销的情况。亦未交付赠与合同的标的物。但上文所提出的两个问题无一不是对受赠人利益的侵害也就是所谓的另一种不平衡。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赠与合同的性质入手解决赠与合同双方当事人利益平衡问题;二是从立法角度入手解决相关问题。一、从赠与合同的性质入手解决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着重谈论赠与合同的诺成性、实践性;要式与非要式的问题。关于赠与合同的性质问题历来法学界都

22、存在着争议。各国立法也适用不同的立法体例。依照法国民法第931、932、933条之规定,赠与合同为诺成性合同,且为要式合同,对赠与合同作较严格的限定。赠与一经受赠人以合法方式接受,即对赠与人发生约束力,不得随意撤销。德国民法与法国民法相似,也规定赠与合同为要式合同,须经公证方始生效;日本民法典第549规定:赠与,因当事人一方表示将自己财产无偿给予相对人的意思,相对人受诺,而发生效力。第550条进一步规定书面赠与合同不得撤销。瑞士和俄罗斯则将赠与合同规定为实践性合同。综上,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一般将赠与合同定性为诺成性合同的会辅以要式合同的规定,如书面、登记等。其余的则是以实践性合同来定性

23、的。民通意见128条规定:公民之间赠与关系的成立,以赠与物的交付为准。从中可以看出赠与合同在合同法颁布之前是实践性合同,即以交付行为为合同生效的要件之一。而我国在此之后制定的合同法并没有明确规定赠与合同的性质,但是从合同法第185、188、189、195条可以推断出我国合同法是以诺成性合同来为合同定义。这一改变的初衷是为了借合同的约束力来保护受赠人的利益,可上述案件证明了这一规定事与愿违。关于赠与合同要式抑或非要式的问题我国合同法并没有规定。但近代合同法适应市场经济关于交易便捷和安全的双重要求,合同以不要式为原则,仅要求某些特殊合同须采取特定形式。我国合同法第10条规定了合同订立的形式,其第二

24、款的反向推理就应该是: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采取书面形式的,合同为非要式。而在合同法分则有关赠与合同的规定中并没有特别规定合同的订立形式,因此可以将赠与合同推定为非要式合同。综上,我国赠与合同是诺成并且非要式。比照国外的立法例,不难发现我国对于赠与人履行合同的约束来自与诺成性合同成立后合同自有的约束力。促使赠与人履行合同。但为了保护赠与人的利益,我国合同法又规定了任意撤销权,如此一来就与合同的约束力相抵消,容易造成赠与人滥用撤销权而无所顾忌,以至于出现上述案例中的情况。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有以下几种解决方法:第一,将赠与合同重新定义为实践性合同。若赠与合同为实践性合同,出现上述案例中情

25、况时,受赠人就可依缔约过失责任请求赠与人给予损害赔偿。缔约过失是指一方当事人因故意或者过失造成相对人损害时所承担的赔偿责任。在准备阶段的缔约过失始于要约生效,终于合同成立。它所保护的是合同当事人的信赖利益。在赠与合同中,受赠人与赠与人在达成合意后就产生了某种信赖利益,体现在受赠人因相信赠与的事实而在这一基础上所作的各种准备活动。如:与他人缔约、准备仓库等等。一旦对方撤销赠与,就会导致进行这些活动的基础丧失,而使得受赠人的利益受损。而就这一侵害事实,受赠人寻求救济的方法无非是以赠与人违约或侵权为由请求损害赔偿,然而任意撤销权的合法化使得这两条路都走不通。且由于赠与合同是诺成性合同,只要双方达成合

26、意合同就成立并生效。因此也无法构成缔约过失责任。但是,如果按照实践合同的定义,由于标的物还未交付,赠与合同还未成立,可适用缔约过失责任向赠与人为损害赔偿之请求。当然,这样一来,就保护了受赠人的利益,同时从另一方面讲,也防止了赠与人滥用任意撤销权。第二,模仿国外立法例,将赠与合同定义为要式合同我们可以规定赠与合同必须经过公证处公证。这与我国合同法中法定的不得撤销的规定相结合,也同时保护了赠与人与受赠人双方的利益。对于赠与人来说,在未进行公证之前他有足够的时间来衡量这一增预行为的额可行性和合理性;对于受赠人来说在未进行公证之前不可能产生所谓信赖利益,也不会有案例中的准备活动,其利益也得到了保护。二

27、、从立法角度解决相关问题国家制定法律的目的是规范法律行为,以杜绝在法律行为中出现不公平的现象,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可是,合同法第186条的规定严重背离了制定法律的初衷,人为地造成了不公平现象的出现,笔者认为,这是立法的疏漏,应当予以填补。那么要怎么扭转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呢?第一,出台立法解释,解决实务中赠与合同的问题。法律解释是指在一定的法律适用场合,有权的国家机关或个人遵循法定的权限和程序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法律文本进行阐释。其主要功能有(1)改良法律。任何法律都有其局限性,通过解释可以弥补法律的缺陷,使不足之处得到纠正和改进。(2)发展法律。法律的疏漏在所难免,通过法律解释一方面

28、可以及时填补法律漏洞、空缺,同时也为查找法律空缺、完备法律奠定了基础。(3)巩固法律。通过法律解释能够增强法律本身的公正性、说明力,反过来提升法律的权威性,巩固法律的地位。法律解释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解释当然具有以上几大功能。我国合同法对于赠与合同就存在着诸多漏洞亟待解决,如没有规定在赠与人撤销赠与合同后,受赠人的损失如何得到赔偿。显然,根据公平正义原则赠与人理应为其行为付出代价。利用司法解释来解决这一问题就具有其特殊的优势。首先,其制定程序较为简单,不用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而是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直接下达。其次,针对性强,司法解释一般都是针对实务中案件的共性问题提出的,用以解决法律在适用中的

29、问题。且在我国,司法解释的司法过程中有着不同一般的地位人民法院可以直接使用司法解释来作为审判的依据,相当于法律的渊源。但是,就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权而言,司法解释有一个显著的缺陷,就是无法解决合同法中关于赠与合同立法结构混乱和与法理矛盾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立法中的问题,只有从根本下手修改立法体例。第二,彻底修改立法。我国合同法第188条规定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交付赠与的财产的,受赠人可以要求交付。这是不是说没有以上情况的赠与合同赠与人就不能请求赠与人交付了呢?诚然由于赠与人的撤销权存在,其效力相当薄弱,与通称之自然之债,颇为相似。那么如

30、何改变这一状况呢?笔者认为可以增加行使任意撤销权的限制,以确定赠与人的请求权和保护赠与人的信赖利益。如在立法中模仿要约之不可撤销的情形规定以下情况赠与人亦不得行使撤销权。第一、赠与人确定了赠与时间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赠与不可撤销;第二、受赠人有理由认为赠与是不可撤销的,并在此基础上为一定行为的。因为要约之不可撤消同样是为了保护受要约人的信赖利益,二者有相同相通之处。但第二点受赠人为的行为以必要为限,并且受赠人需付举证责任以证明他为的行为与赠与合同有因果关系。同时由于撤销权是形成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笔者认为应该规定合法行使的撤销权的情形(包括现行立法对撤销权的限制以及上文建议添加的规定)受一定除斥

31、期间的限制,并且确定受赠人的撤销权,以免交易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综上,就解决上述案例中体现出的受赠人信赖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的问题,有很多措施予以解决,由此而引发的有关立法混乱的问题也应该引起立法者的关注,希望我国的立法者可以对这一问题认真思考,完善和规范我国关于赠与合同的立法以及实践。参考文献1崔建远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xx2江朝国.保险法第一百零五条之撤销概念在民法撤销体系上之解释j.万国法律第121期3孙晓编.合同法各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xx4徐永康.法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5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xx6邱聪智.债法各论(上册)m.

32、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责任编辑:王建武赠与合同的撤销权赠与人:_受赠人:_为鼓励广大学生刻苦学习成为优秀人才,经赠与人与受赠人友好协商,由赠与人在受赠人处设立_奖学金,双方当事人为明确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签订本合同。第一条 捐赠目的赠与人在受赠人处设立_奖学金,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国家栋梁之材,造福于人民。第二条 捐赠金额赠与人设立_奖学金的基金为人民币_万元。第三条 捐赠金额的交付赠与人于_年_月_日通过银行汇款至受赠人人民银行账户。受赠人应当及时进行查验。第四条 奖学金管理与发放(1)在_奖学金设立的同时,由赠与人与受赠人共同组成_奖学金管理委员会对该基金进行管理

33、和发放。(2) _ 奖学金的基金由受赠人负责在_银行开设专门账户。每次定期储蓄一年,利息用于发放奖学金。发放后剩余的利息仍存人奖学金专门账户,基金总额达到设立时的200,可以将发放奖学金数额提高一倍。发放后剩余的利息亦再存入该奖学金专门账户,基金总额达到设立时的300后,全部利息均用于发放奖学金,奖学金数额相应提高。(3)_奖学金每年发放一次,时间为每年九月份;每次奖励_名优秀学生,每人奖学金为_元。(4) _奖学金发放标准凡获得_奖学金者必须符合下列标准:a_大学在校的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b学习成绩优秀,其中专科生与本科生学习成绩须列全院(系)前五名,研究生须有质量较高的论文发表;c品质

34、良好,本学年内未受到任何校纪处分。(5)_奖学金评定办法凡符合第4款所列标准者即有获奖资格。人围后,由_奖学金管理委员会根据人围者提供的有关材料进行评议,然后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选出获奖者,当场揭晓,并张榜公布。第五条 _奖学金存续时间奖学金为永久性奖学金,受赠人不得擅自挪用。第六条 捐赠的撤销(1)受赠人在评选过程中弄虚作假,使不应获奖者获奖,与_设立目的不符的;(2)受赠人擅自将_奖学金挪作他用的。第七条 合同争议的解决方式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也可由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调解;协商或调解不成的,按下列第_种方式解决:(一)_仲裁委员会仲裁;(二)依法向人民法

35、院起诉。第八条 合同的成立与生效本合同在自受赠人表示接受本赠与时起成立并生效。第九条 其他(1)本合同如有未尽事宜,一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及有关规定,经双方协商一致,作出补充规定,补充规定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2)本合同签订之后须经公证签订之后,始得成立与生效。(3)本合同正式文本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赠与人:(章)_受赠人:_地址:_ 地址:_法定代表人:_ 法定代表人:_电话:_ 电话: _电挂:_ 电挂:_传真: _ 传真:_邮政编码:_ 邮政编码:_开户账户:_ 开户银行:_账户:_ 账户:_签订时间:_签订地点: _公证意见:_公证机关(章) _

36、经办人: _年_月_日有效期限:_年_月_日至_年_月_日委托合同:合同中委托人的主要义务(一)承担受托人所为法律行为的后果这是委托人的最主要的一项义务。当然,委托人并非无条件地接受受托人在办理受托事务中所作所为的一切后果,委托人只对受托人在委托权限内办理委托事务的法律后果(无论对其是否有利)承担责任;而对受托人在委托权限之外所进行的活动,只有经过委托人事后认可,委托人才承担后果。(二)支付偿还费用的义务无论委托合同是否有偿,委托人应当支付受托人处理委托事务所支出的必要费用。所谓必要费用是指受托人为处理受托事务所支出的必要费用,如交通费、住宿费、手续费等。双方在确定必要费用的范围时,应充分考虑

37、委托事务的性质,受托人的注意义务及支出费用当时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确定。支付费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预先支付,二是补偿垫付。在委托事务完成后,委托人所预付费用如有剩余的,受托人应当将其与委托事务的处理结果一并交还委托人。委托人没有预先支付费用,如果受托人垫付费用,则委托人有义务偿还受托人为处理委托事务而支付的必要费用,并应支付该费用的利息。利息从垫付之日算起。(三)支付报酬的义务有偿的委托合同,在受托人完成受托事务后,委托人理所应当按约定履行支付报酬的义务。委托合同为无偿合同时,本不发生报酬问题,且无偿委托合同在实际生活中大量存在。但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随着人们市场观念和权利意识的加强,委托合同

38、的当事人之间一般都约定报酬,即使是委托合同中并无报酬的约定,但根据习惯或委托事务的性质或受托人所尽义务的具体情况,按照公平原则或商业惯例,委托人仍应负担给付报酬的义务。若因不归责于受托人的事由,委托合同解除或委托事务不能完成的,委托人仍有义务就受托人已履行部分支付报酬。(四)清偿债务的义务委托人应当对受托人在授权范围内处理事务所产生的债务负清偿责任。受托人因处理受托事务而发生的债务,无论是以委托人名义负担的债务,还是以受托人自己名义负担的债务,只要在授权范围内处理事务所产生的债务,都由委托人负清偿责任。中国信息信托投资公司贷款合同中国信息信托投资公司贷款合同中国信息信托投资公司贷款合同中投人贷

39、字第_号申请借款单位_(以下简称甲方)由_单位担保,并经_批准,向中国信息信托投资公司(以下简称乙方)申请借款,双方议定以下条款,共同遵守:第一条甲方申请借款总额为人民币_万元(大写)。借款用于_保证专款专用。第二条乙方根据甲方报送的工程用款计划和用款借据及时审查发放贷款,以保证甲方工程需要。甲方违反政策、擅自改变计划,挪用贷款或物资,乙方有权停止发放贷款。被挪用的贷款要加收百分之五十的利息或如数扣回。第三条借款期限定为_年_月(指从第一笔贷款之日起到最后还清全部本息)。借款利率,月息为_;年息为_(如国家利率调整:1利率不变;2相应调整)按_计收利息。贷款逾期不还,按国家规定的相应贷款利率加

40、收百分之二十利息。第四条甲方保证按期归还贷款。甲方如不能按期还清贷款,担保单位必须承担还款责任。乙方有权从甲方或担保单位存款户中扣回。第五条甲方同意按时向乙方报送工程进度,贷款使用情况的统计报表和资料,为乙方工作提供方便。第六条签定本合同后,贷款方如未能按期向借款方提供或借款方未能按规定的时间提用借款,都应视违约,并视违约天数,额度,每天按_付违约金。第七条本合同一式叁份,由甲乙双方和担保单位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借款单位(盖章)_负责人:_财务部门(盖章)_财务负责人:_开户银行:_帐号:_电话:_地址:_年_月_ 日签约地点:_担保单位(盖章)_负责人:_财务部门(盖章)_财务负责人

41、:_开户银行:_帐号:_电话:_地址:_年_月_日签约地点:_贷款单位(盖章)_负责人:_财务部门(盖章)_财务负责人:_开户银行:_帐号:_电话:_地址:_年_月_日签约地点:_中国信息信托投资公司贷款合同中国信息信托投资公司贷款合同转让合同:委托贷款中委托人债权转让问题探微委托贷款可能涉及四方主体,可能有一份合同,也可能有四份合同。其法律关系复杂。其代理权的性质是间接代理。对委托人转让债权有不同的观点。作为民事实体法上的制度,合同法第402条,为委托人转让债权提供了法律依据。作为借款合同从合同的担保合同的转让应优先适用担保法的规定。关键词委托贷款;间接代理;债权转让;信托;合同法;担保法一

42、、关于委托贷款的主要规定1、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通则(1996年8月1日起施行)第7条第3款规定,委托贷款,系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贷款人(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贷款人(受托人)只收取手续费,不承担贷款风险。2、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定委托贷款协议纠纷诉讼主体资格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规定,在履行委托贷款协议过程中,由于借款人不按期归还贷款而发生纠纷的,贷款人(受托人)可以借款合同纠纷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贷款人坚持不起诉的,委托人可以委托贷款协议的受托人为被告、以借款人为第三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3

43、、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第7条第2款规定,构成委托贷款的,金融机构出具的存单或进帐单、对帐单或与出资人签订的存款合同不作为存款关系的证明,借款方不能偿还贷款的风险应当由委托人承担。4、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对信托投资机构委托存贷款业务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第一条的规定,委托存贷款业务必须有委托方、受托方和借款单位三方,并有三方协议。协议有两种形式:一是三方直接签订协议;二是受托方与委托方和借款单位分别签订协议,但两个协议的委托内容必须一致。根据上述规定,委托贷款行为方式有一种、二种或者三种,即委托人与受托人、借款人三方签订委托借款合同,即三方直接签订协议;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

44、委托行为和受托人与借款人之间的借款行为,即受托人与委托人、借款人分别签订协议;除了上述二种形式外,如果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委托行为中包括担保的内容,那么,委托贷款还应包括受托人与担保人之间的担保行为。二、关于委托贷款中代理权的性质受托人与借款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说明在委托贷款中受托人根据贷款合同所取得的代理权是间接代理,即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而不是直接代理,即受托人以委托人的名义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从此种意义上看,委托贷款与信托有相似之处。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

45、处分的行为。但委托贷款与信托的根本区别在于委托贷款中借款人不能清偿贷款的风险由委托人承担; 信托投资公司依据信托文件的约定管理、运用信托资金导致信托资金受到损失的,其损失部分由信托财产承担。信托投资公司违背信托文件的约定管理、运用、处分信托资金导致信托资金受到损失的,其损失部分由信托投资公司负责赔偿。不足赔偿时,由信托财产承担。三、委托贷款委托人债权转让对于该问题,在司法实践中有不同的理解。主要的观点及理由有:(一)批复将委托贷款协议与借款协议区分开来,在此情形下,委托人将债权转让给第三人时,转让的对象应是委托权,即第三人取代了委托人在委托贷款协议中的委托人地位。委托贷款的受让人与借款人的借款

46、合同、受让人与担保人的担保合同中受让的人的地位不因委托贷款协议中委托人的转让由第三人享有。如果第三人要取得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中受让的人地位,必须通过由受让人与第三人签订债权转让合同来实现。由此可见,第三人要享有对借款人、担保人的债权,必须通过二个债权转让合同才能实现。而且这二个债权转让合同是有顺序的,第一个债权转让合同只能是由第三人与委托人签订。以此为基础,再由受让人与第三人签订第二个债权转让合同。这种观点的主要理由是:其一,批复为该观点提供了诉讼法上的依据。其二,在委托贷款的实务动作程序上,首先,委托人与受托人先签订委托贷款委托合同;其次,受托人根据该委托合同,与借款人签订委托贷款借款合同或

47、者与担保人签订担保合同。其三,符合合同的相对性原理。(二)根据前述委托贷款的协议形式,又有不同的观点:1、三方直接签订协议。在此情形下,委托人向第三人转让债权时,只要委托人与第三人签订债权转让合同,第三人就直接取得了委托人对受托人、借款人的债权。这是适用合同法第四章关于债权转让的规定的结果。2、受托人与委托人、借款人分别签订委托合同和借款合同。在此情形下,不适用批复的规定。而是适用合同法第402条规定。即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该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但有确切证据证明该合同只约束受托人和第三人的除外

48、。通知规定委托贷款中委托合同与借款合同中的委托内容必须一致。因此,借款合同中的借款人在与受托人合同时是知道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因此,受托人与借款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束的是委托人与借款人。换言之,以受托人名义签订的借款合同,直接对委托人与借款人发生法律约束力。据此,委托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债权转让合同,转让的对象应当是委托合同中的债权、借款合同中的债权等二种权利。申言之,通过委托人与第三人之间的一个债权转让合同,第三人就取得了委托合同中的委托人、借款合同中的受托人的地位。而无须通过二个债权转让合同来实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根据合同法第80条第1款的规定,委托人要根据债权转让合同分别向委托

49、合同的受托人、借款合同的借款人履行通知义务。未经通知,债权转让合同对上述当事人不发生效力。持这种观点的主要理由是:其一,作为民事实体法上的制度,合同法第402条是其请求权的根据。不能将诉讼法上的规定来推定适用于实体法上的债权转让制度。其二,上述司法解释出台于1996年5月16日,当时合同法还没有颁布施行。合同法颁布施行后,就应当适用合同法,而不能再适用上述司法解释。其三,合同法第402条的但书内容,即但有确切证据证明该合同只约束受托人与第三人的除外。即使没有上述司法解释,适用合同法第四章关于合同债权转让制度也会得出必然的结果。其四,即使没有前述司法解释,委托人也可以根据人民法院关于在经济审判工

50、作中严格执行的若干规定第9条的规定,申请追加借款人为第三人。附带说明的是,作为担保合同是从属于借款合同的,如果担保合同的担保人与委托人、受托人、借款人一起签订合同则属于四方协议,根据上述第(二)种观点中的第1种方式解决;如果根据委托人的要求,受托人与担保人签订担保合同,则根据上述第(二)种观点中的第2种方式解决。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担保合同的转让,应优先适用担保法的规定,只有在担保法没有没有规定的情况下,才能适用合同法的规定。这是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的法律适用原理的要求。四、笔者的观点通过上述分析,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因为该观点的理由充分、坚强。注释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商业银行开办委托贷款业务

51、有关问题的通知第1条关于委托贷款的规定与贷款通则的规定相同。合同法第402条、第403条是关于间接代理的规定。民法通则第63条第2款是关于直接代理的规定。信托法第2条规定。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第8条第2款规定。对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相关问题的探讨对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相关问题的探讨一、关于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的概述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是指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得由赠与人依其意思任意撤销赠与合同。合同法第186条规定了赠与人享有任意撤销权,即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为了保护受赠人的利益,第186条对赠与人行使任意撤销权的条件进行了限制,主要是时间限制和范围限制。合同法第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