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近年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光明日报_第1页
宏观调控近年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光明日报_第2页
宏观调控近年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光明日报_第3页
宏观调控近年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光明日报_第4页
宏观调控近年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光明日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宏观调控近年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光明日报(2017年10月10 s 11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全 球大势和中国现实的变化,作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 态的重大判断。五年来,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宏观 调控手段,保证了经济的中高速持续增长。认清形势,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 化改革开放以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 指引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国际局势和国内经济 发展现实,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 断,并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本质内涵和趋势性变化作 了详细阐述。经济发展新常

2、态是相对于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传 统赶超阶段而言的,是迈向未来均衡的、内生的经济 发展模式之前的一个必经阶段,它具有如下三个“中 高”特征或要求:第一,相对于年均10%左右高速增 长的传统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发展是中高 速的,并通过适当的减速治理实现动力转换和体制变 革。第二,发展不是简单的数量扩张,而应是以质量 为导向的,产品和产业要逐步摆脫低质低端状态,向 着中高端水平升级,参与国际竞争的不仅仅是中国制 造,更是中国服务、中国智造或中国创造。第三,人 均国民收入正向着1. 2万美元以上的中高级收入阶段 迈进,居民消费将成为生产的主要目的,并替代传统 模式下的投资而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主

3、要力量。除了 上述三个“中高”目标特征或要求外,经济发展新常 态有着明显的时间跨度,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经 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论断,无疑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 大战略研判,为中国经济发展作了准确定位,从而也 为下一步的宏观经济政策定下了基调。明晰方向,提出新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是盲从发达国家经验, 而是要从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基本国情、任务以及 当前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出发,保持战略上的平常 心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方法论。首先,在发展的 指导思想上,中央提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 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更加强调经济社会环境可持 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其次,围绕三个“中高” 的

4、阶段性发展目标,提出了五大政策支柱及其具体要 求,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 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再次,围绕上述理 念与任务要求,确立了清晰的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即“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这四大任 务不仅囊括了传统宏观经济政策“充分就业、价格稳 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四大总量目标,而 且结合中国当前现实和发展要求,强调经济发展、体 制改革、结构转型和风险防范等的统一性,在提出总 量目标要求的同时,更关注结构性指标的改善。从上述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的战略目标、发展理 念和政策要求出发,我国在近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中,始终注重平衡好发展、改革与稳

5、定三者之间的关 系,坚持把经济发展的速度、改革开放的力度、转型 升级的幅度和社会环境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走出 一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创新手段,完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时期宏观政策框架,对 于减弱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 政策消化期等“三期叠加”效应起到了重要作用。总 体来看,它有以下几项内容或特点:一是实施区间管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宏观经 济政策的区间管理内容更宽泛,对于经济增长率、通 货膨胀率、新增就业人数等指标均设定了一个上下限, 以稳增长、保就业为下限,以防通胀、控风险为上限, 力求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当超过这个区间时 政

6、府要干预和进行托底管理。而且,依据不同发展时 段,上下限是可以动态调整的。实施区间管理,使得 近年的宏观调控更明确、更具有针对性。二是进行精准“滴灌”,掌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 和幅度。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政府干预难免会有一 定的副作用,特别是需求管理的刺激政策带来的副作 用是较大的,尤其是“大水漫灌”(大规模刺激政策) 后遗症更大。而“滴灌”式的微调手段带来的副作用 较小。三是采取逆周期管理和预期管理。除了对经济金 融顺周期性和跨市场“传染”等情形适时出台宏观逆 周期对冲措施外,新时期宏观调控的一个特点是更加 注重预期管理,通过引导市场行为,预警预防在先。四是加强宏观审慎评估与监管。宏观审慎政策

7、框 架包括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目标、评估、工具、传导 机制与治理架构等一系列组合。中国近年加紧建立了 以央行为核心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以推动“从数量 型调控到价格型调控”“从封闭的央行到开放的央行”“从监管商业银行到监管全市场金融机构”三方面的 政策框架转型,涉及“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 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 政策执行”七大方面。从2016年起,央行将已有的“差 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五是不同宏观政策、调控手段之间的协调与国际 合作。在近年的宏观管理中,我国始终注重财政政策 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外资政策和金融

8、 监管等宏微观调控监管政策(甚至包括行政手段和法 律手段)之间的配合,注重国际经济金融合作,以使 政策工具发挥合力,提高宏观调控的效率。转换机制,提出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三去一降一补”为 抓手,化解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问题,推动经济运 行状况的改善。二是针对政府自身的“放、管、服” 改革,提出日程表大幅度放宽审批限制,减少不必要 的程序,但加强事中、事后的过程监管,提高政府服 务效率。三是鼓励并引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 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加快推动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 上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为了应对目前面临的 问题,而且更注重培育长效机制,通过引导增量,激

9、 活存量,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率。重点防控,对重大矛盾问题实施专项治理长时间较高的经济赶超发展使经济、社会和资源 体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累积了一些负面问题,近年 的经济增长减速又导致了一些风险点的出现,党中央 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201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 议指出:“要注重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各类问题,既 防范增长速度滑出底线,又理性对待高速增长转向中 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既强调改善民生工作,又实事求 是调整一些过度承诺;既高度关注产能过剩、地方债 务、房地产市场、影子银行、群体性事件等风险点, 又釆取有效措施化解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 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风险。”五年

10、来,针对产能 过剩、影子银行、地方政府债务等重大问题进行了专 项治理,从中央到地方针对房地产问题实施了多轮严 厉调控,2015年针对股市泡沫和股灾维稳进行了重点 调控,近两年对汇率与外汇储备波动加以着力调控, 这一系列调控措施较好地稳定了经济,化解了风险, 使我国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这是推 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五年来宏观调控取得的经验与成绩纵观五年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践与探索,可以得 出几点经验:一是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更好 发挥政府的作用有机结合;二是把总量政策与结构性 调控相结合,更强调结构转型和资源配置优化;三是 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相结合,在稳定需

11、求的同时, 更强调供给侧的提质增效和机制转变;四是微刺激、 区间调控与定向调控相结合,更强调托底管理和相机 精准调控;五是重大风险防控与逆周期管理相结合, 在防控风险、处理隐患的同时,更强调经济金融趋势 和问题的逆周期管理、预期引导和预警预防。由于宏观经济调控行之有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 国经济尽管面临不小的挑战,但经济发展与改革仍取 得了非凡的成绩。一是经济运行比较平稳,综合国力 显著提高。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的平均增速达到7. 2%,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二是居民消费 价格指数(cpi)不高,2013年至2016年cpi年均上 涨2.0%;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从负转正,实体经

12、济由通缩转向复苏。三是就业问题解决较好,城镇新 增就业每年都超过12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4%左右。四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得到改善,近年来 面临的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得到控制,外汇储备水平 趋于稳定,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在提高。五是经 济结构深刻调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从 2012年的55%大幅提高到2016年的65%;服务业在gdp 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2013年达到46%,首次超过 第二产业,2015年进一步达到51%,开始占据“半壁 江山”。六是“三去一降一补”等供给侧的改革取得 明显成效,产业升级快速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改 善,环保约束增强。七是我国经济呈现诸多新亮点,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以“互联网+”、智能制 造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掀起了一轮创业创新的 热潮,新设工商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地方股权市场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