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环境下的科研机构在线教育模式研究_第1页
终身学习环境下的科研机构在线教育模式研究_第2页
终身学习环境下的科研机构在线教育模式研究_第3页
终身学习环境下的科研机构在线教育模式研究_第4页
终身学习环境下的科研机构在线教育模式研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终身学习环境下的科研机构在线教育模式研究    金昆+赵以霞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至23年。2015年,我国部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科学院十三五规划中要实现四个率先,要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人才是创业创新,推动科技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如何发挥继续教育与培训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借鉴mooc的模式,中科院在学习资源、平台研发、机制等方面做出了探索,尝试探索出符合科研人员需求的终身学习模式。关键词:继续教育;在线学习;mooc;智能推荐:g726 :a一、终身学习的发展背景(一)知识更新信息通信技术带来

2、了人类知识更新速度的加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发现,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在18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缩短为30年,上个世纪6070年代,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510年,而到了19世紀8090年代,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而进入21世纪时,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2015年,我国提出部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先要解决的是育人问题,教育要为创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三)院人才高地建设要求中科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实现四个率先,包含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人才高地建设

3、离不开人才培养。(四)信息技术发展变革教育方式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95亿。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38亿。二、在线教育发展历史(一)起源与发展1989年,美国凤凰城大学开始推行在线学位计划,1991年授予首批在线mba学位。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开放教育资源,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向教育者、学生、自学者提供的,基于非商业用途,可被自由免费查阅、参考或应用的各种教育类资源。发展历程见图1。(二)ocw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自2001年起实施开放课

4、件计划 (open courseware)计划,将学校开设的所有课件资料上网免费提供给世界各地的学习者。(三)ted、微课与可汗学院1.tedted诞生于1984年,每年3月,ted大会在美国召集众多科学、设计、文学、音乐等领域的杰出人物,分享他们关于技术、社会、人的思考和探索。每一个ted 演讲的时间通常都是18分钟以内,从2006年起,ted演讲的视频被上传到网上。2.微课程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的优点包括:随时随地网络学习;内容少,效果立竿见影。微课的不足有:碎片化,不系统;不适合长期学校教学,可以作为教学辅助。3.可汗学院可汗学院

5、是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主旨在于利用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现有关于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四) moocmooc是一种针对于大众人群的在线课堂,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学习在线课堂。mooc三要素包括课堂、平台和机制模式。mooc是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它是通过开放教育资源形式而发展来的。(五)后mooc时代随着m o o c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习模式涌现出来,包括spoc、meta-mooc、dlmooc、mool(大众开放在线实验室)、pmooc、moor等,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在线学习模式。三、符合科研人员的碎片化与系统化学习资源

6、的探索(一)满足碎片化学习的微课资源研发根据中科院开展的中国科学院青年科技工作者思想状况调查数据,72%的科研人员每天工作在9小时以上。那么,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解决科研人员的“工学矛盾”?如何充分利用科研人员上下班途中的碎片化时间,开展有效的学习?经过调研,参考各类短视频教育资源,如ted、可汗学院、mooc等,中科院启动了微课研发的探索。微课主要是针对中科院职工在科研和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细致的解读,时长不超过20分钟,由一线科研、管理人员讲解。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网运行数据表明,微课模式受到欢迎,如李然的宇宙的边疆微课,共有6725名职工选学。为进一步满足科研人员上下班途中

7、的学习需求,开启基于手机的离线学习,通过将微课视频转码,并支持手机离线学习,节约用户网络流量。(二)满足系统化学习的精品长课设计尽管微课能够满足职工的碎片化时间学习,但是由于知识内在的体系性,必须要构建知识体系的课程资源,以便与微课形成点面结合,既能启发兴趣,解决热门问题,同时又能够传授系统的知识,学会学习方法。通过顶层设计,以及依托成熟的培训项目,逐步构建起精品长课程资源,促进全院资源共享。精品长课通常是针对某个领域主题,进行深入解读,以在演播室拍摄和培训现场录制为主,后期为了便于职工快速了解长课知识组织体系,并能快速定位到所要查找的知识点,采取了三分屏课件的形式,并能支持手机端查看。如徐宗

8、本院士的大数据?大智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大数据产业,有8323人选学。(三)线下培训资源的线上共享endprint不同于各类在线教育资源及mooc的是,各类线下培训项目、学术交流、系列讲座等是中科院继续教育与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院交叉领域的研究所对各类线下项目有共享需求,存在交流需求。因此,作为线上微课和精品长课的有力补充,线下培训资源的共享也是中科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之一。通过各类顶层调研,初步实现了不同类别、不同来源、不同支持力度的各类培训资源的全院共享。目前主要资源分类为培训项目和学术报告,并对院级支持的培训项目予以标识,便于全院职工参与。四、管理与资源共享于一体的学习平台

9、(一)管理平台继续教育与培训要满足机构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因此,学习平台要能够支持中科院的继续教育业务管理。中科院继续教育与培训管理存在全院业务管理、分院管理、基地管理、研究所业务管理等。通过逐步的研究和应用优化,目前主要通过两个维度,推进管理的标准化,一个是分类机构管理的标准化流程,一个是培训项目的标准化实施流程。具体见图2。从机构角度划分,包含全院宏观管理、院级业务管理、机关培训管理、分院培训管理、研究所培训管理、基地培训管理。从培训业务角度划分,包含需求、计划、项目、通知、新闻、课件、教师、政策等。共性的核心底层数据为组织机构管理、人员管理、角色管理和权限管理。(二)全院资源共享平

10、台针对中科院资源特点,对中科院资源进行了顶层梳理和统计,主要资源类别包括课件资源、培训项目资源、教师资源。通过顶层分类,力图将中科院的各类资源都能够囊括进来。资源共享层次见图3。各类资源拥有共同的学科分类,目前主要采用教育的一级学科,外加党建和其他,共十五个学科。针对各院属机构资源共享的需求,支持资源的自定义共享,包含不公开、部门共享、单位共享、全院共享,以及面向院外共享。(三)统一的学习平台学习资源获取的便捷性是影响用户应用平台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网面向职工的学习服务,设计为登录全院统一学习平台入口,便于记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构架见图4。职工登陆平台后,可以学习课件、报名参加培

11、训班、参与调查等。在学习课件和参加培训班过程中,可以对课件或者培训班打分、评论和交流。每个用户的培训需求来自多个岗位要求,如来自部门要求、来自研究所要求、来自院里业务要求,因此在设计学习平台时,需要充分考虑到用户的各类角色,并支持各种角色下的学习资源切换,以满足用户需求。(四)移动学习app随着智能设备的发展,需要考虑满足多終端的学习需求。因此,在pc web终端的基础上,设计实现手机学习app。app界面参见图5。继续教育与培训app的设计充分考虑智能终端的特点,分离了管理和学习功能。app主要支持学习功能,包含用户的离线学习、用户参加培训班的二维码签到、用户外部学时的及时维护等。培训管理的

12、功能基本通过电脑端操作,在app上,管理员可查看页面浏览数;发布培训班二维码、设置资源是否支持离线学习等。五、2016年继续教育与培训数据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网自2015年10月试运行,2016年4月全面上线运行以来,初步积累了用户的学习数据,共记录了65,455名职工的学习数据,实际学时达到5,521,466小时,人均学时为84.3,有效总学时为5,066,943,人均达到77.4。5,521,466学时主要由c a s m o o c在线学习(448,770学时)、外部网络学习(118,295学时)、院内培训(1,841,882学时)、院外培训(2,551,149学时)、在职自学(222,1

13、86学时)和公派留学(339,184学时)构成。2016年全院执行5557条培训计划,上传可用课件470个,时长1053.5小时。2016年,全院职工填报250,261条外部学习数据,包含外部培训项目、外部网络学习等。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科院职工培训特点和需求:在线学习方面,以院内为主,因此需要加强院资源建设;外部网络学习是有力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平台开发方面,需要考虑开放教育资源的融合,以方便用户学习;院内培训与院外培训学时是主要构成部分,如何发挥好这些资源的共享,是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六、机制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开展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都需要一定的机制保障。借鉴mooc的运作模式与机制

14、,中科院在推进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继续教育与培训效果效率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并开展了相应的评估工作。(一)学时登记管理办法依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人社部25号令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延续中科院全员能力提升计划,2016年3月,人事局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学时登记管理办法,对于全院职工学时的记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除了在时长要求外,对于维护方式、维护内容都做了清晰的规定。通过2016年的实践,该办法很好地推进了全院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人均有效学时达到了77.4小时,并为每位职工建立了学习档案,记录了全部过程的学习数据。endprin

15、t(二)信息化評估为推进全院信息化工作,院网信处开展了信息化评估工作,并为此制定了院继续教育网运行考核指标,主要包括职工登陆学习平台的参与率、职工人均100学时完成率、培训计划与实施率、课件资源共享数等。2016年的评估数据显示,2016年度各院属单位在院继续教育网上的人均学时在100小时及以上的单位共有47家,完成率(每人达到100小时)达到100%的单位共有9家。人均学时超过100小时且完成率达100%的单位包括心理所、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理资源所等在内的9家单位。通过全院信息化评估和排名,能够有利地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予以保障。七、未来智慧继续教育的展望信息化支撑体系是中科院继续教育工作的有

16、机组成部分,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支撑政策体系、实施体系、项目体系、评估体系、保障体系和资源体系。随着信息技术、ai的发展,中科院继续教育信息化也要不断加强,服务中科院人才高地建设,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智能化学习环境,落实全院继续教育与培训管理要求,通过服务落实管理。“十三五”期间,院继续教育网将重点在资源层面、平台层面、机制模式层面推进,以建成好用、管用、爱用的学习平台。(一)深化资源共享与描述依据2016年学习数据分析,十三五期间,将在建设中科院优质典型资源的基础上,带动全院研发并充分整合外部开放教育资源,达到极大丰富资源的目的。基于资源丰富学习模式的架构图见图6。对资源进行

17、深度描述,利用知识图谱、本体等手段,贯通资源,在语义层面上实现整合,以便能够更好地针对职工的需求。(二)构建社交化的活跃学习平台从研究所到实验室,不断精确学习主体,构建网上学习环境,引入积分、社交、直播等功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智能推送示意图见图7。构建起岗位化课程体系、选修课程体系,通过学习大数据,为用户建立模型。采用多种算法,实现智能学习资源推荐,提升用户的学习体验。(三)机制与模式在已有国家和中科院政策基础上,构建起师资队伍,专家队伍、用户队伍,以用户为抓手,推动院继续教育网的深度应用。(四)面向社会树立品牌以院继续教育网为基础,通过各类院级继续教育基地和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18、,面向社会共享资源,树立中科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品牌。参考文献1a framework to provide personalization in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s through a recommender system approach. hazra imran, quang hoang, tingwen chang, kinshuk, and sabine graf,2014.2a survey on linked data and the social web as facilitators for tel recommender systems.stefan dietze,hendrik drachsler,and daniela giordano,2014.3e-learning based on metadata, ontologies and competence-based knowledge space theory.dietrich albert,cord hockemeyer,michael d. kickmeier-rust,a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